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價值投資與對真實的探究

我後來的裕隆貼文都放在股市爆料同學會的裕隆版裡面。
股市爆料同學會怪怪的把我800多則貼文消失了一陣子!

我在同學會的貼文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articles-6671994#/wall

股市爆料同學會裕隆版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stock-2201


楊定一博士2022年最新共修
「定在心:新世界,新的正常,全新的開始」0701晚上起
,將兩個月早午晚的提醒與靜心,隨時帶回生活中。

活動說明
https://totality-of-life.com/2022/




你看高檔融資買的這次吃大虧了吧
要小心再怎麼看好也別用融資來買

股海祕辛!
千張大戶持股增至近7成
主力悄悄卡位裕隆
看到隱藏版爆點?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efb75ca8-a8ef-4a0d-87dc-8b84cc182ddd
2022/07/06 17:00 財訊663期 劉志明 原文網址有附圖表數張


台股投資人遇到最痛苦的上半年,大盤跌點達3393點,是1990年以來最慘的紀錄,不過也有逆勢上漲的大型股,其中裕隆近兩個月股價從40元,一度大漲挑戰50元,引發籌碼投資專家的好奇。

散戶撤退 3大外資很捧場

國內研究籌碼投資專業的豹投資創辦人黎芳表示,裕隆近期走勢非常符合籌碼專家追蹤的路線,關鍵就在「主力持續買進,散戶持續賣出,但股價悄悄往上走」。意思是,當籌碼指標流向大戶,一旦對的時機來臨,未來裕隆漲勢會是可以預期的。

裕隆在這波股價上升的過程中,大戶持續加碼;今年以來,裕隆千張大戶的人數穩健增加,從年初的59人,增加到6月下旬的67人,千張大戶持股比率也從64%穩定增至69%。反觀持有裕隆10張以下的散戶,人數從80000人,一路下降到74000人,持股比率也從12.5%下降到10.72%。

通常,大戶主力最擔心的就是買了股票後,無法掌控股價或股票賣不出去,所以最佳的操作點是千張大戶的持股比率落在60%至70%間。此時,主力掌握足夠的籌碼,且股票本身可以吸引散戶,股價成長的空間就會放大。目前,裕隆大戶持股比率接近7成,符合籌碼數據正面的基本假設。

黎芳分析,目前幾個重要的券商買超力道不弱,其中3個外資券商包括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美商高盛持續增持裕隆,成本約在44元與45元之間。近期大盤大幅修正,裕隆股價也受到拖累,跌到外資大戶成本區,未來股價能否維持在44元以上的大戶成本支撐區,也成為短期多空的關鍵。

一位投資裕隆的大戶表示,他個人之所以敢在今年股市時機不佳之際大舉投資裕隆,原因是這幾年股市大好,但裕隆股價幾乎沒漲,經過減資之後,股本維持在100億元左右。目前公司市值不及450億元,但是細細去分析裕隆的3大轉投資公司,例如股價在兩百元以上、經營汽車貸款的裕融,裕隆持股46%,持有部位的市值就達到450億元。

危機入市 大戶眼中有亮點

還有持股48%的裕日車,目前股價228元,裕隆的持股部位市值也達329億元;再加上持股八%的中華車,持股市值也達27億元,這3大轉投資公司裕隆持股市值加起來就超過800億元,如果股市好轉,反映真實轉投資市值,裕隆股價應該還有不錯的上揚空間。

另外,就基本面而言,儘管裕隆汽車本業,因為國內豐田汽車銷售成績斐然,壓縮裕隆的銷售空間,不過近期富邦證券研究部指出,雖然受到國內疫情升溫、汽車晶片短缺、豐田車系品牌競爭力強等因素影響,裕隆日產車系台灣前5月銷售1.02萬輛,年衰退22%之多,但展望下半年,晶片短缺改善,疫情也可望降溫,搭配較多新車改款推出下,預估今年裕隆台灣全年銷售達2.5萬輛,年衰退將縮小到1成。

至於中國汽車市場,先前因為上海封城影響,4月車市銷售每月及年衰退都將近5成,中國官方為刺激車市復甦,將於下半年推出2公升以下燃油車購置稅減半,以及新能源車下鄉等利多政策。中汽協預估,2022年中國汽車銷售2750萬輛,年成長4.7%,裕隆透過子公司裕日車經營中國車市,下半年也將喜迎復甦。

至於裕隆的納智捷品牌後續營運優劣,將視裕隆與鴻海合作的Model C電動車平台而定,預計今年第4季推出車款預售,由於這是鴻海推廣電動車市場首發的成績單,估計會引起市場重視。

與鴻海合作緊密 後續可期

元富投顧研究部也指出,裕隆提供汽車整車研發設計、開放平台共用化與鴻海透過ITC整合,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是未來裕隆轉型與獲利的成長動能。目前鴻海MIH平台以開放的車端通訊協議,整合自駕相關科技、ADAS相關配套進行產品開發,將陸續發表自主研發的3款電動車Model C休旅車、Model E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未來1年將進入原型車實現量產的過程,其中納智捷將成為鴻華先進在台灣首發客戶,將帶動裕隆的投資評價回升。

此外,裕隆城新店土地開發商場,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營運;商業區方面,今年底前可取得使用執照,預期第1年試營運可貢獻租金2.5億元,2024年貢獻租金可超過3.5億元以上。而住宅部分雖然仍在規畫階段,但未來3~5年開發豪宅建案,也有機會貢獻近百億元的開發收益。

法人預估,兩岸車市回溫、裕隆城商場開發第1階段底定,加上與鴻海電動車的推出,裕隆在轉投資效益下,今年每股淨利有機會挑戰5.5到6元,年成長26%以上,基本面好轉,難怪大戶持續買進。

投資裕隆的大戶也透露,這些台面上的消息大家都知道,目前市場耳聞的消息是,鴻海為保持與裕隆合作的深度,似乎也在研議投資裕隆的方案,這也是大戶持續布局裕隆的重要亮點之一。只不過,市場耳語是否為真?還需要時間觀察。


本篇貼文的最後一段所寫的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想如果鴻海想加大與裕隆集團合作的深度,直接投資裕隆集團的母公司裕隆最划算了,裕隆目前的價格非常便宜,幾個錢坑也幾乎都處理好了,又高持股數間金雞母的子公司,很值得做長期的投資。

有些記者搞不清楚,說什麼鴻海併購了華創,真是亂報亂寫,裕隆與納智捷對華創持股各佔 約59%及 41%,而納智捷又是裕隆持股100%的子公司,所以華創也是裕隆100%持股的子公司,另外華創以資產與技術入股持有49%的鴻華先進,等於裕隆持有49%的鴻華先進。


裕隆先前5月份的大股東持股明細


裕隆現在6月份的大股東持股明細

寶佳集團的「嘉源投資」不見了,不見了也好,寶佳集團的名聲也沒有多好,聽說嚴董過世隔天是寶佳集團進場把裕隆股價拉到漲停的,這是什麼意思啊!只是根據我的觀察,當時他們應該是在國票安和分點買的,看來是在56月份用其他分點的帳號賣出了,賣在起漲點嗎?因為我看45月份一開始的明細裡都還有看到嘉源投資,最近去看才發現不見了,另外還少了1個持有7000多張的大通先進星光,不過也增加了2個新的(新制勞退基金與花旗挪威中央),這2個好啊都是大咖!希望他們可以繼續加碼投資裕隆。

之前一直在惡搞裕隆股價的很有可能是三商美邦人壽,三商美邦人壽在裕隆減資後一開始還持有5萬多張,後來全部都賣光了,我猜搞不好還有來放空裕隆,因為前陣子新聞有報導三商美邦人壽從12000點看空台股買了很多臺灣50反1被軋到18000點賠了很多錢,而裕隆在台股從12000漲到18000的過程中幾乎沒漲到,我想很大原因就是三商美邦人壽賣出的那5萬多張持股。

這些愛搗亂的人都離開了這是好事

109年12月的部份大股東持股明細

現世報,投資眼光與理財方式
有很大的問題的一家人壽公司


運營告急 投資接連失利、高層相繼離去 重押它賠掉6年百億獲利 三商美邦人壽挺得住強升息?
今週刊1331期 2022-06-22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1/post/202206220052

截圖自A大的貼文寫的真好真是貼切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華視優選《鈔錢部署》完整版
適中喊電動車股,捨鴻海選這檔3年翻倍賺!
盧燕俐、林適中 首播日期:2022.1020




華視優選《鈔錢部署》精華版
嗅出未來趨勢,林適中的私房飆股在何處?
盧燕俐、林適中 首播日期:2022.1022




華視優選《鈔錢部署》精華版
適中大膽推測裕隆的未來,卻要大家別相信他?
盧燕俐、林適中 首播日期:2022.1023

Kick熱銷,裕隆汽車市場需求大,未來電動車需求也很高,股價又低,裕隆真的讚👍👍
大肚山論壇
當晶片比石油還重要 宣明智:為何電動車我們能贏?因為台灣有全球最強IC
2022.1107 信傳媒 段詩潔


