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員工分紅的文章,請集中在此討論

等公司分紅還不如跳槽拿跳槽股票來的好.
我有個朋友最近跳槽到鴻海的關係企業..光是拿跳槽股票就拿的不少.
2年給 16張股票.今年年底先拿8張.明年年底再拿8張.
而且他在鴻海深圳工作.月薪10幾萬.每個月還有1萬3的港幣的派駐津貼.
真是讓人羨慕不已啊..
所以最好的是..先找個公司窩著.然後找機會跳槽.能到大陸廠工作的話更好.
我看了看..就鴻海最會挖人.給的也多.在那裡做幾年奴才然後就轉到其他公司作點自己的工作也不錯.
聽他說.裡面的人八分政治兩分做事....
最好笑的是.他們公司一般人是不能用 email 寄信到外面去的.幾乎都是用電話傳真在做事.
因為郭台銘不喜歡用email.呵呵....
同意樓上的看法,以前早期過來的台派,幾乎都是相互幫助來帶領工廠里的陸籍員工,但是現在台灣人多了

很多台派開始彼此互咬勾心鬥角..都快被取代了還這樣互咬...富士康裡面就很嚴重!
有些高階的應該要走了吧,一堆技術處長、副處長、經理,很多職位都是做一些不關痛癢的事,還領一堆股票.
最累的就是副理和資深、主任工程師吧... 尤其是副理,不僅要被主管定也要被工程師抱怨,如果有人說2330很像養老院、公家機關,對某些部門來說我是相當同意,不過在那些部門的員工也不會很好過,沒東西做就沒績效,紅利就沒多少,但至少不用爆肝,被訂也只有主管的份。

如果現在有一家新半導體 or LCD廠成立,可以10元認股再加上一些免費的技術股,應該會很多人出走.
未公開發行公司的免費的技術股,應該不用課稅吧 (我也不知).

不過台灣也很久沒有大型產業新公司成立,不知台灣未來會有什麼新產業?生技好像也搞不起來.

jcsun_matt01 wrote:
原來pcdatast...(恕刪)

當初會實施員工分紅制度
目的就在於要在薪資上提供一個可以吸引矽谷高科技人才的地方
所以加上股票分紅之後 台灣科技業的薪水可以跟美國差不多
雖然這個方法是用了點小技巧
但的確達到它的效果 雖然台灣一開始以仿冒代工開始
但是這幾年也有很多以真正的研發冒出頭的公司
沒有先以代工賺錢 光靠政府賦稅補助 錢也冒不出來支持研發工作
因為科技業注重人才 產品又要有世界競爭力
所以薪資水準用這種方法拉到世界水準上沒什麼不好

至於台塑為何沒發那麼多也能吸引員工
因為台塑不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 只要給少少的幾萬 用一些本地人才就行了
問題是你願意台灣到處都是六輕七輕八輕嗎?????

另外有些網友說
因為高科技有賦稅減免 所以高科技業欠國家的
請問國家有拿錢給高科技業嗎? 頂多就是少抽點稅罷了
高科技業賺進來的錢 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多少利潤 為國家帶來多少稅賦???
光台積電所提供的晶園代工服務 就連帶養起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鏈
這些半導體產業鍊養了幾十萬個家庭
這些家庭要買房 買食物 買車 補習 穿衣
連帶幾百萬人受益
這中間金錢的轉移又被政府抽走了多少稅
這些產業鍊只是沒有"直接"把錢拿給政府而已
因為這些產業賺進來的錢是直接流入民間
而不是抽進政府的沒效率國庫裡 浪費金錢跟時間在沒效率的政客上

光以直接有沒納稅來看對社會有沒有意義?
完全忽略整個高科技產業鍊是目前台灣最有競爭力能把錢從世界搶過來的龍頭產業
這個龍頭產業雖然沒有把太多錢直接繳國庫
但是這些國外賺回來的錢 大半流注在民間 又用其它方式吸收到國庫
這個金額比其它無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對台灣的貢獻才多吧

hello
macacafly wrote:
當初會實施員工分紅制...(恕刪)


本來不想回的, 可是這篇講的讓我感覺變成積非成是了,
說的好像你不用繳稅, 壓榨小股東, 全體國民還要感謝你

這10年來, 我工作上接觸到各種行業的百姓,
我實在感覺不到讓某些人可以不繳稅讓其他人受惠過,
韓國沒有台灣這種政策,
這幾年下來卻反而超越我們了又是什麼道理,
人家大學畢業生一般行業起薪已經是台灣2倍,
我看到的台灣一般行業薪資卻停滯不前, 其他人到底哪裡受惠了,
連看病都沒錢的人永遠是那麼多,


