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可以讓你賺多少錢?



NH的 WINDOWS 挖礦軟體,會自動幫你找,一天可以挖最多幣的挖‧




很耗電‧

3060顯示卡耗電0.17度,一天12元,但是挖6.9元‧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yijaylin
哈哈,我已準備出清礦機了
tourcura
出清礦機買40系列新卡嗎?[笑到噴淚]
拿樓上版主的表細算了一下

3060 - 170w - 3.5元/度 24HR要花 NT14元
挖出的神選之幣 24HR挖出0.0000095 BTC 目前價格USD19300 24小時收益約 NT6元

直接買BTC的會比開機挖的多了8元即 57%的收益 , 但是用挖的挖出來的6塊要漲到14元可是要233%的漲幅才有跟拿電費直接買幣的相同收益,大概是BTC漲到45000美金左右才能跟上直接電費買的收益,45000鎂是什麼水位,可以把技術線拉出來看一下,所以除非是只挖超級小幣賭樂透,不然實在很難說服自己按下礦機開機鍵,投資方式百百種 , 目前情況真的不需要在死胡同內繞阿繞

對了基本上我還是很支持樓主無私的更新這樓挖礦相關訊息 , 從去年五月更新到現在 , 一般粉絲團小編就算地板薪水26800好了 , 16個月值至少42.8萬的無償日更 , 讚讚
tourcura
youtuber主要是蹭蹭熱度,讓自己的影片有流量‧所以我比較佩服兔頭‧當挖礦熱度來的時候,他跑掉,不拍影片也不怎麼賣礦機,但是當幣價大跌的時候‧他反而大力投資電腦店賣礦機,開挖小幣屯著‧
tourcura
這個時候如果要人挖礦,大概會被罵神經病吧‧
現在3060挖6.9元‧

以我當初買27500元一天挖129元

現在顯示卡應該是1470元台幣才合理‧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數據:若ETH跌破1188美元, MakerDAO和AAVE將清算超4400萬鎂
SAKE by SAKE 2022-09-19 in 以太坊, 加密貨幣市場, 市場分析, 比特幣
A A
數據:若ETH跌破1188美元, MakerDAO和AAVE將清算超4400萬鎂
196
SHARES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以太幣價格加速趕底,最低跌至 1280 美元,近 24 小時最大跌幅逾 10%,並創下近一個月來的低點,隨著以太幣價格持續下跌,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也面臨各式的清算危機,當 ETH 跌至 1188 美元時,MakerDAO 和 AAVE 上 ETH 和 stETH 的清算額度則超過 4400 萬美元。
(前情提要:ETH跌破1300、BTC跌破19000;24H全網爆倉3.76億鎂,近半來自以太坊)
(相關補充:合併後大跌!以太坊日跌15%、加密貨幣市值跌破1兆鎂;分析師:ETH將遭受嚴重打擊)



美國13日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 8.3% 未顯下滑趨勢,各界擔憂通膨數據將引發美聯儲(Fed)大幅升息超過 3 碼,加上上週以太坊(ETH)合併完成後等利多出盡的消息,導致以太幣價格加速趕底,距上週高點 1760 美元截稿前已跌破 1300 美元,最低跌至 1280 美元,近 24 小時最大跌幅逾 10%,並創下近一個月來的低點;比特幣同樣單日跌破 19,000 美元,一度跌幅近6%。

MakerDAO 和 AAVE 面臨 ETH 清算
隨著以太幣價格持續下跌,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也面臨各式的清算危機,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目前 MakerDAO 和 AAVE 協議上的 ETH 都將面臨清算,當 ETH 跌至 1284 美元時,MakerDAO 上會有 3354.57 枚 ETH 被清算,價值 430 萬美元;當 ETH 跌至 1263 美元時,AAVE 上會有 948.248 枚 stETH 被清算,價值 120 萬美元。

當 ETH 跌至 1188 美元時,MakerDAO 和 AAVE 上 ETH 和 stETH 的清算額度則超過 4400 萬美元,藉此市場上將有可能大額的以太幣遭到拋售,可能將面臨更進一步的下跌。


Source: defillama
另外在 WBTC 清算壓力方面,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當 BTC 跌至 17,492 美元時,MakerDAO 上會有 102.217 枚 WBTC 遭到清算價值 178 萬美元;當 BTC 跌至 17,476 美元時,Compound 上會有 765.846 枚 WBTC 被清算,價值超過 1300萬美元,WBTC 相較於 ETH 而言,全網清算金額多半來自以太幣。


Source: defillama
截稿前,當前以太幣價格為 1290 美元,距離當前最大清算價格 1188 美元約有 100 美元左右的價差,目前本週市場焦點在美國聯準會(22 日) 凌晨兩點公布九月份利率決策,如果升息四碼至 3.23 – 3.5%,以太幣將大概率持續下探,並觸及 1188美元的清算價格。