近期持續升溫的美中晶片戰,再度引起各界關注,尤其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變化,新一輪的晶片戰爭,再度觸動美中台三方關係另一條敏感神經,但為何小小的晶片會如此重要,成為美中爭霸關鍵點?台灣在這一輪晶片戰爭中,又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今(7)日大肚山產創基金會與財訊舉辦大肚山產業數位新南向論壇,以「創新局 與世界共好 贏戰數位新南向轉型商機」為主題,多位重量級來賓與會,其中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紛紛談到電動車與台灣矽谷議題,受到矚目。

施振榮以「數位新南向之王道思維」為題演講,表示今之新王道,非帝王之道,而是大小組織領導之道。他回憶1989年他在總統府提出科技島,六個面向來說,其中三個「有形、直接、現在」是顯性價值,一般人比較有感,例如KPI都是評估顯性價值,「無形、間接、未來」這種隱形價值,是領導階層要注意的。例如過去把碳排成本外部化,以後就成為公司成本。

施振榮:外勞加上外腦,台灣也能複製數位轉型分享給東協

提到南向新思維,施振榮表示,宏碁的宿命就是要做品牌形象,開始做品牌之後,就不得不開拓市場,最後做製造到東南亞去。1985年他就到所有東南亞首都巡迴展覽,1991配合政府政策在馬來西亞檳城設工廠,之後又到蘇比克灣,最後不得不跑去中國。

他也談到,宏碁最早招募合法菲律賓工人,過去台灣利用外勞,很多基礎工作都是靠外勞,但因為人力不夠,例如資訊產業不得不跑去中國,面對未來長期發展,東協龐大市場,外勞對於台灣國際化很重要。

他說,外勞加上外腦,現在台灣許多來自東協的留學生,留在台灣服務或是外派原生地都很適合,台灣也能複製數位轉型分享給東協。

矽谷已經沒有矽了,最新的技術都在台灣

而台灣為何能成為電動車量化之腹地?因為台灣有很強的資通訊與關鍵零組件,下一波就是內需帶動外銷。

過去台灣都是零組件強,未來是附加價值更重要,未來服務業可以改善的空間是製造業的5倍,市場是製造業的百倍,台灣新願景就是創新矽島。矽谷已經沒有矽了,最新的技術都在台灣,包括元宇宙關鍵都在矽,施振榮表示,我們已經坐在金山上面,要做好創新與應用。

宣明智則以「電動車南向開啟數位產業新發展」為題演講,他表示,台灣要發展電動車一點也不晚, 2010年裕隆就已經有第一台電動車出來,只是台灣環境沒有辦法發展成功,到現在鴻海的MIH平台已經有三台車轟轟烈烈亮相。

他很早提出交通科技產業會報的建議,其中最活躍的就是智慧電動巴士科技產業。所謂的外循環,就是原來以出口為導向,客戶告訴我們怎麼做怎麼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當時科技落後,欠缺整合力。內循環則是自己有市場,聯合國內廠商提供解決方案,怎麼去做,怎麼去改。內循環與外循環任督二脈雙通,加上政策啟動,因此運作成功。

宣明智:若台灣IC停擺,全球資通訊、電動車、數位科技將停擺

從2011年交通部就有很好的大巴政策出台,政府鼓勵加上自製率的要求,過去從純組裝,變成能夠自製,還能夠外銷。電動巴士為何能夠外銷?電子化之後 慢慢模組化,組裝性高,尤其車子在各個國家路上跑,政府要管的,所以大家都很想自己製造。而台灣從汐止到台中、彰化一帶,互動得快,集體進步也快。

為什麼電動車我們能贏?因為台灣有全世界最強的IC,宣明智說,他這輩子都在做IC,1977年進電子所,1980年聯電成立,最早是人家做什麼,我們學著做,當時我們在世界上一點江湖地位都沒有。之後聯電倡導分工,台積電也專攻代工,90年代,代工不斷成長,聯電併購也驅動IC設計,現在全球前10大,有4家是台灣公司。

至於護國神山從何而來?宣明智說,就是先知者倡議,政府採納,加上先行者打拼,快速轉譯商化成功,因此能積極發展。而原本領先的國家輕忽了,因此錯失先機。輕視的是,製造與設計其實是不可分的,忽視的是,IC是主動元件,是創新功能,創造系統的源頭。

宣明智看台灣的IC大未來,認為IC設計將由目前24%快速成長至大於50%,封測大於60%,代工大於80%,台灣成為全球新矽谷,比汽油還重要,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若台灣IC停擺,全球資通訊、電動車、數位科技將停擺。當下最佳策略是發展IC設計,發展電動車,發展數位產業。
.
.
.
鴻海前進中東合資成立電車品牌Ceer!用BMW零件最快2025開賣
2022.1104 地球黃金線


相信大家對於鴻海集團在上個月舉辦的科技日記憶猶新,現場一口氣展出Model B跟Model V兩款全新開發的概念車,去年登場過的Model C「進化」為量產版、同時首位客戶Luxgen n⁷也驚喜現身。在會上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一直強調鴻海會以BOL模式來佈局海外市場,在11月3日時就傳出進軍沙烏地阿拉伯的好消息,與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合資成立全新的電動車品牌Ceer,打造的電動車還會使用BMW授權零件來開發!

所謂的BOL模式是指Build、Operate與Localise,強調的是營運「在地化」,在美國跟新創品牌Lordstown合作就算是鴻海透過BOL模式佈局電動車製造的案例之一,這次在沙烏地阿拉伯跟PIF合資成立的Ceer是最新成果。鴻海集團在新聞稿中表示,Ceer預計能夠吸引超過1.5億美元(約48.26億新台幣)的外國直接投資,並創造3萬個直接/間接就業機會,預計在2034年能夠為該國貢獻80億美元(約2,574億新台幣)左右的GDP!

既然是依循著BOL的在地模式運作,Ceer將鎖定沙烏地阿拉伯、中東還有北非等鄰近地區的消費市場,並且每輛Ceer新車都是在沙烏地阿拉伯設計且生產。目前已知會開發轎車與休旅車兩種類型的車款,同時還會使用BMW授權的零部件來做開發,鴻海將會著重在車輛的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智能網關和自動輔助駕駛等技術領域,新車最快會在2025年開賣!

既然是強調在地設計,Ceer的新車外觀應該就不會跟我們已經見到的Model B、Model C還有Model E等車款相同,但還不確定Ceer的房車與休旅車產品會不會使用現有的MIH電動車平台來開發,畢竟新聞稿中也特別提及會使用BMW授權的零組件,目前台灣的MIH聯盟會在Ceer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有待後續消息來解密。
.
.
.
換購電動車抵換空污增量 創產、官、環境三贏局面
2022.1103


環保署日前修正發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審查開發行為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增量抵換處理原則」,抵換來源項目包括汰舊換購電動車輛、港區船舶使用岸電、工廠和餐飲業裝設防制設備,及農業剩餘資材採用腐化菌,以「汰舊換購電動車輛」為例,透過政府媒合平台,協助開發單位出資,取得民眾換購電動車輛之空污減量效益,作為抵換額度,使業者出資出力、政府媒合,達到環境改善三贏局面。

環保署表示,許多國際大廠近期轉向對臺下單,且臺商持續回流擴充產能,加速國內產業園區開發,預期將增加空氣污染物排放,抵換處理原則修正後,有助改善空氣品質,對開發案處於未符合空氣品質標準之空品區,未來進行抵換時,其抵換量需以增量的1.2倍計算,使開發案營運後,不僅對當地空品區,無新增排放量影響,還促使空氣污染物的減量效益。

環保署說明,開發單位應於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後,向環保署提出「空氣污染物抵換量取得計畫」,通過審查後,執行抵換措施,確保規劃措施的實質可行性,並確定後續監督查核機制,若抵換來源係委託政府機關辦理者,則無須提出前述抵換量取得計畫,直接由政府機關檢具相關證明文件。

環保署解釋,為使各污染物間相互抵換方式及比例,更符合相同空污改善效益,依本土化空氣品質模式模擬結果,修正其衍生性空氣污染物,與原生性空氣污染物抵換方式及比例,期許在追求經濟發展時,兼顧環境保護、加速空污防制策略推動,與解決開發單位增量抵換需求。









鴻海MIH聯盟Demo Day將於11月8日登場,將首度對外發佈MIH車型計畫
https://news.u-car.com.tw/news/article/72487


MIH首端X計畫 3人座小型電動車2023年底亮相
2022/11/08 聯合報 馬瑞璿


鴻海主導的MIH開放電動車聯盟,今(8)日舉行MIH Demo Day,執行長鄭顯聰在早上的主題演講中公布Project X計畫,未來,MIH將打造3人座、6人座、9人座電動車款,其中,3人座小型電動車有望在2023年底亮相,鎖定2萬美元以下市場,未來將積極搶攻東南亞、印度、日本市場,6人座、9人座車款最快則預計於2024年推出概念車。

在MIH的規劃中,Project X的商業模式可以是B2B、B2B2C,合作對象則涵括移動服務供應商、車隊運營商、物流服務商、新興汽車品牌合作,針對他們的需求開發車款,Project X也會導入MIH工作小組開發的相關技術,包括動力總成、固定式充電/交換式換電兩套換電系統以及去中心化身分認證資安防護等。

