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474 wrote:
面板業在削減成本上很認真 一直削減成本 如果價格固定就是毛利跟淨利持續上升


我記得之前看過面板單價的損益平衡點
2020年跟2024年幾乎一樣
代表面板成本根本沒有削減

半導體最基本的削減成本的方法
1. 製程微縮
2. 良率增加

面板似乎只能靠換更大面板製程跟良率
才能降低成本

但面板已經很久沒有開發新製程了
請問s2474
這幾年面板是怎麼削減成本
成效有多好?
降低了幾%呢?
先講清楚 這是友達的數據

2020 , 2554m2 , 2482億

2021 , 2571m2, 2799億(註 疫情 營收大增1000億 供應鏈漲價 大賺)

2022 , 1917m2 , 2452億 1.28 (疫情高成本 營收回 大虧)

2023 , 2098m2 , 2434億 1.16 (營收平 大虧)

2024 , 2132m2 , 2560億 1.2 (但營收增348 靠賣場轉盈)

2025 , 未公布 ,

以上不是絕對 後面好像沒公布平方公尺售價

不過 材料耗損削減 自動化上升 設備折舊 專利折舊 供應商砍價 (供應商設備折舊 專利折舊)

據說只有2020跟2021談降價比較失利

2025不能這樣算了 現在財報還要加先鋒跟BHTC之類的

----------------------------

講過實例 去年我信誓旦旦的在隔壁樓說 友達的損益點是240億

結果上一季加上bhtc的營運成本 25Q2營收一個月232.3億 一個月還能賺5億
s2474 wrote:
去年我信誓旦旦的在隔壁樓說 友達的損益點是240億


所以你是pqaf?
s2474 wrote:
2020 , 2554m2 , 2482億

2021 , 2571m2, 2799億(註 疫情 營收大增1000億 供應鏈漲價 大賺)

2022 , 1917m2 , 2452億 1.28 (疫情高成本 營收回 大虧)

2023 , 2098m2 , 2434億 1.16 (營收平 大虧)

2024 , 2132m2 , 2560億 1.2 (但營收增348 靠賣場轉盈)


你這個數據第一欄(2554m2)是出貨面積?
這樣的數據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吧

面板的價格又不是跟面積成比例
NB面板11.6"可以賣$25.1
NB面板17.3"可以賣$38.3
面積變成2.22倍,賣價只增加52%
更不用說電視面板的價格
面積是30倍
價格只有7倍

你用總出貨面積跟總營收
又看不出來每個尺寸面板的出貨
這樣哪看得出來面板成本有沒有下降

最直接的還是每種面板的損益平衡價格
這個價格有降低
才是真的成本下降

但依照我上次看到的數據
這幾年每種面板的損益平衡價格並沒有下降....
s2474 wrote:
去年我信誓旦旦的在隔壁樓說 友達的損益點是240億


pqaf在計算產能跟業績的能力還不錯

但他的基本生產供需邏輯
工程能力
市場展望分析
都有待加強

他那一樓最大的好處
就是整天找一些消息
增加持股者的信心
雖然邏輯都....不予置評

而且針對那些對他看法提出討論的
他就會黑名單處理
維持該樓的一貫歡樂希望氣氛

友達的投資者
還是看他那一樓就好
畢竟每天都會給你一點希望阿.....
johanneschuang wrote:
而FOPLP又可以分成chip first與chip last

難度是由chip first FOPLP
到chip last FOPLP
再到Glass-core substrate
最難的是Glass-core interposer


先從最簡單的chip first FOPLP
玻璃面板在這邊的功用就只是個載板
所以
的確有廠商不是用玻璃來做chip first FOPLP
因為只要有個夠大夠平的材料
都可以取代玻璃的地位
好像有人用鋼板在當載板

這一塊玩家也多
對應的IC產品也相對低階
通常是low pin count的PMIC/MEMS之類的
一片panel就可以生產非常多顆
所以營業額也不會高
Chip first FOPLP 是一種與 FOWLP 相似的封裝技術
不同之處在於 FOPLP 採用方形基板進行封裝
可以提高面積的使用率
提升封裝效率到95%。


看一下這禮拜外資的買賣超吧
三天一共買了94371張



另外
群創的股價淨值比是0.58
而友達的股價淨值比是0.72

如果群創可以到0.72
股價就~19了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CnlID=1&cat=30&id=0000734566_TG149BVD7SHGM95MLNXJ9

電視尺寸放大終有限,出貨面積成長何時緩?
郭靜蓉/台北
2025/10/09 02:05
受生活型態轉變影響,全球的電視出貨量雖然持續往下,但消費者對大尺寸電視的熱愛,卻讓面板面積需求持續成長。然而電視尺寸不可能一直放大,業界預期,出貨面積成長速度很可能會從2026年起開始放緩,顯示多年來,去化面板產能最重要的動能即將消退,相關業者需要及早因應。

-----------------------------------------------------


看來等不及大陸想通開始拉價格
面板尺寸放大的速度就要先下降了...
https://tw.nextapple.com/finance/20251007/DE0F3A5BA7FB0F668929BB23813E9C0C


搶玻璃基板商機!暉盛拚今年營運落底 估11月新創板掛牌上市

【記者呂承哲/台北報導】專精電漿設備研發與製造的暉盛科技(7730,暉盛-創)將於8日舉辦創新板上市前業績發表會,並看好玻璃基板(GCS)與Hybrid Bonding等新世代封裝商機,盼在今年營運落底後,於2026年重啟成長動能。

暉盛科技受惠AI與高效能運算(HPC)需求,2.5D/3D封裝及Hybrid Bonding快速發展。調研機構Verified Market Research預估,Hybrid Bonding市場將從2023年的121億美元成長至2031年的233億美元。

行銷部經理邱冠陸補充,近期IC載板及先進封裝需求回升最明顯,中期主攻玻璃基板(GCS)與面板級封裝(PLP)設備

玻璃基板憑高穩定性與耐高溫特性,可減少圖案變形並提高良率,是資料中心與AI GPU封裝關鍵材料。台、日、歐美大廠同步投入,客戶多規畫「2.5~3年後放量」,設備需求通常較量產提前一年,暉盛-創預期2025年Q1~Q2有望確認板尺寸與量產計畫並啟動採購。公司除既有代理體系,也與國際設備大廠策略聯盟搶攻首波商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