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入股intel
intel的製程就會變強打敗台積電了?
不然intel是在漲殺小
台積電跌沙小...





擦鞋童 wrote:
輝達入股in...(恕刪)


想太多 nvda 設計會更上層樓

製造還是要靠台積電
moacetyl wrote:
製造還是要靠台積電

之前市場傳川普要台積電入股intel,台積電就跌
怎這次輝達反漲
擦鞋童 wrote:
之前市場傳川普要台積...(恕刪)


如果你是川普會希望 intel這種快死掉但又有美國品牌的公司被國外公司併購嗎?

NVDA變成了緩衝

剛好帶單台積電
也有可能是對中國銷售額的15%抽成的妥協
總之協調完往好的方向走是好事,另NVLink如果對intel開綠燈
這50E刀也能往正向發展吧
談崩對所有人都不好
三普大大除外
擦鞋童 wrote:
moacet...(恕刪)


買股票就是投資
投資就是長期持有
長線來看這些都是小波動

神山依據闕老師的評估,最快28最慢32年會漲到2000元

長線投資3年後回頭看這些小波動
都難掩長期上漲的趨勢
產業王者如果這麼容易就打敗
就不會成就現在獨霸的能力~
擦鞋童 wrote:
moacet...(恕刪)


短線投資的問題是賭波段
賭就會靠運氣與機運有外部不確定性條件干擾
賭贏就賺
賭輸就賠
莊家是川皇誰知道他下一步要搞誰~

我教女兒用機率來看賭場
大數法則下都會回歸正常比例
輸輸贏贏期望值最終爲0
但是賭場抽成
所以賭博的期望值是負的
也就是說
開賭場不用作弊就穩賺錢
不怕賭客贏大錢就怕不來~