鄭顯聰指出,無論是美食運輸或是物流服務等各式運輸場景,未來,都會需要電動車,然而,因應需求場景不同,電動車業者也會希望靈活打造電動車款,這也就是MIH提出的BYOV(Build Your Own Vehicle)的模式。

所謂的BYOV模式,主要是由MIH提供模組化產品,例如,同樣的底盤結構設計,可搭配不同的造型設計,甚至可以設計出大小不同的車種。

除了設計方式靈活之外,BYOV模式更可讓供應鏈、生態圈在車輛開發初期就能參與,顛覆傳統汽車產業在初始設計時就綁定平台的固有模式,並且能選擇、替換適合的零組件供應商,大幅提升生產製造及備料的彈性。


鄭顯聰表示,Project X是MIH技術落地的展現,MIH並不只是在造車,而是要運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Web3等最新技術,來實現共享、疫後社會的健康照護、休閒娛樂等各種應用,Project X終極目的是發展成全球最指標性的平台。

而Project X明年要推出的A-Segment小型電動車,主要鎖定都會場景,可運用於共享服務、物流運送、個人使用等,對於亞洲市場來說,擁擠的都會區裡最適合採用小型車;也因此,鄭顯聰透露,3人座小型電動車希望打進東南亞、印度和日本市場,也不排除進軍台灣和中東市場,目標鎖定2萬美元以下的市場。

而在產能布局方面,鄭顯聰表示,3人座小型電動車不排除在台灣生產,印度、東南亞等地也會與鴻海等夥伴搭配量產,未來,在美國、歐洲等地也會準備,不過,目前最有機會是在東南亞生產。

鄭顯聰也表示,MIH平台每年需要到10萬輛電動車採用,才能達到經濟規模,他也預估,最快2025年至2026年達到這個目標。

MIH展示日上午在南港世貿二館登場,MIH執行長鄭顯聰發布Project X計畫,透過模組化和客製化機制,讓有意進軍電動車市場的夥伴可選擇車款架構及規格,3人座小型電動車將作為示範概念車款,預計明年底亮相,後續將再釋出6人座、9人座車款。

.
.
.
開著噗噗去換電 MIH電動車應用Gogoro技術
2022/11/08 自由時報 方韋傑

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旗下工作小組、研擬小組持續開發智慧座艙、車用軟體等各式解決方案,並導入聯盟最新「X計劃」,執行長鄭顯聰今天表示,透過該計劃推動的3人座電動車將使用Gogoro充換電技術,電池則採用鴻海的磷酸鋰鐵電池。

鄭顯聰指出,MIH部分小組工作時間已有1年半,在智慧座艙、車用軟體解決方案上獲得成果,透過模組化方式可導入新的「A-Segment」3人座小型電動車,功能性取決於各個市場的實際需求,為了迎合年輕世代對生活型態的期望,將在車內應用包括自動駕駛、健康、資安相關的解決方案。

關於3人座、6人座、9人座電動車所使用的動力系統,鄭顯聰表示,將根據不同車型與相應的動力系統業者合作,而在電池方面,以鴻海的磷酸鋰鐵電池足以支應小車需求,也不排除使用固態電池,並採取Gogoro的充換電技術,若Gogoro在2025年做成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較從目前的1.7度成長到2.5度。

鄭顯聰強調,電動車事業應亦步亦趨,不能像組裝消費性電子產品那樣,MIH將以安全為首要考量事項,交由會員協助取得相關認證,期望進而帶動台灣發展「未來城市」,隨著台灣疫情解封,MIH在其他國家夥伴也開始關注到台灣智慧化城市的前瞻性。

MIH執行長鄭顯聰今天出席旗下Demo Day活動

.
.
.
鄭顯聰:Project X是MIH技術落地展現,終極目的發展成全球指標性平台
2022年11月8日 財訊快報 劉居全


鴻海(2317)轉投資MIH開放電動車聯盟(MIH Consortium)今(8)日在MIH Demo Day上發布Project X計畫,透過模組化及高度客制化的機制,讓有意進軍電動車市場的夥伴自由選擇車款架構及規格,同時為讓外界更容易了解Project X的精神,以及實現MIH工作小組技術落地,MIH將打造A-Segment三人座小型電動車作為示範車款,概念車預計於2023年底亮相。 MIH聯盟以開放(Open)及跨平台(Agnostic)作為 DNA,Project X採用如積木般可替換、即插即用的模組化設計,讓夥伴快速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汽車(Build Your OwnVehicle,BYOV),同時BYOV模式的突破性在於讓供應鏈及生態圈夥伴於車輛開發的初期就能參與進來,此舉顛覆傳統汽車行業在初始設計時就綁定平台的固有模式,並且能選擇/替換適合的零組件供應商,大幅提升生產製造及備料的彈性。Project X商業模式可以是B2B及B2B2C,MIH可與移動服務供應商、車隊運營商、物流服務商、新興汽車品牌合作,針對他們的需求開發車款。

MIH執行長鄭顯聰表示,Project X是MIH技術落地的展現。MIH並不只是在造車,而且是要創造更多的生活方式,汽車上透過搭載人工智慧、自動駕駛、Web3等最新技術,將實現未來共享、疫後社會的健康照護、數位醫療、休閒娛樂等各種應用,這已經超越汽車的事,Project X終極目的是發展成全球最指標性的平台。

Project X為A-Segment小型電動車,首度釋出的外型設計融合了高科技元素、摩登靈巧的特色,鎖定都會生活中不同的應用場景,不論是共享服務、物流運送、個人使用等,符合年輕世代手握自主、追求多元的生活方式。Project X將導入 MIH 工作小組開發之技術,包括動力總成(Powertrain)、固定式充電/交換式換電兩套換電系統、去中心化身分認證(DID)資安防護等。

隨著電動車(EV)相關新技術加速興起、可持續發展政策以及消費者對車輛所有權的偏好產生變化,全球都市化發展,未來EV市場一大部分需求將來自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例如按需隨選的移動服務(on-demand mobility services)、智慧城市帶動的數據驅動服務、自動駕駛物流運輸等,這些業者希望能靈活地根據需要打造合適的電動車,這就是MIH提出創新的BYOV模式的原因。除這次Project X的三人座小車,MIH後續將再釋出六人座/九人座車款。

MIH聯盟成立至今已有超過2,500家會員夥伴,MIH透過集結供應鏈夥伴提供模組化平台及技術,讓商業客戶如物流業者、新興汽車品牌商等能夠自由選擇汽車架構,包括車身長度分級(Segment A~E)、座位數量(三人/六人/九人座)、部分零組件等,透過簡化需求選項,縮減開發成本,大幅降低進入EV領域的門檻,商業客戶只需要專注使用者體驗及服務品質。

此次的MIH Demo Day活動吸引了超過2,000位現場及線上的參與者,以及超過100家夥伴到場共襄盛舉,包括鴻海科技集團、新興豪華電動車車廠Karma Automotive、TomTom、國家儀器(NI)、NXP、趨勢科技資安公司VicOne、Salesforce 等,一同發表其EV相關技術,另外,威士忌品牌格蘭菲迪Glenfiddich秉持推動潔淨運輸的理念,也共同參與此次年度盛會。

現場MIH工作小組也展示諸多研發成果,如「能源管理工作小組」投入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固定充電/換電兩套電池動力系統等;「資訊安全及空中軟體升級(Security & OTA)工作小組」展示去中心化身份識別(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加上NFT的應用,做車主身分的識別及資料保護;「電子電氣(EEA)工作小組」則透過Middleware標準化、與MIH.SOA、MIH.ZONE兩個軟體專案,來解決跨車種、跨硬體平台所造成的系統複雜及重工的問題。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鋰電池市況增溫台灣壓箱寶紛現身
2022-11-09 DIGITIMES 黃女瑛


導言

電動車、儲能需求潛力全球有目共賭,台灣鋰電池軍團近年走過冬眠、開始甦活,特別是在磷酸鐵鋰(LFP)部分,鴻海將在高雄打造1座電池芯廠,為市場注入超強暖流。

另外,向來低調的台塑集團發展更具戲劇性。在雙軌運作下,除了已公開的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台塑新智能外;DIGITIMES更獨家揭露長庚國際能源於近期也開始嶄露頭角,醞釀大擴產。

實際上,台灣鋰電池與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發展有相當深的淵源。初期台系廠參與由官方新能源車補助創造的中國市場,但補助一夕大砍、補助方向急轉彎,加上中國自有供應鏈快速強大,台系廠逐漸淡出中國市場,親身經歷猶如洗三溫暖。

不少台系廠在補助策略急轉彎時被甩下車,能撐到現在者,實有一定的實力底氣在。



鴻海登高一呼 布局供應鏈

鋰電池近年受全球電動車、儲能市況而沸騰,歐、美政府更為防堵鋰電池過度依賴亞洲供應鏈陸續祭出諸多規範。但是,台灣如同與世隔絕,主要是相關產業鏈業者只剩零星幾家。

不過,鴻海切入電動車,一路布局供應鏈受到矚目。尤其到了關鍵的鋰電池這一站,吸引的是台灣本土材料、零件廠加入共同運籌帷幄,包含鴻海攜手碩禾、榮炭、中碳。另外,碩禾轉投資正極材料廠芯和、電動巴士創奕。

