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幫LDS本部】~part I I之台灣加油

MacQGroup wrote:
這種開低盤要很小心(恕刪)


台灣人其實很優秀




=======================================================================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變種能力強,雖然目前已有疫苗,但疫苗的免疫原為棘突蛋白,為了讓疫苗可快速調整對付變種株,中研院院士翁啟惠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設計研發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透過移除疫苗免疫原棘突蛋白上會干擾辨識的醣,能更有效對抗新冠病毒與其變種株;該研究已於美國申請臨時專利。

翁啟惠與馬徹團隊2019年2月就在重量級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發表,發現流感病毒感染與疫苗設計的關鍵就在於醣分子的大小,且該研究團隊所研發的單醣化流感疫苗,不僅可對抗異株的流感病毒,保護效果比傳統疫苗高3到4倍,團隊延續研究發現,引起武漢肺炎的新冠病毒如流感病毒同屬RNA病毒,目前武漢肺炎疫苗多是藉由棘突蛋白驅動免疫反應,產生抵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增加人體對該病毒的免疫力。

但武漢肺炎病毒基因序列顯示,其棘突蛋白中1273個胺基酸中有超過1千個位點容易產生突變,如目前印度變種株,在刺突蛋白上就有5個胺基酸變異,當變異不停發生,會有病毒傳播力增加的可能性,也會影響疫苗效力,這是因為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抗體,都必須和病毒緊密結合才有效力,如果病毒發生突變,抗體辨識和中和病毒的能力下降甚至消失,都有可能降低疫苗所能提供的保護力,因此許多專家都認為武漢肺炎疫苗未來將如同流感疫苗,需要每年依據流行的病毒株不同而重製。

翁啟惠與馬徹團隊所打造的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將對未來需要因病毒株不同來調整的武漢肺炎疫苗設計,起了關鍵性的影響,該團隊從發展廣效流感疫苗所累積的經驗著手,發現棘突蛋白表面醣化的多寡對病毒和抗體的結合力有重大的影響。因為聚醣下面所覆蓋的部分較不容易突變,可以用做抗體辨識變種病毒的特徵;只要把表面多餘的醣剔除,露出更多可供辨認的特徵,能夠讓疫苗產生數量更多且更多樣化的抗體,更有效地對抗病毒及其變種株,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目標,馬徹形容,移除棘突蛋白上多餘的醣,「彷彿是讓病毒脫掉偽裝,是發展對抗武肺病毒廣效疫苗最有效的策略」。

團隊所設計的單醣化蛋白疫苗,透過小鼠實驗發現,不管是在輕症或是重症,該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不只在武漢肺炎原始株上提供更好的保護,且若小鼠接種該疫苗後,即使感染致死量的武漢肺炎病毒,仍有百分百的存活率,且相較一般疫苗,接種單醣化蛋白疫苗不論是在面對原始株、英國變種株、南非變種株,小鼠體內產生的抗體對於病毒親和力較高,中和性抗體濃度也較高,該單醣蛋白疫苗若用來對抗英國變種株,在小鼠上的中和抗體濃度為現有疫苗的2.7倍。

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在基因體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廖心瑜、黃菡頤、陳曉蕊,參與實驗室包括基因體中心的翁啟惠、馬徹,鄭婷仁、研究員林國儀、研究技師詹家琮團隊,以及中研院分生所特聘研究員薛一蘋、研究副技師蔡青宴、生醫所研究副技師陳燕輝,以及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PNC金融服務集團(PNC Financial Services)投資長阿嘉蒂(Amanda Agati)週四(3日)警告,華爾街接下來幾個月恐迎來更劇烈的價格波動,她將市場估值過高、聯準會(Fed)談論縮表、刺激措施結束等列為當前市場上的不安力量。


針對美股近期再度興起的投機浪潮,阿嘉蒂也奉勸,隨著刺激措施停歇,由Reddit散戶主導的高投機性交易,包括AMC及GameStop在內,將在今年夏季末熄火。
=================================================