以太坊價格走勢。圖源:Tradingview
而是否會觸及關鍵的 1188 美元價位,關鍵可能在於美國聯準會(Fed)將於本週台灣時間週四 (22 日) 凌晨兩點公布九月份利率決策,由於上週發布的八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於預期,已連帶股市、加密貨幣市場集體跳水,目前據 CME FedWatch 預測數據顯示,FED 九月升息三碼將基準利率升至 3.0 – 3.25% 的機率為 82%;升息四碼至 3.25 – 3.5% 的機率則為 18%,升兩碼的機率則已降為零。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j3124
成也乙太敗也乙太,難怪EVGA不跟NVIDIA玩了,因為已經將虛擬幣未來看透透了
tourcura
EVGA說NVIDIA降價都沒有通知,害他手中一堆顯示卡,因為沒有及時降價賣不掉‧[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ERG也可以爆擊,BTC跟ETH都沒有這樣的漲幅‧

要爆擊,先要找個ERG錢包‧

不然NH挖ERG,自動轉成BTC,便宜給買ERG的人‧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boboman919
其實大家都用礦工韭菜的角度看,試想你今天如果是資金方面,要投資加密貨幣除了有題材應用或是市占高的BTC ETH,其他的山寨幣除了先拉一波讓韭菜上車再收割,不然看不到未來的幣投資價值幾乎是0
boboman919
看看賭小幣爆擊的,結果是爆擊還是暴斃應該很清楚了....
原文作者:Hacash 愛好者

原文來源:Odaily 星球日報

2022 年 9 月 15 日,以太坊由原本的 PoW 機制(有基金會預挖)正式轉向 PoS ,加密貨幣領域人聲鼎沸,有聲音甚至說這是「人類最偉大的金融創新邁向正確路途的歷史性一步」,似乎標誌著 PoW 歷史使命的終結。

長期以來,有人將 PoW 和 PoS 的對比簡化為單純的區塊鏈「共識機制」的不同,只局限在賬本的安全性等技術問題上進行討論,從而誤導大家覺得 PoW 是毫無必要、可以免去的能源浪費。這明顯是在避重就輕、刻意混淆視聽。事實上,鏈的共識機制和賬本的雙花安全只是一個方面的問題,而根本不是事情的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笨蛋,重要的是貨幣
以太坊的目標因為市場變化而幾度更改,從世界計算機、永不停機的 dApp,到 token 發行器、世界金融結算層,以太坊的故事一直在變,最近變成了「超健全貨幣」。值得注意的是,一開始的以太坊設計明確排除了把 ETH 當成一種貨幣:它只是作為「Gas」去驅動以太坊這台世界大機器運行的能量。但現在已經變了,Ethereum.org 網站和項目的文檔都已經改過來了。

在筆者看來,世界電腦(可編程區塊鏈平台)的初始願景,才是最適合以太坊的故事,這是個可以實現的目標,而且也創造了其應有的價值,只要大家不朝秦暮楚、變來變去。問題只在於,與比特幣的「世界貨幣」相比,「世界電腦」所能滿足的市場要更小得多,因為本質上沒有那麼多的業務需要負擔巨大的去中心化成本,貨幣機器衍生的金融需求才是最需要去中心化、也是最能負擔去中心化成本的那個,所以故事才慢慢轉向「ETH is Money(ETH 就是貨幣)」。

從 EIP-1559 到 PoS Merge 的達成,讓 ETH 有機會實現流通量縮減,從而變成一種以太坊狂熱支持者口中時髦的新物種:超健全貨幣。這完全屬於一種臆想,因為供應量只是評估貨幣是否健全的幾十個指標(貨幣性理論)中的一個而已。而以太坊在其他方面的問題(預挖 ICO、願景持續變化、底層協議複雜、次生項目綜合徵、貨幣政策不穩定、中心化管理、政府制裁風險等等)注定其無法承擔未來貨幣的職能,其中最嚴重的缺陷當屬 PoS 機制。

本文將從八個方面論述為什麼 PoW 才是未來貨幣的基礎,而 PoS 不是。

1) 收藏品貨幣理論
人類對收藏品的愛好伴隨了整個文明歷史,甚至大範圍出現在我們還是猿人的史前時期。獸牙、貝殼、燧石、玉器、青銅、白銀、黃金、古董、服飾、藝術品等等都在不同文明、不同時代成為了有價值之物,被大家收藏。

收藏品在原始社會或特殊時期其實是一種低流通速度的貨幣,只參與少數的高價值交易;相應的,金屬貨幣的流通速度更高,可以協助大量的低價值交易。

從智能合約之父 Nick Szabo(尼克·薩博)的文章《貨幣的起源》可以得知,要讓一種特定的物品被選中成為價值不菲的收藏品,它必須具備下列屬性:

