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力晶再起

樓主是下櫃時買,跟我們這些算投資者相反,我是上櫃時十幾年買二十幾元陸續買十張,
有出貨(賺差價)也有留,而後就第一次減資,而後剩三元全額交割時請假去加碼,
原因是黃董像曹操梟雄人物,104從以前到現在都徵工程師,也所以加碼,又遇上一次減資,
最後剩下4.12張,成本大概近十萬(就算10萬比較不複雜,EXCEL有十幾年來中間過程),
所以33*4.12=13萬,現在算回本及利息錢,就像定存股那樣(當然中間還有分股利,所以好複雜),
可是沒有第一次減資前的學費,我怎麼知道要3元加碼,當然對這一間公司有研究了數年,當然比0.3元貴啦.

力晶不會倒吧,我是持有近15年只有第一次減資前有出貨,而後都是加碼,所以算投資者,
每年有時間都去看一些年報或力晶討論區瞄一下,上市會賣嗎?老實說按劇本玩是不會賣,
但若不按劇本來就會賣.

黃董也是有個人特質,算是梟雄,但可以投資,當然不同於郭董/張忠謀,...
可是三國時代中原很多名士都跟曹操,不是嗎???我也是,那就對了,
所以他也有一定的能力及資源,不然怎麼搞生物晶片/LCD Driver IC/...
又想搞MOSFET車用電子晶片,當然他有一定的客戶群支持他,把他比喻成曹操沒有錯.
只是也要個自救會來監督他,當然2020年更要監督他,但他的新聞及年報的確要注意.
現在交易開始變貴及交易很麻煩.




---------------------------------------------------------------------
20190112
前面還有7張在那裏穿梭來回,只留3張定存

印象中第一年發0.5*3+1.5*3+1*4.X+1.7*4.X=1W7
理論上今年可以發個7K以上,所以還好,什麼成本多少嗎?
我印象中22元*3張+3元*4張=78K------------------->殖利率10% 定存股(好像2005入場)

foxyah2000 wrote:
力晶董監落幕......(恕刪)
力晶2018上半年 EPS 2.17元
努力再努力
2018-09-04 17:36經濟日報 記者徐睦鈞╱即時報導
力晶集團4日展開企業架構調整,旗下鉅晶電子更名為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力積電),並計畫明年收購力晶科技所屬的三座12吋晶圓廠,2020年力積電將以專業晶圓代工產業定位,在台灣爭取重返資本市場。

曾為台灣DRAM產業龍頭的力晶科技,自2008年起歷經全球DRAM景氣低潮嚴重虧損導致股票下櫃、成功轉型晶圓代工五年獲利500億元的跌宕起伏。展望未來,力晶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崇仁表示,為長期投資台灣、謀求員工與股東最大利益,過去幾年該公司一直低調規劃未來策略方向,4日公開的企業架構調整,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

據了解,力晶科技4日將100%控股的8吋廠子公司鉅晶更名為力積電。然後將在2019年中,把力晶科技的3座12吋晶圓廠及相關營業、資產讓與力積電;2020年擁有3座12吋廠、2座8吋廠及逾6000名員工的力積電,將以自有獨特產品技術(product technology)的專業晶圓代工廠的產業定位,在台灣申請重回資本市場,並於銅鑼科學園區建設新廠逐步提升產能。

黃崇仁指出,由於同時掌握記憶體、邏輯和多元化整合製程技術,過去力晶一直以獨特定位立足於晶圓代工市場,未來力積電在技術研發方面,將積極與歐、美及日本大廠合作,朝向高階的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與半導體晶片技術的連結,以及MOSFET、車用電子等成熟技術的優化,以上下合擊的策略打造力晶專業晶圓代工廠的新定位,徹底擺脫以往金融界、投資人乃至於一般社會大眾視力晶為DRAM、IDM(自有產品)概念股的舊形象。

針對力積電的長期發展,黃崇仁表示,該公司重返資本市場後將以單純的資產、財務體質以及專業晶圓代工的明確定位,專注投資本業,善用多重籌資管道,增加未來產能擴張所需的資金調度彈性;力積電也能逐漸展開股東增資循環,更有效爭取往來金融機構的支持。

另外,力積電將會負責執行銅鑼科學園區內的12吋晶圓廠興建、營運,持續強化在專業晶圓代工領域的布局。
敗家是美德
力晶 過去形象不佳,舊有的投資人被主力坑殺損失慘重,現在想換湯不換藥 改成 力積電?

