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的精彩來自行動和渴望: (小退休者的投資配置操作實錄與玩咖人生)

玩咖大:
想問你統計上市公司各季盈餘(例接下來今年第3季將慢慢公布)的資料來源,是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數字再換算嗎?還是有已經統計好的網頁可以得到這些資料?
我以前是用程式抓這些資料再換算,但今年電腦有狀況,還沒心力去修,想問看看有沒有比較簡單的方式。
----補充----
說明以前的方式(其實有點麻煩):
1.從公開資訊觀測站的彙總報表查第3季,另存CSV(上市,應該是六個檔)。
2.以前留有第2季的的六個檔。
3.第3季減第2季。

----
生活玩咖 wrote:
使用玩咖的小工具計算十月底的指數為11590. 而提早計算十一月底的指數是11067.
目前很難說大盤是否過高.


這個工具看起來很好用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玩咖大:想問你統計上...(恕刪)
I

公開觀測站除了年報之外,公告的季報都是當季的獲利。並不用加減,您可以再查一下。
~~~~~~~~~~~~~~~~~~
玩咖隨筆:
一.
昨天和高中死黨喝咖啡,閒嗑牙的聊了一個下午。
畢業之後,我們的選擇完全不同,我走本行,從小工程師慢慢爬,在職位的高點選擇退休當玩咖。而他選擇了業務工作,幾年之後出來自己當老闆,在大陸闖蕩至今。
28年過去了,因為彼此的經歷不同,可以感覺到我們的價值觀,對事情的判斷和磁場都已經大不相同。
但我相信我們都滿意自己的選擇結果。(最起嘛我是如此)

二,
畫畫很容易讓人投入而忘記時間。玩咖像這樣的熱血喜好有五,六,七項了。
每年持續探索新的事物,善用每一天,讓自己和家庭快樂極大化。

生活玩咖 wrote:
公開觀測站除了年報之外,公告的季報都是當季的獲利。並不用加減,您可以再查一下。


由於要計算上市公司整體的數字,所以我是從彙總報表進去(就是每家公司都算,算完後再加總),彙總報表的網站入口如下圖:
(刪圖1)

以中鋼營業收入為例,第2季清單上的數字:
(刪圖2)

在中鋼的第2季財報,上圖數字對應到的是累計金額,不是當季金額:
(刪圖3)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由於要計算上市公司整...(恕刪)


原來您是要上市公司總獲利金額。
我比較懶,在每季季報截至日後,翻一下經濟日報,就有這個數字了,不用算。



台股目前市值34.2兆,上半年獲利9000億,如果下半年也是9000億的話。本益比已達19倍。

玩咖。
生活玩咖 wrote:
翻一下經濟日報,就有這個數字了,不用算。


謝謝,原來新聞就有了。

生活玩咖 wrote:
台股目前市值34.2兆,上半年獲利9000億,如果下半年也是9000億的話。本益比已達19倍。


玩咖大厲害,完全知道我要看什麼

----
記得,前幾年剛上9000點時,那時好像也是第3季,上市總獲利約5300億。

無風險利率,隨著FED預期降息和確定降息,在今年逐漸降低。這雖然是利多,會允許較高的本益比,但整體的經濟狀況,我是認為已經轉差了(單就國發會景氣指標,景氣燈號分數下降一分、但領先和同時指標都在上升----略有分岐)。

幾個月前是認為貿易戰會影響台股,但影響力已經變小(對陸股就不是了),現在我想接下來要比較注意總經數字了。
jackyopticman wrote:
以下聯結有月統計供參...(恕刪)


謝謝分享,剛看了左邊連結,也發現不錯的資料

那張表裡面的市值/GDP來到164%,好像也是相對高的數字了。查了一下手邊2007~2012的資料,用季GDPx4當分母的話,在160%以上的期間,2007、2008、2011年都有半年左右。

----
早上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中,發現XBRL資訊平台的案例文件整批下載,有詳細的各公司財報資料,這個格式我應該可以轉到資料庫中處理,之後有時間作程式改版,可能就改用它了。
jackyopticman wrote:
以下聯結有月統計供參...(恕刪)


路過,冒昧插一下嘴。這個資訊我也有做追蹤,不過我只注意紐約市值與美國GDP,上開數值最好要再調整成最新數值,否則會基礎不一致,我是自行預估年度GDP,個人覺得巴菲特指數並未過熱,不過指數也只是參考指標之一。(我不知道你們在討論甚麼,如果有雞同鴨講,見諒)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那張表裡面的市值/GDP來到164%...(恕刪)


包子大:
台股市值有40%是外資持有. 拿它來和台灣GDP 的比值.來判斷台股位階.....有待商榷.

簡單分享一下一些目前我對台股位階的其中一個觀點.
以目前台股本益比19倍.反過來說投資所創造的利益為5.2% (這不是殖利率).如果台幣的無風險利率為1.2%. 那我們可以說台股所給予的風險貼水是4%...那4%到底夠不夠呢? 可以有很多不同面向的比較.
下圖表示一個最直覺的觀點.
1.過去10年每年平均股市振幅是20%. (最高減最低). 如果你買在中間點.表示上下各有10%的漲跌空間.4%的風險貼水可以貼補-10%風險. 讓-10變成-6%.
但問題是今年1月1日到現在已經有17.19的漲幅. (而今年股市振幅已經21.7%).這表示現在買入點已經不是上下各10趴的位置. 而是+3 / -17的位置....
最後一點.今年17.19%的漲幅是過去10年的第一名.遠高於第二名2017年的15%.第三名2013年的11.85%

那麼那麼.....現在的風險貼水夠補這個位階的風險嗎???

有機菜菜子 wrote:
這個資訊我也有做追蹤,不過我只注意紐約市值與美國GDP,
上開數值最好要再調整成最新數值,否則會基礎不一致,我是自行預估年度GDP,
個人覺得巴菲特指數並未過熱,不過指數也只是參考指標之一。


jackyopticman大提供了連結,那句「相對高的數字」是我說的,因此回覆一下。

就您的文中,資料來源的部分,市值/GDP,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項目:
1.市值:(1)上市公司總市值 (2) 上市加上櫃公司總市值
2.該季尚未公布GDP:(1)已公布季度往前4季 (2)已公布前一年度 (3) 用當季預估值往前4季 (4)用當季預估值乘4
3.該季已公布GDP:(1)已公布季度往前4季 (2)已公布季度乘4

我自己是採:1(1)、2(4)、3(2)的方式
每次出表會重抓資料:所以後期GDP公布或事後修正,之後出表會更動。所以大致上會像是這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僅有過去有轉圖檔的),在最底下一列:
(刪圖)


所以在位階高低部分,就大致認為160算比較高的位置。如果我之後有去修復系統,再轉成線圖表。

上述就公式說明比較詳細,是因為有查到一些新聞數字不同,台股部分可以參考stock-ai和前陣子非凡新聞youtube。

單就巴菲特指標,美股也有過熱的新聞:https://technews.tw/2019/10/16/buffett-indicator-surpasses-dot-com-bubble/

以上,供參考。也謝謝提醒我應該確認那個連結的公式為何,也許會得到不同判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