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其實我說過不要眼光小到只看到22K這種芝麻小事,而是要看大方面。
如果大家想要解決問題,先跳脫本位主義,試著把自己的眼界、想法拉高來,假設自己是站在主事者的高度,想想看這這時候的你會碰到那些問題,會怎麼做處置。

金融風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政策錯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廠商生存危機__________產業轉型不順-------人力素質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融放款壞帳 產業外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濟下滑_____________勞力需求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業率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人所得下降



小弟不才,花了十分鐘完成上面的分析圖。當然了,這個分析是很粗淺的,也不完全對,但是若就此圖來看,我覺得政府要從幾點下手,金融風暴問題,只是短暫的波動,只需要短期間的措施幫人民與廠商度過非常時期即可。

產業轉型的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這方面台灣的政府從以前到現在,永遠都是嘴巴喊喊,沒有真正的去執行幫助廠商落實。也因為這樣子,所以台灣的公司只能夠賺取代工錢,人民的收入也因此而很難拉高。

韓國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除了電子業的三星、LG之外,影視文化業,電玩業等等,過去幾年相信大家都看到,聽到他們的政府花了多少心力去做。五年、十年的時間就成功的把產業升級、轉型做到了。

現在大家都在笑對岸的廠商這兩三年來動不動就要併購國外的大公司,前陣子不是好像四川的某車廠要吃下GM的悍馬品牌嗎?其實人家早看到,也已經在進行產業轉型的準備了,你說沒有他們政府的支持,那些廠商敢嗎?做的到嗎?包括了勞動法的修改,人家可是時機到了,硬是透過手段迫使人民收入一步到位,不愧是以勞動階級為中心的政府,而我們的政府呢?

我必需很不客氣的講,對岸的官員格局比台灣的大的多,當我們還在嘲笑別人時,其實很多地方人家早已經爬過我們頭上,而我們還在只要『愛台灣』就瞎米都不怕,沒錯,眼睛瞎了看不到就不會怕,就像很多人弱視,看不遠,就不曉得後面更大的衝擊快來了一樣。

產業的轉型,只要政府決心去做,依照過去的日本、韓國,以及現在的大陸經驗,五到十年就一定做的到,只是台灣政客,官員永遠只想到選舉。任何政策反正喊一喊幾千億,喊爽的就好了。有拼經濟拼到自己家的,也有搞個下水道就一直嚷嚷著好像多行的,全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睛。

ECFA政策是對的,不過,我們政府的作法是錯的。

為什麼?因為後面的衝擊這些官員根本沒有腹案,沒有準備。對於那些會受到直接傷害的人民,坦白講,在幾年內他們會過得很辛苦,可是幾十萬人,你要慈濟去救嗎?張忠謀救的起來嗎?老張最近這一兩年常在公開場合發牢騷,我想他其實都瞭解,可也是無能為力,以前連個屁都不敢放,那是因為講了也沒用,還會被人戴帽子。現在講,那真的是對這一群大官看不下去,講講看看有沒有那一個腦袋清醒點的可以做點事吧。

有沒人有辦法呢,除了政府之外,沒人有辦法解決,那現在怎麼辦呢?我可以坦白講,沒有任何辦法。你說綠黨的那些人現在喊不行阿,會死人唷!可是當初就是你們不做準備,整天想著怎樣把台灣搞的亂七八糟,好好的讓小學生學好數學會怎樣嘛?就是一天到晚想把下一代變笨,用手指頭算數,一天到晚想讓下一代腦子裡面只有『愛台灣是好人,其他人是壞人』。那藍的呢?一樣五十步笑百步,只想著算計著上台後怎樣騙騙老百姓,633啦,學人家喊幾百億、幾千億啦,可是身段還是放不下來,還是那付好官我自為之的死樣子。

那些因應的準備,早就應該在好幾年前就要做了,現在作來不及。過去的政府根本沒有想到要做,現在的政府手忙腳亂的,,也沒人想去做,至少我現在所看到的是政府沒有一套方案。那要不要做ECFA,還是要做啊,只不過,可能在十年內,有一部份的人會受到很多打擊。你問我,我沒有辦法,因為我也是死老百姓啊。

