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等,但不太等電子代工廠,畢竟我早年被英業達23.8元買,曾套件13-15數年之久,而後解套,感覺台股外資比例仍高,還是看外資的流向做決定,目前先找定存標的標的,因為外資下殺是無人可擋,即便是種花店也是,日子也是要過,畢竟早期也套牢過,故選即便套牢仍可以固定領股利可能比較好,外資比例低修正幅度小,我現在就是,反正老人散戶會去買,當退休金,反之外資比例高的修正幅度大.如果是外資開始回來了,我可能不會買電子代工廠,那是毛三毛四,可能找上游IC設計或毛利高,或是乾脆全面佈局分散風險,因為外資出脫,未來或許會回來,其實很多人都在等他們確定回來再投入,不過就是在等紅海的圖變才敢進去,那一張很重要.就算回來他們看台股絕對不同於以往,因為環境在變,特別是中國.但短期內應該會出脫為主,因為5/20 GOV要護到萬點之上-故守萬點,6/1 MSCI納A股-對台股不利,而後中美又是大變數,外資的態度是重點,但我認為破萬的機會極高,所以要抓住現金或抓住一支槓桿,小心接下來真正的衝擊.總體經濟學請自己每日參考57系列大K節目(比上一位主持人準確多)及老謝節目,我不會講只會聽,但很明顯剛來總是要來,選修過台大經濟學拿96分,因為在雄專微積分就很強,災難Cycle在外資放貨已經放貨半年以上,才差不多漸漸會出現,股市是市場的先行指標,至於什麼事外資最清楚,畢業專業程度高於我們,又一群人專職專業地研究會放貨半年以上就是有問題.evantop wrote:感謝大大的看法分享...(恕刪)
沒人知道多久,因為我曾2008至2016買了一張聯詠從144跌到44元,沒人敢進去撿,我們公司的老人保全聽到我套牢,就索性買二張,而後我解套後,他賺近20W,從別人失敗經驗學習是上等人,這就是老人兵法.而我等都是要繳學費才能學習的中等人,不要當下等人繳了學費還迷信明牌,至於外資就像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我喜歡引用古文,因為那就是老人兵法5000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既是歷史,就去看看2000-2016發生的事,特別是金融大災難,其實時間都很長印象中半年以上,高達一年以上,其實外資大軍就在放貨,套牢者當局迷,現在則旁觀者清,看清一切,那也是繳學費得到的代價(Jolin廣告的一張歌林,幸好是探針及數支8年的套牢股票皆已回本,15年的力晶理論上二年內回本)最好賺是災難財,我印象中我921東鋼賺150%以上,就是921之後我放海陸欠我的假一個月買了東和鋼鐵,第二天被叫回去支援看護新訓學生被菜鳥學弟搞進加護病房,而後那個月我就從看護做到辨喪事,退休時發生921,我又殺到台中辨祖母喪事辨一個月,等我想到我有個東鋼時發現東鋼從921每日漲停,我有史以來賺最大,我都快忘賺了多少要回老家拿本子出來看,比當海陸1997年時賺聯電50%,亞聚30%還高很多很多.災難財是以100-200%以上計算,就是我們說的全壘打,那個我認為要在7K以下進場,獲利可觀,看過很多人的經驗,7K-8K,就是二壘打,50%,那8K-9K就是20%,至於9K的短打10-20%就要小心,畢竟萬點就是犧牲打10%短進短出,其實今週刊二年前有一期講到這個金字塔,全壘打持股占現金80%,二壘打占現金60%,短打占現金40%,至於犧牲打就占現金20%以內,以上存供參考,自己可以去圖書館把今周刊拿出來翻翻,早期單身有時間就翻來看看,那也就是我的底下EXCEL Other Stock < 10%,真的是犧牲打,Cht就是種花店被網友笑拿那麼少在玩還敢講大話,我就當作司馬懿對上孔明,再怎麼樣都當忍者龜,就是要忍就是紀律,你才能賺災難財,忍耐到孔明死才能穩住大軍,遇到曹家的相逼也只有忍十年,才能興高平原之亂,子孫得天下.所以這次的大跌其實只是剛開始,怪就怪在外資持股比例高,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就等這張圖轉連二買以上,主力再進場,不然就鎖在定存或定存股,欲得天下就是忍一字而己,看看韓信就是如此.decisiveman wrote:希望別修正太大,已...(恕刪)
