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波動太低,波動高,當股價下殺時可以買便宜一點
而我習慣把每一張持有成本壓低到入手最低價
在下跌過程,我可以多買一點,故意讓一些以前買較高的價位無法把成本壓到最低
因為我要把之前買貴的部分本來已經壓低的攤低成本,用來攤低更便宜價位的持股
等到股價往回漲以後,就能做到買多賣少,買低賣高,再次把全部成本都壓到入手最低價
而高股息ETF很多都有除權後填息的特性,所以我最愛除權後先貼息的股票
可以先買一些新增較低的持股,等到除權前再精算要賣掉多少買貴的部位
如果想要多留一些不想賣,就是要有其他額外賺錢的機會,把更多的持股壓到最低價
以前我主要是靠鴻海賺價差,當鴻海不想再加碼時,就把賺到的錢灌到其他存股標的
把新增持股成本也壓到最低。
不過目前已經清空鴻海了,暫時只能靠除權後加碼。除權前降低持股。買多賣少的方式增加。
等到累積足夠,或是股價夠低,我還會用定存利息壓低成本。
最好是新產生的股息超過我拿來壓低成本的定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