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追求高報酬率還是獲利極大化呢? 有些人的持股成本和市價差距很大,但是張數很少,代表他的股票確實是買在低點,這點恭喜他。但是這也代表股票漲了那麼一大段,他是無動於衷,未同步加碼增加持股張數,所以才會造成報酬率極高,但是獲利有限,這點相當可惜。我操作的方式是追求獲利極大化,所以平均持股成本會隨著股價上漲而不斷拉高,但是持股部位會越來越多,獲利金額也會快速放大。加碼的藝術可以參考下列轉貼的文章。我個人是採用第一種加碼邏輯。
應該越漲越買還是越跌越買?
大師們普遍推薦的買入方法是分批買入,但到底該越漲越買還是越跌越買,則各派的方法截然不同。
利物莫爾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決不能在下跌時追加資金攤平成本,應越漲越買,保證每一筆買入的資金都是一開始就盈利的。如果買入後即下跌,說明這次買入是錯誤的,就不應再繼續追加更多資金了。
諸多價值投資者則是越跌越買,因為其買入的判據是價格低於價值,那當然是價格越低,就越值得買入。
到底哪種方法正確呢?如果簡單地這樣問,本身就是思維過於單向了,股市裡不是非黑即白的,並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侷限性,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下面討論一下這兩種買入方法:
- 技術派:順勢交易:
技術派的重要原則是順勢交易,因此大多是做右側交易,當上升趨勢明確後才買入,如果買入後上漲,說明對趨勢方向判斷正確,才應該繼續追加資金。如果買入後下跌,說明是這個買入操作是錯誤的,就不應該繼續買入來擴大這個錯誤,而應該考慮是否該止損了。
這種越漲越買的方法對於買入點的要求很高,要精確判斷上升趨勢確立的那個關鍵點(注意不是說底部的那個最低點,試圖抄到最低點是一種貪心,往往會死的很慘),如果已經漲了一大段,你還是越漲越買,就會造成買入成本過高。
一種很多高手推薦的方法是在放量突破盤整平台時買入一部分,在突破後回撤頸線確認時再買一部分。如果不回撤直接漲上去,就不追高了,等下次回調再買。
- 基本面派:逢低買入
如果是價值投資者,會更喜歡做左側交易,在上升趨勢出現之前就開始越跌越買,前提是要對公司的估值做出準確的分析計算,買入點要足夠低,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各檔買入價要拉開足夠的差距。最悲摧的是自以為是在抄底,結果幾檔買入完成後還出現大幅下跌。
在熊市初期和個股的頂部,最忌諱的是越跌越買。大量的散戶在看到下跌時,第一反應就是加倉攤平成本,這種飛蛾撲火般的本能衝動,可能是來自於生活中搶購便宜貨的經驗。像這樣對於個股的估值和漲跌空間都不加判斷,盲目地越跌越買,是利物莫爾強烈批判的錯誤操作方法。
越跌越買的前提,一定是要能夠準確判斷出個股的價值,確認其下跌空間已經不大,而且還要考慮大盤趨勢和牛熊市的狀態。即使如此,也常常會承受在底部長期橫盤的折磨,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這是左側交易的天然缺陷。
- 操作的是大資金還是小資金
大資金建倉時間長,往往需要在左側建倉,如果等到漲起來之後再買,成本就太高了。小資金進出靈活,等到上升趨勢確立後再買,就成功率更高。
不過也不是絕對的,利物莫爾操作的絕對是大資金了,他的越漲越買應該是選擇了市值足夠大的交易品種。
如果志向遠大的話,操作小資金時就應該開始尋找將來適合大資金的操作模式,比如習慣了做短線,當資金規模增大後,需要重新摸索盈利模式,就很痛苦。
- 折衷的方法
還可以考慮把左側和右側交易結合起來的方法,即在中線上升趨勢確立時才開始買入,但不急於追漲,而是在短線回調過程中越跌越買,逐漸加倉。例如看到一隻好股,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判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已經大幅上漲,於是先只買入1/5的資金量,然後等到下跌到20、30、60、120日線時再各買1/5,如果買到某一檔就漲上去不回頭了,就放棄後面幾檔的買入,留著資金等待其他機會。
各位高手應該有更多心得,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多回帖交流。
-------------
補充:昨天貼出上面的文章以後,各路高手發了大量很有價值的回帖,大家可以也看看。受到這些回帖的啟發,我再補充幾句。
其實如何買是枝節問題,更重要的是買什麼、何時買,如果股票質地好,股價處於下跌趨勢的末期或上漲趨勢的初期,那麼越漲越買和越跌越買都是正確的;反之如果股票差,或者股價處於下跌初期或上漲末期,那麼無論怎麼買都是錯誤的。
但是頂和底的位置很難準確判斷,為防範判斷錯誤的風險,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理念來採用分批買入的方法,避免一次性集中買入的錯判風險。
另外在股價運行的不同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買入策略,在底部剛開始向上突破的階段,如果非常有把握,大勢也配合,可以激進一些,一開始就買入較重的倉位;如果是較高位置調倉換股,可以採用穩健一點的策略,等回調了再逢低買入。
日韓大打貿易戰,全球市場屏息關注,外資圈有滙豐證券今(15)日首度發布報告表示,若日本限制半導體原料出口,可能導致三星7奈米訂單被迫轉給台積電(2330),並提出最壞情境假設:三星明年7奈米訂單若全數轉走,台積電獲利看增7%。
滙豐情境假設,三星無法接手7奈米訂單,而且全數轉給台積電,將帶動台積電今、明、後年的營收看增0.3%、3.6%、6.5%,獲利看增0.6%、6.9%、12.8%,每股純益(EPS)潛在增福則為0.5%、6.8%及12.6%。其中,明年獲利影響特別被提前於報告首頁做說明。
滙豐駐韓國半導體及OLED產業分析師Ricky Seo表示,各界對日韓雙方可能如何發展,都還沒有定論,但他認為應慎防日本限制出口,演變為貿易禁令,對於韓國半導體和全球科技業的衝擊進一步擴大。
Ricky Seo指出,假設禁令成真,三星有七到九成的半導體原料倚賴日本進口,7奈米訂單可能被迫轉給台積電。因此滙豐團隊率先提出假設,最差情況是三星全面掉單,則與台積電的獲利將有此消彼長的變化。
Ricky Seo認為,現在最好的策略是優先買進台積電,台積電中長期表現會優於三星;目前滙豐同步給兩家公司「買進」評等,台積電的目標價為271元。
另外在記憶體和化工材料廠方面,滙豐建議持續買進韓國海力士,及有望受惠轉單的韓國半導體化工材料製造廠Soulbrain。
Ricky Seo表示,日韓貿易戰對記憶體產業的影響是好是壞,取決於僵局的延續時間,若止於短期,記憶體廠在4到6月內耗完庫存,缺貨可能導致價格急漲,就有利廠商,但若演變為延長賽,記憶體廠可能轉向承受損失,因為終端需求無法承受高漲的價格,將反向走弱。
此外,他也說,日本在限制三大半導體原料進口後,可能進一步限制鋰電池材料進口,若成真亦不利韓國半導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