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婉旬 wrote:
可以研究一下...(恕刪)


歡迎參考。

最近忙著看書,就想到時再寫新的東西了。
08.分析、技術分析
印象中在財務管理書中,技術分析指的範圍是價、量分析,但還滿少看到單純只用價和量來分析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注意一些消息,像是《57金錢爆》的蔡森,就算畫線、算價位,他也提到不少屬於基本面、總體經濟面的內容,我想不同的分析方式如果能相輔相承,並不會是壞事。

對我來說,分析後依最新情況(價、量或消息等)修正或推翻原本預期,其實是很常發生的事,畢竟我無法預期未來(大到像FED會不會推出新的QE或某公司宣布暫緩收購案都是),隨著新的事件發展而修正看法,有所懷疑時就重新考慮過各種狀況,會比較能維持初衷(不是維持分析的結果,而是維持分析的方式和原則)。由於可能可用的分析方式很多,而能投資的標的更多,因此最好限縮分析標的與分析方式,才不會為了維持決策品質而花太多心力在其中。

單純技術分析來說,我比較喜歡那種能看出投資人心理的價或量,像是一片壞消息中,第三天跌停打開、半小時成交量爆增,誰有能力做這麼事、又為什麼做?當然如果有辦法同時注意到原先的起漲點參考位置、判斷相對基本面的變化,也可以估一下安全價格到了沒。(多嘴一下,看被收購方的處置,感覺有點反應慢慢的、措手不及的樣子,收購方的原始新聞會比較重要,尤其是不經過翻譯或猜測的)

其實我覺得分析、預期之後,只能決定對標的的買賣立場,但資金、風險控管、操作原則其實也相當重要,很多時候,判斷多久內會到某個價位,就算精準也不一定能賺到。
補充一下,不管用什麼分析方式,我都覺得最後一里路得要自己走。其他人的看法是用來參考、補遺(也很重要),但這不能取代自己走最後一里路,尤其是對於主動分析並投資的人更是如此,但對於公式投資或只考慮資產配置的人來說,也許只有初期選擇時才需要。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08.分析、技術分...(恕刪)


前面談到收購案,這裡補充一下,但之後就不再提了,畢竟原本就是舉例用的。

如果說上星期三四有很多進場機會,星期五新聞消息出來時,同樣是很多進場機會,今天雖然開盤前有不好的傳聞,但很快也被澄清了。假設壞消息被證明為假,價格應該會怎樣呢?分析後得到進場時機,也用相同理由判斷出場。

其實也可以說,我承認有些錢我賺不到。
09.景氣
印象中在總體經濟學,經濟成長可以用GDP或失業率來看,但如果要用這兩個數據來參考大盤應該很難。兩個數據都會事後修正,而GDP統計後公布的時間差也太久,失業率升高雖然可以稍微看到企業薪資成本降低的可能,但用來看大盤,準確度恐怕很低。

有兩個東西我覺得還算好用,一個是國發會的景氣指標,其中領先指標和同時指標可以看當下景氣;另一個是上市公司總盈餘。雖然這些都是落後公布,但過去當下的大盤指數是在什麼樣的經濟狀況及經濟預期產生,可以輔助判斷現在價格算高或低。例如去年8年底台股來到7100點左右,除了當天或隔天有些價量可以參考之外,事後來看,也可以知道當下看到了什麼景氣預期,如果搭配國際局勢(像是原物料大跌、FED準備升息),事後看到的總盈餘,在同樣的比較基礎可以想想台股若往下跌,自己應該站在買方或賣方。(去年上萬點時也是,當下的景氣、預期、盈餘)

市值和GDP、市值和盈餘,其實巴菲特都提過,一年看個幾次還不錯。

最後提醒一下,這些數字事後都會修正,我看這些主要是確認發生了什麼事。(其實以前分析過,用領先指標公布時可以買到的大盤指數往後遞延一個月,回溯分析好像很容易賺錢,但事實是公布當下還在創新高,可能過幾個月就修正成下彎了)
留言以提醒自己,未來應做研究:
1.債務上限是否變得急迫
2.若急迫,政府可能應對的方案(開源、節流、修法、作帳);若還不急,什麼時候可能變急迫
3.是否影響GDP(觀察政府支出佔比、預算)
4.是否影響民間部門及相關產業
5.有無領先性
6.有無過去或其他國家的經歷
7.尋找已經研究過的文章
最近想捐款給慈善單位,才發現竟然沒什麼頭緒。

