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工商時報 陳信榮
裕隆汽車(2201)11日董事會通過第三季財報,單季合併營收193.77億元,稅後淨利11.13億元,EPS達1.14元。累計前三季合併營收577.59億元、年減1.36%,營業利益54.57億元、年增505.66%,稅後淨利34.14億元、年增126.24%,EPS達3.49元。
裕隆表示,前三季獲利成長,主要來自於轉投資包括裕融(9941)、中華車(2204)等獲利貢獻成長,加上自主品牌事業停損減虧,以及減資效益,推升獲利與EPS表現。
【公告】裕隆董事會通過民國110年第三季合併財務報告
中央社 2021年11月11日 週四 下午5:13
日 期:2021年11月11日
公司名稱:裕隆 (2201)
主 旨:裕隆董事會通過民國110年第三季合併財務報告
發言人:羅文邑
說 明:
1.提報董事會或經董事會決議日期:110/11/11
2.審計委員會通過日期:110/11/10
3.財務報告或年度自結財務資訊報導期間
起訖日期(XXX/XX/XX~XXX/XX/XX):110/01/01~110/09/30
4.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營業收入(仟元):57,759,067仟元
5.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營業毛利(毛損) (仟元):17,608,566仟元
6.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營業利益(損失) (仟元):5,457,106仟元
7.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稅前淨利(淨損) (仟元):7,072,785仟元
8.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本期淨利(淨損) (仟元):5,610,101仟元
9.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損) (仟元):3,414,034仟元
10.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基本每股盈餘(損失) (元):3.49元
11.期末總資產(仟元):313,152,659仟元
12.期末總負債(仟元):245,031,943仟元
13.期末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仟元):50,920,810仟元
要回應請到
股市爆料同學會裕隆版
那裡比較亂但也較熱鬧
我目前暫時懶的更新這裡
等第四季財報公佈或
裕隆漲到60元以上再說
我在同學會的貼文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articles-6671994#/wall
股市爆料同學會裕隆版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stock-2201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母憑子貴
裕隆去年獲利嗨翻
工商時報 陳信榮 2022.03.11
裕隆集團財報雙喜臨門,金雞母裕融企業(9941)發威,去年每股大賺12.96元創紀錄,貢獻母公司裕隆汽車(2201)合併營業利益締造71.36億元新里程碑,稅後淨利達47.16億元、改寫近16年新高,EPS為4.82元。
裕融10日董事會決議擬配息5.5元、配股1.7元,合計每股股利達7.2元,也是歷來最高。裕隆董事會提案配息1元,配息率20.74%,低於過往水準,裕隆解釋,主要為保留資金,支應包括新店裕隆城、鴻華先進電動車開發所需資金。
裕融董事會10日通過2021年度財報,其中稅後淨利達51.54億元,年增64.19%,EPS達12.96元,均創新高。
在裕融營收獲利猛增貢獻下,母公司裕隆汽車去年合併財報業績三級跳,其中合併營業利益衝上71.36億元新高,稅後淨利47.16億元也是近16年來最佳,EPS達4.82元。
裕隆指出,2019年底大幅認列發展自主品牌事業損失,2021年已幾乎無需認列相關虧損下,讓裕隆去年獲利加速成長。
裕融10日同時公布今年第一季財測,受惠整體資產餘額成長與高獲利性的產品比重提升,裕融預估第一季營收將較去年同期增加8.4億元(增幅11.1%),稅後淨利將比去年同期成長4.9億元(增幅45.4%)。
裕融總經理許國興指出,裕融汽車金融、企業金融、消費金融業務穩定成長,帶動獲利連年創高,目前在國內二手車、商用車、機車等車輛分期融資市場長居第一外,機器設備與營建機具近年需求攀升明顯,帶動去年裕融的企業資融業務,有近四成的成長。
此外,裕融轉投資格上租車、行冠企業、裕電能源等公司,疫情期間透過產品結構調整與較佳的費用管控,對裕融穩定貢獻獲利。海外事業方面,裕融在對岸的資產品質大幅優化、與營運體質顯著改善等有利因素下,營收及獲利均大幅成長。
展望後市,許國興認為,近期雖有俄烏戰爭等國際情勢,及缺晶片、海運亂象等問題干擾新車市場,但二手車市場分期業務仍有成長機會,二手車分期是裕融的強項,今年目標設定追求雙位數成長。
他表示,今年初裕融配合集團政策,進行薪資結構調整,已開始收到人才招募素質提升的效果加上數位轉型重持續推進,樂觀裕融營運成長動能。
.
.
.
台灣挺得過!裕隆調高今年車市預估
工商時報 陳信榮 2022.04.14
看好台灣市場能挺住俄烏戰事、疫情封城等考驗,裕隆集團13日法說會上宣布,上調2022年國內新車銷量預估至43.6萬輛(不含重車)、年增0.5%,並宣示加速朝新能源車轉型的戰略,由中華車扮集團新能源車先鋒,除已推出的電動小貨車e-Veryca外,下半年將一口氣推兩款國產新能源車,包括MG品牌PHEV(插電式油電車)休旅車,與CMC品牌輕油電3.49噸級貨車。
裕隆也預告,明年下半年量產MIH電動休旅車Model C,會掛上納智捷品牌銷售外,今年將進口日產(Nissan)Leaf電動車第二代車款,明年導入生產日產e-Power油電複合動力車款,卡位新能源車商機,並推進集團ESG永續投資布局。
因看好台灣景氣後市,裕隆按原定進度推進新店裕隆城商場開發案,2月下旬已取得使用執照,預計明年第一季開幕營運。裕隆預估商場開幕第一年,租金可貢獻公司營收約2.5億元,2024年起將拉高至3.5億~4億元水準,成為集團穩定收益的新來源。
裕隆集團三寶-裕隆、中華車、裕融13日舉行線上法說會,除說明去年第四季財報外,內容多圍繞在時下最夯的ESG主題,裕隆揭露投入綠能低耗低碳「儲能櫃」新業務,伺機拓展外銷商機;中華車則秀出在高階自動搬運車的領先技術,切入台積電等高科技廠,及入選「台灣永續指數」等ESG成績單。
裕融同日也宣布旗下新鑫公司與華南銀等12家銀行,簽訂總額75億元的ESG聯貸案,宣示推動綠色金融的決心。並將透過子公司裕電能源推進綠電事業布局,包括推進電動車、電動大巴充電設備的建置,持續擴大太陽能光電的相關業務。
至於未來展望,裕隆集團積極向新能源車產品靠攏布局。中華車更公布積極朝新能源車轉型的三大戰略,包括:
一、自主研發新能源車及載具,陸續推出電動商用車、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無人搬運車等產品。
二、中華車結合策略合作夥伴資源,建構完整新能源車產品,持續向三菱母廠爭取PHEV、電動車等新產品外,國產化MG的PHEV、電動車產品,一方面提升產能利用率以確保成本競爭力外,並建構多元新能源車產品線。
三、評估導入MIH或其他外部業者開發的電動車產品。
金雞母裕融 射四箭穩營運
無懼升息、俄烏開戰、疫情升溫、缺車等考驗,裕融企業射四箭穩營運,包括調升承作利率與產品收益性,加強資產品質管控,建立因應疫情的SOP,擴大中古車、醫療設備融資等藍海業務,樂觀今年業績將再攀高峰。
裕融去年合併營收首度突破300億元大關,資產餘額年增5.9%至1,992.87億元,歸屬母公司業主稅後淨利達51.54億元、年增逾64%,EPS衝上12.96元新高,更成為貢獻母公司裕隆的最大金雞母。
裕融今年第一季更是繳出優於財測的好成績,自結單季稅前淨利21.95億元、年增53.6%,不僅創同期新高,更優於財測高標21.40億元,獲利好成績更成為推升裕融股價不斷創高的主因。
今年以來,整體環境對於融資業而言開始吹起逆風,尤其是俄烏開戰、升息的衝擊不小,裕融總經理許國興13日在線上法說會上,要投資人安心,裕融已做好充分準備。
許國興認為,央行十年來首度宣布升息,且短期間已不可逆,裕融公司已從承作利率提昇及產品收益性調整,來減緩利息增加的幅度,後續會持續因應市場動態進行報價的調整。
針對中國大陸疫情短期升溫,裕融經過過去兩年的洗禮,已針對疫情建立有效管理機制及運作模式,將持續關注重點城市封閉性管理對大陸整體經濟環境及對資產品質的影響。
許國興表示,近期雖有俄烏戰爭等國際因素干擾,裕融與海內外轉投資公司保持高度運作彈性與效率,例如海外針對二手車業務、醫療設備等做重點開發,適度避開地緣政治對產業面所產生的影響。同時,裕融年初透過薪資結構調整,提升人才招募素質,並強化數位化團隊戰力,各項體質優化策略將大幅推升經營與治理效率,增加對整體獲利的挹注,維持裕融業績高成長動能。

