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角這篇文看看:(本文摘自綠角財經筆記臉書貼文, 原文網址: 綠角財經筆記臉書)====================Enough 的作者是Vanguard創辦者,約翰.柏格(John Bogle)先生。一開始作者就對投資與投機進行基本定義說明。什麼是投資?投資是長期持有一家企業。你可以是家族私人企業的經營者,或是公開上市公司的股東。你是所有者。你就是擁有。你持續的將資本投入這家公司中。什麼是投機?投機是短期交易金融資產。剛好與投資採用的長期持有,是相反的做法。投資是做企業的所有者。相信一家成功的企業,會為社會帶來價值,也會為股東(所有者)帶來獲利。投機是做證券的租借者。只想短期持有。覺得未來會上漲,就持有。覺得未來會下跌,就賣出。投機有什麼問題?不是會賺錢就好嗎?有幾個問題。首先,投機的報酬落後投資。譬如某支股票,在過去十年的年化報酬是8%。長期持有的投資人,就是賺到這8%。而在這十年當中,不斷短線買賣交易這支股票的投機者,也是賺8%。總不成是18%吧?難道透過某些操作,所有某支股票的短線交易者,全部都可以賺到更高的報酬?以為投機的短線操作可以為”所有人”帶來更高的報酬。就像在牌桌上說:”我們四個人都小心的玩,大家都可以多賺一點。”大家都”多”賺一點,那奇怪了,是誰賠錢?整體投機者也是賺到一樣的報酬。而由於頻繁的買賣會招致更高的投資成本。所以扣除成本後,投機者賺到的報酬會落後投資者。以為投機就比較”高明”,比較會”操作”,是一種當代投資界最常見的錯覺。投機者其實是積分落後的一隊。第二,投機很難持續正確。有些市場參與者可能心中知道投機者整體成果落後的現象,但他認為,自己就是比較行,比其它投機者厲害,可以把他人踩在腳下,為自己的獲利。可能,但很難。短期市場走勢大多是由市場參與者的情緒決定的。情緒波動很大,而且說變就變。金融市場從晴空萬里突然變雷雨交加,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當你的重心放在預期其他市場參與者心情如何變化時,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任務。你在猜想,其他人也在猜。想到第二層可能還不夠,還要想第三、第四層。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想到那一層才會對。第三,投機讓企業經營者注重錯誤的面向。當華爾街分析師不斷發表每季獲利預期,然後市場用公司能否達到這些短期目標來評估其股價時,公司經營者不禁會開始試圖”管理”。管理市場的預期,管理公司的短期營運數字。更有甚者,無法用合法的方式達成,就用激進的會計手法或造假達成。當公司經營者本當著眼於替企業創造長久價值時,短線投機氣氛以及對於短期市場走勢的過度重視,讓經理人成為不斷追逐短期目標的人。作者在書中舉出的股票周轉率長期提升的狀況來說明短線交易的愈發盛行。今天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過去的狀況是許多投資人看到某個雜誌發表對一家公司的樂觀報導,所以受到吸引而買進。現在,只要一個夠大的社群媒體,出現某證券值得買進的討論,就可以馬上吸引眾多買家。更快的形成集體行動。線上交易系統與智慧型手機,讓交易遊戲化。使用者發現手指點幾下,就可以下單買賣,就有機會賺錢,跟其它併列的手機遊戲一樣好玩。也容易覺得跟其它遊戲一樣,只要自己不斷練功,投資功力就會更加高強。玩家完全忽略了自己不是在打一個由電子系統與程式做出的”怪”,在金融市場上,你是跟其他人在交易。他們忽略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本質。各種網路管道,讓”成功”的投機者更容易被看到。生存者偏差更強。讓許多”涉世未深”的投資菜鳥,以為”有為者當若是”、在金融市場就是要投機,才夠強,才厲害。一步錯,步步錯。真實的經濟活動,真的企業取得資本用於聘顧員工創造產品,賣出真的東西跟服務,賺到真的錢。靠的是投資者提供資本。而不是靠投機者互相交換買賣證券。對於真正帶來價值的企業活動,對於能帶來較好成果的投資,過度鄙視。然後吹捧其實有害無益的投機,是金融界一個持續存在的態度偏差。投資人要懂得學習與使用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投資方法,而不是學表面看來好像很行,但對自己大多有害的投機方法。
我曾經回答信貸推銷員:「我不缺錢啊!借了錢我不知道要做什麼?」結果電話那頭說:「我們就是需要您這種不缺錢的客戶!您是我們的優質客戶........」一時之間我不知道該怎麼接話,請問茶大,指點迷津。茶太 wrote:之前銀行一直打電話要我去貸款我說我去年投資賺很多,目前錢太多不需要辦貸款去年空頭年對方認為我賺不多所以問我賺多少我只說3個月就賺到1萬多趴還沒講我一年能賺1兆趴之後就沒有接到問我要貸款的電話也不先看看我戶頭活存資金有多少,活存太多的人還需要去貸高利出來投資嗎。
做期貨的只會說自己是交易者....不會說玩或炒....更不會叫人進市場...除非那個人跟你又仇....有人問要怎麼玩我都說簡單....先拿100萬然後燒掉50萬而且不能猶豫或心疼...進來後就有50%成功率....很多人聽了就不想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