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r1 wrote:
鴻海本益比約10倍? 中華電約16-17倍?
有些營建股只有個位數?
這樣比較對一般投資人意義在那? 會因為營建股低就是買?
所以我說不同產業 比較沒什麼意義的點在這,
還是你認為有意義的點?
個人認為反而大盤pbr pe會比較有意義一點
本益比PE就是價格/獲利,最簡單的意義就是投資回收要幾年。
假如投資股票只看本益比,那人人都是股神了,本益比最大的罩門就是,他是個落後指標,也就是他是過去式。

本益比當然可以拿來比較,不過要比的是"未來"預估的本益比,這個"未來"也就是公司法說會會提到的術語:業績能見度,市場願意給中華電16倍本益比,卻只願意給鴻海10倍,營建股個位數,就是因為業績能見度的因素,而樓主在另一棟種花的樓質疑的點,就是中華電未來業績能見度其實沒那麼好(這是樓主的觀點,不是我的,只是引用),16倍的投資回收期等於是要保持這種獲利16年才行。

我是價值投資者,安全第一,本益比這個數字對我來說當然很有極大的意義,以10倍本益比的穩健定存股來說,假設10年回收投資本金,15倍本益比的成長股,要年年獲利成長幾%才能在10年回收本金呢?答案是8.7%,這是獲利成長喔,不是營收喔,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成長8.7%,到第10年時獲利為第1年的2.12倍,台股有多少公司作得到這樣?所以即便是成長股,我也只願意給本益比12、13倍而已,更不用說穩健定存股的16倍的中華電了。

我看過一個報導,統計巴菲特某幾年買入的股票,在10檔裡面,只有1、2檔本益比超過10倍,也只是11、12倍左右,其他的都是小於10倍,所以本益比是衡量持股風險的基本指標之一,為什麼不能比較?16倍本益比的股票,不管他是什麼產業,什麼公司,持股的風險自然不低,風險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價格高估了,賠本的可能相對變大。

至於你講的持有什麼股比較能安心度過股災,這個我同意,持有大型藍籌股會比較安心,但這是心裡層面的,假如因此而需要用更高的本益比去購買,那這個算是一種"安心"貼水(類似風險貼水),我在另一樓也發表過,公司能否長久經營關鍵在於所屬產業、營運模式、財務管理跟經營者,跟規模大小無關,台股裡面很多中小型公司,營運超過30年的比比皆是,當然投資小型股要花許多時間在上面,而投資大型藍籌股,卻不需要,我想這也是這些大型藍籌股享有高本益比的原因(向台達電、統一超、中興保等本益比都超過20倍),這也沒什麼對錯,各取所需罷了。
此棟多位討論到(本益比)(殖利率)(股價淨值比)
不同產業不同本益比?營建股金融股本益比<10
鴻海本益比約10倍?中華電約16倍?我不認同
所有產業的本益比/殖利率/淨值比需統一標準
採用前先查來源/計算公式.這樣才不會被誤導
股票配股>$1或配股/股利>30%,股數大膨脹
每股本益比/殖利率/股價淨值比的數據就失真
我就放棄因為我無法判斷此股股價的投資價值
x
公式:每股本益比=昨日收盤價/最近四季EPS
分子=是除權日後的股數大量膨脹的收盤價
分母=是除權日前的股數沒膨脹所算出的EPS
中華電=不配股,除權前後股數相同本益比正確
XXX股=高配股,除權後股數膨脹本益比差很大
配股高本益比好,改相同股數算本益比變很差
所以高配股我放棄因為無法分析它的投資價值
如果把最近四季EPS也改成股數膨脹後的EPS
Q=誰來重算季報EPS?如何計算此龐大工程
Q=今年(Q2+Q1)+去年(Q4+Q3)=扯上二年配股
修改後,這支營建股金融股本益比不是好是很差
第三季財報11/15公告.各公司季報送證交所
需數日時間審核.請自己查庫存股的3個指標
不少股這3指標前後會有劇烈變化.請查證
x
臺灣證券交易所提供給股民知道
在哪個價位買入最具有投資價值
http://www.twse.com.tw/ch/trading/exchange/BWIBBU/BWIBBU.php
收盤價天天變'增減資股數變'季報變'股利變
這3個指標就天天變,請定期檢驗持股3個指標
..配股高的股票,不適用此網站
因為它的股數膨脹太多3指標失真
證券交易所的計算公式如下:
本益比=昨日收盤價/最近四季EPS ,
殖利率=近1期股利(配息+配股)/昨日收盤價
股價淨值比=昨日收盤價/最近1季每股淨值