實際上,中國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也是MIH成員,鴻海早期也持有寧德時代股份。

2022年中,鴻海投資新台幣60億元在高雄建電池芯廠,以LFP為主、計劃2024年量產,初期年產能為1 GWh。耕耘的產業包括儲能、電動乘用車及巴士。

知情業者指出,如果從鴻海定位在電動車一線代工廠(Tier1)來看,高雄電池芯廠只是投入鋰電池的前哨站,在技術、量產成熟後將隨著客戶在地化需求就近設廠。此與目前國際Tier1布局相似。

高雄電池芯廠最特別處,乃集結台灣在地相關業者,未來計劃一同遠征各戰場,並且不單只有製造,還一路延伸到電動車整體、儲能系統耕耘等,同步也與資通訊(ITC)業者互動,一同攜手轉型至5G世代AiOT及未來車。


台塑雙軌併行 造車經驗催生發展電池

台塑新智能由台塑集團董事長王瑞瑜領軍,規劃投入60億元在彰濱建電池芯廠,年產能達2.1 GWh,並於2024年上半完工,隨後二期工程計劃將電芯、模組擴至5 GWh。台塑新智能已與美國Aptera Motors暨協和國際簽定三方意向書(MOU),合作投入車用LFP電池。

DIGITIMES先前獨家揭露,由王貴雲董事長主導的長庚國際能源,其2005年創立宏達國際電池,2021年更名為長庚國際能源。一路從電芯、模組、電池包做到儲能系統設計垂直整合,切入的範圍包括家用及商用儲能、充電樁。長庚國際能源預計2年後將投入電動車用的鋰電池。目前已在桃園科學園區購入10公頃土地,投入建廠,初期產能為1.5 GWh、預估2年後挑戰總產能5 GWh。

實際上,長庚國際能源、台塑新智能在LFP投入時間均約15年左右,兩者也約在2年後邁向5 GWh產能目標,若運作時程順利的話、整個台塑集團體系約有10 GWh。

長庚國際能源屬於一步一腳印,從最初明治大學研發做起,細火慢燉熬十多年,累積諸多專利,才在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展亮相。市場傳出,長庚國際能源首度亮相、訂單即雪片般飛至,這可望促使其加速擴產。

台塑新智能則屬靈活策略運作,從簽定MOU即可看出。十餘年來歷經鋰電池產業起伏,曾扮演伯樂找尋千里馬,例如曾與正極材料廠長園科合作的歷程,中途理念不合又分道揚鑣,再遇到景氣波動沉寂好一段時間。近年隨著應用市場潛力看好而積極布局。

台塑集團擁有十多年的LFP根基,源自於創辦人王永慶在26年前打造的台塑汽車。當時意識到原油將枯竭,電動車將是解方之一,而其心臟便是電池。


比亞迪曾是手下敗將

台灣鋰電池發展史裡,中國市場在早期扮演重要角色。期間,台灣隊代表之一必翔實業,從SHOPRIDER電動代步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一度擠入全球前三大電動代步車大廠。

必翔的LFP電池及關鍵模組,曾於2009年打敗比亞迪,搶得與上汽集團的合作。關鍵在當時創辦人伍必翔自主研發的「DOSBAS」LFP電池安全系統,讓電動車即使因意外事故發生碰撞,由保險絲自動切斷、免於爆炸起火或導電危險等,更登錄國際文獻,稱得上是當時的台灣之光。

只是,隨著時間推演,中國市場起伏。必翔陷入連串經營問題等風風雨雨而沉寂。不過,此次智慧能源展上必翔電能攤位上,伍必翔久違現身。除了展示新款小型電動車,伍必翔特別講解其最新研究成果,即是被鐵釘穿刺的LFP電池,不但沒有爆炸、自燃等危險,還可以發電讓LED燈亮起來。

伍必翔強調,必翔的電動車還是銷售全球。至於中國LFP獨大,台灣包括鴻海、裕隆電動車一一崛起,伍必翔則認為,各做各的沒有太大影響,畢竟電動車市場夠大。



台灣鋰電池技術一度讓中國折服

目前鋰電池佔電動車總成本約3~4成,在儲能系統中也扮演關鍵零件。若未掌控核心的鋰電池芯關鍵技術、材料及自製,發展電動車其實是在打空包彈,畢竟核心部位被其他業者掐喉。

有業者表示,雖然還有下游模組組裝、應用產業、維修等商機,但是,不少台系廠評估可創造的附加價值有限,無法把握獲利狀況,至今不敢傾力發展。當然,這也因不同業者、在地法規規範而異。

實際上,3C產品採用到的鋰電池,也奠定台灣ICT業者不少鋰電池技術。不過,不少台系廠顧慮車輛安全性問題,選擇半途退出。另一批鋰電池台灣隊,十多年前隨著全球儲能、新能源車發展潛力而崛起。

期間,中國補貼扮演關鍵⻆色。中國2009年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及啟動國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範工程,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補貼。2019年是政策轉折點,除燃料電池車外,各類車型國家補助大砍50%,取消插電混合動力車地方補貼。2020~2022年分別在上一年的基礎上補貼持續退潮。補貼原定2022年底截止,只是大環境動盪、國際新能源車競爭等因素,近期拍版延長免購置稅1年至2023年底。

業者指出,補貼初期,中系鋰電池廠的技術還比台廠落後,促成不少兩岸攜手合作的案例。當時中系廠分享心得說,台灣技術、分析師分享的鋰電池技術及市場,稱得上場場精彩,常在聽完演講後有醍醐灌頂般領悟。

只是,台灣不少業者在投資中國顯得水土不符。尤其初期補貼行情好,中國不少詐欺行為層出不窮,例如將同個鋰電池、輪番裝在不同車款上,輪番向政府申請,使產業鏈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最後促使促使中國政府2019年大砍補貼,市場進入大洗牌時刻。

這也讓不少台系廠參與的案子,走到一半就難以為繼,由於補助大砍、商業模式已完全不同,但資金早早砸入,反陷入財務危機。只是不少中系廠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崛起,還吸納不少歐、美、日的技術,再加上自有出海口使其穩紮穩打。台系廠一蹶不振,逐漸難與中系廠匹敵。


不公平競爭 台系廠逐漸告別中國

業者表示,數年前中系廠再分享台灣的演說心得,意外驚訝索然無味。主要是不少台系廠退出,台灣投入的資源愈來愈有限。尤其2017~2020年間中國偏重三元電池,讓LFP被壓著打,中系LFP廠也是艱難度日,何來台灣的位置。

不過,官方持續補貼才使中國鋰電池產業壯大是不爭的事實,也才有當下中國LFP在全球市佔99%。若加計三元電池,中國在全球鋰電池市佔率也有約6成實績。

當然,也有業者認為主要是不公平競爭造成台灣隊一度潰不成軍,畢竟中國政府的長期支持,打敗的不單只有台灣,包括曾經的歐、美、日廠也都是手下敗將。只是,隨著電動車、儲能發展,地緣政治新走勢,鋰電池又將步入新篇章。



裕隆、鴻海聯手造電動車!從納智捷n7爆單背後,看懂嚴陳莉蓮關鍵一役
財訊雜誌第671期 首播日期2022.1108




鴻海要幫傳統車廠組裝電動車了! 劉揚偉今法說會透露:
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 「明年是電動車非常關鍵的一年」
2022-11-10 今周刊 劉煥彥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今(10)日在第三季線上法說會上透露,電動車事業將迎來三家新創車廠及兩家傳統車廠加入,而且「新創已新加入兩家,傳統車廠潛在客戶,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

劉揚偉在回答法人提問時也提到,這三家新客戶「(鴻海)一定會做組裝,而且在組裝的前提下,會有做零組件的機會」。

這等於證實了劉揚偉三年多前接掌鴻海董事長後,所揭櫫以電動車為主軸的新成長策略,才兩年多就有驚人成果。

「前陣子大車廠CEO打電話給我說,你們是對的!」

去年10月劉揚偉應邀至工商團體三三會演講時曾表示,2019年鴻海看到的電動車大趨勢,逐漸獲得一些主要汽車製造商高層的認同。他保守估計,全球電動車市場約有6000億美元(近17兆元台幣),且原本預期要2025年才會起飛,現在認為到2024年就會發生。