有風雨欲來的感覺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刪...刪...刪...刪...刪...刪...刪...
真正優秀的人,畢業後不會一直把自己學校掛在嘴上,也不用整天到處吹噓自己的智商有157。

羅一鈞是建中數理資資優生,不但沒有重考兩次,還以跳級以全國榜首之姿考上台大醫學院,只唸了6年就畢業,自願到非洲馬拉威服務,當醫生可以賺大錢的他選擇到疾管局當防疫醫師。

薪水只有當醫生的1/3的他,從沒公開說過自己是台大榜首。

李秉穎在台大是非常受到敬重的教授,他本身是台大畢業的,擁有兩個醫學博士。還曾經擔任,亞洲兒童感染醫師會的主席,在傳染病防治上面研究論文無數,提供最專業的防疫建議。

他們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智商有多高,也不會到處掛著台大的頭銜,甚至不曾在疫情中彼此攻訐,只是選擇默默為自己的國家努力。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台灣英雄

台灣加油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刪...刪...刪...刪...刪...刪...刪...
灰狼01 wrote:

柏格先生與ETF的恩怨情仇

Index Investment Trust...指數型基金
Exchange-traded fund...交易所買賣基金

我並不專業,也希望我們談的是同樣的東西...
不過,重要的是投資人要知道自己買了甚麼東西,別把ETF拿來炒,注意投資生態及利益立場,台灣投信業者發那麼多ETF,是為什麼? 跟漸為人唾棄的傳統主動型基金又有何差別?



上面連結說到Nathan Most有到bogle的住處參與討論創立vanguard 500ETF

主動型基金仍然有少數人才知道的優點....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刪...刪...刪...刪...刪...刪...刪...
灰狼01 wrote:
任何投資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只是投資人自己要認清楚,這一點是我個人一再強調的...
我自認是價值投資者,我也認同股票型指數投資,但不適合我而已~
至於,ETF是誰發明的? 誰發行的? 我也不認為那麼重要~
重要的事,ETF為什麼會被設計及推行出來,其原理是甚麼? 適合你嗎?
Enough 這本書中,伯格先生有很詳細的說明,這也相對地說明了,傳統主動型基金的缺點在哪裡!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有沒有既視感?  

===========================
轉自美國某牙醫

1.美國:mRNA疫苗人類沒用過
台灣:國產疫苗沒認證
2.美國:要有2年追蹤期才能確定安全
台灣:沒有做第三期不安全
3.美國:造成讓一堆人懷疑確認pfizer和
moderna的安全性,不打~
台灣:帶風向台灣無法自製疫苗,快向
外國廠商搶購,買不到就是慢~

===========================================

去年年中,當川普預告年底美國國內將有COVID疫苗可用,其實有很多質疑的聲音。

民主黨們砲轟川普爲了選情,不顧安全加速疫苗產出,並加壓FDA緊急授權使用。我非常記得那時紐約州州長庫莫很鐵齒的說,紐約州要自組醫學專家審查團來確認pfizer和moderna的安全性,紐約州不一定會讓州民施打,他故意槓川普。

我還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很老牌的時事節目“60分鐘”,討論了這兩種全新的,【人類從沒用過的mRNA疫苗】,其中負面評價比正面評價多。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節目最後,主持人問了一位接受訪談的醫生,疫苗和口罩,你會選哪一個?那醫生很果斷的回答,口罩!這節目向來反川,不意外。

十月底我封城後第一次出門和哥大朋友戶外聚會,五個女牙醫,兩個印裔,兩個俄裔猶太人,一個亞裔。
當討論到會不會打疫苗時,我和另一個印裔說會,理由是我們相信美國科研技術和食藥署的安全把關。
而【另外三個說要等一兩年】【有具體效用及安全報告再打】,理由是Dr. H有教過,任何新的治療方式或藥品,要有【至少兩年的追蹤觀察才能定是否安全有效】。

我和要打疫苗的朋友就笑說,到時若真打了,會在群組裏po即時反應,當白老鼠急先鋒。
金管會:股東會延至7/1-8/31舉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