便宜股價=
(本益比<15)+(殖利率>6.6%)+(淨值比<1.5)
合理股價=
(本益比<20)+(殖利率>5.0%)+(淨值比<2.0)

x
配股高除權後3指標變的非常好,
但Q3nQ4季報公告後.本益比會越變越差
qwer1 wrote:
你當然可以求更高報酬,
但每人資金部位、判斷、眼光 投資個性 是否能承受?
每個人都知道複利的厲害,
有誰可以年年換股持續的獲利複利下去?



ejan1969 wrote:
提到電信股中華電,幾年前也是我的主力持股,不過8、90塊以上就出清換股了,不是他不好,是他太好,太多人喜歡了,所以殖利率太低讓我不喜歡。



借用qwer1大大和ejan1969大大這兩段話

小弟想請教ejan1969大大一件事

假設做一個實驗

隨機挑選100位長期投資中華電的散戶投資人

像閣下一樣出清中華電持股轉投資其他股票

未來這100位能像閣下一直持續賺下去

勝過其他繼續持有中華電的散戶投資人

您說能有幾人?



小弟在01投資版的心得與分享

都是一般人能夠做到

畢竟投資高手是少數中的少數

就像一種運動全台灣可能有幾十萬人在練

但能練成國手水準卻只有10幾人

而且將太多心力和時間花在投資研究上

也不適合一般人


您說是嗎?
刪...刪...刪...刪...刪...刪...刪...
ejan1969 wrote:
本益比PE就是價格/...(恕刪)


無意筆戰,
一般投資大眾所拿到的財報數據轉為各個指標,都是落後指標。

如果你的比較 只是你提到那些,
業績能見度,看好度,
所以我認為不同產業比較 沒多大意義,
因為 這東西會隨著發布財報,市場投資人 所給予的,
什麼是低估 合理 高估,這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退休老人也有他的看法,
每個人有不同判斷,才會有買賣。

ejan1969 wrote:
我是價值投資者,安全第一,本益比這個數字對我來說當然很有極大的意義,以10倍本益比的穩健定存股來說,假設10年回收投資本金,15倍本益比的成長股,要年年獲利成長幾%才能在10年回收本金呢?答案是8.7%,這是獲利成長喔,不是營收喔,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成長8.7%,到第10年時獲利為第1年的2.12倍,台股有多少公司作得到這樣?所以即便是成長股,我也只願意給本益比12、13倍而已,更不用說穩健定存股的16倍的中華電了。

我看過一個報導,統計巴菲特某幾年買入的股票,在10檔裡面,只有1、2檔本益比超過10倍,也只是11、12倍左右,其他的都是小於10倍,所以本益比是衡量持股風險的基本指標之一,為什麼不能比較?16倍本益比的股票,不管他是什麼產業,什麼公司,持股的風險自然不低,風險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價格高估了,賠本的可能相對變大。

這段我同意,本益比這東西 其實跟 殖利率一體兩面,能有高配息,殖利率高,
股價簡單來說 可由(殖利率,EPS,PE)來評估,這點跟退休老人看法很像。
至於幾倍高估 合理 每人判斷不同。


ejan1969 wrote:
至於你講的持有什麼股比較能安心度過股災,這個我同意,持有大型藍籌股會比較安心,但這是心裡層面的,假如因此而需要用更高的本益比去購買,那這個算是一種"安心"貼水(類似風險貼水),我在另一樓也發表過,公司能否長久經營關鍵在於所屬產業、營運模式、財務管理跟經營者,跟規模大小無關,台股裡面很多中小型公司,營運超過30年的比比皆是,當然投資小型股要花許多時間在上面,而投資大型藍籌股,卻不需要,我想這也是這些大型藍籌股享有高本益比的原因(向台達電、統一超、中興保等本益比都超過20倍),這也沒什麼對錯,各取所需罷了。

