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浮報經費 全台將約談上百人 一旦嚴辦下去 失業率將下降1%

看以上的回覆就知道沒幾個人真的知道台灣的研究經費是怎麼分配的
當然這些人裡面A錢的有,但是也不乏有苦難言的

總之癥結點在於台灣的研究經費使用完全沒有彈性,申請什麼名目就一定要買什麼
例如研究做到一半,發現需要一些設備才能進行下去,但當初卻沒有預期到怎麼辦?
以目前的制度來說,抱歉,全部停下來,明年重新申請,還不一定會過
一些作尖端研究的實驗室哪有那個美國時間在那邊等?同樣的東西可能國外也一堆人在做,如果被人家先發表就代表幾年的心血化為泡影
所以有的計畫主持人才會用其他名目核發下來的預算去購買自己研究上真正需要的東西

但是有的人就會用這種方式買一些東西進到自己的口袋,這才是那些應該被逮的人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開放申請預算變更,這樣每一筆錢的來龍去脈才會清楚
這幾波對大家的影響真的蠻大的,畢竟大部份人都想老老實實做研究,卻被制度和那些有私心的人弄得綁手綁腳

Octanol wrote:
看以上的回覆就知道沒幾個人真的知道台灣的研究經費是怎麼分配的
當然這些人裡面A錢的有,但是也不乏有苦難言的

總之癥結點在於台灣的研究經費使用完全沒有彈性,申請什麼名目就一定要買什麼


這個套阿扁的說法

"沒幾個人知道總統國務機要費怎麼用..我也是有機密外交跟國家機密相關費用
只能去找發票來報銷..真沒彈性.."

台灣社會變的邏輯不一

教授跟學者的邏輯不好..怎麼有能力做研究? 難怪台灣學者只能到國外做研究才能得諾貝爾

不對的事..就是不對
kuoyuan1 wrote:
已經定位為歷史共業,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何謂歷史共業,表是整個政府結構都有貪污,連找理由都可以省了,不叫貪汙,改叫福利。由此觀看政府人員的福利,還真讓人心有契契焉。
所以說,貪污也要成群結黨,只要人多到不能抓,就是由納稅人負責擦屁股。
...(恕刪)



我覺得這叫做最後一支老鼠,不是什麼歷史共業

以前的人,貪汙了,沒在抓,退休了,領終身俸,死後配偶繼續領

現在開始抓了,抓到就是最後一支老鼠,認栽吧

至少起個頭開始抓

學校那些500000元的電腦,80000元的印表機,3000元的垃圾桶,就不會再出現了




浪人情哥 wrote:
按照法律應該要嚴辦到底 不過可能台灣的教授會抓走一半以上

但是若你是教授 或是研究負責人你就不會這樣說
既然經費都撥下來了 其實重要是看成果 因為給錢單位覺得值得才會撥下這筆經費
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有做出成果 下次就再追加經費 若做不好 下次就核減經費
研究都已經很辛苦了 還要一一去核銷經費 誰還有精力和興趣做研究

還有除非是大學閥或大計畫 其實台灣的研究經費都是幾十萬 很少超過百萬
老實講 真要貪 也貪不出甚麼鳥毛
...(恕刪)


貪不出甚麼鳥毛

因為你不是keyman
willk wrote:
這個套阿扁的說法"沒...(恕刪)

這個引喻失當,請看清楚,我的重點是"要修法讓制度合理化",而不是在為所有被約談的人脫罪
只是覺得有的人很冤,把實際的狀況寫出來,免得很多人奉獻一生心力在做研究,被媒體寫個一小篇以後一生清譽就毀了
真的用在研究上的經費沒有甚麼不可以公開的,現在的問題是礙於制度關係不能清楚的寫了你買了什麼
如果你的資訊來源是媒體,我只能說你看到的東西真的太有限了,而且是經過安排引導的
有的一看就是漏洞百出,只能當笑話

至於你提到諾貝爾獎....老實說有點可笑,因為牽涉的層面太廣....我只能說「夏蟲不可語冰」

trinhli wrote:
檢調偵辦大學教授以不...(恕刪)


重點是
要辦得上去
才辦得下去

Octanol wrote:
請看清楚,我的重點是"要修法讓制度合理化",而不是在為所有被約談的人脫罪
只是覺得有的人很冤,把實際的狀況寫出來,免得很多人奉獻一生心力在做研究,被媒體寫個一小篇以後一生清譽就毀了
真的用在研究上的經費沒有甚麼不可以公開的,現在的問題是礙於制度關係不能清楚的寫了你買了什麼


那為何被抓了才要改制度?