一切的根基還是在於『教育』問題,這一代20歲以及下一代目前10幾歲的青少年真的會是失落的兩代。因為大環境問題,所受的教育問題,都讓他們很難有好的就業開始。『教改』改到幾乎大家都罵破頭,奇怪了,就沒有人敢去把他再改回來,改好一些,李遠哲是有多偉大啊?沒人敢動他的教條嗎?我實在想不通。

以前政府會用總量管制去調整各科系的名額,讓人才數量可以符合產業需求,同時不會浪費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迫使不適合研究的人,或是說讓某些高級人才盡量不要躲在學校裡面而可以流動到產業界。但是偉大的台灣,有一百多所大學、學院,浪費了多少教育資源不說,一天到晚想搞大學排名,卻連最基礎的小學教育都搞不好。那些中了五四運動餘毒的國外博士們,總認為歐美最棒,想要把所有台灣人都變成香蕉人。想想真是可悲啊。

怎麼做,不是我們在這裡講就有用,只能夠看那一天真有個有智慧的大官能夠改變這一切,天佑台灣!
twjohn03 wrote:
只能夠看那一天真有個有智慧的大官能夠改變這一切...(恕刪)


我倒是覺得政府有做事耶,或許做得不夠強勢,但從我在工研院,以及聽到一些資策會的事情,我覺得廠商確實有得到幫助啊,比方說資策會引進軟體品保的觀念,也促成了我往這個方向發展。

但是稍微大一些的公司,對於這些半政府單位的計畫、聯盟甚麼的,就不是很鳥。要說這些計畫不好我也沒辦法,畢竟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不敢講到底是計畫爛還是廠商不配合。不過坦白說,工研院的財力要吸引到足夠多一流人才是有困難,也很少有足夠的力量進行主導,所以工研院做的計畫,廠商不一定看得上眼啦。

比方說吧,工研院搞過記憶卡聯盟、搞過 DVD 聯盟,就是希望團結台灣廠商一起推動自己的格式,減少付給專利擁有者的授權費。但是大家都是嘴巴講講,根本沒行動啊(我沒聽過)

我當時正在做光碟機的產業打工,還順便兼開發讀卡機,公司的反應就是連鳥都不鳥,派人去充場面都沒有。

而小一點的公司,多半是有條件希望我們幫助他們進行技轉,就是引入政府的科技專案資金,免費的人力,外國廠商的技術,結果是該公司得到產品與後續發展的機會,這也是持續在做的喔,比方說光碟機產業就是由工研院引進的。也有廠商是直接出錢把工研院整個 team 挖走,間接達到政府出錢育成的效果(比方說手機的基地台,以及現在的 WiMax)

最近讓我覺得還不錯的就是漢翔要帶台灣廠商去參加對岸的大飛機計畫。我覺得若是能成,對台灣的精密機械業應該是好的發展,因為航太業對於勞工成本相對較不敏感。

我猜想,可能韓國大集團的力量比較大吧,所以會跟著政策轉,像我就無法想像韓國山寨版的 3G 規格,在台灣推得起來。台灣的廠商一定是揮揮手叫我們這種單位回家吃自己。
日本有沒有外勞,我不清楚
但我肯定韓國有,
台灣外勞薪資是17280,由仲介引進者在母國需支付仲介費60000-120000甚至更高+來台後每個月需支付台灣仲介費1500-1700左右,還要再扣伙食費3000-4500左右+來台必做的體檢3次,加班請假勞健保比照勞基法,願意配全加班的外勞,月入可能近40k,沒有加班的外勞大概會很想哭,想解約回國
韓國的外勞,都是自行招募引進,所以到韓國的外勞省了仲介費,起薪亦比台灣高約略20000左右

晉用外勞的公司,每月要支付就業安定費2000-2200,給仲介公司的管理費2500-3000,交通費1000-1500,返國機票5000/人,晉用外勞的成本是不比本國勞工低的,只是