我個人更在乎殖利率與是否填息能力,本益比只要不要太高,在合理範圍,每個人判斷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你覺得16倍太高,你怎知他eps會不會成長或衰退,市場投資人會給予的本益比會落在那?
這超出常人能力。

我同意中小公司也有好公司,但每個產業的本益比應該有個範圍,以產業分會比較客觀一點,
而不是一定大型股就會享有高本益比,高本益比代表獲得市場認同,低本益比卻不一定有投資價值,
所以我才認為這個數字不同產業比了沒什麼意義,單獨比意義會大一些,自己覺得不值得就賣出或減碼

劍神路亞 wrote:
小弟在01投資版的心得與分享

都是一般人能夠做到
所以我前一篇提到,各取所需,從存錢到存股,已經是跨了一大步了,越早跨到這一步,離財務自由就越近,所以我在花農那一樓並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因為中華電確實是個存股的好標的。

會在這一樓發表,因為這一樓的主題是小型股,基本上會做小型股而不做大型藍籌股的,期望的就是更高的報酬率,而報酬率的來源就是本益比的差異,所以我才會就本益比這個話題來回文。

我跟花農那一樓很多資深的股友一樣,股齡超過20年,前半段在股海浮沈多年,最後仍是做了白工,後來尋找到價值投資法,資產才開始穩定的成長,我的第一檔定存股就是中華電,50塊時建立的部位,後來定存股開始風行,中華電的本益比節節上升,以前我也是逢人就推中華電,後來我自己賣掉之後,我還是會推,只是我會加但書,假如你不想花時間研究投資的話,那可以存中華電。

我走的是另一條路,一條"提早"達到財務自由的路,重點是"提早",這當然不是一般人做的到的,因為要花時間研究很多東西,年輕時可能會犧牲玩樂的時間,不過回報是可觀的,至少你花時間研究產業,研究財報、會計,研究企業經營等等累積的經驗都是你的,越到後來花的時間越少,我8年前37歲那年覺得這樣做可行,所以就毅然辭掉工作,很多事情不做不知道結果,我有心要進行下一代的理財教育,所以就從我這一代做起。

理財投資之路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現在這個價位存中華電,也可以,但是不夠好,要達到財務自由要很久,要提早存股達到,50塊的中華華電可以,不然就要願意投入時間去研究、尋找低本益比的定存股,我只是提供另一條可行的路而已,從結果來檢驗,至少我度過了金融風暴,中間又買了新房子、新車子,現在還是持續整天沒事幹,上網來聊天打屁。

其實投入的時間真的沒想像中的多,年輕時利用閒暇之餘K書,慢慢累積會如倒吃甘蔗一般,越來越輕鬆,不是說大家都要提早退休,而是讓你多一個選項,選擇可工作或不工作,前一期Smart月刊封面故事講一個流浪教師的存股術,我看完之後,發現原來我並不孤獨,還是有人跟我走一樣的道路。
ejan1969 wrote:
不然就要願意投入時間去研究、尋找低本益比的定存股,(恕刪)


ejan1969 wrote:
會在這一樓發表,因為這一樓的主題是小型股,基本上會做小型股而不做大型藍籌股的,期望的就是更高的報酬率,而報酬率的來源就是本益比的差異,所以我才會就本益比這個話題來回文。


完全同意,
但能否請教e大如何判斷您所認為多低是低?
<10 12?
到達您個人偏高時候就賣出?
市場給予低本益比,而你還能看出被低估的價值,
的確有過人之處,能享有過人報酬也不為過

