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輪椅 wrote:
會嗎 只是你看的...(恕刪)


就是因為夏季沒風可發電 所以才要拉高購電金額

用冬季發的來彌補其他季節的成本

可是台灣目前就是夏季缺電

所以才說風力根本無法解決夏季缺電的問題

只是讓綠能多一點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重申,因為先有遴選躉購價形成產業規模、市場競爭,後續的競標價才會開出低於平均電價的結果,兩者具有因果關係,並不適合拿來比較。

============================

與其花$5.8,暴增 9千億成本,用超高躉購電價來買 風電, 政府怎不乾脆 先行出資1千億,直接買斷 外國技術專利和 興建的機具船舶,國產化形成產業規模後, 台灣業者或台電 有了技術後,另行出資逐一興建風機, 然後政府以後全都用 $2.5 來買風電...

這樣不是很好嗎? 外國業者可以保證在5年內,賺走1千億, 台電和全民可以在未來20年省下5千億購電成本. 雙贏,

但這樣做,政客在 中間的5千億油水就沒有了.

台中市民 wrote:
各取所需,廠商賺到工資與技術,以後有機會承攬外國風電工程賺錢,台灣政府則是從此把老天爺賞賜的風能轉化成電能。當然,台灣廠商承攬了外國風電工程後,還是會用到台灣的人力與材料,還是會創造很多就業機會,並繳交稅金給政府,造福全民。


前面已經說過了,經濟部自己說台灣廠商只能學到附屬技術,核心技術是學不到的。只學到附屬技術,將來在國際上能贏的過沃旭和其他風電公司的競爭?別傻了。

經濟部自爆

andrewtsai7777 wrote:
只學到附屬技術,將來在國際上能贏的過沃旭和其他風電公司的競爭?別傻了。...(恕刪)


廖老師所指的附屬技術,用詞不是很精準,他是在說支撐結構、海事工程施工技術等不是風力發電機組主體製造的技術

沃旭自己不會設計製造風機或支撐結構的

風機會是 SG 或 MHI Vestas

但支撐結構可能是 ATKINS, RAMBO, ODE, NIRAS 等工程顧問公司設計

製造是 BiFab 或 Bladt

安裝 A2SEA

類似這樣的方式

高度分工的環境下,沒有人是自己一條龍通吃

台中市民 wrote:
另外風電代替火電,就是在節省成本,就是在增加外銷產品的競爭力。...(恕刪)

五塊多的風電是在節省成本?
花$5.8 高價 買綠能風電, 但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和平息民怨,平抑電價,得持續大量使用$1.5 高汙染的燃煤發電,來維持國內電價.....本末倒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每天省吃儉用,結果省下的錢,拿去買 LV 包包.做作表面假象,博取美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timeriver235 wrote:
可是台灣目前就是夏季缺電
所以才說風力根本無法解決夏季缺電的問題(恕刪)


一直搞不懂 沒人要他解決夏天缺電問題啊
綠電以現在技術 沒辦法成為基載選項
版上幾百棟樓都說n遍了

甚麼 那你說為什為要蓋?
管他的 夏天發不出電 台電就不給錢
至少冬天能少燒點煤 對越來越貴的天然氣避險
這些進口的能源 買錯時機才是電費漲價元凶
carloszhang wrote:
五塊多的風電是在節...(恕刪)

又不是永遠都是五塊多,一段時間之後,風電的單價就會低於燒煤,最重要的是,減少空汙,並學會新的能源開發技術。
核電佔比最高的法國,計畫開發的風電量,是台灣的四倍多。連那種風能不及台灣豐富的國家都積極要開發風礦了,屬全球第一的台灣海峽,任由強風不停的吹過眼前,而不思利用,怎麼看,都非明智之舉。

台海冬天風強夏天風弱,恰與台灣的用電需求狀況相反,似不符實際需求。但只要在未來開發出更理想的儲電技術,這些都可迎刃而解。

目前的儲電技術,已經商業化的除了水利抽蓄外,就是空壓機儲能系統。後者可以想像成修車廠的空壓機,有電時擠壓空氣進鋼瓶,無電時則微量釋放高壓空氣驅動氣動螺絲起子工作,只要把氣動螺絲起子換成發電機,那就是一種現成的電能儲存設備了。其實,這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中國已經有很多工廠裝置了這種大型的儲電空壓機,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上網查詢。

台中市民 wrote:
核電佔比最高的法國...(恕刪)


要利用啊,但為什麼台灣就得付盤子價?
如果一度兩塊,我舉雙手贊成。
國外廠商一直說台灣離岸風場全世界最好,意思應該是能發最多電,所以成本應該可以壓低啊,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兩塊多,台灣說五塊一,廠商就威脅要抽離?
被當盤子很爽嗎?


還在講儲能嗎?之前都已經講過了,把冬天的電儲存起來,放到夏天用,是個笑話,還想要繼續講下去?現在講的儲能,都是晚上發電給白天用,週期是一天。光週期一天的儲能,成本就高得不得了,你還要講週期一年的儲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