現在在非上市股,其實也差不多解套,原因第一我當初進場時印象是二十幾元吧,第一次買,忘了十幾張,印象中早期都是配息的,至於到十幾年,哪一年也忘,配息數次,中間也有買賣,以我的個性一定會做來回波段及早年又喜歡領股利息,但基本上第一次減資很慘,真的,只是中間有股利及力晶波段賺錢我沒解釋,我也不須解釋還要調資料,中間有賺錢,大華証劵都已經被KGI吃掉,也找不到當年的資料.但我手中皆有力晶的持股,我早年還引以為榮.第二次買是下市前,3元時加碼買,那時大華証劵尚未被KGI併時,會加碼也是判斷一些訊息,後來又玩一次減資,就不多言.重點在於第二次有做加碼動作,下市後就無法再買賣.結論就是早年固定投資力晶及一部份買賣力晶波段及二次加碼,我才敢講二年內差不多還本,試問如果我沒有買賣力晶波段及二次加碼,那我損失更大,早期力晶也算是我的主力之一,也幸好有出脫一半,詳細過程30歲的我比較清楚,現在早就把注意力轉到其它就如廣明我去年已單支來回進出十幾次,每次約賺三千多,也有五萬以上,後來補四支現值換算虧1萬八千元,可是與去年相抵還是膁,但這4張還未出貨就不會有所謂的虧本之說,應該說沒人像我玩那麼累,頭腦那麼抓住某幾個點去運作,不然怎麼會說玩股票二十幾年會賺錢,賺多或賺少之差異,都把資金轉移每年去種種花店cht,著眼佈局退休的股票基金,不然會被小孩花光,正職賺的還不夠兒子父母的花費,看也知道有賺.至今我印象中非上市是22左右吧,其實也差不多,今年還會再配利,其實也差不多解套,力晶早年皆有配息,故二年內解套無誤,力晶不至於倒,只是若能上市就賺錢,不能上市只是回本差異於此及所得稅可能要損失一筆,可是就力晶股東身份而言,我們被減了二次無誤,只是後來再派一支軍隊加碼,也算攤平,但還是感覺上被被減資利用來玩數字遊戲,有興趣詳情去看看必富網-力晶專區,我不必多言,因為非上市櫃還是有風險,原則上我是支持自救會的,要有人去監督.我最後只剩下4.12吧,反正加上之前配息的,加今年配息印象中也差不多接近成本,投入的金額.詳細狀況就不多言,因為要去看15年EXCEL內容以前配息狀況就不多說,畢竟我只是小戶,人家二次減資後還有180張,另外我如果在台北還單身一定會參加自救會,畢竟我只是小戶,就不再多說什麼.力晶是DRAM+半導體皆有,在大陸亦設廠,就目前現狀況來看,只要不倒應該還好,上市派或市場派的目的是防止公司有任何弊端如此,至少有人會去監管,不倒的話是個好標的,只是交易過程太麻煩,還是上市櫃再進行買賣,因為非上市還是有風險,我就不想再討論這個地雷,畢竟第一次我都忘了我民國幾年買的,詳細的操作實在有夠複雜,看過我的交易紀錄買時快,賣時分張賣,都是一張張賣出,交待那些都可以寫本小說,沒有幾人有耐心,我也不太想去算那套東西,反正EXCEL幫我算,公式就自己上網去研究.剩下就不多言了,畢竟4.12是紀念品,目前也算非賣品,看空股市原因就是看透變化無常,4.12只是希望放了十幾年也好歹成為未來退休的股票運作基金,退休後就要80%投資股票及10%融劵雙軌行~股市不好往下無法測會下探多少時,應指外資讓大盤不佳,應降低外資持股高的公司,有些公司外資根本買不到3%,然後每年配息很穩定,等到谷底出現反彈時才跟,這個去參加股市期貨証劵班,教授都會講,只是講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股海老船長 wrote:力晶被套15年 還...(恕刪) **************蘋果日報出版時間:2018/05/09 17:34 引郭嘉呈之文章***********************************力晶公司於2012年12月10日遭主管機關公告下櫃處分。此前,2009年3月30日的單日成交張數曾高達65萬張。從2007年4月至2012年12月,單日成交張數超過10萬張的交易日累計超過100日,平均每日成交亦都超過4萬張,該公司持股10張以下的小股東更超過24萬人。不過,力晶因2010年及2012年的兩次減資案,將股本從904億元減至221億,其中因彌補虧損消失的股本達683億元,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從原本1000股的股票至僅剩240股左右,損失高達76%。