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613 wrote:
但若站在多方角度思考,若真的新IPHONE大賣,
權值股台積&鴻海&大立光&可成 2017EPS顯著成長,
那目前的股價算貴嗎? 若再看更遠一些
既然今年基期被墊高了,假設明後年又沒有話題性創造性產品問世
外加升息與縮表,貨幣與心理都更不利成長.....(恕刪)
先說資產負載表有否盲點。
我大學讀的是工學院,但是預官時卻當了財務官。當老闆時自行設計了Apple2的會計程式。
不過要使用資產負載表去研判股票的價值,還真的不容易。
老闆、品牌、管理...等等軟實力,
即將進入一個成熟末期的市場,或是正準備高速成長的市場。
存貨的價值計算,應收帳款的風險,舊資產的重估...等等。這些都不容易在財報上顯示。
其中我比較重視的是老闆、管理、未來的成長和 應收帳款的風險。
至於公司的淨值,那個不是很重要。在一個沒成長性或沒盈餘的公司,淨值對股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除了對想收購他的公司。
再來談,如果Iphone大賣。
如果現在當紅,可是未來堪慮,那會如何?
一切都是波動。前幾年小麥價差而減產,今年就供不應求。
我以前的公司也是盈餘超好,讓我捨不得轉型。結果Windows出現取代Dos後公司就垮了。我還是很早就用現在Windows多視窗的概念去設計在Dos上。但是遲了一步,就差很大。
我慢慢學到要把眼光放遠,由遠而近。
譬如A—B—C三點,我會先對準較遠的C,然後調整B。這樣比先對準B然後調整C要來得輕鬆和誤差小。不只是股市,房市或任何需要思維判斷的事皆可如此。(但這樣看事情的話有違多數人的思維,要有被酸冷批判的準備。有時候還得要懂得消遣自己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