他也看好,隨著電動車概念大大改變汽車生產的觀念及零件,以ICT(資通訊)技術見長的台灣產業界,將迎來難得的大好機會。

當時劉揚偉說,鴻海對電動車「想法可能跟傳統車廠的想法不太一樣,兩年前我們把這些想法跟一些傳統車廠溝通的時候,他們都認為不可能,都認為不會發生。」

「兩年過去了,前陣子有一些大車廠的CEO(執行長)打電話給我,最後的結語是,非常認同我們看的發展和方向。兩年來我們看到的方向,大概不會錯。」

從目前鴻海公開的電動車事業進展,似乎正在印證13個月前劉揚偉的這番談話。

「2023年會是我們在電動車事業非常關鍵的一年」

今天劉揚偉在法說會報告時提到,「2023年會是我們在電動車事業非常關鍵的一年,相信很多合作案都會陸續展現成果!」

他表示,誠如之前提過,電動車新客戶方面還有兩家傳統車廠、三家新創公司加入,目前新創已新加入兩家,傳統車廠潛在客戶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

相關進度方面,首先是Model C預計在2023下半年正式交車給納智捷。

美國俄亥俄州廠區(原來的Lordstown工廠)電動皮卡、INDI EV原型車,以及Monarch的電動農用車都將陸續導入。

與泰國國營石油公司PTT合作的電動車製造工廠,預計本周六動工,2023年底完工。

印尼電動巴士和電池生態系、高雄電池中心(明年動工、2024年完工),以及擴建墨西哥車用零組件廠,也都是2023年發展重點。



在車用半導體方面,劉揚偉說明,鴻揚半導體今年度已完成1200V碳化矽MOSFET製程開發,目前和多個客戶接洽中,預計今年底開始接受新產品訂單,預計明年下半取得車規認證,並開始量產SiC,以及提供模擬測試等服務。

鴻海增資美國Lordstown 是為了建立北美在地工程設計服務

對於法人提問本周鴻海提高對美國電動皮卡品牌Lordstown股份的目的,劉揚偉表示,這是為了強化Lordstown的開發設計能力。

他強調,「鴻海會堅守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服務)模式,不會做自有品牌,不會與客戶競爭」。

Lordstown的底特律團隊結合鴻海後,希望可以為北美的潛在汽車客戶,提供在地的工程設計服務,成為鴻海在北美電動車事業中,在組裝製造以外的另一個重心。

也有法人提問,為何鴻海沒有在法說會簡報檔中的2023年電動車展望,列出Lordstown及另一家電動車新創品牌Fisker的進度。

對此劉揚偉說明,汽車產出的時間要抓正負一年的誤差,「這是這個行業的特性,我們不想把話講得太滿」,目前與這兩家廠商的合作進展都相當順利,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會有具體成果。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鴻海電動車戰略全面拆解 從研發到銷售,以行動弭平懷疑
2022-11-11 DIGITIMES 電子時報 杜念魯


為了儘速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鴻海近年可謂是傾集團之力多方布局,從2020年投入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的倡議開始,短短幾年時間,鴻海從關鍵零組件到後段組裝,都陸續有所進展。而每年也都藉由鴻海科技日,一併對外展示與說明。

誠如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022年鴻海科技日所言,2020年時鴻海公布MIH平台時,大家都懷疑「鴻海到底會不會造車?」2021年鴻海迅速以MIH平台為基礎,推出Model C、Model E及Model T電動車原型車,以行動消弭各界的懷疑;2022年又推出Model V及Model B新電動車原型車,這就是所謂的鴻海速度。

從SiC到智慧座艙 海內外布局遍地開花

在過去這1年裡,鴻海一方面與國巨持續深化半導體產業的合作,進行車用半導體的上下游產業布局,向上游藉由鴻揚半導體,以取得盛新材料股權方式,深化碳化矽(SiC)基板布局;同時,也聯手恩智浦(NXP)展開電動車整車模組設計。結合今後電動車對半導體產業的需求,鴻海與Stellantis協議共同開發車用晶片;旗下工業富聯則與NXP結盟,將發展未來車輛的智慧座艙系統。

另一方面也透過各種不同方式,針對海外市場進行電動車相關布局,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正式取得Lordstown在俄亥俄州的生產線,並將其轉為鴻海在北美的電動車製造基地,該廠不僅自2022年下半開始量產Lordstown的電動皮卡,並藉此與更多新創電動車業者合作,現階段已曝光的包括:協助Fisker進行第2代電動車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 Revolution)開發及後續生產、協助電動農用車客戶Monarch進行生產,以及為INDIEV打造INDI One電動車原型車等。

貫徹BOL模式 劉揚偉奔走東南亞、南亞

除了在美國擁有自己的產線廠區之外,為落實構建運營本地化(Build-Operate-Localize;BOL)模式,打造在地產業樞紐,劉揚偉不僅親赴印尼、泰國及印度等地與高層會談,並在過去1年間獲得豐碩的成果。

像是與泰國PTT正式合資成立的Horizon Plus,已確定將於東部經濟走廊區推展後續規畫;在印尼也與能源公司PT Indika Energy、Gogoro以及印尼電池公司Indonesia Battery Corporation等業者共同成立合資企業,規劃進行電動車、電池等產品的生產製造。

而Indika能源公司也宣布通過其子公司PT Mitra Motor Group(MMG),與鴻海旗下關係企業Foxteq Singapore Pte共同合資成立PT Foxconn Indika Motor(FIM),FIM將以從事商用電動汽車和電動電池的製造,並提供管理諮詢服務等業務為主。

印度當地的第3大電動雙輪品牌Ather Energy也表示,將與鴻海集團在印度的子公司Bharat FIH合作開發電動雙輪的零組件,並用於Ather Energy目前的2款產品之中;另外,也傳出鴻海有意前往中東地區進行生產線的投資計畫。

N7銷售開紅盤 鴻海踩油門拓市場

不僅布局生產製造端,市場推廣上,鴻海在過去1年中,除了讓以Model T為原型的電動巴士正式上路外,還陸續交付高雄、台南等地的公車營運業者多輛Model T。此外,鴻海也提供東南亞地區的多個國家,以招商為主的Model T招商車型,就是希望藉此拓展東南亞地區的市場。

至於以Model C為原型的Luxgen N7,除了首波預購在短短2天內創下1.5萬輛的佳績外,日前也再度重啟預購。納智捷也透露,Model B預計最快在2024年加入品牌銷售行列。

關鍵零組件的深耕方面,鴻海已經宣布在高雄將設立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預估2024年第1季量產,將提供電動巴士、乘用車及儲能等電芯應用初期導入的需求。

雖然部分上述投資與發展,是前期耕耘許久收穫的結果,但過去1年中,鴻海在電動車產業鏈所展現的鴻海速度,其能力確實讓其他業者欽佩。

2022年的鴻海科技日上,除了Model V及Model B的展示外,在其他零組件、次系統部分,也有許多新的進展。特別是電池、電控方面,展現出鴻海以集團之力發展相關技術與產品的態度。

電池研發雙管齊下 大展MIH國產實力

鴻海展出乘用車固態電池與不採用負極材料的無負極全固態電池等產品。乘用車固態電池部分,強調可客制化、260Wh/Kg的高能量密度,以及具備高導電性的快充快放能力;技術方面,因為採大尺寸軟包固態電芯設計,在固態離子薄膜及特殊堆疊封裝技術下,能有更好的安全性,耐溫性能也較一般產品優異,充電時耐溫可達55度以上,放電時耐溫則可達70度以上。該款乘用車固態電池,目前台灣國產化的比率在60%,但100%是來自MIH的會員。

另一款無負極全固態電池,因採全固態電芯,沒有流動性物質,因此安全性更高,不僅擁有高能量密度設計,且具耐高電壓的特性,低溫環境下的能量損失也較一般傳統電池更低,較一般傳統電池,重量僅有過去的75%,但在能量上則較過往提高25%,強調輕薄、高效且能適應惡劣環境使用。而無負極全固態電池,目前不僅100%來自MIH會員,更是能達到100%國產化的產品。

電控實現一芯多屏 自研模組化控制器  

由於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已經是目前汽車產業中的主流,因此針對EPS,鴻海也展示自有的解決方案,該套系統是目前台灣唯一的48V R-EPS高助力轉向系統,適用於電動皮卡等,總車重量在3,500公斤左右的車輛上;系統採用高精度車用滾珠螺桿,低頓轉高扭矩電機,控制精度更佳,目前國產化的比重已超過90%。

在電控系統方面,基於時效性網路(TSN)標準,是當前和未來汽車設計的重要指南,可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自動駕駛(AD)和V2X等車輛技術提供基本構件;且為了容納車上數量不斷增加的次/子系統,汽車網路的設計,也逐漸向功能域體系架構(Domain Architecture),甚至區域體系架構(Zonal Architecture)方向前進。

鴻海展示TSN Zonal E/EA EV電控系統,其中不只包含由鴻海自行研發的模組化設計的控制器,也更完善區域化TSN乙太網骨幹的電子電氣架構,達成一芯多屏架構的座艙控制系統。

半導體首重SiC 鴻揚成關鍵助力

至於半導體部分,有鑑於第三類半導體,特別是SiC基於其特性,在今後電動車產業中將扮演重要地位,因此鴻海亦展出可對應電動車不同電力效能需求的SiC功率模組、由鴻揚半導體自行開發的1,200V SiC MOSFET製程、電動車載充電器、充電樁、直流轉交流電逆變器、直流轉換器等應用元件等產品。