.
.
.
地球的轉變步調愈來愈快,整個世界、包括我們對待自己,都有很大的對立與摩擦。行星與銀河有大的接軌,意識與物質也正進入一種大結合。
楊定一博士特別請我們盡快準備這個影片,邀請大家這些日子配合宇宙和行星的轉變,透過真實與愛,一起在光裡祈禱,為地球做最高的頂禮、最高的禱告。
請跟我們一起祈禱,一起活出光的生命。
楊定一:再激烈的變化不是問題,「我」的觀念才是問題
首播日期:2022年04月16日早上10點
三摩地的第三部影片
中文版:「無路之路」
三摩地的第二部影片
中文版:「非你所想」
三摩地的第一部影片
中文版:「自我迷失」
裕隆自有品牌的策略之經過與演變
就猶如三摩地三部影片的中文名稱
自我迷失、非你所想、無路之路

如果你相信這世界是真實的
那一切其實早都已經註定了
誰註定誰呢你在註定你自己
之前離開這裡後的貼文都在同學會那裡,目前暫時懶的更新Mobile01這裡,等今年第一季財報公佈後再說,股價這麼便宜的裕隆現在不買,難道要等到將來賺6元配3元時才來追嗎?裕隆去年賺4.82元、淨值53.05元,只是因為配息1.5元差了一些,結果被一些有心人惡意毀謗抹黑罵得一文不值,這些人遲早都會有報應的。
我在同學會的貼文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articles-6671994#/wall
股市爆料同學會裕隆版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stock-2201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連續八屆公司治理評鑑排名前5%
奇摩股市 陳怡樺
2022年4月28日 16:48
證交所今(28)日公布110年度第八屆公司治理評鑑結果,共有913家上市公司和726家上櫃公司受評,評鑑結果為前5%的公司共有82家,較上一屆增加一間,其中台積電(2330)、聯電(2303)、東元(1504)等9家公司達達成八連霸紀錄,國泰金(2882)、玉山金(2884)、元大金(2885)等14間公司則為新進榜單。
根據評鑑結果顯示,連續八屆排名前5%的上市共有9家,分別是東元、裕隆、中華、聯電、台積電、統一超、台灣大、遠傳和信義,創意此次則掉出榜單之外。
此次擠進前5%榜單的上市公司則共計14家,名單為光寶科、彰銀、元大金、台中銀、玉山金、裕融、國泰金、遠東銀、研華、日月光投控、合庫金、貿聯-KY、旭隼和南茂,其中台中銀、遠東銀、日月光投控和南茂4家為八屆以來首次排進前段班的公司。
以產業別來看,前5%的上市公司電子業占了19家、金融保險業12家、汽車工業2家、貿易百貨2家、其他類別3家,以及其他占比低於3%的合計8家。而金融保險業34家受評公司中就有12家上榜,等於3間中就有1間是公司治理的優等生。
證交所表示,透過各屆指標內涵和相關法規推動,110年度上市櫃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的家數為1576家,佔上市櫃公司比重達90%,預計於111年全面設置完成;2月底前申報年度財務報告的公司家數較109年增加26%;於股東常會提供英文版開會通知、英文版議事手冊和英文版股東會年報的家數,成長幅度分別為19%、43%及52%;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家數為586家,較去年成長13%。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關於因果之事,儒釋道三教都有經書、典籍可查證。我們知道,自古的聖賢,都是以不欺為主要的德行,但也有人以為自己做事非常隱蔽,幹的壞事沒人知道,但其實都難逃報應。也正是由於古來的聖哲這些教誨,和歷史上豐富的記載,所以古代的人對於輪迴、因果報應毫不懷疑。
只不過到了近代,很多人因為相信科學,所以漸漸的開始不相信這些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事情了。他們把因果報應、輪迴這些個概念都認為是宗教裡的學說,也把它視為是反科學的,所以他們一談到宗教,就把宗教跟科學對立起來。
世界是物質,宇宙中一切物質都是處於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而物質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這就是宇宙本有的規律。因果報應確切的說應該稱之為因果律,因為它也是宇宙本有的物理運動現象,是不會隨意改變的。
過去老一輩卻總是強調,人做了什麼不好的事,等到「下輩子」就會有報應。但是近十幾年來,「現世報」的現象好像越來越多了,一個人做的事情,不用等下一世,很快就會有報應出現。這背後到底又隱藏了什麼秘密呢?

