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財務自由之後的生活點滴+心情點滴

星期天去世貿看金融科技展,想了解一下三家網路銀行未來的營運模式,也想看一下幾家大銀行的佈局。
我下午3:30才到,離散場結束時間也近了,沒想到人還真多,大部分是3,40歲的年輕人居多。
本來想說這種冷門展應該沒什麼人,也許有機會可以問一些細節。
沒想到人潮居然有點像資訊展,每家銀行展覽的方式近似,都是用app 體驗領記念品的方式,效果還不錯,散場終了之前,還是有不少人排隊。
我問題也沒機會問,只知道網銀開放時間約明年6月。3月中台股開始分盤競價交易。

問題是沒問到什麼,但是也不虛此行,這麼多的人潮,金融科技自然會加速進行。以後銀行業的競爭,恐怕是資訊科技的投資力道跟產品規劃執行能力。
金融科技的進步雖然會加速,但對傳統銀行原本的業務影響,應該是漸進的。這些千禧年輕人,畢竟口袋的錢,難跟5,6級生相比。


lovebaseballmax wrote:
樓主加油!!期待你歸...(恕刪)

教主快復出領導我們吧⋯⋯


2021 全力VT
上星期五跑去內湖特斯拉試開 model 3.
去之前看了不少影片,不只看特斯拉,還看了幾台 進口SUV 的 駕駛輔助系統。
幾點觀察,感想:
1. Model 3 在歐美國家(尤其是挪威,荷蘭)成長非常迅速。 電車的時代差不多來臨了。台灣model 3, 9月/11月 各交車300多台,也不算差。
2. 在台灣,充電設備的方便性應該是影響普及性最重要原因,特斯拉家庭的充電椿和旅充都需要有接地訊號,但大部分的老建築,電源都沒拉接地,所以使用上有些不便。加上快充的點也不夠多,短期要快速成長,應該是不太可能。
3. 電車在家里充電,以 220v/15A 來算,耗能 3300瓦,差不多 2-3台冷氣的耗電,當電車普及時,供電不知道怎麼辦?
4. 電車比較安靜,加速快,因為沒引擎,定期保養省錢,台灣的電費也比油便宜,只是電池老化時,換電池應該是很大的費用。
5. 電車電力來源是電池,不需發動引擎,所以電車就算靜止時,電力來源也不成問題,所以可以在靜止時開冷氣,上網,聽影音設備。真的很方便,以後的移動設備,從手機慢慢擴大到電車。model 3 有LTE 連網,現在是不用錢,但以後怎麼收費就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以後的電車,都會連上網,不止影音遊戲要用,導航及其他輔助訊息也要需要網路,網路頻寬,從手機擴充到電車,而且電車需要更及時的資訊,所以5G 會來得快,也變得重要。頻寬的用量,勢必再成長。(所以龍頭電信股還是有一點點的小題材)
6.自動輔助駕駛真的很方便,很神奇,不止 model 3有,新的百萬等級以上的車子,也大部分都變標配,我會去研究這個領域,不止是股票的關係,我也很需要一台有輔助駕駛的車子。

我股票的投資組合,最近調整了不少,跟電車也產生的關係,試完特斯拉,就買了一隻跟電源有關係的股票。
伺服器軟体,硬体,相關服務等股票,比重也大,畢竟4G/5G 的背後,需要更多的算力跟APP.
其他還有5G, 汽車ADAS相關股,還有金融科技相關股。
減碼了穩定的定存股了。因為我目前還是定調為積極操作,獲利來源傾向有題材性,營運成長帶來的價差。


MiPiace wrote:
3. 電車在家里充電,以 220v/15A 來算,耗能 3300瓦,差不多 2-3台冷氣的耗電,當電車普及時,供電不知道怎麼辦?
4. 電車比較安靜,加速快,因為沒引擎,定期保養省錢,台灣的電費也比油便宜,只是電池老化時,換電池應該是很大的費用。