同時,由於SiC高電壓、大電流的特性,因此SiC功率模組本身對於散熱有較高需求,為提供完整服務,鴻揚半導體本身也自行研發多種散熱底板結構,以因應在電動車使用上的各類電力效能需求。

軟體平台將亮相 聚焦開發定位似HAL

除展示多項關鍵零組件技術與相關成品外,與往年科技日一樣,鴻海本屆科技日中,拋出為降低進入電動車產業門檻、簡化軟體開發複雜度、縮短開發時間,且具有優異擴充性、符合車規安全、確保即時可靠傳輸的HHEV.OS軟體平台。

雖然,鴻海強調HHEV.OS將可以讓電動車設計者聚焦在最有價值的開發工作上,並達到產品快速上市的目的,鴻海也會向MIH提出申請,讓HHEV.OS成為MIH軟體開放平台的標準。不過,對於HHEV.OS的架構與角色,現場並沒有太多的說明。

但不論是Tesla的Version、福斯汽車(Volkswagen)的VW.OS、BMW的BMW iDrive、賓士(Mercedes-Benz)的MB.OS,還是比亞迪的DiLink、吉利的GKUI或蔚來的NIO OS,目前全球各大車廠或集團多已推出自家的車載作業系統,就連Fisker也都已經有相關的作業系統。據了解,HHEV.OS扮演著類似硬體抽象層(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HAL)的角色,不過更清楚的輪廓尚未明朗。

推自有品牌?劉揚偉:鴻海是可依賴夥伴

鴻海對電動車領域的全面投入無庸置疑,只是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最終也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市場究竟買不買單。透過Model C、Model E、Model T到Model V及Model B的陸續推出,鴻海對外展示造車能力,不過市場關切的,依舊回到鴻海是否會推出自有品牌這萬年不變的問題上。

劉揚偉不僅一次強調,鴻海希望藉由長年在消費性電子產業中累積的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經驗,不僅協助客戶造車,還要造好車;本次也重申,40多年來,鴻海帶給國際一線品牌客戶最大的價值,就是鴻海是最可以信任、也最可以依賴的夥伴。

在EV產業上,鴻海會堅守CDMS,也就是委託設計製造服務的初衷,不會改變。未來10年,鴻海會在電動車產業上,重新定義車用領域的CDMS,持續推動垂直整合的科技服務。鴻海的目標是提供車廠所需要的各項高科技服務,與垂直整合和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讓車廠變得更具競爭力。

循ICT成功模式造車 業界疑慮待消弭

劉揚偉還表示,今後希望有機會能協助Tesla進行製造生產的服務。話雖如此,但市場上還是有不少業者對於鴻海的各項舉措,仍舊以觀望的態度看待。特別是在鴻海、MIH聯盟及鴻華先進之間的角色關係及定位,迄今還是經常讓外界感到困惑與混淆。

對鴻海而言,想複製ICT產業的發展經驗,藉由標準、開放的模組化平台,以及強大的製造生產能力,加速電動車產業的發展速度與普及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將ICT產業的發展歷程,套用到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汽車產業上,不論是對新創車廠或既有品牌車廠,會帶來怎樣的變化、能否順利移轉,目前仍需觀察。

對於MIH聯盟與開放平台,透過廣納有意進入產業的業者,彼此交流技術與經驗,再藉由標準化平台縮短最終成品研發時間,並協助開發出海口的初衷也沒有問題。只是仍有部分業者,特別是在電動車領域中已經有一定成績者,依舊會擔心參與聯盟及平台的運作,非但無法讓自己的市場擴展,最後反而成為單一業者作嫁的結果。

鴻海若想消弭業者的疑慮,唯有靠不斷的溝通,以及拉長時間展現實際成效,方能逐步說服市場。


【車壇解密】LUXGEN n7 細節機密解禁!獨家專訪:售價區間、規格配備一次告訴你!首播日期:2022年10月20日 8891汽車



裕隆、中華車Q3小虧
2022-11-12 工商時報 陳信榮

 受新安產險防疫保單鉅額賠付損失影響,裕隆汽車(2201)、中華汽車(2204)前三季每股淨損分別達1.98、8.51元,惟因第三季認列損失金額遠低於前季,裕隆、中華車單季每股虧損0.13、0.99元,較第二季明顯收斂。

 第四季起為購車傳統旺季,法人樂觀裕隆、中華車本業業績向上,逐漸擺脫防疫保單賠付的重擔。裕隆受惠子公司裕日車(2227)新款休旅車Kicks熱銷,加上裕日車料件供應量增,單季拚7,000輛車銷售目標,裕隆代工組裝新車收益將水漲船。中華車則有新品牌MG汽車助陣,首款國產休旅車HS接單熱絡,新車產量逐漸增加,看好可貢獻中華車第四季與明年業績成長。

裕隆集團解釋,防疫險事件乃一次性影響,兩家公司本業發展持續穩定獲利成長,預期明年損益將回歸正常水準。


裕隆、中華車Q3虧損收斂
2022/11/12 經濟日報 邱馨儀


裕隆集團旗下裕隆(2201)、中華車昨(11)日分別舉行董事會,通過第3季財報。兩家公司第2季大量認列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虧損,裕隆前三季稅後淨損19.39億元,每股淨損1.98元;中華車前三季稅後淨損44.85億元,每股淨損8.51元。

第3季產險理賠高峰已過,虧損金額收斂,裕隆單季每股虧損0.13元,中華車單季每股虧損0.99元。

裕隆公布第3季合併營收192.86億元,營業利益24.69億元,稅後淨損1.26億元。中華車第3季營收約75億元,營業利益約38億元,稅後淨損約5.9億元。

和泰車日前也公布第3季財報,每股虧損24.99元,由盈轉虧,都是因為轉投資產險公司,支出高額防疫險理賠金,造成嚴重虧損。裕隆集團的轉投資虧損認列主要落在第2季,第3季追補理賠金額超出原先預估的部分,第3季認列金額較少,和泰車主要在第3季認列,因此一次性造成單季的鉅額損失。

兩大集團都強調,本業獲利穩健,和泰車的本業獲利優於去年同期,裕隆的營業利益更較去年同期大增44%,由於基本面支撐,業者認為在今年產險理賠的重災害過去之後,營運與獲利都將回到正軌。明年起以新產品、新品牌重新回歸獲利模式。

裕隆公司前三季合併營收560.49億元,年減3%;營業利益78.44億元,年增44%,稅後淨損19.39億元,年減157 %,每股虧損1.98元。中華汽車前三季合併營收218.55億元,年減11.6 %;營業利益17.19億元,年減8.9%;稅後虧損44.85億元,每股虧損8.51元。

裕隆集團表示,轉投資新安東京海上的虧損,主要在第2季認列,第3季認列的金額較少,是反映疫情較原先預估更嚴重的部分,相對第2季金額已經少了很多。

裕隆集團強調,轉投資公司新安東京海上產險防疫保單理賠影響,裕隆汽車與中華汽車的第3季財報呈現業外虧損,影響獲利狀況。



鴻海科技日是裕隆-納智捷翻身首部曲? 2025年裕隆集團能年賺2個股本?
財經希引力EP.36 劉姸希 首播日期:2022.1111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鴻海電動車製造基地擴張!合資公司新廠於泰國動土 估2024年交車
2022-11-13 風傳媒 周康玉


鴻海與泰國國家能源集團 (PTT)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HORIZON PLUS在泰國春武里府(Chonburi Province) Rojana Nhongyai工業園區舉行電動車廠奠基與動土儀式,目標在 2024 年完成建設並能達到生產交車階段。
HORIZON PLUS預計將投資 370 億泰銖(相當於 10 億美元)打造電動車生產設備,初始產能將為每年 50,000 輛電動車,並逐步提高到每年 150,000 輛電動車。

HORIZON PLUS身為泰國國家能源集團 (PTT)旗下電動車子公司Arun Plus Company Limited (ARUN PLUS) 與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 ( FOXCONN) 的合資公司。HORIZON PLUS提供電動車全面性的生產服務,包括製造電動車關鍵部件等,規劃的生產據點佔地50萬平方公尺,將位於泰國幅員廣大的東部土地上。

PTT為泰國當地最大的業務集團,主要從事能源業務的泰國國營上市公司,市值達360億美金,為泰國本地近45年的老企業。

PTT 董事長暨 ARUN PLUS 董事Thosaporn Sirisumphand 表示,透過電動車推動綠色交通的選擇將在未來形塑可持續性能源方面發揮極重要的作用。 這個方向也與 PTT 致力於為泰國,創造能源安全的承諾一致。雙方合作將為泰國汽車供應鏈的上下游創造了生產領域以外的投資機會。

鴻海持續滲透電動車組裝市場,日前於科技日已宣布在台製造的Model C 交車納智捷,預計2023 年下半年交車,預購已累積超過2.5萬台;並於更早的8月份宣布要在美國俄亥俄州廠區製造Monarch Tractor下世代電動農業機具以及電池模組,預計2023年動工;10月宣布,要利用同廠區美國俄亥俄州製造基地打造INDIEV的INDI One 原型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周(11/10)在法說會表示,2023年是鴻海在電動車事業非常關鍵的一年,且在電動車新客戶方面將有兩家傳統車廠、三家新創公司加入。其中傳統車場已經有納智捷一家,新創則有INDIEV,不久將來將會揭露另外2 個新創電動車企業、以及1 個傳統車廠客戶。