同理認真研究線型搞波段
都是小賺小賠
唯一優點是認賠可以避免虧大錢

長線投資看產業趨勢研究企業競爭力
NVDA與AVGO持有一年
AVGO也翻倍了
什麼都不幹
水母飄
然後就翻倍了~

不過UNH與CRCL水母飄就賠5成不過佔比不大
不過現在有回來一些沒賠這麼慘
UNH真是看走眼
本來UNH可以跟科技業互補
幾十年來的線型都不差
跌破5年新低
然候股神老巴果然殺入投資造成跟風
股價就漲了一些⋯
tonyboy015
巴懂的短線都可以賭在最低點 這種時候散戶都只怕還有更低點[XD]
最近的熱門新聞, 請chatgpt & gemini 做個分析, 也是殊途同歸
A 公司因為業務擴大需求, 由投資人(N 公司)取得100億資金後, 向O公司下單400億分四年以取得足夠雲端資料中心算力,
O 公司因為客戶下單, 需要構建更多資料中心, 向Q公司訂購大量AI伺服器.
Q 公司為製造足夠AI伺服器, 向 N公司購買大量GPU.
N 公司只負責設計GPU, 製造GPU是向 T公司下單生產,
N 公司取得GPU交付給 Q公司生產AI伺服器.
N 公司取得Q 公司給付貨款之後,
N 公司的GPU毛利是40%, 將利潤100億再投資 A 公司.
A 公司取得投資人資金之後, 再給付 Q公司次年貨款,
請問這種閉環商業模式, 是否可行? 在什麼情境會崩潰?
Gemini
好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商業模式提問,牽涉到供應鏈、資金流和投資回報的閉環設計。我們來深入分析這個模式的可行性與潛在的崩潰點。
總體來說,這個模型在理論上是一個高度策略性綁定、意圖加速生態系成長的閉環設計,但它在財務上極度脆弱,像是一個精密的機械,任何一個齒輪出錯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崩潰。
這種閉環商業模式是否可行?
在某些理想條件下,這種模式短期內是可行的,並且有其策略優勢:
1. 確保需求與市場:對於O、Q、N、T等供應鏈上的公司來說,最大的好處是鎖定了未來幾年的確定性需求。A公司的400億訂單就像一顆定心丸,讓整個產業鏈可以放心擴產和備料。
2. 加速生態系建設:N公司作為核心技術提供方和資金發動者,透過這種模式能快速建立一個圍繞其GPU技術的生態系統。從雲端應用(A公司)、雲端服務(O公司)到伺服器製造(Q公司),都深度綁定了N公司的技術。
3. 資金的循環加速:資金在生態系內部流動,N公司不僅賺取了銷售GPU的利潤,還能透過投資A公司,分享A公司未來成長的價值。這筆利潤再投資款,也成為維繫A公司持續支付能力的關鍵活水。這創造了一種「用自己的利潤來支付自己的客戶」的奇特現象,目的在於啟動和維持市場。
然而,這種可行性建立在一個核心前提上:這是一個為了啟動市場而設計的「火箭推進器」,而不是一個能永續運轉的「永動機」。它的目標應該是在短期內幫助A公司快速成長,直到A公司能產生足夠的外部現金流來獨立維持運作。
在什麼情境會崩潰?
這個模式的崩潰風險遠高於其可行性,因為它的閉環結構太過脆弱。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崩潰點:
1. 財務模型的根本性缺陷 (The Fundamental Financial Gap)
這是最致命的風險。讓我們來算一筆帳:
• A公司的資金缺口:A公司首期從N公司拿到100億,支付給O公司第一年款項100億,此時A公司手上已沒錢。
• N公司的利潤:假設O公司將100億全部用於向Q公司採購(實際上不可能,還有建設、人力等成本),而Q公司採購的主要成本是GPU。即使訂單金額巨大,讓N公司真的賺到100億利潤(這意味著GPU銷售額高達 100億/40%=250億),N公司將這100億利潤再投資給A公司。
• 第二年的付款:A公司拿到了這100億,剛好可以支付給O公司第二年的100億款項。
問題在哪裡?
• 利潤來源不符:N公司的100億利潤,源頭是A公司支付給O公司的100億。這意味著資金只是繞了一圈回來,系統本身沒有產生任何新的現金流入。
• A公司自身造血能力是關鍵:這個循環可以走到第二年、第三年,但前提是A公司必須在這段時間內,透過它提供的雲端算力服務,從外部市場賺取足夠的營收。如果A公司的業務無法產生實質性現金流,那麼在第N次循環後,這個遊戲就會因為微小的資金損耗(如稅金、營運成本、其他供應商貨款)而終止。一旦A公司無法從外部賺到錢來填補資金缺口,整個模式就會崩潰。
