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c16896 wrote:
感謝李大提點,這二天已經開始下階段的操作策略,輪動,換股,當沖,結帳,避險,預計二個禮拜內完成!
真的,花東現在旅遊正是時候, 好山好水好好吃…!
分享近期生活!
你好
崩盤了快逃啊
再不買就來不及了
台積電六百多勇敢買
跌破六百怨恨買不到
現在這樣的價錢
開火車來裝 要多少有多少
卻不敢買了
各種指標股都相同
行為符合了散戶心理學的舉止
全球都一樣
問題是誰讓疫情演變成這樣的情況?
以下是家兄應媒體寫的文章
閉關監禁,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日前在電台節目上表示:據他所知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機組人員放第一接種順位。所以他對柯文哲市長應優先接種疫苗無視世衛組織的建議與呼籲發言,表達出「被國際聽到會笑死人了」的睥睨。
事實上早在2020年10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諮詢小組(SAGE,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就發表一篇《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使用COVID-19疫苗接種規劃書,Roadmap for Prioritizing Uses of COVID-19 Vaccines in the Context of Limited Supply》。在這份規劃書中明確地以實例規範出各國應優先接種疫苗的族群:
1. 第一線醫護衛生工作者
2. 染疫後重症或死亡率高族群
3. 因工作性質無法確保安全距離的人群
規劃書中並沒有強調這三類人群孰先孰後,在群體衛生與防疫考量下均應列為首波優先施打對象。為了更進一步提醒各國落實上述規劃,世界衛生組織再於2021年3月25日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勞工組織(ILO)國際海事組織(IMO)與國際移民組織(IMO)共同發表了一篇《關於優先為海員和機組人員接種COVID-19疫苗的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Prioritization of COVID-19 Vaccination for Seafarers and Aircrews》
在這份由各國際組織審視全球疫情與發展趨勢的聯合聲明中,強調了全球經濟極度仰賴往來奔波各地口岸的國際運輸從業人員在各自崗位上繼續工作以維持運能。以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為例,全球航空業運載約57億人次往來各地,並以空運方式遞交了全球百分之三十五的貨運物流。雖然疫情嚴重限制了人員的往來交通,但持續有效運轉的海運與空運不但儼然成為支撐全球貿易流動的兩大支柱,也是疫情後社會經濟可持續復甦的重要關鍵。
為了確保海、空運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如常運行,這份聯合聲明中再次強調,各國應遵循先前世衛組織頒布的《SAGE 疫苗接種規畫書》,在疫苗接種計畫中優先考慮海員和機組人員,以確保在足夠的安全防護下這些冒險在國境穿梭的專業人士能安全地執行跨境流動。並且再次呼籲尚未這樣做的國家,要立即指定海員和機組人員為關鍵工作人員。
讓我們檢視一下一心想重返世衛組織,一路高喊「Taiwan can help」的中央政府做法。
疫情指揮中心在最初頒訂的疫苗接種對象列出九類人員,優先順序如下:
1. 醫事人員
2.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
3. 維持社會運作之憲警
4. 安養照護機構之社福人員
5. 軍人
6. 65歲長者
7. 19-64歲具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患者