鴻海電動巴士悄悄現身印尼峇里島! 首次「出國比賽」 FOXCONN字樣就在G20高峰會場趴趴走
2022-11-13 今週刊 劉煥彥


鴻海電動巴士Model T從前天11日起,開始在G20(20國集團)高峰會地點的印尼峇里島街上奔馳,接送從世界各地前來參加G20及旗下多項系列活動的各國代表團、商業領袖、企業家及新聞媒體。

這可能是Model T的第一次「出國比賽」,實際在國外的道路上奔馳,而且是在聚集各國政商眼光的G20會場,是難得的曝光機會,可望大大提高知名度。

鴻海印尼合作夥伴 從台灣進口Model T電巴 支援G20會場接駁

根據印尼最大媒體Kompas報導,為了提供G20高峰會期間的與會人士交通運輸,主辦國印尼安排了30輛電動巴士,在固定路線接駁,其中部分就是鴻海的電巴。

在峇里島馬路上看到的鴻海電動巴士,是由印尼能源業巨擘Indika Energy旗下事業Energi Makmur Buana,從台灣整車進口的Model T。

報導指出,這些Model T電巴運到印尼後,為了符合當地安全標準,有做了部分改裝,但外表大體不變。

鴻華先進 + Foxconn字樣 跟著電巴在峇里島滿街跑

根據印尼媒體報導及網友照片,投入G20接駁服務的這批Model T電巴,在前門上方可以清楚看到Foxtron(鴻華先進)的字樣。

在左側車身的後方,則可以看到Indika及Foxconn的字樣。

或許可以說,鴻海透過與印尼Indika Energy的合作,直接把自家電巴投入如此高規格的國際盛會,是絕佳的電動車曝光及宣傳機會。

鴻海與印尼能源巨頭合作 要在當地建立電巴+電池生態系

今年1月中鴻海公告,與印尼政府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PT. Industri Baterai Indonesia, IBC )、Indika能源公司(PT. Indika Energy)和Gogoro,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共同聚焦在電池及電動車相關產業鏈,希望在印尼開發永續的新能源生態鏈。

特別的是,在合作初期,台印雙方將優先聚焦在磷酸鋰鐵(LFP)與固態電池,以發展印尼的新能源和電池平台為目標。

印尼擁有全球最大的鎳礦蘊藏量,鎳金屬也是發展電動車電池的重要材料。

到了6月,劉揚偉更率高階代表團親自訪問印尼,拜會印尼總統佐科威。

根據當時印尼媒體報導,劉揚偉向佐科威說明印尼投資案的後續規畫與進展,並表示願協助印尼建立相關產業人才培育機構,也提供電動車技術與產品給合作夥伴,共同打造電動車生態系統。

劉揚偉在上周四(10日)線上法說會也提到,印尼電動巴士和電池生態系,連同高雄電池中心(明年動工、2024年完工),以及擴建墨西哥車用零組件廠,都將是2023年發展重點。



節目快報:電動車大未來 專訪宣明智
交通革命,全球淨零,燃油車大限來臨,智慧移動,電動車加速起跑,大車廠轉型,"棄油改電",2022是"純電動車"全面啟動元年。市占率,中國電動車市場約美國4倍,比亞迪EV規模已超越特斯拉,後者自動駕駛軟體成就令人驚豔,前者則專注"硬體製造"。造車模式,MIH是一個供應鏈平台,結合2500家業者,鴻海是賣車型,DNA是"垂直整合",關鍵一役,鴻海展搶贏銳意,納智捷絕地大反攻,決勝"平價電動車"。國車國造,台灣產業供應鏈,"底盤、三電領域"多已掌握核心技術,供應鏈品質管理標準,僅次軍規,車用電子零組件須符合"零缺陷"。不容馬虎,系統可靠度至關重要,模組化、標準化、縮短開發流程,台灣經驗助海外設廠。電動巴士,台灣練兵,政策加持支撐基本盤,MIT首度上路,從3C到4C,車電9大系統應用廣泛,搶攻電動車兆元商機,透過半導體及IC資通訊進入EV,放眼世界,"台灣"有能力做到! 本周特別邀請,公信電子董事長 宣明智。

精彩內容請鎖定11/13(日)晚上8點-年代電視「數字台灣」


來發短文閒聊抹黑皆會被設黑名單
鴻海劉揚偉:台灣是打造電動車生態系的可靠夥伴
2022年11月14日 中央社 鍾榮峰

鴻海 (2317) 董事長劉揚偉今天表示,創造未來經濟成長需要分享、合作、共榮等3大要素,打造電動車生態體系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一,台灣將是值得信賴和可靠的夥伴。

劉揚偉受邀出席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G20系列活動B20峰會,今天上午以「運用創新力量,創造未來經濟成長」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劉揚偉指出,此刻是歷史關鍵的前夕,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地域衝突、主要國家科技競爭等因素,正深刻影響產業,產業創新是未來均衡發展的重要路徑。

劉揚偉認為,創造未來經濟成長需要分享、合作、共榮等3大要素。在分享部分,劉揚偉指出,今年全球人口將增加至80億人,一半人口居住在7大主要國家,這些人口眾多國家的勞動力,反映出流動性高且願意付出的特質,願意擁有技能以增加收入、提升生活水準。

劉揚偉指出,鴻海集團在許多實際領域成為積極的行動者,擴大新興經濟體的科技產業規模,協助開發中國家投資振興產業,儘管過程困難且難免失誤,但鴻海集團在協助過程中做得越來越好。

劉揚偉表示,鴻海集團與股東、客戶、許多國家的中央或當地政府、以及廠區所在的社區等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他指出,落實科技和創新一直充滿挑戰,不過鴻海集團和台灣許多企業已有數十年深厚經驗,願意與印尼分享經驗,並在不重蹈以往錯誤的條件下,協助快速發展產業。

在合作部分,劉揚偉表示,BOL(Build Operate andLocalize,構建運營本地化)商業模式是3大關鍵字,可讓內需市場發展相適應的供應鏈體系,鴻海集團與印尼Indika能源公司(Indika Energy)將合資成立PTFoxconn Indika Motor(FIM)公司,布局電動車和淨零碳排應用生態系,就是明顯的例子。

在共榮方面,劉揚偉指出,在現代社會中,共榮的定義包括更乾淨、更綠化及更智慧,現在超過100個國家正考量或已設定淨零碳排時程,其中至少有33個國家將其立法或成為重要政策項目。其中,轉型一國的交通網絡和移動生活方式,是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路徑之一。

他認為,打造電動車生態體系不僅可提升一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更可加速產業供應鏈多元化,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台灣是值得信賴與可靠的夥伴。(編輯:張良知)



鴻海攜手Indika 向G20峰會捐贈5輛Model T
2022/11/14 自由時報 方韋傑


鴻海(2317)今天宣布攜手印尼能源公司Indika Energy,透過印尼投資部向正在峇里島舉辦的G20、B20峰會捐贈5輛Model T電動巴士,協助在峰會舉辦期間的各種活動接駁,藉由此舉彰顯雙方在當地打造電動車生態系的決心。

鴻海旗下Foxteq Singapore Pte,攜手印尼能源公司Indika Energy的子公司PT Mitra Motor Group,共組合資企業PT Foxconn Indika Motor (FIM),將從事商用電動汽車和電動電池的製造業務,並提供管理諮詢服務,擴大在電動車領域淨零碳排的承諾。

Indika Energy總裁Arsjad Rasjid表示,已觀察到印尼在電動車發展上擁有巨大的減排潛力,很高興能夠與鴻海共同支持在當地舉辦的B20、G20峰會,並促進印尼的綠色交通,做為全面實現電動車生態系的開端,將進一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天在印尼出席G20系列活動當中的B20峰會,會後指出此次捐贈電巴是為了慶祝三方情誼,並支持印尼政府實現該國2045年的「黃金印尼」目標,共同減少碳排放與增加電氣化發展。

印尼投資部提到,希望藉由鴻海與Indika在印尼投資電動車生態系,讓當地成為世界級的電動車生產國,成為外資與在地企業在技術轉移上的典範,印尼政府準備全力支持鴻海的投資,以符合官方的綠色轉型願景。

此次捐贈的電動巴士長11.9公尺、寬2.5公尺、高3.2公尺,採用磷酸鋰鐵電池,電池容量299.5Kwh,並有峰會特製塗裝,總乘載量達45人,這些巴士將負責將搭機抵達參與峰會的賓客,從停機坪運往伍拉·賴國際機場的大廳。



保時捷、Volvo都它客戶!台灣充電一哥裕電擁3成市占
3千支充電樁搶「補電」商機
2022-11-14 今週刊 王子承


目前在台灣擁有高市佔的裕電,是台灣最早經營充電樁營運商的業者,近幾年電動車銷量急速上升,公司怎麼看未來市場趨勢?