中小型股伴隨著 eps成長 或市場看好度增加,
2者有時不大容易發現是eps或本益比提升,
提升股價

或許e大有機會可分享方法?
如果具備選股能力,就該找尋被低估未來有成長性的股票,迅速獲利。如果不具備選股能力,就乖乖的買中華電,就能打敗市場80%的人。端看自己是否有此能力而定。
qwer1 wrote:
但能否請教e大如何判斷您所認為多低是低?
其實我都是拿中華電來做benchmark,中華電的本益比、殖利率做為基準,要說穩健,哪一家公司敢說我比中華電穩健?所以小型定存股本益比接近中華電時,譬如現在中華電16倍,我的小型定存股在13倍時,我就會減碼,然後觀察業績的變化,因為股價是領先指標,有時候內部人士已經掌握未來幾個月的業績訊息,所以股價先領漲,我會觀察幾個月看看業績是否有成長,再決定是否繼續減碼,假如未來股價續漲,本益比高於中華電時,我就會一邊減碼一邊開始尋找新目標,於是就一消一長,逐步換股。當我出清股票後,也許未來股價仍會繼續漲,不過那就不關我的事了,也許未來業績會有所成長,但是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當我從10倍抱到13、14、15、16倍...(因為沿路減碼),也賺夠了,安全第一,後面的留給別人賺,我繼續找下一支10倍本益比的股票。

10倍本益比的股票很難找嗎?其實一點也不會,Yahoo股市裡面的選股功能就可以設定很多條件去篩選了,重點是要如何去分析這些股?更不說說放寬到11倍、12倍了,一下子列出幾百檔,光瀏覽就昏頭了,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低本益比的股票一籮筐,需要多設幾個條件,就像退休老人大大的選股條件一樣,每個價值投資者都有自己所喜歡的類型的公司,可以針對這些去設條件,就可以去掉很多你不要的了。

其實我不是找被低估的股票,我是找安全的股票(10倍本益比已經超過巴菲特的選股標準了,所以我設定10倍不過份吧),我不在意市場對他的評價,因為影響價格的因素太多了,基本上冷門股只要法人不碰,價格就高不起來,小型業績成長股,只要主力不做,價格也高不起來,反過來說,價格高的,就是好股嗎?只要法人認養,主力拉抬,一點點題材就可以漲翻天了。
這一版,以我個人的觀點,是理財版前幾頁裡最值得一讀與討論的發文,
不過我看一下參予發文的人數與點閱數卻是少得可憐,
光是我自己就已經點了10幾次了,為了減少日後找這篇發文的時間,
所以就發文提出一點點的想法.

我隨便看到報明牌或是飆股的發文裡,
隨隨便便都是上百篇回應,
點閱數上好幾萬,

所以如果股市裡散戶賺錢真的是少數人,
那跟這些追求速成與簡單的行為是不是有很大的關係?

股市投資與經商,能成功的方法確實很多種,
但是也有回到基本思考的相對比較健全的策略與方法,
如果盡量把股市的成長動能與公司的成長動能連結,
是不是相對比較可以有真正放心的依據?

當然整個思考邏輯是相當複雜的,
一直要在相對與絕對之間尋求最大的機率可能性,
所以要用非常多篇幅才能有效敘述.

我盡量依照此篇前輩的經驗,
用例子分享曾經的成功,
因為20年以來小型股占我的持股超過80%.

有一隻工業電腦的股票,
我已經分享過好幾年了,
10年前我認識他,
9年前我才開始買進他,
這9年間我買進與賣出這支股票以景氣循環論(其實是個股成長循環),
一共只有2個循環,
第一次獲利200%左右,
第二次獲利100%左右,
獲利的總額不含現金股利應該在150萬左右.

這9年間每一天這支股票的消息我都會看,
如果有新產品,未來擴廠,合作新對象,
尤其是未來計畫的,還有股市大盤在低迷或是盤整時,
我更會把這些消息記下來.

