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投等債現在真的可以買?

近年來,許多做資源回收的的確也做得不錯。

Rilakkuma7 wrote:
跟我之前對非投等債的印象一樣
覺得就是高風險商品,跟自己的風險屬性不同不敢碰
但最近看到的資料又跟我印象中的不一樣
ArtW
例如:台灣股市的 崑鼎、可寧衛 [拇指向上]
jiangj01 wrote:
Mi大的文, 真的棒...(恕刪)


你一直都很利~
操作虛幣跟選債券都很會鑽。
復華是台灣債券龍頭,這隻表現不錯。
文件說明也比別家清楚。
沒想到你那麼早就買別人不想要的垃圾債。
jiangj01
[^++^]
MiPiace wrote:
還是覺得叫高收益債比較適合。非投資等級這個名稱就明顯被投資級債比了下去。
要我在沒評估的情況下,這兩個債券etf 選一個,我會選高收益債,投資級債興趣缺缺。

兩者比較那一個好,各有千秋:
投資級債,存續期間長,利息低,違約風險低,對利率敏感。
以往的歴史經驗,常常跟股市反向,但現在的情況不同,有時同向,有時反向。

高收益債, 存續期間短,違約風險高,利息高,對利率比較不敏感。
常常跟股市同向,但也不是絕對。

有些環境買投資級債好,有些情況選高收益債好。
高收益債雖風險高,但是以基金或etf 的型態的高收益債,風險被稀釋了,往往高利息的優點比違約的缺點來得有利。
所以往往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績效比較起來,高收益債會比較好。
這也是我為什麼不選投資級債的原因。

但其實也沒這麼簡單,某些時候投資級債會比較好:
在長期景氣低迷,利息將迎來一段時間下調的情況下,投資級債會比較好。
在景氣崩盤,股市崩盤的情況下,高收益債的跌幅往往遠大於投資級債。

除了上述兩個情況,我暫時想不出來投資級債是那一點比高收債好。

目前的情況下:
利率倒掛,高收債比較有利。
利率迎來一段時間調降,投資級債比較有利。
各一好一壞,那個好很難選。
如果十年債利息小於3%,就比較好選,投資級債就變得很垃圾。只能買高收債。

我是都不買,債券收益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就變很大,又跟總體經濟掛勾,是個很困難的投資工具。
股票比較單純,獲利機會也大。
所以我不買債。但這是個人主觀的喜好。不是客觀的判斷。

PS:
垃圾債 不見得是 垃圾。
投資級債 有時收益 像垃圾。


MiPiace 這位大大是高手!!


以下分享我的經驗,僅供參考:
聯博-全球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AT股美元
(AT是每月配息)

我從2007年買到現在,本金賠了一百萬
但這些年的月配息,累積起來,扣掉本金的虧損還賺了兩百多萬

如果拿五~六百萬當年買房子,有機會每個月收三~四萬元租金嗎?
如果當初買房子,說不定現在漲更多?
這些都是「如果 If」,又不是神,誰說得準?

我想要的是「退休規劃」,每個月都有現金讓我生活,不要跟子孫伸手拿錢
所以我強調「每月配息」給我現金

至於我死了以後,我的子孫能拿回多少?「本金」是賺是賠?不關我的事
所以我不追求 本金賺大錢,那種必須賣掉才能回收現金的產品
但我還是有投資一些在上面(如:股票、沒有配息的ETF),畢竟投資要分散風險,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知道自己要什麼 ==> 很重要


聯博-全球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AT股美元
聽說他最大的資金來源,就是「台灣」。是的!台灣人當初很愛買這個產品。非常有名

以前叫做「高收益債」,現在叫做「非投資等級債」
看到名字改變了 -- 垃圾債?非投資等級?就開始不滿了
但這產品有變嗎?他還是他

但這五年,他的配息變少了,從7% => 5%(每年)
所以我改買其他產品了,但也沒有贖回啦

僅供參考

回頭看看上面的 MiPiace大大回覆的文章吧,
這世界上願意分享、寫這麼多字的人,都是佛心來著!

知道自己要什麼 ==> 很重要

ArtW wrote:
MiPiace 這位...(恕刪)


Artw 大把聯博高收益說出來,我也說說我的經驗。
先說結論。債基或ETF,包括高收益債基或非投等ETF,長期持有要賠錢真的不容易。

我是固定收益理財者,目標是6%。
2008之後,股票腰斬就開始尋找自己能接受的理財標的,大概2012開始投高收益債。
當時的高收益債基金,大概都有6%以上。而Artw 大買的比較早大概有7~8%。
高收益債的確會受股市與利率影響,我幾乎100%資金持有各種高收益債基金。
就如Artw 大一樣殖利率不錯,淨值高高低低最後在2018全數賣光。
整體收益雖然沒到6%,但至少有5.5%以上。最高峯大概2015 Q E結束。
當時高收益債基金穩定替我付了小孩的外國讀書費用,我不需擔心股價相對波動劇烈。

