qwer1 wrote:本益比PE就是價格/獲利,最簡單的意義就是投資回收要幾年。
鴻海本益比約10倍? 中華電約16-17倍?
有些營建股只有個位數?
這樣比較對一般投資人意義在那? 會因為營建股低就是買?
所以我說不同產業 比較沒什麼意義的點在這,
還是你認為有意義的點?
個人認為反而大盤pbr pe會比較有意義一點
假如投資股票只看本益比,那人人都是股神了,本益比最大的罩門就是,他是個落後指標,也就是他是過去式。
本益比當然可以拿來比較,不過要比的是"未來"預估的本益比,這個"未來"也就是公司法說會會提到的術語:業績能見度,市場願意給中華電16倍本益比,卻只願意給鴻海10倍,營建股個位數,就是因為業績能見度的因素,而樓主在另一棟種花的樓質疑的點,就是中華電未來業績能見度其實沒那麼好(這是樓主的觀點,不是我的,只是引用),16倍的投資回收期等於是要保持這種獲利16年才行。
我是價值投資者,安全第一,本益比這個數字對我來說當然很有極大的意義,以10倍本益比的穩健定存股來說,假設10年回收投資本金,15倍本益比的成長股,要年年獲利成長幾%才能在10年回收本金呢?答案是8.7%,這是獲利成長喔,不是營收喔,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成長8.7%,到第10年時獲利為第1年的2.12倍,台股有多少公司作得到這樣?所以即便是成長股,我也只願意給本益比12、13倍而已,更不用說穩健定存股的16倍的中華電了。
我看過一個報導,統計巴菲特某幾年買入的股票,在10檔裡面,只有1、2檔本益比超過10倍,也只是11、12倍左右,其他的都是小於10倍,所以本益比是衡量持股風險的基本指標之一,為什麼不能比較?16倍本益比的股票,不管他是什麼產業,什麼公司,持股的風險自然不低,風險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價格高估了,賠本的可能相對變大。
至於你講的持有什麼股比較能安心度過股災,這個我同意,持有大型藍籌股會比較安心,但這是心裡層面的,假如因此而需要用更高的本益比去購買,那這個算是一種"安心"貼水(類似風險貼水),我在另一樓也發表過,公司能否長久經營關鍵在於所屬產業、營運模式、財務管理跟經營者,跟規模大小無關,台股裡面很多中小型公司,營運超過30年的比比皆是,當然投資小型股要花許多時間在上面,而投資大型藍籌股,卻不需要,我想這也是這些大型藍籌股享有高本益比的原因(向台達電、統一超、中興保等本益比都超過20倍),這也沒什麼對錯,各取所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