20年的投資經驗告訴我,
投資人是健忘的,
我記得六輕宣布投資時,
那是我好像還是學生,
剛開始投資,
當時好像有看到六輕的未來投資分析與效益,
想說台塑企業是績優股,
勸我媽買個2張南亞(當時獲利較穩定).

後來當兵出社會這件事早忘記了,
期間石化業也經過很長的不景氣,
六輕的事大家好像忘記了,
好多年後我上班忙得一蹋糊塗時,
有一天我看到我幫我媽買的南亞,
40幾元買的---2張,
結果帳上獲利高到不行,
後來好像80-90元賣掉,
含長年的股票股利賺了20幾萬.
還不含現金股利.

那隻工業電腦,55-60幾元開始買的2張,
套牢超過6個月,就套個3-5元,
本益比10倍左右,配息+配股當時約65-70%,
場內擴廠的訊息1年前就有,
毛利30%以上,淨利超過20%,獲利幾年來都穩定,
股市當時盤整在5500點上下,
景氣看不出來,
有幫國內外消費零售業製造店內生財配備,
業績當時持續小幅微升,但是大盤不好,
股價沒有動,籌碼我也看不出來,因為業績加溫,我就多買2張,
後來(第一次買進6個月後),股價突破60元,我再買2張,
65元我最後再買1張,一共只有7張,約40萬成本,

我唯一做的事就是持續看業績走向算EPS與本益比,
突破90的那一天,我賣掉1隻,
理由只有一個先獲利一些,其實沒有任何訊號賣出,
包含基本與技術,
我問一下一個與我一起買進的工作朋友,
一樣約買在55-60,
結果他60左右賣光了,

最後不知多久,
其實這支股票的營收已經在高檔震盪,
也除權息2次了,
高點過後跌了20幾個%,
在往上彈時我看營收真得一直持平分2次賣了,
零股也賣光,
140左右,此時與我買進的個股2年前的年度獲利成長約0.8倍,
本益比有17左右,最高點約20左右.

後來遇到金融風暴,
這隻同樣業績下滑,
我所有的股票當時只有乾坤與耕興的業績幾乎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
這2隻後來都大爆發,
乾坤被母公司合併了,哭哭,
耕興爆發是5年後了,(但是耕興的股利一直都是很豐厚的)
跟蹤的耐性實在是太重要了.

第2次投資這個工業電腦,
是因為遷地擴廠資訊,
而這個資訊在景氣低迷期,財務壓力雖重,
但是我認為比在景氣高漲時下決定好,

因為地緣的關係,
擴廠的新地點(YAHOO公開資訊就有),
我開車去繞繞,
發現選的地點真好,買價我評估真是便宜與精準,
這是一位超精明的老闆,
也真的圍起來蓋廠了,

但是這一次我買真的太早了,
好在我都事先試單1-2支,
這一次是真的套牢2-30%,
大盤弱勢,建廠時舊廠並沒有什麼效率提升(廢話)
市場低迷,建廠題材也沒有人炒(我原先投機的計畫)
後來我賣掉虧損5萬多,
等新廠蓋好,再買2支,結果前半年運轉不順,
效益沒有出來,股價低檔整理,本益比再到10倍左右,
我看跌破60元後,沒多久又上60元,
技術面搭配低本益比,
我開始加碼,
緩漲,後來業績真的加溫了,離最低點超過25%,
我再加碼,最後買了12支,
後來不知多久後,同樣是業績停滯,
因為股本膨脹與本益比我估約17倍以上,
120-110我由上往下賣光了,

不過這一次賣出後,
後來業績又再一次突破,
業績到今天還再創新高,
股價也創新高,(持有的人還賺到不小的權與息)
但是我現在還是認為太貴了,
畢竟這個產業是非獨占利基產業,
要超長期高成長有困難度.
當然這是我個人長期的觀察,

兩次的投資情況有相同有不同,
不變的是,這確實是一家好公司,
9年的時間都有持續的競爭力,
這是我可以選定持有的基本原則,
其它的買進與賣出的思考就看個人了,
不過即使9年來都不賣還是賺很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