鏡週刊 盧佳柔 2022.04.29 21:58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413ind001
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後,相關部會都動起來;其中,交通部已決定加速國內巴士汰換腳步,力拚2030年前達成客運公車全面電動化、國產化目標。若能順利達標,估計台灣的電動巴士市場,可創造新台幣1,700億元的產值。
由於美國掀起的去中國化潮流,已對中國拓展海外市場造成阻力,台灣電動巴士業者成運、華德及鴻華先進若能利用台灣市場打下良好基礎,將來進軍海外市場必能增添不少勝算,分食兆元商機。
3月16日,高雄豔陽高照,1台銀色車身的電動巴士(以下簡稱電巴),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與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注視下,緩緩駛入高雄市政府,引起眾人驚嘆。此款電巴未來將加入高雄的公車路線,現身高鐵左營站、漢神巨蛋、捷運巨蛋站和義享天地等人潮較多的區域。
鴻海在董事長劉揚偉帶領下,以驚人的效率與執行力殺進電動車市場,並順利在電動巴士插旗成功。
台廠切入 美國校車市場
這台銀色的電巴是鴻海集團旗下鴻華先進(以下簡稱鴻華)所打造的Model T,從設計、組裝、正式量產到上路,只花了短短1年多的時間,展現驚人的效率與執行力。
當淨零碳排已成全球高度關注的議題時,各國政府紛紛把腦筋動到碳排放量相當可觀的交通工具上。因此,包括美國、英國、中國、荷蘭、南韓、新加坡及台灣等,相繼訂出巴士電動化年限,或於近年大量導入新電巴。華德動能(以下簡稱華德)暨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樂觀預估,2025年將會是電動與燃油巴士的黃金交叉點。
據Markets&Markets預估, 全球電巴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的11萬2千多輛成長到2027年的67萬1千多輛,年複合年成長率(CAGR)近43.1%。以1台電巴售價少則8、900萬元,多則破千萬元,商機破兆元。
受到去中國化浪潮影響,中國電巴大廠比亞迪也被迫退出美國市場。(翻攝BYD Twitter)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協理高銘汶向本刊表示,他相當看好美國市場潛力。
據了解,有美國參議員在國會提出《兒童清潔通勤法》(Clean Commute for Kids Act),預計未來10年將投資250億美元在電動校車,大量汰換當地校車。目前,台灣已有車廠切入美國校車市場,主要提供零組件在當地進行組裝,包含馬達、軸承與智慧車電相關的電子系統,都是台灣的機會。
為協助成運、華德及鴻華等台廠「練兵」,台灣政府祭出「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補助」政策,大力推動電巴國產化,目標2030年可產出1萬6千輛MIT電巴。高銘汶表示,1輛電巴補助金額可能高達7成,這誘使整車廠力拚國產化。
政府補助 推電巴國產化
蔡裕慶特別強調,政府補助對電巴發展影響不小。舉中國為例,今年1、2月中國新能源客車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幅度甚小,而且宇通等還出現衰退現象,這跟中國政府補助陸續減少、或準備停止頗有關聯。
美國去中化趨勢發酵,將為台灣電動巴士廠商帶來新的機會,成運等業者已積極展開海外業務部署。
成運總經理吳宗錫直言,電巴每年的研發經費、材料與人員薪水非常可觀,若無政府補助,業者根本不敢投資,現在有政府支持,業者在台灣練兵,未來將有機會打世界盃。
吳宗錫向本刊分析,美中關係緊張,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出現大幅改變,許多國家掀起「去中國化」浪潮,限制或拒絕購買中國商品;其中,又以美國最為明顯,從比亞迪退出美國市場即可看出端倪,而這剛好成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的利基點。
蔡裕慶則認為,因電巴初期產量不大,目前較不易吸引中國以外的國際大型車廠投入,時間點對台廠是有利的。而從特斯拉(Tesla)成功開創電動車市場的狀況分析,台廠想要站穩腳步,勢必許多關鍵零組件得自己設計、製造,甚至售後服務等也要一手包辦。
華德母公司車王電子,鑽研車用電子、引擎電子等技術,已近30年時間,在關鍵零組件設計上有相當大的掌握力,蔡裕慶自信滿滿地表示,無論是貨車、中巴、救護車等各種車型,華德都能協助設計。
成運部署 赴海外蓋新廠
蔡裕慶表示,電巴涉及半導體、軟體、電機、電控等技術,其中有些技術,台灣與中國齊頭並進,甚至超越。中國在小型電巴競爭力很強,但中大型電巴卻未必如此。
其中,從柴油車起家的成運,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吳宗錫向本刊透露,成運初期將以台灣整廠輸出模式,主打「試吃」體驗,將幾十部電巴輸出美國展示,甚至進行實際路線的運行,讓美國廠商直接看到車輛運行的實績。此外,也預計於今年運送20部電巴至澳洲試運行。