更安全,不容易遭受意外損失和偷盜。從歷史中的大部分時期來看,這一屬性就意味著可以隨身攜帶並且易於隱藏;
其價值屬性更難被偽造。這一屬性有一個重要子集,就是那些極度奢侈、幾乎無可偽造的產品,這些物品會被認為極有價值;
更容易通過簡單觀察或測量而估計出其實際價值。即簡單觀察就可以獲得更可靠的結論,而且更不用花力氣。
僅僅因為一種物品是奢侈的就去製造它,似乎是非常浪費的。然而,這些無可偽造的奢侈物件可以通過媒介有價值的財富轉移而不斷地增加價值。每當它使交易從不可能成為可能、或從極為昂貴變為可以承擔時,一部分成本就得到了回收。其製造成本一開始是完全的浪費,但會隨著交易而不斷攤銷。貴金屬的貨幣價值就是基於這個原理。對收藏品來說也同樣適用,越稀有、越不容易製造,它就越有價值。也就是說,相比於這些收藏品的「首次製造成本」,它們在持續不斷的流通換手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要高得多。對那些可以證明其中包含了技藝高超且獨特的人類勞動產品(比如藝術品)來說,原理也是一樣的。

進一步地說,收藏品絕不僅僅是一種漂亮的裝飾品。它必須具備幾種主要的功能屬性,比如可攜帶、易隱藏,以及,凝結了無可偽造的奢侈耗費。而且,這種奢侈屬性是接受者能夠驗證的(驗證技巧必須足夠簡單)—— 他們會使用今日許多收藏家仍在使用的相同技巧。

人類的這種收集慾望可以稱為「收集本能」。搜尋稀有的材料(比如貝殼和牙齒)、製作收藏品,佔去了古代人類相當可觀的時間,就像許多現代人把這些活動當成習慣、投入大量精力一樣。這樣尋尋覓覓、敲敲打打的活動,對我們的祖先來說結果就是為迥異於實用性的價值賦予了第一種可靠的表現形式,以及,我們今日貨幣的前身。

PoW 很昂貴,但這種昂貴並不是一種浪費。從那些必須耗費大量人工和時間製造才能被當做收藏品的東西來看,不可偽造、容易辨識的工作量才是一個物品能夠擔任交易媒介——也就是貨幣——的必須條件。

2) 商品貨幣理論
在現代世界,「生產錢」跟「生產商品」是在根本上來看完全不同的兩種事情。

但我們回到那個以黃金、白銀或銅等貴金屬作為貨幣的時代,甚至是用鹽、羊、貝殼作為交換媒介的遠古時期,那時的錢並不特殊,而就是一種本身俱備價值的普通商品而已,這時「生產錢」和「生產商品」是同一回事: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並且任何人都能參與生產的開放准入市場的激烈競爭會把「錢的價格」或者「生產錢的利潤」始終限制在與生產其它商品無甚區別的水平。

情況在步入工業革命之後發生了改變,日益龐大快速的經濟發展開始慢慢讓貴金屬等實物商品貨幣由於其物理性質的製約而變得無法滿足人們日常支付和遠距離頻繁貿易的需要,這時以黃金券、貴金屬倉單、支票等會計或債務形式規避實物貨幣的笨重不便攜、質地不勻、流通成本高等問題的信用貨幣出現了。

信用貨幣解決了商品貨幣的缺陷,但卻仍然有它自身的缺陷:精明的錢莊老闆或銀行家門發現,人們並不會在同一時間把所有的黃金全都兌換回去,這時如果偷偷超量發行更多的兌換票據,人們並不會發現,而恬不知恥的銀行家們把這些超發的信用貨幣叫做「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從這時起,「生產錢」(也就是生產紙片)變成了無本萬利的事情,甚至根本無需印刷紙片,只需要動動手指修改數據庫軟件裡的一個條目,就可以悄無聲息無中生有的創造出天量財富。銀行商業擴張的競爭讓這種信用超發日漸變得膽大妄為,整個信用系統逐漸脆弱無比,最終一些細微的事件引起「擠兌」就會導致整個銀行體系的信用崩潰,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從此反復出現並愈發不可收拾。

由於信用貨幣的內生不穩定性,發行信用貨幣的權力後來被收歸國有,並徹底斷開與任何實物商品的兌換關係。在此種情況下,幾十年來的人們似乎已經完全接受了貨幣只能是信用而不應該是它原本的樣子:商品。

PoW 讓資訊世界產生了跟實體貨物一樣有實際價值的「加密商品」。整個貨幣回歸到商品貨幣時代。信用貨幣是為了解決商品貨幣的缺陷,在加密商品貨幣時代,實物貨幣的缺陷(笨重不便、分割組合困難、鑑別成本高、容易磨損、成色不一等)已不復存在,所以我們不再需要信用貨幣或者法定紙幣這種毫無必要的形式了。

從美國政府近段時間的監管動作和透露的訊息可以看出,PoS 更可能被定義為一種證券。因為 PoS 機制的區塊鏈要啟動就一定需要代幣的首次分配,那麼首次拿到 PoS 的個人和機構,就是這種證券的發行方。而 PoW 就不存在這種「首次發行」問題,其耗費能源且開放競爭的生產方式與任何其他商品的生產本質上是一樣的。