隨後,力晶從2013年到2017年的稅後淨利依序是115億元、120億元、103億元、65.7億元、80.8億元,合計約484億元。道道地地的一個驚人的獲利數字。對照前述提及的兩次減資案,當時彌補虧損消失的股本達到683億元,而484億減683億元,其實還負199億元。換言之,若以未減資的股本計算,實際上根本沒賺,而且還負債199億。以目前力晶每股淨值15.29元回推原始未減資的股本比例(即1:0.24),還原每股淨值也才3.66元左右,根本離原始股票面額10元還有漫漫長路。然而,力晶今年無償員工分紅配股18000張,黃崇仁就分配約6000張(巿值約1.32億),其他內部人共分配3600張(巿值8000萬),合計市值約2億以上,在小股東因減資所受的損害還沒賺回來之前,黃崇仁早已荷包滿滿,且又因力晶未回復上櫃交易,而不受許多上櫃公司應有的法律規範。*********20180510 說起曹操,但有人監督也才不敢稱帝************************************力晶將重新在台股上市的消息在市場受到關注,小股東近來到處奔走,10日力晶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崇仁舉行記者會宣布,已向竹科申請銅鑼廠也將在明年啟動建廠。黃崇仁今日和力晶董事長陳瑞隆、總經理王其國舉行記者會,會中除了針對力晶的現況做詳細說明之外,也宣布明年將啟動苗栗銅鑼廠新廠建廠,力晶並在台股重新上市。對於力晶將大動作投資,在苗栗建新廠,黃崇仁表示,他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樣,都是看好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產業,擁有全球最強的競爭力,未來新建的銅鑼廠面積約有11.04公項,總投資金額高達近3,000億元,未來也不排除再增加投資金額。黃崇仁表示,力晶銅鑼新廠將是12吋廠,初步投資金額至少2780億元,建廠完成之後,該廠的月產能將達10萬片,第1期將投資580億元,將建置月產1.5萬片產能、第2階段月產能3.5萬片、第3階段月產能5萬片,預計2020年啟動建廠,第一階段產能在三年左右可望開出。在建廠資金來源上,黃崇仁指出,銅鑼新廠投資資金來源,除自有資金與銀行融資外,還要仰賴資本市場,這也是力晶非上市不可的原因。對於重新在台股掛牌上市,黃崇仁指出,現在記憶體廠雖然也很好,但長期觀察,晶圓代工廠在市場享有較高本益比,希望未來力晶掛牌之後,將在公司名稱上做修正,讓市場知道,現在的力晶是一家真正的晶圓代工廠,能和台積電、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廠一樣,至少享有15倍的本益比,才對得起股東和過去五年辛苦的員工。力晶創辦人黃崇仁今 (10) 日透露,今年第 1 季獲利非常可觀,由於特有一筆特別的業外挹注,首季獲利已接近去年整年獲利 80.8 億元,今年本業獲利將超過去年;因應接單需求,已啟動苗栗銅鑼園區新廠興建,將投資近 3000 億元新建 12 吋晶圓廠,預計 2020 年建廠,將分 4 期建設,合計月產能將達 10 萬片。黃崇仁指出,已經向科學園區申請銅鑼園區 11.04 公頃土地建廠,雖然有些企業對台灣投資有不同意見,但力晶以實際行動持續愛台灣,就跟台積電 (2330-TW) 在台灣投資一樣,預計投入金額近 3000 億元,且不排除會更多。他表示,目前初步規劃,投資金額 2780 億元,預計 2020 年動工,規劃月產能可達 10 萬片,第 1 期預計將投資 580 億元,建置月產能達 1.5 萬片,第 2 期則再是月產能 3.5 萬片、第 3 期月產能 5 萬片。黃崇仁指出,建廠資金除了自有資金之外,還有銀行貸款及向資本市場籌資,因此,2020 年的上市計畫與新廠建置將會推動;他強調,力晶已成功轉型成晶圓代工廠,代工生產記憶體、邏輯與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MOSFET) 等,目前是全球乙太幣記憶體最大供應商。****20180516我說過曹操要有人監督,才不敢稱帝,我始終如一,既不出也不進********