「成運從柴油車起家,至今已出貨近7千部柴油巴士,車輛總計在台灣行駛60億公里,累積豐富造車經驗,這是成運進軍電巴最大優勢。」吳宗錫用自信口吻說道。因此,成運也獲得台灣電子五哥—緯創的青睞,砸18億元投資成運,共拚電巴國際市場。吳宗錫表示,成運計畫到美國設廠,正與緯創積極展開可行性評估,將借重緯創智慧工廠的製造力與國際化經驗,3年內完成設廠目標。
美國之外,吳宗錫透露,沙國的設廠計畫也正如火如荼進行。2020年成運就獲沙國邀請至延布設廠,規劃將成運電巴及相關供應鏈,如輪胎、橡膠軟管等,以整廠輸出的方式與沙國合資設廠,今年將會進行設廠事宜討論與簽約。未來沙國廠完成後,前3年可望達到年產1,200輛,目標5年後年產量達5千輛。
為因應全球市場需求成長,成運超前部署蓋新廠。成運汽車副總經理劉培文表示,成運將於中科彰化二林園區設置新廠,作為進軍全球的基地,該廠預計於2023年第一期完工投產;屆時,將新增2千輛整車與一萬輛散裝(KD)件的年產能,滿足客戶需求。
華德優勢 軟硬體全包辦
相較於成運的整車輸出規劃,華德則著眼於結合母公司車王電的車輛電子開發製造能力,提供一站式服務策略。「電巴只是一個淬鍊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平台,要將汽車電動化就必須要有儲能系統的搭配,這是一個整體生態系統的架構。」蔡裕慶說道。華德最大的優勢,就是能提供廠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從硬體零組件的供應,到軟體智慧電網、雲端後台管理到充電場站規劃等,都能一手包辦。
華德董事長蔡裕慶表示,台廠想在電動巴士市場站穩腳步,必須掌握關鍵零組件設計能力。
在這樣的策略下,華德在國際業務拓展上,已有些斬獲。目前已與日本住友合作,協助其建構智慧型充電廠站、充電電網等能源管理系統,並針對生產、測試、組裝、診斷等進行深度交流。住友在東南亞也有布局,雙方的合作可能延伸至東南亞。
蔡裕慶透露,華德與住友是策略合作夥伴,將聯合開發、設計與製造電巴,除日前發布技術授權給日本西鐵巴士外,未來將輸出日本更多電巴、載具電動化技術。在商業模式方面,華德更聚焦於TTP(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rtnership)技術轉移與夥伴關係的策略,不特別強調整車輸出國外,而是由當地廠商在地製造的策略合作方式。
台灣車廠 採輕量化策略
「以我們的財力、人力,不易到世界各地設廠。」蔡裕慶說道。鴻海以外的台灣車廠,應採取輕量化策略,例如輸出軟體整車控制器(VCU)和影像管理系統(VMS),搭配關鍵零組件等技術,掌握軟硬體設計能力,反觀車身、底盤、骨架,甚至是駕駛儀表板等過於龐大,不一定非得由台灣做。
而有鴻海集團當靠山的鴻華先進,最被看好能夠在全球電巴市場殺出一條血路。鴻華總經理特助郭耀聰向本刊表示,鴻海擁有優異ICT垂直整合能力,而且生產基地遍及全球,借重這些能力,讓鴻華具有更多的產品類型供應力,也能有效降低電巴的製造成本,例如1台電巴的電池成本可能會占整車4、5成,但鴻華可將電池成本壓低至3成左右。
此外,搭配鴻海的營運本地化(BOL)策略,採取建造、運行當地化模式,可看到去年鴻海就聯手泰國國家石油砸20億美元合資生產電巴。
鴻海電動巴士採對稱式設計,除減少模具開發,還能模組化設計窗框,降低製造成本。圖中由右至左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鴻華先進總經理特助郭耀聰、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鴻海提供)
鴻華電巴 續航超越同業
海外拓展上,鴻海在美國買下了Lordstown廠房與設備,作為集團在美國重要的造車和研發樞紐,預計今年將為Lordstown代工電動貨卡。劉揚偉透露,預計今年將有500輛交車,明年則有1,200輛。
鴻海買下Lordstown美國廠房與設備,做為集團在美國重要的造車和研發樞紐。(鴻海提供)
當談到鴻華電巴本身最大優勢,郭耀聰自豪地說,Model T可從台北開到高雄,續航力比同業高。或許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受惠於合作夥伴裕隆的造車經驗,Model T僅花1年時間便研發成功。
此外,郭耀聰更特別透露,Model T對稱式的設計其實別具巧思,因為Model T前後左右的角度都相同,故能減少模具開發,且可模組化生產窗框,藉此降低成本。再者,各國有左、右駕之分,若設計造型對稱,之後設計左、右駕的儀表問題,也能一併解決。
台灣投入電動車電池腳步太慢,目前規模比不上國際大廠,未來必須從新興材料找出突破點。
台廠積極搶進電巴市場,但專家及業者一致認為,造車成本占比最高的電池,可能是最需補強的地方,不過,在ICT產業機會卻頗大。郭耀聰提到,電巴對於自駕或智慧輔助系統需求逐漸上升,帶動車用晶片如雷達感測、微控制器,以及鏡頭、線束等相關零組件需求,加上儀表板也慢慢轉型成LCD顯示面板,將為台灣ICT產業迎來新的商機。
台灣電動巴士若能進軍海外市場,將為台灣ICT產業迎來新商機。

