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扣除額20%還適合自願提撥6%退休金嗎


lbb507 wrote:
典型的因小失大為了...(恕刪)



還有可能因為到時候政府一句話不認帳

通通不算數 重新計算
Dempsey wrote:
還有可能因為到時候...(恕刪)


這筆錢是公司付跟自提的,沒有認不認帳的問題
除非政府倒了

我從第一年就自提6%到現在
因為我自己沒那麼會投資,錢也只會放定存
直接省20%的稅,和樂而不為

省6%的就不建議了⋯
lbb507 wrote:
典型的因小失大
為了省最多一年2萬多的所得稅(大部分人應該沒有辦法一個月提撥到9000,那是月薪15萬)
卻卡了10萬多在政府那不能花,而且頂多保證2年定存的收益(是以後一起算)

"頂多保證2年定存的收益"和"至少保證2年定存的收益"兩者之間在意義上差很多,
依規定是後者才是。

如果自己是一個財務紀律極佳並且自己的投資報酬率高過勞退基金的,
那真的可以不必自提6%,
如果自己不是那麼會投資,
我建議可以考慮自提6%。
說說我的經驗
我在所得6%~12%時,是完全不自提,因為當初想說自己操作績效會比
勞退的績效好
多年以後,才發現自己不行,所以就改成自提6%,提到滿
判斷標準很簡單
多年來的自行操作的平均報酬率如果沒有大於要繳的稅額級距,那就乖乖的的提撥,會是最划算的選擇

通常一般人很難有超過12%的投報率
所以我猜最優化的方式應該是所得稅率6%時,先不提撥,但是到所得稅率12%時,就要檢討自己的
投資績效,然後據此決定要不要提撥
如果所得稅率12%時的決定是不提撥,那麼20%時就要在檢視一次,以此類推

不過對於懶得理財的人,最好就一開始就提到6%滿
不要去考慮以後領不到的問題,因為這是放到專戶的錢,是自己的血汗錢,跟公教年金不一樣,
領不到就把政府換掉

如果有錢就提6%退休金,如果沒錢就不用提。以最高15萬提9000,有15萬這9000對你影響很大嗎?除非拿到錢都花光連銀行也沒存款,那就是屬於沒錢的人。就不用提6%退休金了。因為就是沒錢。

還是一句話,有錢就提6%退休金。不然錢也是花掉。存在自己帳戶跟退休金帳戶。如果都不拿出來用就是沒有差別。如果有要用這筆錢,表示你錢不夠用。簡單講就是沒錢。

重申一次有錢就提6%退休金,沒錢就不用提6%。
還是有提撥比較好. 像我這種不會投資的人, 單單省那稅金也開心 ....

http://www.mol.gov.tw/topic/6025/13123/
新制勞工退休基金自94年7月成立以來,累積收益數2,362億元,收益率2.90%
gary3155 wrote:
所得扣除額20%還適合自願提撥6%退休金嗎...(恕刪)

自提賺20%現金回饋,去哪找這麼好康的事。
我所得稅率才12%,都覺得自提很划算了。

自己投資比較好?
真正會投資的人,想必帳上資金滿滿,不差每年這幾萬元的投資金吧!

自己存比較靈活有彈性、運用方便?
既然是退休金,最後的保障,當然要強迫讓它卡住不能動,才不會花光光。

擔心被政府吃掉?
與其擔心這個,早點睡比較實在。
我是配合房貸加自提把所得稅從20%降到12%,因爲很多育兒津貼只要所得稅20%就不能申請,一個小孩一年差至少3萬
oah1616 wrote:
新制勞工退休基金自94年7月成立以來,累積收益數2,362億元,收益率2.90%...(恕刪)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94年以來的總收益率2.9%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 年化是沒這麼高的.

這另外也顯示出一個問題: 政府保證最低兩年定存收益率, 但我們總把希望寄託在: 實際的應該會比這好,
可是12年過去了, 政府交出來的成績單就真的跟這12年來平均的定存利率差不多, 真的還可以繼續這樣過度期望嗎?
在節稅這方面, 自願提撥或許是個加分, 但基金過去的效率, 卻是個大扣分, 綜合來說,
如果真的採取保守的方式, 那麼商業保險的效果也不會比較差, 至少保單可以隨時解約變現.

其他的意識型態之爭也就算了, 但這件事可是關係到自己的未來, 要拿自己的錢去挺政府的政策, 可要想清楚.
基本上, 你交的錢不會不見, 就如同你銀行帳戶裡面的帳目, 永遠是你的, 但這並不代表銀行真的有那麼多錢支付你.
錢在政府手裡, 你擁有的只是個帳面數字,
對於"幾歲可開始請領給付", "給付率"的規定, 政府不是沒有調整的可能(最近已經示範給大家看了),
假使未來這些基金是被投資在無法隨時回收或變現的項目上, 變成呆帳, 這種機率就大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