可是台灣目前不也以代工為主嗎?
真正獲利的公司才不需要搞配股分紅讓小股東買單,
我親戚在微軟工作40多歲退休, 他領的薪水和股票可不是從小股東來, 也是正常繳稅,

如果你說的有理, 總統和財政官員就應該不用繳稅了, 因為政策是他們訂的,
有好處他們功勞最大,
我如果不用繳所得稅, 我一年也可以花所得稅的數倍去shopping刺激經濟,

繳稅是很正常的, 國外也是如此,
當然稅要減免也沒什麼不對, 因為政策是政府訂的
台塑如果公司和員工不用繳稅, 我想競爭力也會大很多,
只是不可以巧立名目把員工薪資轉嫁給小股東而已
本來不想回的, 可是這篇講的讓我感覺變成積非成是了,
說的好像你不用繳稅, 壓榨小股東, 全體國民還要感謝你

這10年來, 我工作上接觸到各種行業的百姓,
我實在感覺不到讓某些人可以不繳稅讓其他人受惠過,
韓國沒有台灣這種政策,
這幾年下來卻反而超越我們了又是什麼道理,
人家大學畢業生一般行業起薪已經是台灣2倍,
我看到的台灣一般行業薪資卻停滯不前, 其他人到底哪裡受惠了,
連看病都沒錢的人永遠是那麼多,


可是台灣目前不也以代工為主嗎?
真正獲利的公司才不需要搞配股分紅讓小股東買單,
我親戚在微軟工作40多歲退休, 他領的薪水和股票可不是從小股東來, 也是正常繳稅,

如果你說的有理, 總統和財政官員就應該不用繳稅了, 因為政策是他們訂的,
有好處他們功勞最大,
我如果不用繳所得稅, 我一年也可以花所得稅的數倍去shopping刺激經濟,

繳稅是很正常的, 國外也是如此,
當然稅要減免也沒什麼不對, 因為政策是政府訂的
台塑如果公司和員工不用繳稅, 我想競爭力也會大很多,
只是不可以巧立名目把員工薪資轉嫁給小股東而已

=====================================
先說個例子
本人曾在外商與本土商工作過
同樣都需要同樣的人才 但因為股票分紅 本土商比外商容易招到人才
反正外商來台灣找人本來就是要做二線工作 便宜一點 找不到第一流的人才也無所謂
也因此本土公司在台灣的優勢人才才能跟美商在矽谷的人才做出來的產品在技術上 還互有領先
可是明年這些制度一實施 一定會造成本土科技產業薪資平均往下拉低
已經有很多同事 或人才因為這樣開始探尋外商工作的機會
因為如果薪資福利差不多 或者大家還願意呆在本土商工作
可是如果差一截 那麼難道要靠"愛台灣"來拉住這些人的心嗎?
屆時人才如果真的外流到外商 很快本土有競爭力的產品就會一個個被外商擊潰
失去大片市場帶來的整體災難對台灣的損失 豈是小小納稅可以彌補的??

再舉台塑的例子
有些產業的性質 本來就比較不需要研發人才
他們用的人才 面對的就業機會 根本沒有外商跟它們搶
可是本土很多科技產業的人才是一堆外商在招手的
請問台塑有多少人才是外商在招手
因為台灣的科技產業人才具有國際競爭力
當然需要國際競爭力的薪資
好吧 今天你說難道要犧牲公平性?
島內的公平放在國際的水平上可不公平
接下來 既然這樣也不應該用這種制度來犧牲小股東
那麼又要怎麼兼顧公平性與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福利呢?
削減薪資福利可能會造成某些產品整個市場的崩盤 這也許是機率問題
那麼是否需要有配套措施呢????
可是配套措施沒有 但是要公平的法案卻在別人的眼紅下一一通過
沒有配套 但是要島內公平呼聲比為這些配套喊得還急
到時失去一個海外市場是全台灣的共同損失 代表的是錢沒辦法從老外的口袋掏出來
這些是那些要公平的人能想得到的嗎?

簡單這樣說好了 因為台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所以這些科技產業讓老外從口袋掏錢給國內科技產業
這些科技產業又可以就近讓台灣內需市場的從業人員
從這些產業公司股東也好 員工也好 掏得到錢 如營建業 銀行業 食品業
雖然政府不是直接從科技業的口袋掏很多錢出來
但是台灣內需產業卻能從這些科技業掏到很多錢
所以科技產業就算完全沒繳稅給政府 對台灣的貢獻還是很大
至少台灣的內需產業能藉由科技產業間接掏到一堆老外的錢
但是少了科技產業 那代表台灣沒有input 內需產業只不過從自己左口袋掏到右口袋自己慢慢玩
或者政府直接從科技產業掏走一堆錢 那代表政府把錢這種資源吸到它那個沒效率的系統
經過層層貪污剝削 與效率持緩 再發配30%回來給民間
那麼好吧 也許有人對科技產業感冒
那麼就以外銷產業來稱呼好了
我們需要把資源放在外銷產業 讓外銷產業幫我們把錢從老外口袋掏出來
內需產業才會有源源活水持續倡旺
對外銷產業加稅 只是把錢先吸收到效率持緩的系統
再回饋到內需產業 對整體台灣只是多點錢給效能持緩的系統做虛功罷了

