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選股的要留意"交叉持股"。

happywork wrote:
103-6月。台股指數約9000。半年後公布的同期本益比是15.42倍。
.............
剛剛的數據就證明,台股是越漲本益比越低。…………(恕刪)

黃金亞洲盤崩潰!VIX五日挫40% 美股愈漲本益比愈低
截錄內容:
美國股市上週強勢反彈,那斯達克指數已站上歷史收盤新高,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正在歷史高點附近徘徊。雖然如此,這並不一定代表美股出現泡沫,事實上統計顯示美股愈漲、本益比(P/E)竟變得愈低。

看來美股也正在搞我本樓所說的,進行中....美股永遠不會有泡沫。


美國商務部於4月2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1~3月)美國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快報值)按年率計算僅增長0.2%。與增長2.2%的2014年四季度(10~12月)相比大幅減速。
happywork wrote: 黃金亞洲盤崩潰!VIX五日挫40% 美...(恕刪)



美股從67點漲到了18000點

經過了四年多,再來檢視樓主所說的內容。

98年 12月加權指數7800 (年成長率負數) 本益比是16.10
103年 6月加權指數9000 (年成長率3.74%) 本益比 15.42
108年 4月加權指數11000 (年成長率2.60%) 本益比 15.67

103年時 9000點,年成長率3.74%,本益比15.42;
現在,本提高到11000點,收益卻降低到2.60%。理論上本益比應該超過20倍才是。怎麼還老是15倍而已。是有人在操控本益比嗎?


happywork01 wrote:
現在,本提高到11000點,收益卻降低到2.60%。理論上本益比應該超過20倍才是。怎麼還老是15倍而已。是有人在操控本益比嗎?
...(恕刪)


從上下文看,感覺收益是指經濟成長率?如果是,台股權值股算外需股,成長率長年高於台灣經濟成長率很正常,光看台積電就知道了,另外金融傳產貢獻部分獲利以及較低本益比(看官股及台塑三寶就知道了,這些股票有部分收益也是來自國外),整體本益比得以變低。
這倒是之前沒想到的點
最近在看一家公司年報
發現他的主要供應商和主要客戶都是董事長的未上市子公司然後才是供應商和客戶
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會有甚麼隱藏的問題
happywork01 wrote:
103年時 9000點,年成長率3.74%,本益比15.42;
現在,本提高到11000點,收益卻降低到2.60%。理論上本益比應該超過20倍才是。怎麼還老是15倍而已。是有人在操控本益比嗎?
...(恕刪)

把這一段修改成:

103年時 加權9000點,與公司獲利有正相關的GDP成長率是3.74%,統計出來的本益比15.42;
現在,加權漲到11000點,與公司獲利有正相關的GDP成長率衰退到2.60%。可是統計出來的本益比還是只有15倍多(理論上本益比應該超過20倍才是)。

怎麼無論漲跌都老是在15倍左右。這樣用本益比來判斷基本面還有意義嗎?


註:GDP與公司獲利不是絕對值。但可做相關性參考。
短期數年之間,GNP與GDP不會變異很大,所以也可以用GNP的走勢來參考。
happywork01 wrote:
註:GDP與公司獲利不是絕對值。但可做相關性參考。...(恕刪)

為何各國政府那麼在意通膨要有2%?
為何各國政府那麼在意GDP成長要有2%以上?

通膨是催動經濟的其中一個活力。好似人的血壓,不能太高但也不能太低。
當然這其中除了民間的投資心理之外,還扯到政府的借貸。

GDP的成長為何要高於2%? 0%以上都是成長啊!
因為世界人口的自然成長率是1.1%,通膨接近2%,貧富差距成長?%。
所以
如果GDP不能大於1.1%,那麼人均所得是萎縮的。
如果GDP不能大於(1.1%+2%),那麼人均實質購買力是萎縮的。
如果GDP不能大於(1.1%+2%+貧富差距的成長),那麼中階以下老百姓的人均實質購買力是萎縮的。
這就是為何GDP都是成長的,但是你我的日子依然難過?

而企業也是類同。(因為公司數量在增加,規模也在增加)
GDP成長如果沒大於2%,其實多數公司的獲利就會是衰退,不是增加。
所以GDP不是有正成長,公司總體平均獲利就能增加。
GDP與公司獲利雖非絕對值,但是有其正相關的比較性。


註:雖然台灣人口成長是小於1.1%。但如果加上外來工作的人口,恐怕也是接近的。
happywork01 wrote:
103年時 加權9000點,與公司獲利有正相關的GDP成長率是3.74%,統計出來的本益比15.42;
現在,加權漲到11000點,與公司獲利有正相關的GDP成長率衰退到2.60%。可是統計出來的本益比還是只有15倍多(理論上本益比應該超過20倍才是)。
怎麼無論漲跌都老是在15倍左右。這樣用本益比來判斷基本面還有意義嗎?(恕刪)

再回到這個點來說明。
那為何大盤11000,GDP(國內生產總值)還衰退。可是本益比還是15倍?

這就扯到很多不計入GDP的部分。
譬如資產重估,賣掉房屋土地資產賺得的盈餘。譬如賣掉母公司或子公司持股獲利的部分。譬如假庫藏股之名炒作獲利的部分。.....
這些都是業外收益,是一次性的。
公司確實賺到這筆錢,也呈現在公司獲利,但是這個不是來自本業和生產,所以不計入GDP裡面。

當我們要計算本益比時,必須將這種一次性的減除後,只剩下經常性的本業收入才具真實性。
可是當分析師告訴投資者,"現在股票還很便宜,本益比不過15倍"。那可是比我阿公殺牛時灌的水還多。

'---------------------------
尤其是「賣掉母公司或子公司持股獲利的部分」。
當股市越來越熱,散戶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價位越買越高。
這時候公司派就開始逐步調節母公司或子公司的持股,當然都是獲利入帳,也逐步墊高公司的獲利。
業外獲利隨著股價上升,公司派巧妙的把本益比操控在15倍左右,皆大歡喜。直到某一天.....


happywork wrote:
103-6月。台股...(恕刪)


Mark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