早上08:00前奇摩財經才出現以下新聞,是張忠謀,然後台股就大漲,外資應該不會立馬回來加碼,是520開始發威嗎?還有二週,不過那可能要回家18:00後再來求証.**********************************************************************************************聯合線上2018年5月7日 上午7:40台積電創辦人兼董事長張忠謀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警告說,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糾紛可能殃及蘋果供應鏈。即將交棒的張忠謀表示:「這是一項新挑戰,而且是我過去未曾面臨的挑戰,但我的接班人將須面對這項風險。」「他們會做什麼?我不知道。」台積電是蘋果iPhone處理器晶片的主要供應商。在張忠謀發表上述看法前,美國川普政府已要求中國大陸在二○二○年前,將三三七○億美元的對美順差減少二千億美元,並削減補貼新興產業,美中兩國數周以來關稅威脅有升高之勢。儘管台積電為蘋果iPhone生產的核心處理器晶片大多是在台灣的工廠製造,但張忠謀擔心,假如美國加大關稅力道,更廣泛的行動手機供應鏈將受影響。台積電每年三三○億美元的營收,約有半數來自行動裝置。他也針對美中若開啟全面貿易戰,對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公司的影響提出看法。他說:「中國大量組裝終端產品,因此美中之間的貿易糾紛可能也影響我們。」摩根太平科技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人柯克斯(Oliver Cox)說,儘管美國的新關稅短期內可能對蘋果帶來成本壓力,但他不認為有長期影響。蘋果及其供應鏈在「適應變化及壓低成本方面已展現出高度靈活性」。但張忠謀擔心,華府與北京的對峙,可能比他在一九七○年代經歷的美日貿易戰更糟,這是他當時在德州儀器公司領導一個半導體部門所經歷的一場貿易爭端。他說:「我們相當和平解決,而且美日雙方都滿意。」「這次可能沒那麼友善,目前似乎沒那麼友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彭藹嬈(Iris Pang)說,對中國大陸電子產品課徵新關稅,將使從大陸運往美國的電子零件成本增加,「屆時對供應鏈的影響就會很複雜」。元大證券的Sam Kao說,在中國大陸境外無主要生產基地的蘋果供應商,將面臨最高風險。他列出將因美中貿易紛爭而承受壓力的電子製造商,包括鴻海、和碩、緯創等公司。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公司(Moodys)的分析師說,某些與科技相關的中國大陸製造商將受到美國新關稅的「直接衝擊」,但若只檢視這項衝擊,將「低估」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可成營運春暖花開 第1季EPS 4.75元從可成最新公告的財報與營收數字表現,確實亮眼,此營運佳績,並非完全來自蘋果iPhone手機,而是來自NB金屬機殼滲透率提升,包括HPI、戴爾(Dell)及蘋果MacBook系列等。可成公布自行結算2018年4月集團合併營收新台幣66.01億元,較3月65.15億元,增加0.86億元,月增1.3%;相較 2017年同期的51.36億元,成長28.5%。累計2018年前4個月營收為270.08億元,較2017年同期間的197.15 億元,增加72.93億元,年增37.0%。可成也公布2018年第1季財務報告。可成 2018年第1季集團合併營收為204.06億元,較上1季的327.94億元衰退37.8%,較2017年同期的145.80億元成長40.0%。