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勢很明顯,就是商人永遠在找生產成本相對低、人力素質相對可接受的地方設廠,美商如是、日商如是、台商亦如是。
台商工廠做的大都是勞力密集、低毛利的產業,在大陸、東南亞、中南美...許多低工資國家設廠自然具有比較大的優勢,如果這些台商不走出去,可能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只要看看前幾年因政策限制而被綁在台灣的IC廠現在有多好就可以知道。(當然IC廠現在的困境有其他因素,不過壓死駱駝的絕不只是最後那根稻草,這麼說可以吧?)
台灣工資相對歐、美、日等國家低,而人力平均素質又比大陸、東南亞、中南美一些國家來得高,照理說應該有些需要較高素質人力而又相對(比他們國內)廉價工資的產業/工廠會來台灣投資的,然而,這麼多年來(自杜邦以後)為什麼不見外商來台灣投資?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點
中國有內 外需市場之分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 10年前如果你是外銷產業外移到中國
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做外銷 10年後如果你沒賺錢
那真的是xxxxxxx
相反的如果你是做內需的 這幾年還賺錢 那真的事高手中的高手
股市裡的中國概念股(中概股) 很多都是這幾年才開花結果
不過也是小果子
所以也就是說 做外銷的很容易賺 例如郭董
(很多人都不知 郭董是賺美國人的錢不是賺中國人的錢致富的)
做內需的 大多是不賺錢的 只有少數賺錢
但賺的錢都比外銷廠商少
(當然這2年外銷產業內憂外患 情況有點不同了)
那這樣 為何還是有人願意前仆後繼的錢進中國內需市場呢?
因為大家著眼於未來 認為先卡位先贏
尤其是 4.50歲以上的台灣人最為看好
因為 這一代的人經過了台灣的經濟奇蹟
他們相信 中國正走在過去與台灣相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