揭開六道輪迴的「終極秘密」 !
你的前世到底是誰 ?
【地球旅館】首播日期:2022年0430
裕隆集團幸福輪轉手
南迴公益交通專案 受肯定獲獎
2022-05-03 經濟日報 黃淑惠
https://money.udn.com/money/amp/story/5612/6285381
蘋果 Apple Car 傳委由鴻海代工!
iPhone 化身鑰匙至少 10 萬美元
2022.0503 財經新報 姚惠茹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2/05/03/the-apple-car-may-cost-north-of-100000
李昌鈺 分享我的人生經驗 因果關係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中央社 2022年5月12日 週四 下午6:39
公司名稱:裕隆 (2201)
主 旨:裕隆董事會通過民國111年第一季合併財務報告
發言人:羅文邑
說 明:
1.提報董事會或經董事會決議日期:111/05/12
2.審計委員會通過日期:111/05/11
3.財務報告或年度自結財務資訊報導期間
起訖日期(XXX/XX/XX~XXX/XX/XX):111/01/01~111/03/31
4.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營業收入(仟元):19,037,660仟元
5.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營業毛利(毛損) (仟元):6,541,291仟元
6.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營業利益(損失) (仟元):2,454,182仟元
7.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稅前淨利(淨損) (仟元):3,635,879仟元
8.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本期淨利(淨損) (仟元):3,043,945仟元
9.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損) (仟元):2,072,286仟元
10.1月1日累計至本期止基本每股盈餘(損失) (元):2.12
11.期末總資產(仟元):334,582,685仟元
12.期末總負債(仟元):259,700,272仟元
13.期末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仟元):55,686,827仟元
轉投資挹注 裕隆Q1 EPS 2.12元寫單季新高
鉅亨網 王莞甯 2022/05/12 18:58
裕隆集團旗下各公司陸續繳出第一季亮眼財報後,裕隆 (2201-TW) 今 (12) 日公布第一季稅後純益 20.72 億元,年增 52.58%,創單季次高紀錄,每股純益 2.12 元,則寫單季新高,裕隆說明,主要是因認列轉投資裕融獲利帶動。
裕隆第一季合併營收 190.38 億元,年減 7%,營業毛利 65.41 億元,年增 9.46%,毛利率 34.36%,年增 5.17 個百分點,營業利益 24.54 億元,年增 32.31%,營益率 12.89%,年增 3.83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20.72 億元,年增 52.58%,每股純益 2.12 元創單季新高紀錄。
裕隆持股 45.75% 的裕融 (9941-TW) 第一季稅後純益衝上 16.22 億元,年增幅達 50.26%,續寫單季新高,挹注裕隆首季獲利。
由於裕融預測第二季稅後純益年增幅最多可達 32%,對裕隆後續挹注仍可期待
另外,裕隆表示,旗下納智捷品牌今年仍將是比較需要努力的一年,明年將有相關電動車型可銜接。為持續擴大在電動車市的布局,裕隆董事會通過增資華創車電技術中心 4.27 億元,藉此持續改善其財務結構。