2018年第1季的營業毛利為85.19億元,較上1季的142.58億元減少40.3%,較2017年同期的71.37億元成長 19.4%。2018年第1季營業利潤66.54億元,較上1季的118.67億元衰退 43.9%,較2017年同期的 53.52億元成長24.3%2018年第1季稅前淨利為48.20 億元,較上1季的118.96億元衰退59.5%,較2017年同期的30.85億元成長 56.2%。2018年第1季的稅後淨利為36.58億元,較上1季的82.71億元衰退55.8%,較2017年同期的20.9億元成長75.0%。2018年第1季單季基本每股稅後盈餘(EPS)4.75元,上1季為10.73元,2017年第1季為2.71元。2018年第1季毛利率為41.7%,較上一季減少1.7個百分點,較2017年同期減少7.2個百分點。2018年第1季營業利潤率為32.6%,較上1季減少3.6%,較2017年同期減少 4.1%;2018年第1季稅前淨利率為23.6%,較上1季減少12.7%,較2017年同期增加 2.5%;2018年第1季稅後淨利率17.9%,較上1季減少7.3%,較2017年同期增加3.6%。*********************************可成昨(5)日公布去年財報,全年每股純益28.35元,較前年的28.58元略減,董事會仍決議,每股配發12元現金股利,為公司掛牌來股利新高。可成董事會並決議,擬透過發行普通股或海外存證憑證方式,辦理現金增資,發行股數上限為5,000萬股,每股現增價格尚未明定。以昨天收盤價349.5元計算,若全數募足,市值約174.75億元,預料將用來作為擴產資金。經濟日報提供**************************************科技網受惠主機板(MB)、伺服器業績顯著成長,主機板大廠華擎2017年再現營運轉機,稅後淨利達4.69億元,每股稅後(EPS)達4.02元,較2016年1.39元明顯成長,並寫下3年來新高,2018年首季持續保持高成長動能,稅後淨利衝上1.89億元,EPS達1.56元,為近4年單季新高。展望第2季,市場預期,儘管挖礦潮降溫、PC市況不如預期,主機板出貨明顯下滑,然華擎隨著中高階主機板比重拉升,推升毛利率與ASP明顯成長,加上伺服器訂單穩定,以及新增超微(AMD)繪圖卡產品線,營收、獲利應能力守持平,全年獲利可期。華擎2017年全年營收達92.12億元,稅後淨利4.69億元,EPS達4.02元,較2016年1.39元明顯成長,寫下3年來新高;2018年首季營收達26.36億元,較2017年同期大增33.9%,季增3.1%,毛利率25.74%及營益率9.21%都寫下新高,稅後淨利1.89 億元,較2017年第4季大幅成長60%,並較2017年同期翻倍成長,EPS為1.56元,寫下2014年第2季以來16個季度新高紀錄。華擎於2002年成立,2007年11月以每股268元承銷價掛牌上市,經歷2年產品定位調整期,出貨量及獲利能力才又回到過去實力,2009年合併營收達96.2億元,較2008年谷底大增63%,稅後淨利11.2億元,較2008年成長65%,EPS 9.72元,然在2011年站上EPS 11.37元高點後,營運動能大減。2014年更因受到越南暴動導致當時英特爾(Intel)9系列晶片組主機板新品與舊款產品出貨延宕與成本提升衝擊,第2季陷入虧損,之後元氣大傷全年獲利出現腰斬,EPS由2013年9.23元跌至4.4元,再因大陸市佔續跌,以及IPC、伺服器主機板仍在深耕期,尚未對獲利帶來顯著貢獻,使得華擎2015年更只剩下2.09元,2016年再跌至1.39元,全年主機板出貨跌破400萬片。而華擎2017年終迎來營運轉機,EPS繳出4.02元成績,獲利能力較2016年1.39元谷底明顯回升,營運由黑翻紅關鍵來自中高階主機板比重明顯拉升,推升平均售價(ASP)進一步成長,加上針對挖礦市場而設計的主機板系列供不應求,使得雖然面臨全球主機板市況低迷,自家主機板出貨未見成長,然華擎獲利不減反增,加上5年前開始投入IPC與伺服器主機板、準系統領域,深耕效益漸顯,尤其是IPC於2015年起已逐年繳出小幅獲利成績,伺服器則是在歐美、亞太與大陸客戶續增加持下,2017年底終迎來損益兩平。