8. 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
9. 50到64歲成人
在這張最初的接種優先順序表,我們完全看不到政府對機組人員健康問題的重視,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曾在記者追問下坦言機組員接種是第零順位,表示一開始根本未考慮將機組人員納入接種名單內。直到機師工會以正式公文函送衛福部,並在立委舉行公聽會等各種敦促下,才在2021年1月7日的專家會議上修正。即便衛福部修正後在2021年2月26日公佈的疫苗接種順位表,海員與機組人員仍然排在執行國境安檢查驗、關懷送餐之村里長與清潔人員後面的第三順位。
2021年3月22日,我國終於等到從韓國轉來的AZ疫苗,並開放醫護人員首波接種。或許因為當時各國陸續傳出AZ疫苗的副作用,許多國家相繼暫緩或停止施打,導致我國醫護人員卻步,接種率遲遲無法提升。眼看持續延宕下去恐有疫苗過剩情事,因此4月12日開放機組員施打。航空公司因為營運及派遣規劃均須採取事先作業,因此四月份的班表早就在三月底就公佈,機組員不能任意更動。復以當時疫苗副作用不明,施打後發燒能否執勤、殘留後遺症導致無法繼續飛行有無保障等多種疑慮存在尚待釐清,即便如此迄4月中旬的機組人員接種率仍高出全國醫護甚多,絕對與「機師缺乏職業道德」的事實差異甚鉅!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早在剛獲得首批輝瑞疫苗時的公開演說中就明確指出高風險工作者及醫護將優先接種。截至今年2月10日,Etihad航空的線上機師全部已完成100%疫苗接種,香港環球時報也在2月23日的報導中披露國泰航空機師也已被港府納入首批疫苗接種名單內。
{{{疫苗接種順位的邏輯,理應是病毒受曝風險的高低。把機組員疫苗接種順序提升,不見得就是要凌駕醫護人員,「相同優先,齊頭並進」式的不排他性施打接種,不更能有效控制邊境風險嗎?
疾管署先是忽略(或無視)世衛組織的建議與呼籲,認為我國機組人員感染風險不高而毫不考慮優先接種,繼而專家小組召集人公開在節目上說「把機組員排第一打疫苗,會被國際笑死」;那麼這些依世衛組織專業建議而優先對其機組員施打疫苗的國家,是真的會成為國際間被訕笑的對象?
還是我們勇不認錯的官員,更容易在國際間貽笑大方呢?
在諾富特染疫風波中,機組員再度成為各方口水戰中的犧牲品。機師對於防疫該居檢隔離幾天,從來都只有聽命行事的份。去年疫情開始後航空業陷入驟死狀態,等到國際貨運漸有起色,機組人員在國外過夜返台後即依疾管署規定進行三天檢疫隔離。直到去年底紐籍機師染疫掀起風波,CDC又在輿論聲中拉長至七天檢疫與七天加強自主管理。現在因為諾富特飯店的疑似群聚,衛福部再對航空組員祭出更嚴厲的管制規定。
華航自2020年1月迄2021年4月底共執行了56533批飛行架次,同時間入出境組員超過13萬人次。如果把長榮、星宇等國籍組員一同納入計算,疫情開始迄今入出國的飛航人次已超過20萬。
{{{在逾20萬的旅次中,機組人員的確診人數不到20例,而且自四月中旬以來才突然出現的十幾例就囊括了這一年半以來的半數病例。
這萬分之一機率的確診案例中,有多少是因為個人違反隔離政策而造成的?沒有!
有多少是因為縮短或加長隔離天數而改變染疫結果的?沒有!
案例在短時間內暴增且都集中發生在同一家飯店,解決方法竟然是「再隔離久一點」?!}}}
可以用科學方式論證究源並尋求改善的問題,竟然用最不科學的方式先平息輿論。
疾管署針對華航機組人員將要實施清零計畫,嚴格要求長程航班返國後十四天後該如何,短程航班返國後又該如何,問題在於現階段的航運需求及人力調節狀況,組員必須長短班交互派飛以獲得喘息,各機隊又不可能相互支援,清零計畫在現階段的班表派遣下,根本無法有效運作。
航空機組員已經度過了一年多無法看診、沒有社交的孤立生活。
政府對能夠更有效防堵疫情在國門的「入境篩檢」仍然無動於衷,對於爭取更多樣有效疫苗的成績仍不見起色。
疫情延燒後除了依民粹滅火,對機組員採取「先關再說」的急就章外,希望疾管單位早日回歸理性,還給機組人員應有的生活品質與工作尊嚴。
白色自稱高塔
染綠了
傲慢 就永不會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