3) 能源貨幣理論
人類科技文明的歷史,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發展史。

1921 年,美國實業家亨利·福特提議建立一種「能源貨幣」,作為新貨幣體系的基礎。這種貨幣與中本聰 2008 年比特幣白皮書中概述的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年,《紐約論壇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概述了福特用能源貨幣取代黃金的願景,他認為這種貨幣可以打破銀行精英對全球財富的控制,結束戰爭。他打算通過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發電廠」和建立一個基於「電力單位」的新貨幣體係來做到這一點。

福特告訴記者:「在能源貨幣體系下,標準是單位時間生產的能源量,相當於一美元。這只是一個思維和計數的例子,其術語與我們習慣的國際銀行集團為我們設定的不同,因此我們認為沒有其他標準是可取的。」他補充稱:「當政府願意聽取有關貨幣價值時,有關貨幣價值的具體細節將得到解決。」

在福特的能源貨幣理論下,「可供使用的能源本身」和「能源已經被消耗的證明」對於貨幣來說是沒有區別的,前者是石油、煤炭,而後者就是類似比特幣這種 PoW 機制生產出的電子貨幣。

從最原始的木材、到煤炭,再到石油,然後到水力、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最後都核裂變與核聚變,人類利用能源的效率一直在提升,能源獲取方式和能源利用效率就代表了這個文明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以人類運輸方式為例,從人力運輸,到畜力拉車,再到燃燒煤炭的蒸汽機車,然後到內燃機,最後到電動機,一切事物的能源利用方式都在變得更加直接,減少不必要的中間過程。貨幣也不例外:最佳的貨幣將是直接通過消耗能源產生而免去其他一切中間過程的貨幣。

這裡有一個常見的錯誤,那就是 PoS 是一種更加「綠色節約」的貨幣生產方式,但事實恰恰相反,PoW 才是最高效的。PoS 只是混淆了成本,但不可能消除它們。

電力成本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但被礦機直接消耗的能源利用方式是最高效的。

人們說「比特幣浪費能源」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需要用電來驅動生產比特幣區塊的挖礦設備;諷刺的是,一方面,這部分能源顯然不是比特幣網絡運行所用能源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另一方面,這部分又是最直接用來保護區塊鏈的部分,因此是最少浪費的。要全面計量比特幣的碳足跡,我們也要考慮硬件成本(製造和報廢的成本)以及正常的商業運營的成本(要裝修一個體面的辦公室,還要飛來飛去參加比特幣大會)。後面這兩類成本更模糊,更難以估計。但要理解整個系統會造成什麼影響,它們也是同樣重要的。

PoS
一種密碼學貨幣越是把安全預算直接花在電力上,其安全性就越高;越是把錢花在商業運營上,其安全性就越低。權益證明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礦工的開支,只是把 PoW 系統支出在電力上的部分轉成了資本開支。鎖定資本的外部性,相比電力消耗的外部性如何,是複雜而微妙的問題—— 但糟糕的是,PoS 系統的支持者往往假裝電力是(系統運行)唯一需要付出的代價。

顯而易見,PoW 才是能源利用最高效和最直接的方式,PoS 機制充滿了隱形的、難以評估的社會活動成本。最終,所有形式的 PoS 都會變成對 PoW 生產方式的一種間接的、低效的、蹩腳的模仿。

4) 清晰成本理論
一個成功的貨幣,需要在全世界獲得最為廣泛的流通。不同的地域、環境、科技水平、文化習俗、社會制度等等都需要對這種貨幣的價值達成大致的共識。貨幣的自由競爭將會使得大家選擇最能夠簡單直接評估其價值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因為這樣交易的雙方都才願意接受。而這種價值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生產成本,而且最好是能源價格下的直接成本。因為只有能源,才是全球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口都能客觀觀測和直接理解的成本支出方式。

能全球化大規模日常使用的健全貨幣,必定需要一個最能客觀清晰可簡單直接觀測到的生產成本作為價值依托。不然硬通貨的「硬」度怎麼體現?不然購買力的「力」度怎麼評估?

PoS 的電力成本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有些人把這種低能源消耗和高貨幣溢價(生產成本 0.1 美元但票面價值 100 美元)當做綠色節約的優點,那麼,我們以什麼理由說服市場之外的人接受這 99.9 美元的「貨幣溢價」是客觀的、正義的,而且是必須接受的?

無成本的紙幣或信用貨幣有價值,原因只有兩點:

一是有價值的實物商品不方便攜帶交易和支付,某些組織通過商譽將紙幣作為商品的兌換券,比如銀票和現貨倉單、支票。
二是如果這種紙幣不與任何商品實物掛鉤,那麼一定有人強迫你同意這些紙幣有價值。一旦沒人逼迫,這些紙幣的價值就會歸零。
無成本無掛鉤的紙幣,無法在不包含暴力強迫的自由選擇市場裡存活。對客觀價值的判斷,你可以在局部暫時欺騙一部分人,但無法永遠欺騙所有人。

那種大家一起通過「約定」將某一張廢紙當成有價值的貨幣的事情,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以後也不會發生。總結來說,貨幣是商品,不是協議。是商品就一定會受到市場競爭和成本曲線的競爭,市場不會接受一種幾乎可無成本隨時大量製造,但「票面價值」遠遠高於實際成本的商品長期存在,並保持價差。

