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派的,通常不會認真考慮到錢的問題,或者說錢不是感性派最重要的考量...因為他們的思考模式就是認為,人生就是要有小孩才完整,或者是更傳統的思維,什麼要傳宗接代啦,生小孩人生的責任什麼的...至於金錢方面,這類感性派的通常做事都不會去想太多後果,反正先生下來再說嘛。而且都會很樂觀的覺得:"小孩會帶錢"。而如果生下來財務還撐得住,當然最好,撐不住,就會開始去找外援,比如請家裡幫忙分攤,幫忙免費帶小孩,或者更差一點的去申請一些社會補助,不然就是去找蘋果日報之類的求曝光求捐款,什麼家裡兩人收入只有多少,要養八個小孩什麼的,有沒有很熟悉這類故事?
感性派的都是這樣的,生了再說,有問題都是以後再處理啦。這種感性派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全家是月收入不到4萬,卻養2個,3個甚至4個以上的小孩。
理智派的,通常這類人的資產會大於感性派的。但就是因為太過理智,所以考慮的點會非常多,常常想東想西,想到最後就越想越不敢生了。或者終於決定要生,但為時已晚,都已超過40歲,生出來機率就低很多了。
要不要生小孩真也沒對錯,全看個人選擇啦。
基本上我還希望台灣不生小孩的人越多越好,減輕社會人口負擔,想想看,台灣那麼小土地就擠了二千三百萬人口,搞得大家生活壓力那麼大,想買個小房都是極大的負擔。
香港就是一個例子,土地比台灣小非常多,就大約0.5個新北市大小而已,卻擠了700多萬人口。對年輕人來說,買房基本上已經放棄,家裡有房產的就坐等老人家過世繼承房產,家裡沒房產的就是去租小到不行的棺材房,生活一輩子。
想看看,如果台灣每個人都是感性派的,每個都不顧一切要生小孩,人口成長到3000萬,甚至倍增到4000萬,那台灣會變成什麼樣? 絕對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裡不談政治,純粹說房地產,人口生活壓力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