我可以負面表列,知道我不想捐給知名或資源已經很多的單位,也不想捐給火車站旁拿著募款箱的那群人,但正面列入的卻沒有。仔細想想,選股好像對我來說還比較容易些。

雖然可能有只是斂財的單位,但每天成交量不到100張的股票都敢買了,選個慈善單位卻猶豫再三。突然感覺這是我個人很失敗的事。

在這裡從「偏鄉、教育、兒童」出發,預定選幾個偶爾會去的鄉鎮(未來可以親眼確認有在做事),開始幫助弱勢之路。
(註:做慈善也有警語,量力而為,請勿陷入被慈善轟炸的泥沼)
英國公投通過脫歐的第一日所見所想

其實上星期我有想過如果英國公投通過脫歐,市場和經濟會怎麼發展,但當時沒細想,直覺以為不會,對我來說是黑天鵝,幸好無傷。由於消息、價格都很多,唯獨想法不夠多,僅條列一些雜亂的看法。

1.這是大事件,我難以評估,但既然想主動交易,還是盡量想。

2.印象中,金融史以往沒有可以相比較的事件(剛順便看了幾本書的目錄,找不到相似的)

3.歐股中跌幅最大的一群:希臘(-13.42%)、西班牙(-12.47%)、義大利(-11.75%)
歐股中跌幅次大的一群:法國(-8.04%)、德國(-6.82%)、愛爾蘭(-7.74%)
脫歐的英國重挫開盤(印象中約-10%,不查證了),之後一路爬升至-3.15%
註1:以上國家,剛好都是歐債問題時的主角
亞股中日經225(-7.92%)
美股S&P500跌2.89%
註2:有些未收盤

4.GBP -7.43%、EUR -1.93%、USD/JPY -3.7%
CRB工業金屬 -7.02%、布蘭特油期-4.81%

5.只看台灣對英國或歐盟(這裡不含英國)進出口貿易似乎影響不大。

6.倫敦金融城有特別的地位,事件影響先看金融業。台灣金融業的曝險已經有統計出來。

7.太多價格變動太快,有些金融相關企業可能已經被抬出場、或者正在被抬出場的路上。(注意連鎖反應,像1998年俄羅斯違約導致LTCM危機,而前一年索羅斯才發動亞洲金融風暴)

8.歐元區比歐盟緊密,但歐盟失去原本經濟實力較強的英國,相當於平均值下降,股市反應當年歐債問題國家首當其衝,猜想一是擔心歐盟解體、二是救助實力下降。

9.歐盟是政治、經濟、貨幣同盟,英國原本就不在貨幣同盟中,政治如今會脫離,但經濟預期仍會和歐盟相當緊密。(英磅被索羅斯狙擊,使得原要加入歐元的英國政府棄守聯繫德國馬克匯率)

10.第7項和第8項可能讓危機漫延到實體產業的。印象中次貸燒了一年才到貝爾斯登,再過5個月才是雷曼;也可暫時不管其他產業,但是當金融機構需要現金時,會賣掉海外資產回去救助母公司。

11.假定一:歐債風暴模式,主權國家CDS、債務問題國家(不管希臘)公債殖利率。

12.假定二:若是國際型的風暴,國際金融中心的股市應該都是災區,倫敦、紐約、日本、香港

僅粗略寫,隨事件明朗一點再看有無想法。
10.只是奇想
最近在討論區看到某篇主題提到「血壓飆高」,有在想我自己在短期操作上是否也會血壓飆高,當然以前沒這個習慣,但心跳、血壓這種個人數據,如果用在星期五的走勢,有多少人從吸收訊息、反應或決策、下單,可以毫不改變?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也曾經歷過某天持有的權證漲了10倍,心情激動,心跳和血壓可能不得不高吧,當然這是極端行情,那之後兩天,權證標的的股票、認售權證、認購權證同時跌停,如果持有,可能也是同樣的心情。

也許很久以後我可以盯盤,如果真的走向短線交易,也真的變得常用槓桿,我想我可能會記錄每天的心跳血壓,長久下來,也許可以為自己抓個允許下單的心跳和血壓區間吧。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謝謝分享,在避免短線...(恕刪)


巴菲特 我記得鼓勵重壓 雞蛋要放同一籃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