在自由市場中,能承擔大規模貨幣職能的物品的先決條件是,這個物品的生產成本(也就是價值)能通過簡單且普遍可行的方式去有效觀測到,至少要比其它物品有更加客觀的、明確無疑的成本計算方式,那種主觀的、短期的、藝術性的、不明確的、時刻變換的、缺乏統一計算方式的虛無縹緲的「價值」,或者完全看心情的「市場共識價值」,不能作為貨幣的價值依托。而且,這種貨幣的生產應該是完全開放性的,全人類都能有機會參與,且能分散的、客觀的評估生產的成本,也就能夠形成全人類對這種貨幣的價值共識。而 PoW 的成本是最能直接有效觀測到的生產方式,地球上找不到比直接消耗能源(電力)這種方式最能夠簡單有效直接及時觀測到成本的生產方式,沒有之一,所以 pow 是未來貨幣的基礎。人類不會選擇一個生產成本未知不明確的物品,當做經濟世界裡最大規模流通,人人都可接受的硬通貨。

所以,PoS 不能作為貨幣的生產方式,因為 PoS 發行的新貨幣的可觀測成本基本為零,那這就代表新拿到貨幣的人在無成本地稀釋蠶食其餘人的財富,大家並不傻。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們一定會選擇有與其價格相匹配的客觀生產成本的 Token(比如 PoW 幣)當貨幣。

另一方面,買 PoS 幣質押其實還是無成本,因為質押投入沒有任何資本損耗(代幣的價值波動的風險已經由其增值利潤抵消了),相當於買來機器和消耗電能去挖黃金,和買來黃金在家自動生出新黃金的區別。另外,經過大量嘗試但並沒有一個無抵押的純算法穩定幣能保持成功的現實也昭示了一個原則,無成本發行的 Token 在自由市場裡並不能長時間維持其貨幣溢價。

PoW 是這種客觀成本生產的最佳方式,沒有之一。

5) 判質費用理論
在深入理論之前,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有貨幣?為什麼比如鑽石這樣的稀缺物品沒有成為貨幣?石油會是一種好的貨幣嗎?

在交易行為中,交易雙方都免不了要判斷對手所供商品或服務的費用,而在判斷商品質量過程中付出的交易費用,我們稱為「判質費用」。

交易的規模和頻次總的來說當然受制於作為整體的交易費用(「訊息費用」、「締約費用」、「判質費用」),但只要我們將目光集中在以下情境中,問題就會變得更加清晰一些:

當人們已經決定要相互交易,為什麼有某種雙方都接受的商品會更好?這種商品要具備什麼條件(或者說為什麼某種商品會比其它商品更符合這個條件)?

很快你便會意識到,這基本上與「締約費用」無關,採用彼此都喜歡的某種商品(「貨幣」)並不能改變締約費用;與「訊息費用」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密切,因為形成了大規模的市場後,貨幣作為一種商品,其訊息費用(發現市場價格的費用)跟其它商品相比可能不會差別太大。

因此,關鍵在於「判質費用」。即,如果雙方以物換物,雙方都必須付出許多成本來判定對手給的東西的質量,有時候這種質量檢驗是消耗性的(比如檢驗石油的質量),但也許存在某種商品,其質量的變化幅度很小、很容易檢驗出其質量,那麼大家可以很容易拿這種東西來交易,至少其中一方不用付出那麼多的判質費用了。又因為不同商品的判質費用不同,故適合用作貨幣的優勢也不同。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無數種貨幣:黃金、白銀、石頭、甚至香煙、雞蛋;但所有這些貨幣在相應的社會中都有明確的特徵:在一定科技條件下,它們的判質費用是最低的,黃金和白銀只有純度這一個維度,並且檢驗費用很低,熔化即可;美國產的香煙都是標準化產品,因此在戰後德國某段時間被民間用作貨幣。

因此,判定貨幣質量的強弱,其實無異於要去確定該物判質費用的高低。判質費用越低,越適合用作貨幣。這就是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的洞見。

對於貨幣來說,重點並不在於質量(90% 的黃金和 95% 的黃金只有市場價格的區別),而在於判質費用的高低(黃金的判質費用比鑽石低)。因此,並不是安全性的高低決定了哪種分佈式賬本適合承載貨幣,而是判定賬本安全性的費用決定了它們的貨幣質量。

在 PoW 中,判定賬本安全性的工作極為簡單,驗證塊哈希並查看全網的難度要求即可;難度要求雖然不能直接地反映改寫賬本到底有多難,但直接地呈現了大概需要多少次哈希計算。

而在 PoS 中,至少就我所知,沒有能夠如此簡單檢驗賬本安全性的方法:

