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dna6666 wrote:
"價值投資"
何謂價值?難道只有巴老、葛拉漢的價值投資才叫價值投資?
google以32億美元收購 Nest, Nest 預計2014年營收3億美元
這價值怎估?以巴老價值投資,肯定不會花32億元,買下才新創4年,員工400人,營收才3億的公司
外資看得上台股,也是因為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台達電、研華等電子業在全球頗具競爭力,
但巴老會投資這些公司嗎? 似乎肯定不會
巴老的投資法則,很適用在台股嗎?實在很有疑慮? 能長期投資台股,可高獲利,有幾家?


價值投資法真的是葛拉漢提出的理論

而弟子巴菲特再將價值投資法發揚光大

巴菲特不只是投資家

嚴格來說是投資實業家


只要他願意

巴菲特能夠參與甚至主導自己投資的公司

所以單憑這一點

巴菲特和一般投資人同樣使用價值投資法

巴菲特的成功率還是遠遠高於一般投資人

-------------------------------------------------------------------------

台灣的經濟是外銷導向

而這些外銷公司的價值是由客戶訂單決定

一旦大客戶抽單或轉單就會影響很大

巴菲特要的是自己能夠決定自己價值的公司

例如可口可樂蘋果耐吉愛迪達雀巢豐田等等

所以巴菲特當然不會投資台股

小弟記得周星馳有一部電影的台詞是

就算當上丐幫幫主還是乞丐(看人臉色吃飯)

同樣就算是全球代工霸主還是代工(看人臉色吃飯)

而對岸經濟從外銷逐漸轉成內需

也是想在世界經濟體系當中取得主導權
J1977 wrote:



創投的英文原文叫做Venture Capital
我覺得比中文還傳神的表達了這個資金的真正屬性
就是"熱錢追逐機會並承擔高度不確性風險"

台灣在1980年代,最大的VC是中華開發信託
當時歐美製造業普遍外移,大量的out sourcing形成典範轉移
台灣搭上了這個熱潮,電子產業變成當時最大受益者
每個家長都叫小孩去讀電子電機.在園區上班的都被叫科技新貴,有錢的不得了
1990年股市萬點的榮景也應運而生
中華開發更是因為廣泛投資於電子產業而受益
股價屢創新高突破500
但古語"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是一點也錯不了的
台灣電子業今天面對中日韓同步競爭,早已沒有過去的好光景
中華開發其後改名為開發工銀,最後併入開發金控
現在的開發金控,已成雞蛋水餃

巴菲特的錢是VC嗎 ? 我想絕對不是
就算巴菲特不在了,他旗下的企業大概二三十年樣子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這就是波克夏哈薩維和中華開發最大的不同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絕對不僅僅是考慮估值而已
要理解他的投資哲學為何如此與眾不同,歷久彌新
我覺得最好還是得從波克夏年報慢慢理解起來為佳
若要問說台股有什麼可以滿足巴菲特概念
最簡單的就是去問台股有什麼公司可以同一個生意,做五十年不變!...(恕刪)




感謝j大賜教,只要是j大跟布大的發表,都值得讀一下
J大的文章,小弟先來簽個到.
J1977 wrote:
做價值投資,時間長了...(恕刪)
我覺得這世間原本就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單一方法,看一個東西,就要看他的精神所在,就像樓主說的,價值投資最終就是要內化成一種價值觀,我們去學習巴菲特,是去學他的精神與原則,而不是固守他的方法,就像樓上很多人講的,美國的上市公司跟台灣的上市公司是差很多的。

以前看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系列,看的很有心得,租金收入扣除房貸支出後還可以產生現金流,多棒啊,正準備摩拳擦掌的也來建立房地產資產,結果發現找遍全台灣,找不到這種理想的出租標的,因為台灣的房價租金比太高了,沒辦法用租金來cover房貸還有剩,才開始去比較台美兩地的房市組成,發現清崎的這一套在台灣還真的不適用,不過難道就一無是處嗎?當然不,這種建立資產的精神原則還是讓我很受用的,最後我還是建立了一些房地產資產,用很便宜的價格拍了一些高雄市的套房,因為清崎的精神就是,你的進場價格就決定了你的獲利。