最後 說穿了 不管是員工分紅還是各種追求公平性的政策(挖東牆補西角)
我個人反對加稅來追求公平性 因為政府比企業沒有效率 加稅不過是把錢吸收到沒有效率的系統多做虛功罷了

至於韓國三星跟現代汽車受到韓國政府多少大力補助我不清楚
我只記得以前是很多很多

至於小股東的利益
這種制度造成財報不實
但是員工配股是固定的
所以財報數字與真實數字大抵上有固定的差數
但是股價都是跟著財報數字走的嗎?
當然不是 股價是跟著主力走的
財報反映出來的價差 遠不如主力進出反應出來的價差
所以有些明明一年只賺一兩塊的 卻可以有上百倍本益比
有些一年賺五六塊的 本益比卻不到十
那些買到本益比只有七 八的小股東不就更不爽
人家股價都幾百了 自己還在幾十塊慢慢龜
他們的權益差了幾十倍 損失遠比財報2.5跟3塊的比較差的才多吧
你追求的讓小股東不損失權益的制度 對真實小股東的損失跟主力進出根本完全不能相比
卻甘冒產業人才流失的風險所隨之伴隨的海外市場潰敗
豈不因小失大?
hello
ISA wrote:
兄弟, 人家跳槽前一定已經算過稅負的因素和離開換環境所需要的代價後才會選擇離開的不是嗎? 不會有人因為高薪離職結果稅後所得比以前更少的吧..你提這個根本是多餘的.

其實這不一定啦
Sometimes it's not about getting a job, it's about getting a life...
macacafly wrote:
可是明年這些制度一實施 一定會造成本土科技產業薪資平均往下拉低
已經有很多同事 或人才因為這樣開始探尋外商工作的機會
因為如果薪資福利差不多 或者大家還願意呆在本土商工作

倒果為因
薪資往下拉低是因為本來就沒賺那麼多錢
沒賺那麼多錢如何給原來的高薪(股票)
制度實施才能看到真正的獲利, 而不是灌水的獲利


macacafly wrote:
再舉台塑的例子
有些產業的性質 本來就比較不需要研發人才

這跟人才種類有什麼關係
台塑可以發現金留住員工
號稱高科技/高獲利/高成長的科技業為何不行
科技業如果真的賺那麼多錢為何不能發現金
而是割股東的肉給員工吃(正確說法應該是:經營階層吃肉,基層員工喝湯,股東付帳)


macacafly wrote:
這種制度造成財報不實
但是員工配股是固定的
所以財報數字與真實數字大抵上有固定的差數

怎麼會是固定的差數, 小小胖胖胖已經舉例(第 20 頁第一篇)


macacafly wrote:
但是股價都是跟著財報數字走的嗎?
當然不是 股價是跟著主力走的

這種不確定因素請勿加入討論
不然根本沒完沒了
但是股東權益被稀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用Excel做一個表來比較....

假設一個公司股本為1E,每年獲利都維持股本之21%,其中20%給股東,其中1元現金,1元,1%給員工紅利
股價為100元,不考慮股價波動,再以員工紅利發放現金與發放股利方式做試算....
10年後,發放現金方式股東每張市值為86,420,而發放股票方式,股東每張市值為80,427...
其市值就差了5993=6.935%



從股東的角度來看是極不合理的......
請參考副圖,並附上所作之Excel試算


附加Excel文件表: 200706/mobile01-3617a7696b267a42ba8fbed31a257eaf.xls
樓上有大大說:

韓國沒有台灣這種政策,
這幾年下來卻反而超越我們了又是什麼道理,
人家大學畢業生一般行業起薪已經是台灣2倍,


不過這位大大可知道,首爾的物價是什麼狀況?!
上次到首爾出差,一瓶可樂折合台幣約80至120...
吃一頓飯動不動就比東京貴。
我們出差,在美國可以住不錯的旅館(160美金/晚),
但是在首爾,竟然淪落到郊區的愛情旅館...

聽同行的同事說,首爾的房屋租金,比台北貴兩三倍...

雖然當時只待兩天,但還真是懷念物價相對便宜的台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