在非質押型 PoS 系統中,對出塊合法性的校驗依賴於狀態數據,因為只有狀態數據才能告訴你哪一刻哪個地址裡有多少錢、到底能不能出塊,但是每出一次塊都會多一部分狀態數據;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種困難性可以使 PoS 完全失去抗女巫的作用(攻擊者可以用一段高度以前的分叉 鏈攻擊節點並且不必付出任何代價);
在質押型 PoS 系統中,出塊過程是驗證者經由「發起— 預投—投票(簽名)」來完成的,而驗證賬本安全性中也必然有一步是校驗驗證者的簽名。而且,無論聚不聚合簽名,驗證所需的計算量都很難降下來。
也就是說,無論是判斷貨幣的生產成本,還是判斷賬本的安全性,PoS 都比 PoW 低效、複雜得多。

貨幣之所以是貨幣,就是因為它需要作為交換媒介無數次重複換手。而判質費用的高低,將會隨著交易流通過程中長期不斷的積累而持續放大,最終導致其流通成本遠高於生產成本。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PoW 在第一步生產過程就直接耗費能源,其實是極大的節約了在後續流通過程中將不斷重複支出的判質費用,使得 PoW 生產的貨幣其實更為節能,從而被大家選擇。

6) 開放系統理論
PoS 共識機制確保安全的手段是罰沒作惡者的代幣。那麼,在技術層面上,罰沒機製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呢?我們是不是先要建立一份列明所有見證者的清單,然後才能罰沒一些東西呢?沒錯,就是這樣。要想在以太坊的 PoS 共識機制中擔當一位見證者,你先要把 ETH 移動到一個特殊的「質押」地址中。這不僅是為了應用罰沒機制,也是為了投票,因為檢查點區塊需要得到 2/3 的多數票。

全天候維護這樣一個記載所有見證者的列表會產生一些有趣的影響。加入見證者隊伍困難嗎?能不能隨時離開?見證者是否可以投票表決其它見證者的狀態?這就使我們得出了 PoS 背後原理:PoS 是一個有准入的系統。

成為見證者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把一些 ETH 存入一個特殊的質押地址。需要多少 ETH 呢?最少 32 ETH,按現價大約 50000 美元。補充一下背景,像樣的比特幣挖礦設備一般是幾千美元一台,如果你是家庭挖礦,你可以從幾百美元一台的 S9 開始。公平地說,ETH PoS 共識的高門檻是有技術上的理由的,更高的門檻意味著更少見證者參與,可以降低帶寬要求。

所以,准入門檻是很高的,但是,任何人只要擁有 32 ETH,不就可以想參加就參加了嗎?還真不是。如果大量的見證者在同一時間離開或進入,會有安全風險。舉個例子,如果網絡中絕大部分的見證者同時離開,那他們就能在一條(自己沒有退出的)分叉鏈上重複花費一筆資金,而且在兩邊都不會遭受懲罰。為了緩解這種風險,進入 PoS 共識和離開 PoS 共識都有內置的排隊機制(throuthput limit,直譯為「吞吐量限制」)。另外,雖然現在見證者可以發布一條「退出」交易、停止參加 PoS 共識,但實際取出資金的代碼還沒完成。

最後一點是批准新的見證者加入的經濟激勵。假設你是一個大公司的股東,而且這個公司業務穩定,每個季度都會給你分紅。你會願意無償增發股票嗎?當然不會,因為這樣會減少現在所有股東的分紅。類似的激勵結構也存在於 PoS 中。因為每一個新的見證者加入都會稀釋現在所有見證者的收益。理論上來說,見證者可以直接審查所有添加新見證者的交易,但是,我認為,在現實中,這樣露骨的辦法是行不通的。這會非常明顯,而且會一夜之間摧毀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形象(可能還會導致價格暴跌)。我認為,人們會使用更巧妙的辦法。比如,以「安全性」或者「效率」為藉口、緩慢地改變質押規則,讓參與 PoS 的門檻越來越高。任何犧牲新見證者、有利於現有見證者的政策,都會得到經濟上的支持,不論有沒有在檯面上曝光。現在,我們可以看出來為什麼 PoS 會變成寡頭制了。

比特幣採用的 PoW 挖礦方式,並不僅僅是一個共識協議,更多的是通過將貨幣生產開放市場化競爭來自發抬高發行成本,從而避免任何人可以處在坐享其成的位置上。

而類似 PoS 等等這種「錢生錢」共識協議,本質上都不是開放准入的系統:今後新貨幣的分配,取決於現在誰擁有更多的貨幣,而現在的分配取決於更早之前的分配,這種系統本質上是封閉的權力分配體系,而不是開放性系統。

目前來看只有 PoW 能實現這種開放系統:後續新貨幣的生產與當下貨幣的分配現狀可以完全無關。由此可以看出,在挖礦過程中耗費的能源並不是被無理或不必要的浪費掉了,相反,這是一種不得不存在的必須保證— — 一個由熱力學定律確保整個體系始終保持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物理硬約束。

美元能成為全球貨幣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無門檻、無准入的自由使用流通。我們無法想像一個被那些最有錢的人把控的世界貨幣會取得成功。

7) 代際分配理論
《比特幣本位》一書的作者 Saifedean Ammous 認為認為:「理論上,理想的貨幣供給量應該是被鎖死的,這樣沒有人能生產出更多的貨幣。這樣的社會中,唯一合法的賺錢途徑就是為他人創造有價值的東西,然後與他們交換。」