我們30年舊大樓最近牽了第一台特斯拉,雖說我也想了一陣子後來放棄了
我們地下室停車場總供電額度是140A,這額度是給地下室的照明、大樓緊急供電、消防等等的使用
一台特斯拉要吃約30A/6小時的電,而且他避重就輕只談不會超過契約容量而且是半夜離峰用電,避談30A的問題,
大樓住戶有台大電機畢業的,雖然退化到只會歐姆定律,但基本常識還是有,原本是決議是不給車主使用這140A容量。
他被管委會打槍後,找電源包商來介紹智慧型電源控制器,確定程式內有大樓用電優先的控制邏輯後才讓他裝且簽切結書往後若有新電車的需求,他們(包含他)得去向台電另拉專線進大樓不能再瓜分這140A,他就先以這臨時方案充電,不得占用。車主就花了20幾萬拉好配線,爽爽開。
這台每天跑7、80公里,車主說約兩天半插電一夜。
下次遇到再問他電費/公里,因為他承諾的電費是那個140A電表的台電最高每度收費單價再加一些%。
投資理財是廣大而有趣的學問,需要學習,在理財的路上也能夠享受自己在學習和實踐間作用的成果,想像樓主一樣達成財務自由,愈早開始,愈有機會!我也有一個網站分享各種有關投資、理財、金融相關的分享區,可以和大家討論討論
https://smile123.tw/before/67
Nuke worker wrote:
我們30年舊大樓最近...(恕刪)

應該是拉獨立電表比較好算電費
用到30A 是有點大,但充電就快很多
我還是不太習慣用LCD 面板控制一切,就像我選單眼一樣,也是不習慣canon 觸控,反而習慣fuji 的按鍵控制,不過這是個人喜好問題。
也不太習慣跑車調性,懸吊回饋比較直接。習慣開舒適一點的休旅車。
特斯拉就像一台大 iphone, 標準硬体,然後軟体持續升級,也許以後賣的是生態系統。有自已的操控界面。不知以後誰會主導市場,特斯拉,apple carplay, 還是google android?

還有,一般人對於車子的喜好,是偏 科技,還是那種 luxury 精品時尚的感覺。
就像我,我如果要載手錶,我應該會選apple watch.
但我太太買錶,她非常排斥 apple watch, 覺得很醜。她就是喜歡勞力士那份設計感。
那電車呢? 是不是也應該分兩派?
MiPiace wrote:
應該是拉獨立電表比較...(恕刪)


新增獨立電表就要從地面層的台電端佈線到地下室去,還要做樓層穿越及施作後的防水,費用更高,
車主很有遠見建議拉一大條的100A下去,除了給將來的車主預留額度,還顧及配線的美觀
他也很有遠見的要大樓幫將來的車主先墊支施工費用,
當然啦被否決!
MiPiace wrote:
還有,一般人對於車子的喜好,是偏 科技,還是那種 luxury 精品時尚的感覺。
就像我,我如果要載手錶,我應該會選apple watch.
但我太太買錶,她非常排斥 apple watch, 覺得很醜。她就是喜歡勞力士那份設計感。
那電車呢? 是不是也應該分兩派?

應該很難有單一人、事、物,可以完整地滿足一個人的需求。
例如我平時喜歡Rolex的沉穩,運動時卻又需要Garmin的功能; 車子也是,電車的舒適與寧靜,油車較難比擬,但引擎的嘶吼聲似乎又是開車的樂趣之一; 亦或有時享受進口車的尊榮,有時又想享受國產車的低調自由。
MiPiace wrote:
我股票的投資組合,最近調整了不少,跟電車也產生的關係,試完特斯拉,就買了一隻跟電源有關係的股票。.(恕刪)


電車就需要充電
要充得快又有效率就需要新技術
像是SiC跟GaN
之前也有關注這類股票
但感覺都已經漲一波了
只好再等一等了
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喜好
我之前參與的汽車群組就已經有多人購入特斯拉的車
還沒換車的也「高度關注」特斯拉
幾乎每天都有人po相關新聞在群組
特斯拉的特色
省(油)錢可能只佔很小很小的比例
舒適、寧靜、奢華也幾乎不是我們群組關心的事
在那個群組
特斯拉的性能與價格比例
反而才是真正被關心的重點

但是來到另一個群組
車子的性能完全不是關心的議題
特斯拉充電的不方便性則是非常致命的要害
所以
在這個群組裏的人
幾乎沒有人換車會考慮特斯拉

很難有一台車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車廠只要能抓住最大限度的眼球應該就能成功了

話說
住在中南部鄉下的小確幸就是
如果我想換特斯拉就能換
住鄉下透天,充電完全不是問題...... 但,維修保養的不便又是另一個痛腳

總覺得Plug in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才是目前的真命天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7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