其實清崎做的也是一種價值投資,跟巴菲特差不多,就是進場價格,只要比內含價值低,就是一筆好投資。至於內含價值,這個就要因地制宜了,巴菲特的分析方式當然不適用在台股,美國公司的企業經營精神也無法套用在台灣公司上,畢竟台灣企業的發展也才幾十年而已,巴菲特重視股東權益報酬率,看到台積電張董幾年前提出說,台積電未來要致力於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我以前不懂,現在隨著對企業運作方式的瞭解,才漸漸瞭解為什麼看股東權益報酬率。

身為一個小散戶,沒辦法像呂張團隊一樣去實地拜訪企業,也沒法像巴菲特這樣,一堆企業捧著報告去拜訪你,不過還是不影響我去執行價值投資,因為那只是一個精神,一種價值觀。
價值投資,主要重點是要評估標的物的內涵價值為何
不管使用P/E,P/B,PEG,DCF....
使用的方法不同,預估值不同,得到的內涵價值就不同
如何評估內涵價值,就是功力所在之處


coadna6666 wrote:
感謝j大賜教,只要是...(恕刪)

前陣子因緣際會去聽了李開復的演講
他成立的創新工廠是一家專注在中國internet領域的VC
邊上的大股東問他如何抓住機會
他說: "現在的新創公司都很便宜,初期投資額差不多幾千萬而已
看到不錯機會好的.都投,都投"
我心裡OS就出來了"當然都投.不是你的錢,投錯了你也不會痛"
創新工廠目前募到的資金以人民幣計價的有4億,美金計價的有4.5億
股東全是富爸爸,如鴻海郭台銘、聯發科蔡明介、Youtube陳士駿、聯想柳傳志等等
有富爸爸當靠山.基本上如果第一筆資金燒完,辦增資還是非常容易
從他的演講中,聽到看到的都是機會. 你感覺不到任何危機感
所以情況是這樣,VC的投資對富爸爸來說只不過是零錢,所以並不嚴肅面對每一塊錢
VC對新創公司投入的也是小錢,同樣自以為風險稀釋
這跟股市裡散戶東買一張西買一張,當作分散風險.
並期望在類股輪動中分別獲利一樣毫無差別
為什麼基金,投信這類型的VC大多數無法創造長期連續價值 ?
波克夏的投資組合卻可以 ?
我覺得正是兩者的思想(價值觀)與行為模式不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J1977 wrote:
今天,阿里巴巴的市值達到1500億美元
那些遇到公司一時倒楣就賣出持股,線型走空就停損的投資者能陪阿里巴巴走到這一步嗎 ?...(恕刪)


小弟也相信價值型投資,
所以我從不停損
房市小牛 wrote:
所以我從不停損...(恕刪)

一聽就知道你不懂...
這種就是死抱,我要給零分
J1977 wrote:
一聽就知道你不懂...
這種就是死抱,我要給零分 .....(恕刪)


小弟股齡10幾年,還是只會死抱這招
原來我還是甚麼都不懂,請J大開釋
房市小牛 wrote:
小弟股齡10幾年,還...(恕刪)

不要講開釋,人跟人之間都差不多
我喜歡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喜歡馬雲的價值觀
但我並不把他們當神一樣拜
很多人講話講一講就開始貼對帳單,貼庫存股數
說操作十年賺了多少又多少
每個都是在比有錢的
但是不好意思,我只看到錢.
我看不到層次在哪裡
我學投資,最大的收穫也不是錢
而是思考的方式改變
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更不是拿著香跟在任何人後面拜
每個年代都不乏有人在造神
現在連泰勞都可以變股神,教你權證賺大錢
個個都那麼好賺,那到底誰在賠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