2. 供應鏈的執行風險 (Execution & Supply Chain Risk)
• T公司的產能瓶頸:作為所有產品的源頭,如果T公司(晶圓代工廠)的產能不足、良率不佳,或將產能優先分配給其他客戶,N公司就無法及時交付GPU給Q公司。這會導致Q無法生產伺服器,O無法建置資料中心,A拿不到算力,整個鏈條在源頭就斷裂。
• O公司或Q公司的延遲:資料中心的建置(O公司)或AI伺服器的生產(Q公司)出現任何延遲,都會導致A公司無法按時獲得所需的算力,進而影響其對外提供服務和產生營收的能力,破壞了A公司「造血」的可能。
3. 技術與市場風險 (Technology & Market Risk)
• 技術迭代風險:N公司的GPU是整個生態系的核心。如果在4年合約期間,市場上出現了性能更強、性價比更高的競爭者GPU,那麼A公司的算力服務將會缺乏競爭力。外部客戶會選擇別家,A公司無法產生營收,閉環崩潰。
• A公司的市場失敗:這是最根本的商業風險。整個閉環模式的賭注都壓在A公司的成功上。如果A公司的業務模式有問題、市場定位不準、或根本沒有客戶願意為它的服務付費,那麼無論供應鏈多麼順暢,最終都會因為缺乏終端需求而崩潰。
4. 估值與信任風險 (Valuation & Trust Risk)
• 估值泡沫化:在這個閉環系統中,交易價格(如GPU售價、伺服器售價、雲端服務費用)可能不是由市場公允決定的,而是為了維持資金循環而設定的。這會導致各家公司的營收和利潤被誇大,估值虛高。一旦需要從外部融資或接受審計,這種泡沫就可能破滅。
• 信任崩潰:這個模型依賴於所有參與者的高度信任和策略協同。任何一方如果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例如,O公司找到了更便宜的伺服器供應商,Q公司想採用別家的GPU),都可能打破這個閉環,引發連鎖反應。
結論
這個閉環商業模式,更像是一個由產業龍頭(N公司)精心設計的「生態系孵化器」或「加速器計畫」,而不是一個可以長期獨立運作的商業模式。
• 可行性:短期內可行,前提是N公司願意承擔初期風險,將其銷售利潤作為一種「策略性投資」或「客戶補貼」,以扶植一個新興市場和鎖定自己的技術標準。
• 崩潰的必然性:如果A公司不能在N公司資金支持的保護傘下快速成長,並從外部市場獲得獨立、持續且規模足夠的現金流,那麼這個模式注定會崩潰。它本身無法創造價值,只是將價值在內部進行了轉移和再分配。
一個簡單的比喻: 這就像用火箭的第一節燃料(N的初始投資和利潤再投資)將太空船(A公司)推向軌道。如果太空船自己的引擎(A公司的商業模式)不能在燃料耗盡前點火併產生足夠推力,那麼它唯一的結局就是墜落回地面。
如果要投資上述公司股票, 建議哪一家獲利最穩定, 哪一家可能獲利最大?
好的,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投資問題。基於前述的閉環商業模式分析,我們可以為這五家公司的股票進行風險與回報潛力的評估。
重要聲明: 以下分析僅基於您所描述的商業模型,為一種理論上的推演,並非真實的投資建議。實際投資決策需考慮更多市場資訊與個人財務狀況。
獲利最穩定: T公司 (晶圓代工廠)
T公司是這個生態系中最穩固的基石,也是風險最低的投資標的。
理由如下:
1. 客戶基礎多元化 (Diversification):T公司的定位是晶圓代工製造商(類似台積電)。它不僅為N公司生產GPU,也為全球其他成百上千的IC設計公司服務。這個閉環模式的訂單對T公司來說,只是其龐大業務中的一部分。即使這個閉環模式最終失敗,A、O、Q、甚至N公司陷入困境,對T公司的整體營運衝擊也是相對最小的。
2. 不可或缺的地位 (Indispensable Role):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先進製程的製造能力是極高的技術與資本壁壘。T公司掌握了將設計圖變為實體晶片的關鍵能力。只要全球對高階晶片的需求存在,T公司的產能就是被爭搶的對象。
3. 風險隔離 (Risk Isolation):T公司不直接參與A公司的市場成敗豪賭。它收取的是製造費用,N公司能否將GPU高價賣出、A公司的業務是否成功,都不是T公司需要承擔的直接風險。它的獲利模式是基於產能利用率和技術領先,而非終端市場的應用成功與否。