在IPC與伺服器主機板出貨轉強帶動下,華擎2017年底主機板佔整體營收比重約降至70%左右,較2016年85%的高度仰賴狀況有所改善。2017年營運回溫,終揮別2014年低潮的華擎,2018年首季業績表現更令市場驚艷,不再仰賴主機板業績支撐獲利,伺服器、工業電腦業務開始迎來獲利年。對比技嘉、微星首季獲利創新高主要受惠挖礦繪圖卡需求火紅,首季還未有繪圖卡業務加入的華擎,業績就能展現淡季不淡實力,市場相當期待未來2年可望重返和碩小金雞榮景。據了解,華擎主機板佔營收比重現已下降低70%,全年出貨約可達400多萬片,伺服器業務則約在15%上下,工業電腦則10%以下,其餘為4月新上陣的超微繪圖卡業務。市場預期,雖然4月挖礦潮明顯退燒使得礦板出貨大減,而傳統PC主機板買氣也欠佳,然受惠從無到有的繪圖卡業務挹注,以及伺服器取得美系客戶穩定訂單,加上工業電腦獲利穩健,另也預期5、6月挖礦需求應能緩步回溫,華擎第2季業績有機會繳出略減或持平成績,淡季衰退幅度並不顯著,且在下半年各產品線表現穩定帶動下,全年獲利可望大躍升,EPS至少有6元水平,若繪圖卡出貨優於預期,甚至可能重返2013年前榮景,回到9元大關。華擎將於6月1日召開股東會,除通過發放每股現金股利2元的股利案,並將改選董事會,4名董事候選人包括華擎董事長童旭田、總經理許隆倫、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外,另邀來曾任立委、行政院經建會主委及財政部長的劉憶如。
受到台幣升值、展家事業部收入減少,劍麟(2228)第1季營收、獲利雙衰退,單季營收10.09億元,年減13.42%,稅後盈餘0.96億元,來到3季來低點,年減22.17%,每股稅後盈餘1.29元。劍麟第1季汽車事業部營收比重約74%,展家事業部26%,與2017年比重差異不大。因淡季效應,且展示架產品出貨仍低,首季整體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分別為27%及11%,獲利年減逾2成。在Takata美國子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後,原先Takata安全氣囊產品仍正常出貨,但專案到期後,Takata再接獲新車款訂單機率降低。2017年由於Takata召回訂單遞延,劍麟2017年安全氣囊類產品營收年減4%,2018年Takata舊專案將陸續到期下,法人預估2018年安全氣囊類產品營收將呈現持平發展。********************************************************************************劍麟(2228)2017年合併營收為43.26億元,年減3%,稅後淨利5.50億元,年減20%,獲利終止連續4年創高表現,每股稅後盈餘為7.26元。公司指出,整體營運受到新台幣匯率升值、展家事業部營運趨緩,加上認列未分配盈餘稅0.48億元等不利因素影響,導致獲利衰退。董事會通過擬配發每股現金股利5.24元,現金配發率72.2%
受整體紡織市況好轉,紡織股王儒鴻(1476)公布首季財報,稅後純益8.91億元,EPS為3.25元,優於去年同期的0.99元。儒鴻受惠於整體紡織市況好轉,主力客戶庫存水位下降、產品單價亦提升,加上新產品、新客戶挹注,營運今年起逐步轉佳,首季營收65.83億元,年增27.9%。儒鴻今公布首季稅後純益達8.9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1億元大增2倍多,每股純益3.25元,優於去年同期的0.99元。紡織股王儒鴻(1476)董事會擬配息9.5元,
今年Q1普遍都如預期,因為我覺得很多公司在今年獲利開始走下波但看最近盤勢很有可能再拉一根逃命波隱憂很多,還是風險當前房市等資產價格開始修正股市資金有逃出疑慮電子股沒有殺手級3C產品應用,很有可能久無題材而緩跌最重要的還是沒創造投資的活水瓶蓋股的未來請參考瑞儀、華通等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