這是錯誤的,是為比特幣總量上限的既有缺陷生硬地編造出合理理由。而 PoS 貨幣生產機制面臨與固定分配同樣的缺陷:將新貨幣按比例增發給舊有貨幣的持有者,僅僅只是玩了一個數字遊戲,什麼都沒改變。對貨幣來說,重要的是你在總量中所佔據的份額,而不是賬戶裡顯示的單位。

試想一個更極端的情況:我發行一個固定上限 100 萬的 NiceCoin ,全部放入我自己控制私鑰的賬戶中,永不增發,供給量鎖死了,我也十分願意全球到處去大方購買各種產品和服務,承諾每天至少花出去 100 枚 NiceCoin ,那全球的所有人會不會把 NiceCoin 當做完美的貨幣開開心心地接受?如果大家都不願意認可 NiceCoin ,那是因為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不公平。我什麼都沒有做,卻能坐享全球人的供養。所以,貨幣的供應量絕對不能鎖死,而一定要適度的「可持續生產」,要讓後來加入貨幣分配的其他人和子孫後代們能通過參與貨幣生產來對沖消除這種「坐享其成的剝削式生活」,通過某一部分專業的人參與新貨幣的生產,而其他大部分人從事其他行業,通過利潤率的競爭來平衡抹除這種剝削效應。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些後來者就會簡單地「另起爐灶」,如果他們被權力阻止,就會乾脆「掀桌子重來」。

任何固定上限的貨幣體係都將面臨致命的「首次分配悖論」。但這種「貨幣可持續生產」絕對不是讚同法幣和央行體系的理由。貨幣生產需要市場競爭來進行,而不能交給某個機構來管理,否則還是會造成了一部人的「坐享其成」,而且是比固定上限嚴重得多的「永享其成」,畢竟固定上限的貨幣被花出去就少一份,而央行卻可以無止境地持續增發同樣比例的貨幣先貸款給某一部分人。

只有持續型的 PoW 挖礦機制(比如 Grin 的恆定區塊獎勵方式)才有可能保證這種代際分配的公平性,固定總量上限的 PoW 和 PoS 機製本質上都是財閥剝削體系。

8) 預期穩定理論
Luna/UST 算法穩定幣的快速崩潰歸零,很遺憾的表示,對於貨幣來說,這也不是一個可靠的方案。

消耗能源的 PoW 去生產貨幣,而不是 PoS 或者「算法穩定」更適合作為貨幣的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是:PoW 有歷史總挖礦成本作為當前代幣總價值的參照,這是一種不以任何人的「信心」和任何主觀想法為轉移的「真實價值水平」,有這樣一個硬性價值參考,將有助於貨幣不會「突然漲破天際」,也不會「突然明天就歸零」,因為市場會認為,如果當前代幣價格低於歷史平均挖礦成本,幣價是被「低估」的,市場某些人就會買入。當然這意思不是說幣價完全跟著成本走,大部分時候是需求決定成本,而意思是我們在 PoW 裡有一個統一的、固定的、客觀的、硬性的價值參照,這個客觀價值參照有利於維持價格的穩定。

而類似「算法產生」或 PoS 產出這種無成本的發行方式,由於找不到一個所有人都統一客觀認可的硬性價值參照,其價格純粹取決於「完全主觀評價」下的市場博弈(也就是市場信心決定一切),這就會帶來一個問題:所有人都不知道什麼價格是「合理」的,或者說任意的價格都是「合理」的,這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價格波動,而不利於其貨幣職能的實現。「算法穩定」是一種沒有參照的內生不穩定的體系,其運作機制類似於一種半空中左腳踩右腳的表演,而這位演員是在空中保持穩定還是驟然跌落,沒有任何可依仗的「價值繩索」,而完全取決於觀眾們的「認為」。這樣一個「信心系統」長期來看一定會由於某些意外導致「價格下跌螺旋」而最終走向崩潰。

PoS 貨幣生產機制缺乏任何可客觀觀測價值的「錨」,這將導致非常嚴重的價格波動反饋,某些意外事件導致暫時的價格下跌,價格的下跌導致一部分人持有信心的缺失,更低的信心又反過來導致更低的價格,永遠持續不斷地在信心與價格之間來回跳躍。

PoW 的生產成本將從客觀預期上更能達成穩定持有者信心的效果。而且,如果能在 PoW 機制下做到按市場需求動態伸縮供應量就更好了。

寫在 2022 年 9 月 15 以太坊 PoS 合併日,時間將證明一切

—- Hacash 愛好者

參考引用:

《Nick Szabo:貨幣的起源》

《五分鐘了解 Hacash》

《為何長期來看 ETH 不能維持貨幣溢價?》

《PoW 與 PoS 的真正區別:判質費用決定了誰更適合構建貨幣》

《電力之外 —— PoS 不是救世主》

《給比特幣友的「權益證明」指南》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MarsBit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出處:Odaily 星球日報)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來看老黃說說40系列的價格。
4090 1599U
10月中上市~
tourcura
純脆幫忙清30系列的庫存
peter5240
就當作是英語聽力練習,get到關鍵字「4090」、「price」,收工睡覺。[哈欠]等抽獎,估計也是分母的命~[笑到噴淚]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
peter5240 wrote:
來看老黃說說40系列(恕刪)