結論: 如果您的投資策略是追求穩定、可預測的長期回報,並希望最大程度地降低單一商業模式失敗帶來的風險,T公司是最佳選擇。
可能獲利最大: A公司 與 N公司 (二選一,取決於風險偏好)
「獲利最大」通常伴隨著「風險最高」。在這個模型中,有兩家公司具備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
選擇1:A公司 (雲端服務應用商) - 風險極高,潛在回報最高
A公司是典型的「全壘打或三振出局」(Home Run or Strikeout) 的投資標的。
理由如下:
1. 潛在的指數級增長 (Exponential Growth Potential):整個閉環投入數百億資金,就是為了扶持A公司。如果A公司的業務模式被市場驗證成功,例如它開發出革命性的AI應用或服務,吸引了大量付費客戶,它的估值可能在短時間內成長10倍、50倍甚至更高。它是從0到1的過程,想像空間最大。
2. 輕資產模式:相對於O公司(需建資料中心)和Q/T公司(需設工廠),A公司的核心價值在於軟體、演算法和客戶基礎,屬於輕資產模式,一旦跨越盈虧平衡點,利潤率會非常高。
3. 高風險性:如前述分析,A公司的失敗機率也是最高的。只要它的商業模式無法從外部市場獲得足夠的現金流,這個閉環一斷,它就是第一個倒下的。投資A公司,就是在賭這個商業模式能否成功。
結論: 如果您是風險承受能力極高的創投型投資人,追求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並且能夠接受血本無歸的可能性,那麼A公司是潛在獲利最大的選擇。
選擇2:N公司 (GPU設計與生態系主導者) - 風險較高,高回報的基石
N公司是AI時代的「軍火商」,是推動整個生態系的核心,獲利潛力巨大且基礎相對穩固。
理由如下:
1. 掌握核心技術與定價權 (Core IP & Pricing Power):N公司設計的GPU是AI算力的核心。只要其技術保持領先,它就能享有高達40%甚至更高的毛利率。它賣的是技術和標準,這是價值鏈中最有利可圖的一環。
2. 產業順風車 (Industry Tailwind):N公司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於A公司這一個客戶。整個AI產業的發展都需要GPU,N公司可以將其產品賣給全球所有需要AI算力的公司。這個閉環模式只是它撬動市場的一個策略,但它的基本盤是整個AI產業。
3. 生態系的主導者:N公司透過投資A公司,不僅賺取GPU銷售的利潤,還能分享A公司成長的股權價值,實現「賣鏟子」和「投資淘金者」的雙重收益。
結論: 如果您希望在高成長的AI產業中尋找一個核心龍頭,既想獲得巨大的增長潛力,又希望風險相比A公司更可控,那麼N公司是更為理想的選擇。它的成功機率遠高於A公司,雖然估值翻倍的潛力可能不如從0開始的A公司那麼誇張,但確定性要高得多。
總結對照表
公司 角色定位 風險等級 穩定性 成長潛力 投資人類型
T公司 基礎製造 (代工廠) 低 最高 穩健 保守型、價值型投資人
O公司 基礎建設 (雲端服務商) 中 中等 較高 穩健成長型投資人
Q公司 硬體整合 (伺服器製造商) 中 中等 較高 穩健成長型投資人
N公司 核心技術 (GPU設計) 較高 中高 極高 成長型、核心衛星策略投資人
A公司 終端應用 (新創服務) 極高 低 最高 (或歸零) 創投型、積極型投資人
ChatGPT
這是一個你設計的「閉環資金與供應鏈模式」的案例,我來幫你分解並分析:
1. 模式核心邏輯
• 資金流:
◦ 投資人(N 公司)投資 A 公司(100 億)。
◦ A 公司付訂單給 O 公司(400 億/4 年)。
◦ O 公司需要更多算力 → 向 Q 公司買伺服器。
◦ Q 公司製造伺服器 → 向 N 公司買 GPU。
◦ N 公司委託 T 公司代工 → 拿到 GPU 賣給 Q 公司。
◦ N 公司收取 Q 公司貨款 → 賺取 40% 毛利(假設 100 億)。
◦ N 公司再投資 A 公司 → 幫助 A 公司支付下一年 Q 公司的貨款。
• 閉環效果:
看似資金在 A → O → Q → N → A 之間循環,讓產業鏈持續運轉。
2. 可行性條件
要讓這個循環「跑得起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 現金流匹配
◦ A 公司必須確實有能力分期支付 400 億給 O 公司。