公司會想進外勞基本上是很多環境不佳的工作,本國人根本不願意做,本國籍新進人員(含外配)對於工作環境要求高,希望獲得高報酬,但又不願配合加班,三不五時就請假,
少了外籍勞工,很多以製造為主的公司應該會很難運作吧
rebels wrote:


很感謝您的資訊,...(恕刪)
SONY
rebels wrote:
保護本國的勞工,無法阻止工作機會直接蒸發,不然台灣每年做的那麼多拖鞋雨傘ABS不鏽鋼面板主機板還有IC,以及印度工程師每年寫的那麼多程式,是賣到哪裡去?這種簡單的道理,想必您見多識廣,就不用我再廢話了。美國雖然保護低階勞工,卻無法保護低階製造業不告而別,美國引進我們這些外勞,則是讓他的軟體業能靠輸血維持一定程度的動能,但是終究大部分的軟體開發,會轉移到中國與印度。同樣的道理,台灣也無法永遠保護沒有競爭力的工作機會,除非我們願意犧牲越來越大(比方說,退出 WTO 之類的)。這些都是老生常談,想必您也都聽過了。

我絕不反對政府應該保護沒有競爭力的人,而且競爭力有很多方面,不像聯考只化約為單一分數。問題在於需要照顧的人越多,整體社會就越弱。我擔心的就是像原來轉貼那篇文章作者那種亂七八糟的失敗主義,腐蝕了本來就沒有甚麼思考力的人,讓他們以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恕刪)


美國很聰明不像我們笨笨的,

我在美國大學讀電腦,外國人不接受直接申請讀大學CS或是EE,我是轉系的。

大一上專業課時約有200人左右,大四暑假畢業生只有26個人,

加上晚點畢業的一學年不會超過50個人,我們那州叫的出名的大學有三間,

所以我猜測三間CS畢業生不會超過200人,EE的人更少了。

以美國這樣的科技大國缺口很大,以前我們公司不少白人都沒有正式大學畢業或不是本科系,

美國到現在還是很缺這些人,會流失到印度的絕大部分都是商業軟體Coding部分,

軟體業不完全只有Coding,設計規劃架構都需要軟體人員。

我也沒有建議一味的保護本國的勞工,很多勞力密集而且是低技術的工作能外移當然可以,

但是公司和個人一樣都會有惰性,給個方便的方式就永遠不會改革了,

這個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10幾年沒有出國時在一家大型零件公司做事,

那時還沒有什麼外移或是外勞的,公司面對競爭不斷的引進高階機械和機器人,

制程和生產品管都一直不斷在改進,員工也都加強訓練,所以競爭力不錯。

我想如果公司高層如果只有考慮外移或是外勞的話,就不用這麼累了!
alantw2002 wrote:
會怨天怨地的人,格局就是小,永遠都是沒有責任感,因為做事情一不順心就只會推到天,推到地,推到別人,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沒做好,這樣子怎麼有可能會有做好事情的一天呢?...(恕刪)


你確定成功的人就不會怨天怨地?
還是會怨呀~抱怨是正常的~
會抱怨不表示沒責任感~
很多人怨東怨西事情一樣可以處理的很完美~
所以這跟責任感沒關係~
會推事的人不見得就會抱怨~
而且有責任感的人這輩子都沒推過半件事嗎?
做的事都是心甘情願嗎?
未必吧~不要把話說的那麼死~
人生是充滿變數的~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曲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沒有不景氣, 只有不爭氣. 這句話通用在政府, 勞工跟資方身上.

不過在比誰比較不爭氣時, 政府要跟政府比, 資方要跟資方比, 勞工要跟勞工比.

拿不同階層去比, 真是 XX 比雞腿.

這樣比下來, 台灣哪個產業哪一環輸很大就一清二楚了.