裕融Q1獲利同期新高 董事會決議辦現增
工商時報 陳信榮 2022年5月12日 週四 19:12
裕隆集團金雞母-裕融企業(9941)12日董事會通過今年第一季財報,首季合併營收84億元,在資產餘額增長帶動下,年增10.3%。而在毛利提升10.3億且預期信用損失改善下,營業利益率年增7.8個百分點,同期大幅成長58.1%,首季稅後淨利達17億元,再創同期新高,獲利表現維持積極的成長動能。
裕融也發布第二季簡式財測,表示預估雖有升息、通膨等壓力,在整體資產餘額持續成長及高獲利性產品比重提升下,估第二季單季營收高標可達92億元、年增約16.6%,稅後淨利可望較去年同期成長4.3億元、年增32%,單季EPS最高為4.16元,將優於去年同期的3.23元。
裕融指出,除本業經營有成,轉投資海內外各事業亦表現亮眼,台灣地區於企業金融方面,新鑫公司商用車分期市占率持續維持第一,機器設備與營建機具近年需求攀升明顯,企業資融業務亦步入軌道,相關業務均較同期有近四成之成長幅度;裕富數位資融於消費金融方面,機車市場穩站龍頭地位,且在商品分期業務上展現不錯的成長力度。大陸地區在資產品質大幅優化與營運體質顯著改善等有利因素下,亦維持穩定增長的表現。
為因應後續業務成長需求,裕融董事會12日決議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新股5,000萬股,預計募集金額逾80億元,主要用作充實營運資金、償還借款並強化財務結構,同時維持良好的信用評等。此外,為支持子公司新鑫公司營運規模擴展需求、強化財務結構與提高資金取得能力,裕融亦將認購新鑫私募普通股,以提升其競爭力及獲利能力,本次總投資金額為30億元,裕融持股比維持100%。
裕融在業績成長之外,若以公司治理的角度檢視經營團隊,裕融今年四度入榜「第八屆(2021年度)公司治理評鑑」上市公司不分產業別前5%,以及市值100億元以上非金融電子類前10%。進一步在不分產業的評鑑結果前5%中,2021年財務績效ROE超過20%及EPS超過10元的企業僅有七間,裕融與台積電、聯發科、富邦媒等企業並列其中,凸顯裕融經營團隊的競爭力。
裕隆內外皆美 EPS 2.12元
經濟日報 邱馨儀 2022/05/12 23:45
裕隆公司昨(12)日董事會通過第1季財報,雖然車市受到晶片短缺與疫情因素干擾,裕隆今年第1季稅後純益20.7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58億元,年增率達52.6%,每股純益(EPS)也由去年同期的1.39元增至2.12元。
裕隆公司本業利益24.5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8.55億元成長,但除了本業利益增加之外,轉投資事業的獲利也可觀,包括中華車、裕融等轉投資公司的獲利都較去年同期成長,成為裕隆公司今年第1季獲利逆勢成長的重要因素。
裕隆集團事業經歷過近二年的整理,轉投資效益較以往明顯提昇,包括中華車、裕融與裕日車都是裕隆重要的轉投資收益來源。
除了裕融第1季獲利大躍進,貢獻母公司裕隆營運,另,裕隆重要子公司中華車第1季稅後純益13.66億元,年增0.7%,EPS 2.41元,也同樣對母公司營運有不小的進補。
受到車用晶片短缺影響,多家車廠今年的營收都較去年同期衰退,並牽連獲利。裕隆的營業收入同樣因車用晶片短缺影響,較去年同期衰退,截至4月止,裕隆的累計營收247.2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7.6%,在車用晶片問題未獲舒解下,市場規模將較去年同期縮減,也影響裕隆的營收表現。但轉投資事業中,裕融藉由多角化與相關事業擴展,成為裕隆集團新的金雞母,有效支撐裕隆的獲利。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2022年5月14日 週六 上午2:50
鴻海13日召開法說會,第一季成績不俗3率3升,營收是史上最強第一季,對全年營運與毛利率都釋出正向看法。原本法人最憂慮的是鴻海在大陸廠房運作受封城衝擊,有了董事長劉揚偉掛保證,市場疑慮解除。劉揚偉對於電動車的進程給了更明確的答案,儘管針對是否接下Apple Car代工訂單三緘其口,法人圈評估訂單到手機率還是相當高。
鴻海第一季法說會剛落幕,5大重點成為投資風向球。首先是營收獲利傳佳績,第一季營收1兆4076億元創史上首季新高,EPS為2.12元創2009年以來同期新高,毛利率、營業利益率以及淨利率3率3升,配息5.2元是鴻海上市以來新高。
其次,第二季的毛利率會比第一季的6.02%還要好,上半年毛利率將高於去年上半年的5.92%,全年的毛利率也將高於去年的6.04%。董事長劉揚偉不諱言,通膨及鴻海3+3策略的投資不免影響毛利率,但是獲利不受干擾,且產品組合與匯率因素有助毛利率表現。
第三點是中國大陸因應疫情實施的封城,這是市場對於鴻海最大的擔憂。這部分,劉揚偉主動釋疑,表示鴻海4月營收表現就能知道鴻海大陸廠區生產未受太大影響。他認為即使官方持續管控措施,鴻海受到的影響還是有限。
第四點是近來全球通膨升溫,美國聯準會升息。劉揚偉認為會衝擊低階產品的銷售,但鴻海客戶主要是中高階產品,相對不受影響,不過,要觀察通膨時間一旦拉長,對於中高階產品銷售的影響。
第五點是電動車進度,也是法人高度關注。自主研發的Model C初期出貨量上看1萬輛,自動駕駛的關鍵零組件LiDAR,鴻海推出的規格與成本將會很有競爭力,年底鴻海科技日發布。Apple Car是否由鴻海代工,劉揚偉基於無法評論單一客戶沒有正面回答,法人圈則普遍認為拿到訂單應該沒問題。
鴻海股價這一年來都沒有太大的漲勢,不過,台股今年以來修正一成六,許多個股股價直接腰斬,鴻海股價還能挺立在百元以上沒有太大回跌,且電動車夥伴裕隆也守穩40元,顯示電動車題材成為行情動盪時的護身符。再者,鴻海今年配息高,殖利率超過5%,本益比約10倍,高殖利率與低本益比也是股價逆風屹立的關鍵。