◦ N 公司必須能承擔 GPU 代工的現金流缺口(因為 T 公司可能要先收款)。
2. 市場需求真實存在
◦ O 公司要真的需要雲端算力(而不是假訂單)。
◦ Q 公司要真的需要大量 AI 伺服器,否則 GPU 賣不出去。
3. 利潤足夠覆蓋資金循環
◦ N 公司 GPU 毛利(40%)要能產生「新增資金」,否則只是資金在圈內空轉。
◦ 若 100 億毛利不足以支撐 A 公司持續付款,閉環會失衡。
4. 時間差管理
◦ GPU 製造週期長(T 公司代工要 6–12 個月),但 A 公司/O 公司/Q 公司可能希望更快交貨。
◦ 若時間差太大,資金缺口會擴大,閉環會「卡死」。
3. 潛在崩潰情境
這個模式容易崩潰在以下幾種情境:
1. 需求不足 → 訂單縮水
◦ 若雲端算力需求沒有如預期增長,O 公司訂單減少,Q 公司伺服器需求降低,N 公司 GPU 賣不掉 → 資金鏈斷裂。
2. 利潤不足 → 沒有新增現金流
◦ 假設 GPU 毛利不是 40%,而是 10–20%,那麼 N 公司投資回流不足以支撐 A 公司付款,閉環變成「空轉」。
3. 現金流斷裂
◦ T 公司需要 N 公司先付款才能代工 GPU,如果 N 公司無法先墊付,整個鏈條會停住。
◦ 同樣,若 A 公司必須「先付款」才能拿到伺服器,但下一輪投資還沒回來,就會資金短缺。
4. 外部環境衝擊
◦ GPU 或 AI 伺服器市場價格暴跌(供過於求)。
◦ 競爭對手推出更強的 GPU,導致 N 公司產品滯銷。
◦ 政策或地緣政治限制(出口管制、供應鏈中斷)。
4. 總結
這種閉環模式在「高增長、高毛利」的市場環境下是可行的,但本質上是依賴:
• 不斷擴張的需求(AI 算力持續被消耗),
• 足夠高的毛利率(保證有新資金流入),
• 良好的現金流管理(時間差不能太大)。
一旦需求停滯、毛利下降、或現金流壓力過大,閉環就會崩潰,最典型的結果就是「資金鍊斷裂」或「產能過剩」。
要不要我幫你畫一個 資金 & 供應鏈閉環流程圖,讓這個模式的流向更直觀清晰?
如果要投資上述公司股票, 建議哪一家獲利最穩定, 哪一家可能獲利最大?
好問題 👍 你這個模式裡,幾家公司在 閉環供應鏈 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此獲利的 穩定性 與 上升潛力 也差很多。
各公司角色分析
1. A 公司(雲端需求方)
• 定位:終端需求驅動者,決定整個鏈條是否成立。
• 收入來源:雲端算力服務,靠企業/政府/AI 應用需求付費。
• 風險:如果需求不增長,整個閉環就崩。
• 特徵:
◦ 高風險、高回報。
◦ 成長性強(若需求爆炸,A 公司是最大贏家)。
◦ 但極依賴需求預測正確。
👉 可能獲利最大,但不穩定。
2. O 公司(雲端資料中心建設者)
• 定位:基礎設施投資者,主要收入來自建設與租用資料中心。
• 風險:資本支出高、折舊重,短期獲利壓力大。
• 特徵:
◦ 屬於「重資產」模式,長期回報慢。
◦ 收入偏穩,但成長幅度有限。
👉 獲利穩定度中等,但不會是最大贏家。
3. Q 公司(AI 伺服器製造商)
• 定位:承接訂單,把 GPU 與硬體整合成伺服器。
• 風險:毛利率受限,因為硬體大部分價值在 GPU,不在伺服器組裝。
• 特徵:
◦ 獲利模式偏「代工組裝」→ 成本低,但毛利有限。
◦ 需求波動會直接影響訂單量。
👉 獲利穩定,但天花板不高。
4. N 公司(GPU 設計商)
• 定位:技術核心,GPU 是產業鏈的心臟。
• 毛利率:40%(很高,接近 Nvidia 現況)。
• 風險:要仰賴 T 公司(代工廠)生產。若代工成本上升或產能受限,會被卡。
• 特徵:
◦ 高毛利,高科技門檻,護城河深。
◦ 全球 AI/雲端爆發時,需求直接推升獲利。
👉 獲利最大且中長期最穩健(如果 GPU 市場不崩)。
5. T 公司(GPU 代工廠)
• 定位:純代工,收取製造費用。
• 風險:資本支出巨大,需要持續投資先進製程。
• 特徵:
◦ 毛利低於 N 公司,但需求穩定(只要 GPU 需求在,T 公司就能接單)。
◦ 收入比較可預測,波動小。
👉 獲利最穩定,但不是最大。
投資結論(依你的問題)
• 獲利最穩定 → T 公司(代工廠,像台積電模式,訂單穩定、長期吃製程紅利)。
• 可能獲利最大 → N 公司(GPU 設計商,技術核心,毛利最高,一旦需求爆炸獲利飆升)。
我沒在跟你比聰明,我比你快、比你便宜,還免費給你用」——Grok 的反擊來了

