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的金融環境 , 我們所應該更新的思維.昨天看了網路的一個紀錄片 , 提到的是 英國的倫敦因為長期的低利率環境 ,全球的熱錢流竄 , 炒高了 倫敦市中心的房價 , 出現了一個標準的英式住宅飆高到 3-4 百萬英鎊 , 超過 1 億 2 仟萬台幣的房價 , 早就遠超過一般受薪階級所能負擔的範圍 , 所以導致有很大部分在這個全球金融重鎮工作的人需要搬到距離較遠的郊區 , 每天辛苦的通勤上班.片中就訪問了一位原本在金融圈上班的專業人員 , 選擇把原本在市中心套房的房產賣掉 , 到偏遠的鄉村購置了一大片的農莊 , 開啟另一種方式的生活.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體制 , 搭配完全是民意導向的民選首長制度 , 讓選上的領導者越來越不敢去規劃太過長久才能產生實效的施政.長期累積下來的施政帳單自然就無力償還 , 而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把利率調低 ,讓繼任的人去煩惱越來越難處理的問題.當國家拼命地把大把的現金倒到市場 , 用極低的利率引誘民眾借錢消費或是投資 , 雖然在短時間營造景氣的假象 , 但是也讓未來的日子更難看到希望 ,衍生更多更難解的問題.我住的大樓就有一位鄰居 , 原本一直憂慮自己的兒子在 英國留學後一直不願意回國發展 , 但是在當地生活又存不到錢.費了很大的功夫 , 終於讓小孩願意回國找工作 , 幾年下來也一直很順利 ,開的車也越來越高價 , 一年前就購置了一台全新的保時捷雙門跑車.我個人就認為他是在國內的金融圈工作 , 符合高收入但工作壓力巨大的特徵.因為現在是一個有錢但是賺不到錢的年代 , 銀行每天都要面對一群抱著大筆現金, 但是卻苦無投資機會的客戶.所以他們最需要的人才 , 就是可以提出各種大膽的提案 , 可以引誘投資人願意投入大筆的資金 , 讓承辦的單位可以大賺手續費或是價差.問題是 , 全世界的金融圈 , 有那麼多的人才 , 真正可以穩定獲利 , 風險不大的模式 , 早就已經玩爛了 , 根本不可能輪到一般的小資族投資.對於風險的評估 , 前一陣子我就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方式 , 那就是用投資標地變現的自由度或是成本來衡量.像是收益最少的活儲 , 就可以說是安全以及自由度最高的模式.而相對的也是 , 任何一種投資的組合 , 要是我們無法掌控資金收回的方式 ,或是要完全依賴特定的人或是機構才能轉現回收 , 就應該有很大的戒心 ,不可輕忽.從花錢的角度來看 , 我們都是貨幣寬鬆政策的收益者 , 因為大量的資金流入各個產業 , 讓越來越多的供給去追求越來越挑剔的需求 , 不僅壓縮了商業經營的毛利 , 也讓消費的選擇以及購買效應達成最大的滿足點.像是我一位朋友 , 遠從 英國透過網路買高階的腳踏車配件 , 價格竟然只要台灣市價的 6 折 , 還免國際運費.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網站的經營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 而是要衝高業績 , 用很高的市佔率吸引投資人入股 , 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的利益 , 賺的是投資人的錢 , 不是客戶.但是從反向來看 , 就會讓我們更難賺到錢 , 或是財富的分配更為懸殊.之前看到 郭董提到他對工業互聯網的期待 , 一直強調他幾十年來培養的資深技術士 , 會是他們公司未來面對自動化以及 A.I 趨勢的最大籌碼.