鴻海Q1獲利創同期次高,EPS 2.12元
MoneyDJ新聞 2022-05-12 15:56
鴻海(2317)今(12)日公布今(2022)年第一季財報,首季毛利率、營益率表現均優於去年同期,單季獲利294.5億元,創下同期次高,每股盈餘(EPS)為2.12元,優於去年同期的2.03元。
鴻海第一季營收1.4兆元,季減逾25%、年增逾4%,創下同期新高;毛利率6.02%、營益率2.61%,低於上季的6.03%、2.79%,但優於去年同期的5.8%、2.05%;稅後盈餘294.5億元,季減34%、年增5%,EPS為2.12元。
【鴻海法說3】電動車三箭齊發 整車、模組、零組件進度一次看
·Yahoo財經 張家豪 2022年5月12日 18:52
鴻海(2317)12日已和Lordstown Mortors完成3份協議,正式取得美國俄亥俄州廠做為北美首座電動車製造基地,市場關注目前電動車發展進度,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特別於法說會說明電動車策略佈局,包括整車、模組與關鍵零組件進度。
整車製造方面
劉揚偉指出,美國俄亥俄州廠將在第3季開始生產電動皮卡,零組件主要由Lordstown採購,鴻海主要提供電子模組,未來雙方會共同推出新車,新車款則由MIH提供零組件,同時,與FISKER車廠的合作,預計2024年量產,將使用俄亥俄州廠做為量產基地,但因為皮卡車與乘用車烤漆製程需要調整,預計將再投入5億美元做修整。
電動巴士預估2022年台灣可以出貨100台;與泰國PTT合作案,將在5月完成場址選定,7月開始動土興建,2023年持續建廠,目標2024年生產;今年鴻海科技日將開放預購的ModelC車款,規劃2023年出貨目標為 5000至10000台,並與傳統整車廠客戶與新創車廠客戶,都有持續洽談中。
至於在APPLE CAR看法上,劉揚偉則表示,不能針對單一客戶及單一產品做回答,且汽車製程非常複雜,必須要看產品設計對製程要求為何,設計還沒有確定的產品,「我們很難回答是否具備能力完成」,但是鴻海精神就是「讓新製程想盡辦法可以落地」,「只要客戶想的到,我們就能做到」。
模組與零組件方面
劉揚偉表示,整車組裝毛利率比較低,就像是手機組裝一樣,組裝毛利率最低,再來是模組,最高為零件,鴻海想要做平台,就是希望除了整車組裝外,並可以導入軟體、模組與零組件,才有機會爭取毛利率雙位數成長。
劉揚偉強調,目前車用功率半導體的功率模組,進度相對較快,其次,EEA電控模組以及軟體方面進度也相當不錯,電動車當中比重最大的電池,這部分我們也會切入電池模組領域,最快下一季就會對外說明發展進度。
劉揚偉補充,鴻海過去曾參與過電池生產,但只是在手機電池累積部分經驗,接下來會跟策略夥伴持續材料上的開發與合作,目前已投資幾家固態電池企業,甚至採用鈉、磷鈷等新材料開發的電池也都有在評估中,目前所有電動車廠都在大力進行電池開發,預估2025~2030年電池市場會有「非常大、非常大」的變化與進步。
此外,集團在車用領域另一個重要進展,就是LiDAR模組(光達),今年鴻海科技日(HHTD22)將結合ADAS及軟體應用,發表一套完整解決方案,這款LiDAR不僅規格上有優勢、成本結構也會有競爭力,目前已有2個客戶正在商談使用該產品。
鴻海代工Apple Car? 劉揚偉:現有、新創車廠都有接觸
經濟日報 黃靖文 2022/05/12 18:38
鴻海(2317)今(12)日舉辦線上法說會,面對俄烏戰火、通膨、大陸風控等不確定因素來襲,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供需的確面臨挑戰,但預估2022年整體業績依舊能持平,毛利率也會比去年佳。法說會媒體也特別關心Apple Car動向,劉揚偉雖未針對蘋果回應,卻語帶玄機說:「現有的大車廠、新創車廠,鴻海都有接觸。」
日前外媒披露,鴻海可望為蘋果代工Apple Car。劉揚偉在法說會中回應,鴻海一向不針對單一客戶與產品做評論。但他也提到,包括現有的大車廠、新創車廠,鴻海都有接觸。
有媒體問起鴻海是否已有能力代工Apple Car。劉揚偉說明,汽車製程非常複雜,得看客戶產品設計、製程要求,對於仍在構思中的產品,很難回答鴻海能否完成。
劉揚偉強調,我們一定盡力,讓客戶設計的產品量產,只要客戶想得到的製程,一定做到,這就是鴻海的能力。
鴻海第一季財報繳出亮麗成績單,首季毛利率、營益率、淨利率呈三率三升,營收也創同期新高。劉揚偉預期,第二季營運展望不論年增、季增都會持平。其中,雲端網路產品可望強勁成長,受惠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明顯成長。
現在鴻海值得投資嗎? 抱對方法就能賺進超額報酬
2022-05-06 聯合新聞網 非凡商業周刊 林明謙
現在100元附近的鴻海(2317)值得投資嗎?股價在百元附近,但其每股淨值竟高達99元?到底可不可以買?又,這種股票除了慢慢往下買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投資承接策略?讓我們在亂世之中,更聚焦在好的股票上。
鴻海在這次的全球股市下跌中,表現得可圈可點,畢竟別人在漲、它也沒有漲,自然別人在跌、也就沒有什麼下跌,年初時股價一度來至111元,大盤那時的高點是18619點,現在大盤掉了2000多點、來至16592點,鴻海4月29日的股價還是有102元,表現相當抗跌,雖然股價始終都在100元大關附近,沒有什麼漲跌,但這一年抱著鴻海的投資人至少領到了4元的現金股利,算算殖利率將近4%,也是相當不錯了,就算去銀行定存,一年也才1%左右,而我們以這樣的定存心態來抱著鴻海,未來就有機會賺到超額的報酬率。
全力磨一劍拚電動車
未來鴻海的重要成長動力,就是市場眾所皆知的「電動車」,預期會像製造手機一樣,鴻海將成為生產電動車的重鎮,不論是自有品牌或是代工,鴻海將在這個地方展現「3年磨一劍」的動能。
目前鴻海的電動巴士已經交車,並預計今年再推出2款新電動車,且下半年將在美國生產Lordstown Motors電動皮卡,而Model C明年將在台灣生產。現階段電動車的產能包括:美國規畫年產能50萬輛,泰國初期規畫年產能5萬輛,台灣部分則和裕隆(2201)的現有產能合作,來完成先前規畫的2025年整車生產50萬輛~75萬輛的目標。
若以整個集團來看,最重要的3大目標是:(1)在2025年將集團毛利率提升至10%;(2)全球純電動車600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中,拿下5%市占率(營收規模約300億美元);(3)40%電動車零配件由鴻海集團自製。在這樣子的雄心壯志之下,將有機會讓鴻海重新複製當年手機代工快速成長的榮景。
鴻海集團在轉型過程當中,同樣的,股價也正在沉澱整理之中,未來開始上攻之後,這個速度將可能會非常的快,有機會在台股的下一個循環裡,成為台股電動車族群的重要精神指標。
鴻海2021年大賺後,財報上顯示出淨值有99元、將近100元,因為EPS大賺了1個股本,而今年公司打算配發5.2元的現金股利,簡單來看,EPS剩下的4.8元就會留在公司成為帳面的淨值,這代表鴻海淨值會持續的逐年增加,總有一天會超過100元。而配發的5.2元現金股利,以目前約100元出頭的股價來換算,今年的殖利率可是超過了5%。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22/5/6 No.1300】
2022.0514
鴻海
股價104元、每股淨值100元
裕隆
股價40.1元、每股淨值56.11元
千張大戶增加67-59=8人
千張大戶持股增加14564張
股東人數減少79790-78385=1405人
之前離開這裡後的貼文都在股市爆料同學會那裡,目前暫時懶的更新Mobile01這裡,等今年第二季財報公佈後再說,股價這麼便宜的裕隆現在不買,難道要等到將來發現裕隆賺7元配3元時才來追高嗎?裕隆去年賺4.82元,今年第一季賺2.12元,淨值56.11元,只是因為配息1.5元差了一些,結果被一些有心人在裕隆版惡意毀謗抹黑罵得一文不值,這些惡人遲早都會有報應的。
我在同學會的貼文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articles-6671994#/wall
股市爆料同學會裕隆版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stock-2201
裕隆集保戶庫存分散表0624