很少新品上市,股價跌成這樣的‧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誰都逃不了!SEC釋以太坊管轄權:大部分節點在美國,交易都算在美國
James by James 2022-09-20 in 以太坊, 技術, 法規, 管制
A A
誰都逃不了!SEC釋以太坊管轄權:大部分節點在美國,交易都算在美國
圖源:Reuters

117
SHARES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9 日對加密貨幣投資研究公司 Token Metrics 創辦人 Ian Balina 提起訴訟,指控被告違反聯邦證券法。值得注意的是, SEC 在起訴書中主張,由於在美國營運的以太坊驗證節點比在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故全球範圍內的所有以太坊交易,都應該被視為發生在美國。
(前情提要:以太坊合併》SEC 主席:PoS 加密貨幣皆可能受證券法約束!)
(背景補充:SBF觀點 | SEC支持國會給CFTC更多「非證券代幣」監管權利,將引發什麼疑問?)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19 日對加密貨幣投資研究公司 Token Metrics 創辦人 Ian Balina 提起訴訟,指控他在 2018 年沒有針對提供和銷售 Sparkster 平台代幣 SPRK 向 SEC 提交註冊聲明,且不適用註冊豁免,他還涉嫌在社交平台上宣傳 SPRK 代幣 ICO 時,未披露自己獲得發行方的報酬。

值得注意的是,從 SEC 的起訴書中清楚可見,該監管機構對於以太坊的監管立場。在起訴書中,SEC 主張,SEC 有權起訴 Ian Balina ,不僅因為其案涉及在美國交易,還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整個以太坊網路都屬於美國政府的管轄範圍。

SEC 在起訴書中提及,發送給 Ian Balina 的以太幣 「是由以太坊區塊鏈上的節點網路驗證,這些節點在美國的密度比任何其他國家都高」,因此,SEC 得出的結論是「這些交易都發生在美國」。


SEC 主張所有以太坊交易都應被視為發生在美國。 Source:SEC
延伸閱讀:以太坊合併》信標鏈 4 個質押池掌握 60.1% 驗證投票權,當中有何風險?

延伸閱讀:手握6成信標鏈驗證節點,營運商們誰敢力抗審查?Lido、Coinbase…立場整理

SEC 似乎認為,由於在美國營運的以太坊驗證節點比在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故全球範圍內的所有以太坊交易,都應該被視為源自美國,根據 Etherscan 數據,目前有 45.85% 的以太坊節點在美國,相較之下,名列第二的德國佔比僅 19%。

對此,美國肯塔基大學法學教授 Brian Fyre 向 Decrypt 表示:

這種說法使 SEC 能夠把將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開展業務,描述為在美國證券交易所開展業務,從他們的監管角度來看,這很方便,這讓事情變得簡單多了。

SEC 對所有以太坊交易都有管轄權?
如果 SEC 成功將以太坊的交易活動歸類為類似於美國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動,那就相當於監管機構對以太坊網路上的所有交易活動擁有管轄權,這將使 SEC 在監管以太坊(尤其是絕大多數 NFT 和 DeFi 活動的地方)和整個加密貨幣領域的角色大幅提升。

Brian Fyre 表示,SEC 在訴狀中的主張沒有法律效力,並且由於 SEC 對 Ian Balina 起訴的性質,法院不太可能針對此具體問題發表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此主張沒有意義。

Brian Fyre 認為,SEC 可能正試圖將自身對以太坊是什麼、如何運作的看法,引入司法生態系,而這種對整體以太坊生態系都有管轄權的主張前所未有,他表示「這是我首次看到 SEC 真正闡述其如何理解以太坊生態系運作,以及他們為何認為以太坊屬於 SEC 的監管範圍」。

據動區此前報導,在以太坊合併(The Merge)於 15 日正式完成之後,SEC 主席 Gary Gensler 曾表態,允許質押代幣的項目和中介機構,可能都需通過用來確認是否為證券的「Howey 測試」,這加深了以太坊轉為 PoS 後可能被視為證券監管的疑慮。

Brian Fyre 認為,如今 SEC 的訴狀,與 Gary Gensler 那日說法的相似絕非偶然:

今天訴狀中的措辭,似乎完全符合 Gary Gensler 在聲明中的意思… SEC 將所有這些加密貨幣都視為證券,因此將就整個生態系做出監管決定。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jiangj01
目前難抽到稅。主要是要想辦法抽稅,其他是附帶產物。要抽稅,政府介入,就無法去中心化⋯這算是ETH POS的優點嗎?[0分]
tourcura
最近有朋友從台灣跑去美國,需要很多美金‧光看手續費‧就大概知道虛擬貨幣蠻有用的‧[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