以面板來說台灣 v.s. 南韓, 是企業輸很大. 其他也可一一比對.
轉貼: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台灣人口太多了,人少一點也不錯
rebels兄,您所說的工研院、資策會那些都是單一產品性的東西,並非整體性產業的部分,這部分單靠這兩個單位並沒有辦法完成。我過去也做過幾個資策會案子,在我印象中,這兩個單位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替大廠服務居多,有時候整批人都被挖走,感覺好像替廠商培養人才似的。這是題外話。

台灣可悲的是現在的官員、政客除了格局不大之外,書也看的少,腦袋不見得比我們小老百姓好,更慘的是完全都沒有創意。

回顧一下幾次大選,各陣營喊的不是學人家韓國的747,加加減減變成633,要不就是抓國外那本書上面一句話,比個三角形壽司就好了。基本上我覺得搞選舉的都變成看誰的演技好。

要這些人腦袋靜下來想一下台灣未來的發展,很難,就算靜下來想,那些死腦筋也想不出來。這是我對台灣目前比較負面的看法。

還好的是,我相信台灣人民有特殊的韌性,反正被逼到一個程度後,會自己彈起來,不像某些國家的人,反正今朝有酒今朝醉,很難長進。

只是我一直提到,這一代的年青人比較大比例是在被照顧下成長的,比較沒有吃過苦,現在連當兵的苦頭都快不用吃了,將來出了社會有了競爭壓力後,還是必須要經過一番寒徹骨,才得梅花撲鼻香啊。

所以我一直強調,不用太妄想政府能夠做那些事情,頭腦清醒點的年青人還是先把自己條件提升後,才不會被淘汰。

twjohn03 wrote:
並非整體性產業的部分,這部分單靠這兩個單位並沒有辦法完成。我過去也做過幾個資策會案子,在我印象中,這兩個單位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替大廠服務居多,有時候整批人都被挖走,感覺好像替廠商培養人才似的。這是題外話。

頭腦清醒點的年青人還是先把自己條件提升後,才不會被淘汰。
...(恕刪)


這兩個單位的服務範圍也有很多小廠的啦,我自己就接過好幾個小廠的案子啊,資策會也來輔導過我們部門這樣一個小單位呢。產業要看多大叫做產業,比方說航太產業吧,也不是很大,但是有航太中心、漢翔、成大這些單位,都有在收政府的錢協助廠商轉型。比方說航太中心就分成很多部門,協助不同領域的廠商進入航太產業,或者利用航太工業的產品。這些都是經濟部下面的不同領域科技專案,每年金額都不小的。整批人被挖走,確實是大廠才作得到,不過這也代表做的東西有價值嘛。我不敢說這些研究或者轉型都很成功啦,或者說,其實大部分都執行得不太成功,不然我們現在應該在很多領域都很強了才對,但是原因分析起來也很複雜啦,我想可能不是簡單說政府沒做事就可以解釋的。

當然您如果把範圍放大到租稅政策、土地取得、外勞政策這些問題,的確就不是這些機構的領域了。

我很同意您的結論囉!
WonderDragon wrote:
美國到現在還是很缺這些人,會流失到印度的絕大部分都是商業軟體Coding部分,
軟體業不完全只有Coding,設計規劃架構都需要軟體人員。...(恕刪)


是啊,設計與管理,還是需要比 coding 更多經驗與學理,這也是我念書的主題與正在努力的方向。
雖然學會看線型可能比較實際點
但是實際上,由於各研究所的畢業生幾乎都是外國留學生(我自己的同學,以及今年面試的畢業生)
所以再過幾年要找本地人來做恐怕也不容易了。

WonderDragon wrote:
我也沒有建議一味的保護本國的勞工,很多勞力密集而且是低技術的工作能外移當然可以...(恕刪)


但是被取代的勞工,若是無法自行升級或者轉業,也就只能領一萬七甚至失業。而且失業的時候,很可能會如版上幾位一樣,覺得都是別人的陰謀。

WonderDragon wrote:
但是公司和個人一樣都會有惰性,給個方便的方式就永遠不會改革了,

那時還沒有什麼外移或是外勞的,公司面對競爭不斷的引進高階機械和機器人,
制程和生產品管都一直不斷在改進,員工也都加強訓練,所以競爭力不錯。
我想如果公司高層如果只有考慮外移或是外勞的話,就不用這麼累了!...(恕刪)


我想您的觀察有一定道理,但是日本雖然有首屈一指的自動化生產技術,仍然有很多海外生產據點,或許可以解釋這個選擇並非如此單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