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stand wrote:存股標的改成不選股...(恕刪) 問題在於,太少人跟您一樣 您也是一開始就立定志向的投資者 但,現在廣為宣傳的 買進並持有,或是存股 都是一些嘴砲者提出的半桶水看法 害人害己 再換個角度想,這也是這些賭徒,自己不做功課,沒有見解,所以造成自己的損失,這也是因果循環 我認同,長期投資美股,中國ETF,未來都是可以賺錢的 可是,股災一來,全部的人都跑了 跟你一樣,還在的,我看沒幾個 ~~我也是股災來就跑了,只是我是跑去放空~~ 我也沒能力跟勇氣長期持股
如果各位真的很無聊建議去另一個理財版的戰神版主那邊學習這位版主,過去曾經宣稱每年賺30-50%的利潤,是隨隨便便就能完成並且,號稱,在理財區,帶領過網友獲利100%,總投資資產暴增一倍但,很可惜的是,在過去一年半以來,也就是從我開始驗證,觀察,紀錄,他的績效以來他的總投資資產,卻從來沒有超過10%過這還是我高估的他一年半以來,最高最高,投入30%資金,並且總是在10%左右就賣出,進出只有,廣達,亞泥,鴻海三檔30%X10%=一年總資產賺3%跟他宣稱的大約差了10-15倍以上的落差不過,我還是願意給他,高一點的報酬率30%X30%=9%還是低於10%我不懂,這麼剛好,我開始追蹤開始,他就喪失了神力?這個問題,比較適合你們去發問而且被洗臉的機會,會比我這邊小很多1.我不敗,已經公開進出一年,就是不敗,怎樣?2.我年報酬率15%-300%,目前已經超過10%,跟我公開的最低年報酬率15%,已經接近,能炮我?想找人聊天,找適當的對象就好,不要找我,懂嗎?
分析師都不見得能夠預測到下一季、下一年、甚至往後十年的盈餘成長了,何況我們這些平凡無奇之人。如果針對大家都會使用的事物上存股,可能是件可行之事。譬如中華電信、花仙子。當然,我們沒有像那些存股老師在09年初大舉進場存股,現在存股的成本就相對也高了許多。儘管如此,還是要存股。簡單易懂、公司有穩定現金流,剩下的就是股價夠不夠便宜的問題。像大同總是很會亂飆又亂跌,也明明年年虧損,就不是應該要存股的選項。
股海出擊 wrote:最近,因為股市上漲,存股的歪風...(恕刪) 股海大每天認真研究財報,配合k線走勢預判未來,難怪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市場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輸錢,賠錢套牢才欺騙自己是在存股,難怪存股的歪風會那麼盛行
**小螞蟻 wrote:股海大每天認真研究...(恕刪) ~~套牢才準備存股~~ 您一句話說到重點借用您的版面回文 基本上,如果一開始就準備存股,我的反對意見,或許就沒有這麼大 因為,一開始就有執行策略,對錯,一樣有50%機率,成功率,我不敢說我比較高,或許我更低 但是,99%的人,都是套牢才存股,教也教不會 當然,聽得懂的,也很多,幾乎都是我的讀者 聽不懂的也更多,在另外一樓,就滿滿的一群這種人 C大,P大,就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版主,所以我並沒有任何反對的意見 報酬率高或低,也表示風險的高低,沒有人 ~~必須跟我一樣,追求超級績效~~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 問題是 你選了一個方式,怎麼判斷對跟錯呢?? 很簡單 1.你長期都是賺錢的2.因為你經常總是賺錢,所以你信心十足3.也因為你信心十足,所以,你根本不會想聽明牌4.當你聽到明牌,你根本不會相信,除非你自己檢視過他的技術線型,財務報表,你才願意相信,5.當你願意相信,是相信誰,當然,是相信你自己,而不是報明牌的版主6.也就是,所有的明牌,都是你自己的技術,所認可,買進之後,賣出的策略,或是停損的策略,你都有一套邏輯了,版主說的,你未必相信7.分批進場的策略,有分,積極參與型,穩健型,避開風險型,簡單來說,就是第一筆進場的比率高低,越高,風險越高,報酬越高 我的成功,非常顯而易見1.我研究過古今中外,所有大師的技術,必且將技術,驗證過20年以上,確定有效才會採納2.我也知道,所有已知的技術,都會有誤差,原因是,當大家都學會90元買進的時候,就會有禿鷹,在90元的時候,倒貨給你,因此,我在心理學原則不變的情況下,隨時更新我的技術分析圖庫的資料,原則不變,技術細節則與時俱進 3.因為我知道,我只會贏,所以我每一筆下單,都有100%的信心,在犯錯停損之前,我一定是正確的~~我不可能犯錯,在我確認犯錯之前~~ 共勉之
股海出擊 wrote:1.你長期都是賺錢的2.因為你經常總是賺錢,所以你信心十足3.也因為你信心十足,所以,你根本不會想聽明牌4.當你聽到明牌,你根本不會相信,除非你自己檢視過他的技術線型,財務報表,你才願意相信,5.當你願意相信,是相信誰,當然,是相信你自己,而不是報明牌的版主6.也就是,所有的明牌,都是你自己的技術,所認可,買進之後,賣出的策略,或是停損的策略,你都有一套邏輯了,版主說的,你未必相信7.分批進場的策略,有分,積極參與型,穩健型,避開風險型,簡單來說,就是第一筆進場的比率高低,越高,風險越高,報酬越高 超級認同這一段話唯有做到這樣,才是真正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