這些被約談的教授..裡面還有一個是大法官

willk wrote:
那為何被抓了才要改制度?
這些被約談的教授..裡面還有一個是大法官...(恕刪)

警察也會賭博 警察醫生大法官教授是他們的職業
立法重嚴 執法重寬 監獄先多蓋點 依法行政 即可增加草莓族就業 歷史供業者 一日3000折算役期
浪人情哥 wrote:
但是若你是教授 或是研究負責人你就不會這樣說
既然經費都撥下來了 其實重要是看成果 因為給錢單位覺得值得才會撥下這筆經費
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有做出成果 下次就再追加經費 若做不好 下次就核減經費
研究都已經很辛苦了 還要一一去核銷經費 誰還有精力和興趣做研究


也不能完全定得死死的
科學研究本身就是Try & Error,但卻又是與時間賽跑的(教師評鑑&升等)

這麼說好了,今天兩組實驗團隊
A組 與 B組

由先前的研究得知100個基因與老化有關(1~100)

假設A組第一年給了50萬的經費
挑選其中可能性較高的30個基因進行研究與實驗,結果沒找到符合的基因--->第一次沒成果
該年度結案報告被噹

第二年計畫經費被砍到剩下30萬
因為預算不夠,所以免強只能Run另外20個基因的研究...結果又沒找到符合的基因--->第二次沒成果
該年結案報告再度被噹

第三年計畫再被砍到剩下20萬
該年度只能跑10個基因的實驗--->第三次沒結果

另外
B組第一年同樣也給了50萬經費,也跑了30個基因--->沒結果
但同樣第二&三年也都給了50萬經費

幸運地在第三年的第90個找到確認的老化基因並發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


三年下來因為預算的關係
A組沒成果三年,經費被逐年核減只能跑30+20+10=60個基因
B組沒成果兩年,第三年找到老化基因 30+30+30=90個基因

所以A組比較該死倒楣?
有關係就沒關係 沒關係就有關係 Welcome to Taiwan
willk wrote:
那為何被抓了才要改制度?

...(恕刪)


制度不是你看不爽覺得不好想改就能改的
還要看看那些立委諸公,是不是認同你的說法
就算她們認同你的說法,那你要求的事情重不重要?

台灣,根本就不知道從無到有會經歷怎樣的過程及風險
就拿 50 億 3 年製造電動車那件事來說
50億三年可以從無到有做出數百輛量產電動車嘛?
不可能,可以的話滿街都是電動車了

那為何當初計畫要這樣定?
呵,不這樣說不定連15元座公車的預算都沒有

學術界也是一樣
做研究本來就很難講今天你做了甚麼會有甚麼成果
明天你要怎麼改
那預算如果都是做死,完全沒有彈性
研究怎樣樣做下去
於是乎,學術界就有拿材料費,耗材(無帳)挪做設備費(有帳)的情況
一年期的計畫還好
3年期的計畫,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樣編預算
所以,大家只好都浮編,然後一定要有高額的材料費,以免以後沒錢用

這些事我覺得台灣只知道取經代工的過程是怎樣
反正母場報價,原料廠房人員這些都是可以預期的
可以依照某些時程在某個預算下做出某個產量也都是可以預期的
反正最差就是技術母廠給的那樣
依照技術母廠規格報上去就萬無一失了

沒有從無到有的經驗與能力
這就是台灣!

willk wrote:
那為何被抓了才要改制...(恕刪)

為什麼遠通ETC大家抗爭了那麼久還是那麼爛?
為什麼酒駕罰則還是那麼輕?
為什麼馬路還是那麼爛?
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讓大家氣得牙癢癢,不合時宜的法條都沒有改?

這樣你有沒有發現問題出在哪裡?
猛虎難敵猴群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