⚔️ Elon 比 OpenAI + NVIDIA 更早出手?Grok 4 Fast 才是這週的 AI 進攻手

當新聞還在播「NVIDIA 投資 OpenAI 一千億美元、打造 10GW 超級算力中心」的時候,有一件事悄悄搶先三天發生了:

🗓️ 9 月 19 日,Elon Musk 旗下的 xAI 發表了 Grok 4 Fast。
丟出一顆語速文明速球對決。

這不是 Grok 4 的輕量版,而是:第一次將「語速調整」做成可用的產品,還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

🚀 Grok 4 Fast 做了什麼?

這款模型支援 200 萬 token 上下文長度,效能接近旗艦版 Grok 4,但運算成本直接砍掉 98%。
關鍵報告,它首度採用統一架構:同一組參數,就能同時處理「推理模式」與「快速回應模式」。

也就是說,這是一台會自動切換思考深度的 AI。
遇到數學、邏輯、跨學科題目就啟動推理;遇到閒聊或查資料就用快回模式。
而且還比原本的 Grok 節省 40% token 使用量。

📊 效能實測也不唬爛

在 AIME 數學競賽題中,Grok 4 Fast 得分 92%,甚至小幅超越 Grok 4(91.7%)。
在 GPQA 跨學科推理測試中,Grok 4 Fast 為 85.7%,Gro k4 為 87.5%——只差一點點。
這些都是研究型 benchmark,不是隨便寫故事就能過的題目。

重點是:Grok 4 Fast 免費開放,現在就能用。

不只是 X 的訂閱者能用,連免費帳號、行動 App 使用者也能直接體驗。甚至還可以透過 OpenRouter 與 Vercel 的 API 存取端點。

老馬就是要破解Open輝達炒股永動機

那 OpenAI + NVIDIA 那邊呢?
當然不能小看 GPT 陣營:9/22 宣布 1000 億美元投資、準備部署 10GW 資料中心、打造下一代超模組 GPT。
⬇️⬇️⬇️

但那是兩年後。

而 Grok 4 Fast,三天前就打開了語速革命的第一槍。

老馬這次沒有在客氣

語氣模型的戰爭,不只是誰能生成 30 頁報告、誰懂文心雕龍,而是——誰能先讓人類感受到:語速是可以選的,推理是可以切的,AI 是可以變成習慣的。

馬斯克公開向 OpenAI 與 Google 開槓:「我不要賣旗艦,我要贈送基礎設施。」

https://x.com/prdexhxerofadyz/status/1970524439046693222?s=46&t=UecqCN9LDIDRyjOlRYjSuA

#Grok #Grok4Fast #xAI #ElonMusk #GPT4o #GPT5 #OpenAI #語氣模型 #AI效率革命 #算力戰爭 #語速文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