但是我並不這麼的樂觀 , 因為我們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 不在於如何有效率的生產 , 而在於 ' 沒有需求 '.因為越來越多的商品都被手機所取來 , 像是計算機 , 手錶 , 導航等等 ..同時共享經濟的興起 , 也讓很多生活用品的需求下降 , 因為有特定情況才要用到的東西 , 租借就好了 , 何必擁有 ?當市場對商品不再有需求的趨勢下 , 生產何用 ?所以感覺現在經營事業 , 就像是在玩 ' 大風吹 ' 的遊戲 , 每一時間就會拿走一個椅子 , 然後當音樂停止後 , 如果沒有搶到位子的人 , 就會被淘汰出局.也因為如此 , 我才會認為現在的大環境 , 勝算比勝敗更為重要.因為當我們有勝算 , 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淘汰過程中有能力活下來 , 過度依賴行銷或是太躁進的的對手 , 就算過去勝了千百次 , 也難在一次重大的失敗下存活, 那最終存活下來的還是手握最多籌碼的人.之前就聽說一位企圖心很強的女生 , 在東區開店銷售小禮服 , 業績可以達到百萬 , 業務順利後野心就更大了 , 不僅引進新產品 , 更到台中花大錢裝潢開分店 , 後來才發現當地的消費模式與北部有很大的不同 , 進退兩難.其實當我知道 , 她們每個月花 25 萬的店租來租店 , 就已預知該公司的經營是很沒有勝算的 , 因為正常的租金/營業額比 , 應該控制在 10-15 % 左右 ,超過太多的營業方式 , 勝算極低 , 長期下來很難不被排擠出場.
我只有一個原則,政策的推行是ok,但不要用這種污名的手法來達到目的,以前的人領的多,不是憑空來的,不是貪來的,而是在當時時空環境下給予他們應得的。現下環境不時宜了,行,但難道就真沒一個有尊嚴的方式來處理,非得把當時努力得到這些成果的人,先安上個罪名,弄黑弄臭..政策就能上了?我也羡幕那些領很多領到死,能扣一些下來我其實也高興(是啊~~因為我沒有)但,我心態上不會是建立在,"啊他們領那麼多,當然要刪一些掉啊",反而是,"不好意思,讓你們犧牲一些啊..."
hot635241 wrote:人家辛苦一輩子教書?好吧,用數據來說話吧老師平均工作35年,寒暑假加上平常六日休假,有18年都在放假沒錯,你沒看錯,老師實際工作17年,就可以領每個月5萬上下的月退領到死。 既然這麼輕鬆 你怎麼沒本事來當老師 ??可見軍公教就是比勞工辛苦嘛 ~
退休人員最近都要到銀行去解約,領出寄存18%的本金,那些錢,連同不能寄存,退休時一次給付的公保退休金,不就是退休人員從民國85年(教師)起,自己逐月繳交的2500-4000元退撫基金,依照某個利率十幾年來複利計算的終值年金?政府有把這筆錢沒收嗎?沒有啊。
xallen wrote:對,就是有錯誤的印象,以為勞工都會抗議、抱怨公司減薪、裁員、無薪假。不過現在看來,大家對這種「被砍錢」的事,都還能挺接受的。 勞基法就是這樣規定啊還是勞保退休改成65歲 要上街抗議 違反信賴保護???沒有不景氣 只有不爭氣換總統這句話就不流行了....
其實最大問題是在於…『在舊時代的當年,軍公教的薪水比不上一般民間從業人員,但政府又付不出更高薪資,所以用寅吃卯糧的手法搞出了一堆補貼手法,但是…就是這個"但是",中期開始軍公教薪資也飛漲起來,這方面的補助卻沒有立即停止,而是讓這群領有大筆補貼的軍公教人員在中期開始可以薪資、補貼雙重享受,這時軍公教就開始一堆人搶了…』好了,重點在於當年的補助來自於本薪過低,那當本薪提高後,補助應該立即設立停止線,而非延續到退休時又享有高退休金…試想如果今天的軍公教仍像當年一樣,假設月薪都只領個22K好了,那這時會有人再轟他們所得替代率太高之類的嗎?偏偏他們當年以"低薪"為由設立了此制度、但到了現在全以高薪退休享有更高額的退休金…而這一切的要素來自於公務員嘛…『球員兼裁判、自己決定政策,自己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