新建12吋廠,如果3年後,大陸代工和記憶體廠還沒興起,代工價格夠高,新廠獲利或許還能支撐高額的折舊攤提,幫助公司賺錢,
但如果不幸,大陸在力晶建廠這幾年崛起或 全球半導體需求下降的話,代工價格大跌,力晶新廠要攤提七年的高額折舊費用,會不會又要開始另一輪7年的苦日子?

之前報紙說,全球這幾年有70幾座半導體廠正在籌建或陸續完工量產.尤其大陸業者從台灣和韓國,美日..超級高薪大量挖腳人才,帶槍投靠,傾國家之力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2025計畫.

力晶和聯電早已 拿著高端技術,去大陸卡位建廠, 搶錢搶糧搶地盤了. 大陸出資幾億美金幫聯電,買設備和蓋廠,並支付聯電幾億美金研發費用,聯電用台灣技術幫大陸正在開發DRAM先進製程,好像小有成果了. 聯電為此和美光 進行官司纏訟中,川普政府也正在全力施壓阻攔中國2025計畫.
力晶這幾年會大賺主要原因是其晶圓廠折舊都攤提完了。但現在要蓋二座新12吋廠,
光新廠折舊就夠把力晶賺的全吃光了!論晶圓代工技術,力晶還輸聯電和世界先進
,要努力的還多著。倒是聯電未來省下的折舊攤提,夠每年多賺上百億。
foxyah2000 wrote:
力晶科技4日將100%控股的8吋廠子公司鉅晶更名為力積電。然後將在2019年中,把力晶科技的3座12吋晶圓廠及相關營業、資產讓與力積電;
對企業經營沒甚麼概念

請教一下

將母公司賺錢的資產/設備讓渡給100%持股子公司

母公司原本可以自己賺的變成子公司賺

這樣對母公司有甚麼影響?

cola96684 wrote:
對企業經營沒甚麼概...(恕刪)

想了很久<有個方向供大家討論
1.切割力積電後,力積電的獲利不需跟晶合一起計算,以目前的獲利來看,對力積電上市有好處
- 力積電還要投資兩座12吋晶圓廠,是否後續的需求真的那麼強勁?
- 力積電新廠的攤提會對獲利產生多少減損的影響?
2.對現有小股東而言,原持有力晶的股份可以轉移多少到力積電?是否可以彌補留在力晶的股份可能損失
- 力積電取得台灣晶圓廠,力晶剩下的重點是晶合這一部分,晶合估計今年投產,明年可以量產.惟獲利不知該怎麼計算.估計應不會太好看.對股東最好的狀況是明年扣掉攤提還能小幅獲利
- 原力晶股份因為獲利的金雞母被切割,股價短期應該會被影響.所以力積電的股價將是彌補原力晶跌價的損失來源
3.長期來看,力晶轉成控股公司之後可以對公司的轉投資做更便利的規劃處理
- 例如.先讓力積電上市解決之前黃董的承諾,然後專心處理大陸的事業
- 力積電轉成專業代工可以提高本益比.控股公司的帳面利益也較高
- 最後是我比較期待的,切割台灣的事業後,晶合可以結合大陸本來的工廠在大陸IPO上市.估計切割完這些工廠跟設備後股本較輕,IPO的利益回沖在大陸的本益比較高的優勢下,回沖利益應該會很嚇人
- 這一項就更遙遠,當大陸IPO利益回沖後取得較多的現金又可以在轉投資其他事業,大股東又可以撈一筆(因此估計在IPO後就該撤退了)

以上有好的方面,但也要注意可能的不如預期
例如
1.力積電的新廠攤提壓力過大,因為市場需求沒這麼大
2.晶合的技術能力跟良率沒辦法短期內提升(看一些報導,似乎很多設備是中國自製)單子應該較沒問題,國家隊會用力幫忙.尤其是現在經過中興事件後,我猜測大陸發展半導體自製的決心會更強烈,應會更加支持半導體業在大陸的自製化.

以上個人看法,歡迎糾正,不歡迎扯東扯西的嘴砲王
2018/12月:30.24億 (近四年新低)
2018年累計營收:499.2億
新低是一定,因為DRAM/矽晶圓/電子組裝/汽車電子.....好像是2018這一波的五折以下犧牲股,
力晶有一半DRAM,所以那是正常,我只在乎EPS及今年會發多少,真是死小酸散戶*1,
反正都放十幾年,早就練就無所謂大法~

tzuwweii wrote:
2018/12月:30...(恕刪)
今年股利公布了。

結錄自力晶自救會FB:
配股3元,配息0.5元
公司:股東 = 25:75
1張力晶科股票 = 699.63股 力積電股票 + 480股 力晶科股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