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那邊酸人家本金大、富二代,不如認真審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
仇富心理或許能讓你找到廣大的同溫層,但那裡只有的短暫的溫暖,並沒有扭轉貧困的良方。
累積到第一桶金(100萬)的途徑非常多,我相信大多數的人在經過規劃及自律後都能做到,
困難的是在累積財富的同時,還得主動去學習參與市場的基本知識,
而「存股」這條路,我認為是知識門檻最低,但對「自律」的門檻卻是最高的,
更適合喜歡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族群。
我本身是將股市資金切分為4個區塊,30%存股(其中以金融為主部位)、30%指數投資(同時佈局中美市場)、30%主動選股(以1-2年為區間,佈局看好的產業類股)、10%短線操作(著重政策面、新聞面及技術分析,週期約為1-X個月),我敢說這肯定不是最好的方式,能賺得比我多的高手也大有人在,但這卻是我經過數年嘗試後,能獲得讓我滿意的報酬;也同時讓我每天晚上睡得好睡得飽的方式。
不同的操作,適合不同個性的人,但什麼都不做,只適合有心理準備一輩子窮困的人,
如果你的「抱怨」改變不了任何事,那「抱怨」就是浪費時間,
先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是什麼樣子,再去思考如何「規劃」才能達成目標,
最後則是常保「自律」的心態貫徹執行,未來你終究會感謝自己的。
mimiro5 wrote:
投資理財愈早愈好,但起步稍遲也別怕;只要起身行動,即使不惑之年才開始也不嫌晚。當然,這要搭配良好的「存股習慣」。
存股十九年的高師大退休教授謝士英,就是四十五歲才開始學存股、進而創造財富人生的案例。他從二二○萬元開始投入,十九年後,如今持股市值正好是當年的十九倍以上,累積四千二百萬元財富,每年還可配息近二百萬元。
原來,在四十五歲前不懂投資股票的謝士英,是受到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的啟發,才開始立志學投資。當時他誓言:「要將手上二二○萬元的本金,在五年內提升至一千萬元。」並藉此創造不靠工作收入、也能安心生活的穩定現金流。
起初,他並沒有「存股」的概念,買的股票也「不太飆」,以玉山金、大統益、統一、中碳等為主。一度,他懷疑自己的買股策略是否真能一步步建構出穩定現金流,直到偶然在書店發現洪瑞泰所著的《巴菲特選股魔法書》,讀到這本書的謝士英,覺得自己很適合這樣的選股以及書中所介紹的策略邏輯,於是立即報名相關投資課程。
「上課的地點在台北,在那個沒有高鐵的年代,我都是假日晚上從高雄搭國光號夜車北上,才能趕上隔天一早的課程。」謝士英笑著說,雖然辛苦,但很值得,因為這是他翻轉財富命運的關鍵。而當自己原本的模糊概念與學理上的邏輯策略結合,他也更能把存股功課轉化為日常習慣,舉例來說:「一定要有和陌生人聊天的習慣。」
雖然謝士英現在早已不必為錢煩惱,但每周還是會撥空兼差擔任一、兩堂課的講師,這是他特意與企業界或年輕人保持互動的橋樑。一方面,增加生活樂趣;另方面,這也像是「打開存股標的搜尋雷達」。
在他的觀念中,存股是一種以長期持有、長期關注為基本核心的投資策略,「我存股,通常不太會賣出股票,除非遇到更好的標的需要換股。」
原址
==========================
所以現在是45,存款才220萬?
奇怪...自己貼的文自己都看不懂嗎??
他從二二○萬元開始投入,十九年後,如今持股市值正好是當年的十九倍以上,累積四千二百萬元財富
這19年不知道持續投入了多少, 絕對不是賺了19倍..
當年2003 台股指數4000~6000之間, 跟現在差了3倍
大家趕緊持續投入, 等哪天台股漲到5萬4的時候, 應該可以向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