2018後高收益債基金殖利率大都跌到6%以下。
我轉到特別股,baby bond或ETD,同樣尋找6%以上標的物。
ETD有不少非投資等級,殖利率較高,我也持有一些,後來爆掉機會果然不小。
但整體來講,有高評等保護,還是穩穩定期收息,偶爾踩雷認賠殺出。

2020疫情之後到2023年初,我賣光ETD轉入股市。
經歷一段劇烈波動,曾經賠掉幾乎一半本金,到了2023年初反而賺了不少。
天性是固定收益理財者,2023把股票賣光,再找6%標的。
當然這時美國已經升息,不少高評等的ETD跟公司債都有6%以上。
整體部位,包含美債,殖利率也稍高於6%。

以上都是美元,我2023以前台股部位很小。也就是說滿手美元。
2023開始用台幣買美債ETF跟投資等級債ETF,就是國泰、元大那幾支。都是長債20+。
國泰美債大概4.5,公司債大概5.5。
年底要退休了,就降低標準不堅持6%。

欄主說非投等債能不能買。
我會認為ETF或基金,要賠錢真的不容易。但是也不會賺大錢。
至於單支直債,真的要慎選。

另一個角度來看,目標殖利率是多少?
如果目標殖利率,6~7 %,那真要買非投資等級債ETF。
如果是4~6之間,現在有不少投資等級債ETF可選,就不需冒險去買非投資等級債。
追求穩定收益!
MBUSA
+5
MiPiace wrote:
PS:
垃圾債不見得是垃圾。
投資級債有時收益像垃圾。


這個說法第一次看到
還蠻有趣,但的確很多投資級債的配息好像都不好
chenjishihan wrote:
另外雖然很多標的名稱都叫非投等債,但還是有差
請找那種成分不含CCC級債的會更穩一點


有看到有些非投等債都開始會聲稱不含CCC級債
但選擇好像還是算相對少
Rilakkuma7 wrote:
有看到有些非投等債都...(恕刪)

含不含ccc 跟本沒差。風險獲利是對等的。
高收債,光看淨值圖,看起來是走低沒錯。
但如果把配息還原上去,就會一直往上。

債券基金買了非常多年。約2006-2016 年之間。
只買過一次投資級債,跟高收債比,獲利差太多了(當時的時空環境下)。
但我不是勸進高收債,我只是陳述高收債不會比較差。
我現在不買債,債太難。報酬低的產品,要研究的很透徹才會賺,就變很難。
國債比投資級公司債難,投資級債比高收債難,高收債比股票難。我的經驗就是這樣。

什麼商品,好壞不能用名稱來看。要用你的能力來看。
什麼東西有把握就買什麼,而不是用名稱來分。
什麼狗屁績優股,投資級債,不會買賣,就等於垃圾。

債如果沒什麼研究,就放生不要玩。
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行,又要研究股票,又要研究債券,那是不可行的。要有自知之明。
MiPiace wrote:
含不含ccc 跟本沒...(恕刪)


說白了,現在投資級債就不是好選擇。
投資級債跟公債之間利差(yield spread) 就很小。利差小,如果天期長,就會非常危險。
如果存續期間是 10年,那一天大環境變化,利差放大 0.5-1%,那價格就會掉 5-10%。
現在也許高收債利差也不足。
現在的情況下,就是債券買超。
如果那一天債券不受歡迎,買超轉賣超,利差變大。那麼投資級債就會比高收債危險。
債券的風險分好幾種,沒那麼簡單。

利差小,能夠買美元定存,直接買定存就好了。
我一個親友,跟銀行關係好,一年期定存接近5%,理專建議他轉債券,我跟他說就定存一直買買到不能買再說。
另一個親友,直接買包裝定存的結構型商品,利息也是 5%
定存都 5%,買 5%的投資級債是買心酸的嗎?

我不跟理專打交道,我太太的美元,沒優惠定存可存,只能存 3.5%的。一部份轉到比較複雜的結構型商品。為何會買結構型商品,因為家裡有專家(不是我)。
hermas
說不定美元慌又要來了
朋友一直推薦可以直接去買債券ETF 等降息就來不及 穩賺 說這位分析師真的很準

結果我還是堅持己見(畢竟我資金有限) 繼續抱著也是最多美債的金融股之一 國泰+凱基

因為只想我們再怎麼買債券也不可能比 國泰和富邦和凱基(中壽)壽險股還多吧

而且人家這些民營大型銀行養了多少金融真正專家....

他們走在最前線看的自然比我們要快....也比我們更多資本可以避險

那跟我原本就持有國泰和凱基 並不衝突.....

如今金融股和債券ETF卻是截然不同走勢....




Rilakkuma7 wrote:印象中非投等債又被稱...(恕刪)
新聞提到的00945B這隻10月真的配得不錯
年化配息率有8%以上
而且有剔除CCC評級債券,且過半的發行人是指數成分股的非投等債
風險其實沒想像中那麼高
真的有想買可以小筆試一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