裕隆集保戶庫存分散表0617

神秘金字塔股權分散表

0624、0617、0610三期比較表

5月12日-6月28日主力分點進出明細

雖然上週四外資大賣裕隆6448張
只是外資的持股比例只有10.73%
如果裕隆的營運與獲利越來越好
外資未來也只能再繼續大幅加碼

防疫保單理賠金額如下圖
新安東京海上63億
63%*17.39%=11億
因為防疫保單都只是一年期的,所以只會影響裕隆今年的獲利,11億如果分成第2、3、4季來認列,那大概只會讓裕隆每1季虧損4億,每季可能影響的EPS為0.4元。
我想這是比較合理的預估算法,或許第二季佔的比例可能會比較高,可能提列較多金額也是有可能,這要等到公司真實的財報數據出來,才可以確定是多少。
裕隆持有新安東京17.39%中華持有20.57%,今天有人在頻道散播謠言說裕隆第二季就會因為防疫保單每股賠2元,那中華每股不就要賠4元了,這要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在第二季就賠了100億左右,才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發生。
況且裕隆還有中國杭州大樓的60%出售40%出租的收益今年要入帳,根據先前的推算,賣大樓的收益拿來抵銷防疫保單的損失之後,應該還會剩餘很多。
不管是賣大樓或防疫保單都只是一次性的獲利與損失,而且受防疫保單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會是和泰車與中華車吧,結果一堆愛造謠生事的人卻都只衝著裕隆而來!
和泰持有和泰產險99.8%
和泰股本54億
中華股本55億
裕隆股本100億
勸告大家,最好不要用融資買股票,雖然賺的時候比較快,但賠的時候也會很快,尤其是在盤勢不穩時更危險,就算只是謠言,只要短時間內可以搞的股價大跌,用融資買的您可能就要提早畢業了,即使後面股價回穩甚至上漲,就都與您無關了。
航運股最近獲利很好,但前陣子在殺融資斷頭,還不是一樣殺的非常慘烈。
用現股買就沒什麼好怕了
最多只是帳面上數字減少
投資記得切忌貪婪與恐懼🙏

7檔本益比不到10倍
但大股東增持的個股
2022/0701/14:13 陳唯泰
【上半年加權指數下跌3794點】
台北股市的上半年行情就在一陣兵荒馬亂之中結束了。加權指數從年初的高點18619下跌到6/30最低點14825,一共跌了3794點,跌幅20.45%,而單單六月加權指數就跌了1982點,佔了總下跌幅度的52.2%,可見本波的修正到此,已經有跌勢加速的趕底跡象。
雖然加權指數本波下跌20.45%,還沒有到市場上轉為熊市的門檻:25%,但是許多投資朋友卻痛不欲生,原因是個股的跌幅遠超過加權指數的跌幅呀!根據我的統計,從年初到現在,個股跌幅超過20%的有713檔,而其中跌幅大於50%的,也就是股價慘遭腰斬的個股共有36檔,投資朋友只要不小心持有任何一檔,我猜想勢必會悔不當初吧。
【下跌的主因在信心不足】
投資朋友可能會問:「台股的基本面不是不錯嗎?」、「為什麼會跌這麼慘?」。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可能是俄烏戰爭、可能是通貨膨脹壓力、可能是經濟成長趨緩甚至由成長轉為衰退,但不管有多少的利空消息,真正導致行情下跌的主因,就在於市場信心不足,尤甚是六月,可以說是全面的信心崩潰。除了融資停損之外,法人也做出停損,這種多殺多的情況,說真的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了。
不過,以我在市場的經驗告訴我,這個多殺多的非理性殺盤,通常是修正的末段,下半年的行情仍舊是值得期待。只要市場恢復理性,就會發現原來現在有許多個股的本益比已經不到10倍了,請參考附表一
【7檔本益比低且大股東增持個股】
附表一是本益比小於10倍且股價淨值比小於1的個股,並且最近成交量大於1000張的個股,並且以近一個月的漲跌幅由小到大做排序。不是本來只要找本益比小於10倍的嗎?怎麼後來多了兩個條件,主要原因是單單本益比小於10倍的個股就高達349家,這麼多家個股實在很難挑選,只好再把股價低於淨值這個終極條件加進去,再把冷門股剔除,因此得出附表一的31檔個股。
在附表一中我們刻意不把除息造成的缺口因素排除,因為就算是參與除息的朋友,現階段未填息之前,在股價上就是賠了。近一個月跌幅超過20%的5名分別是陽明、志超、南亞科、台航、運錩。這些個股是跌深反彈的口袋名單股。
如果進一步檢視,在表一中還有一些是近期大戶持股比例在增加的,也值得關注,例如:運錩、燁輝、和碩、冠德、京城、中華、裕隆,一共7檔。
股市投資,有時候比的是心理素質。誰能夠在大家都在恐慌之際,依然保持腦袋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時考量下檔風險,往往就是最後的贏家。今天幫大家找了一些股價跌深但大股東偷偷在低接的個股,祝各位投資朋友操作順利。
週五大盤大跌482點融資大減102億
外資賣超118億 但買超裕隆第12名
買超3056張 裕隆融資減少2165張
下圖外資買超數量4萬張左右
平均的買進成本44.19元


外資的持股比例又快要回到11.5%

我在同學會的貼文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articles-6671994#/wall
股市爆料同學會裕隆版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stock-2201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