2010年創立的裕電,是台灣最早的充電樁營運商,也是迄今非特斯拉體系的充電站,市占率最高的業者。裕電總監王柏棠接受本刊專訪透露,「我們在台灣有3千支充電槍,扣掉特斯拉的話市占率是5成,含特斯拉市占率是3成。」

談起目前電動樁需求的盛況,王柏棠回憶,兩年前他向客戶介紹充電樁時,對方聽完,會充滿疑惑地反問他「電動車真的這麼快普及嗎?」但兩年過去,現在反而變成客戶主動找他簽約,「已經有建商客戶把充電樁當成建案的標配!」

裕電的成立,其實是配合母集團裕隆12年前投入電動車研發時,在電池研發與充電站營運的需求。王柏棠還記得公司在初期,「那時候沒有客戶,也沒有明確的市場…」因此裕電早年的充電樁,大多設在機場、公務機關、觀光景點。

由於台灣電動車遲遲未打開,讓裕電找客戶困難重重,一直到了2019年,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當年突如其來的大降價,終於引爆台灣電動車需求,「當時台灣市場可以說是出現爆發性成長,降價活動讓入門門檻大幅降低。」

王柏棠表示,裕電定義自己是既可以賣設備、也可以幫業主蓋設備、做營運,甚至系統客製化開發、售後服務都可以的充電樁營運公司,「不管是要完整通通要的一條龍服務,還是只選擇一部分的服務都可以。」比如機械式車位充電樁,就是裕電與夥伴一起摸索出來的案例。

也因為裕電累積近十年的經驗,比如Volvo、現代、保時捷等車廠,都成為了裕電客戶。而今年為了更快服務客戶,裕電在年初也成立北、中、南三地的經銷商網路,「希望能夠做後端的在地售後服務」王柏棠說。

他分析,其實家裡的充電樁就可以滿足7至8成的充電需求,設置在外面的充電樁則是瓜分剩下的2至3成使用需求,因此裕電除了幫忙建置家裡充電樁外,也正在跟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停車場、高爾夫球場等業者合作,「希望消費者在吃喝玩樂的同時,就能夠補電。」

今年,裕隆將裕電俥能從裕電能源中獨立,母公司也改隸屬於集團的出租車業務格上租車,王柏棠則表示,由於集團認為出租車未來也會有電動化需求,這塊佈局甚至與未來集團發展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戰略有很大關係,隨著裕隆的裕隆城、純電電動車N7明年即將問世,相信裡面也會看到裕電的身影。



集結400家會員 行冠企業力推保修數位轉型
2022-11-15 中時新聞網 黃琮淵


裕隆集團積極推動數位轉型,旗下集團金融水平事業體的行冠企業是全台唯一汽車全價值鏈的用車服務平台,持續創新經營與獲利穩定成長,帶動裕隆集團在移動生活事業布局動能,今年榮獲新北市第一屆「新北企業精典獎」的「優質潛力企業獎」。因應產業數位化生態發展,行冠企業領先同業,2021年成立carcargo車評網,透過數位平台整合汽車水平周邊業務,以大帶小的方式,整合維修保養市場。

即使受疫情衝擊,carcargo車評網在短短開站一年內創造突破10萬月訪客流量佳績帶動商機,持續吸引合作聯盟成員與保修廠客戶加入。為提升汽車保修產業整體素質與數位能力,carcargo車評網在今年8月為會員車廠開辦數位行銷教育訓練課程,協助傳統中小企業型態的保修通路數位轉型,導入更多汽車銷售與全新網路經營模式,廣獲迴響。特別是為高雄汽保公會舉辦的專場人數超乎預期,反應熱烈。預期年底可望集結超過400家專業保修廠加入,持續帶入保修產業數位轉型動能與消費含金流量,共創商機。

根據google針對台灣發布的《2022年智慧消費關鍵報告》指出,民眾上網率高達87%,顯示上網率全民普及,數位服務滲透生活,其中80%的汽車消費者對於可以幫助減少選擇障礙的媒合推薦更是歡迎。根據內部數據顯示,訪客造訪carcargo車評網最常使用的前三名服務依次是「服務廠評論」、「電話預約」以及「LINE線上客服」,熱門標籤則是「維修保養」、「精修歐系車」、「原廠資歷服務廠」。carcargo車評網為消費者與保養廠提供雙向服務,除了提供保養廠免費刊登上架的服務,同時更派審查員到各廠審核店家提供的相關資料與技術能力,讓每位車主在carcargo車評網搜尋到的店家都是誠實無欺同時具備專業能力,藉此確保消費者權益的網站特色,深獲消費者青睞。

行冠企業數位行銷部吳至柔副理表示,產業永續經營需要整合串聯生態系,集團旗下SAVE保修聯盟透過此平台業務拓點成長16%,商品採購成長85%,carcargo車評網希望打破汽車後服務市場的傳統籓籬,透過裕隆集團汽車價值鏈資源導入,與獨立保修廠合作共好共創。在持續推廣與開設數位經營與輔導課程廣獲好評後,目前carcargo車評網會員保修廠已從北部佔六成大宗,中南部也從原本近一成多的比例有明顯成長。

carcargo車評網特別為會員車廠開辦《Google商家與經營與手機拍攝技巧》,邀請知名google商家講師黃道育,以及知名YouTuber攝影師親自授課。手把手的協助不善網路數位工具的店家老闆更熟悉運用google商家經營管理,學會將好技術轉換口碑在網路上曝光,更有能力對應網路負評的危機對應方式。經過全台北中南4場教育訓練,超過150位會員報名參加,有些保養廠更派出不只1人上課,反應非常踴躍,而課後的滿意度調查也高達95%。

高雄汽車保養商業同業公會理事章勝鴻在參與高雄場課程後,主動邀請carcargo車評網舉辦高雄專場課程,首場報名人數破百,超過預期,顯示保修產業對數位化實務的需求。章理事直言,保養廠的人都是黑手出身,大部分的人不懂如何使用網路與客人應對跟行銷,甚至心生抗拒。carcargo車評網的課程讓高雄汽保公會會員有系統地學習並能正向面對網路所帶來的影響,帶動了保修產業轉型成長的正向能量。



納智捷接單熱 裕隆兩頭賺
2022/11/15 經濟日報 邱馨儀


裕隆(2201)旗下納智捷全新電動車n7接單2.5萬輛,預計明年第4季上市,概估將啟動五個月全產能運作,裕隆是唯一的組車廠與母公司,組車將挹注本業獲利、銷售則有轉投資收益,可望業內、業外兩頭賺。

針對納智捷已接的2.5萬張訂單,裕隆集團已著手規劃產能,以目前的情況看來,生產沒有問題,零組件由MIH供應也堪稱順利。業內人士預估,裕隆與鴻海合作的電動車,未來幾年可望以倍數成長,裕隆將成最大贏家。裕隆昨(14)日股價以漲停作收,收在49.5元,上漲4.5元。

裕隆今年雖然因為轉投資產險公司造成鉅額的轉投資損失,造成虧損,但進入第3季虧損金額已收斂,預期明年將不致對裕隆的營運造成影響。裕隆集團也積極調整對應,除了裕隆公司本身的營業利益較去年同期成長,前三季已達到78億元,顯示本業的獲利能力回升,明年納智捷的n7電動車將上市,裕隆將是這款車的代工廠,可望創造更大的利益。



來發短文閒聊抹黑皆會被設黑名單
新店裕隆城拚2023開幕!帶動七張商圈人氣、連鎖品牌搶進駐
2022/11/1 民視新聞 易俐廷黃啓豪


七張商圈近期在新店裕隆城話題帶動之下,人氣水漲船高,不只王品旗下烤鴨品牌,還有壽司郎爭相進駐,就連麥當勞,也計畫打造全新店型,當地房仲分析,七張站外來自住客居多,消費力道較高,因此較願意花多一點錢,到餐廳吃飯。

當地房仲表示,麥當勞將原本租出去的部分空間收回,全新店型預計在12月下旬開幕,七張商圈可說是連鎖餐飲兵家必爭之地,麥當勞的對面就有間麥當勞,王品期下來滋烤鴨今年8月也進駐,還有漢堡王、陶板屋、莫凡比及SUBWAY,連鎖餐飲競爭激烈。

民眾說,「就是什麼都有啊,你看這邊就是什麼餐廳都有,我本來就是新店在地人33年。」、「你需要生活上面的學習,或者是民生物品的滿足都還可以。」

商圈生活機能完善,除了連鎖餐飲,還有2004年開設的家樂福新店城。

選在新店家樂福正對面的新店裕隆城,力拚在2023年中旬開幕,1.9萬坪的空間裡面,預計將有62家餐飲品牌進駐。

預計2023年營運的裕隆城,目前工人如火如荼趕工中,未來地下1樓到4樓會是誠品商場,5樓及6樓為一般商城,7到8樓則是威秀影城,新商城的開幕、勢必再帶動人口發展。

當地房仲店經理邱品揚表示,「我們講平均的話,大概每坪65到70萬左右,,那如果等裕隆城起來的話,我們預估自己在看,可能是蠻有機會再往上推到75萬,差不多一個社區平均的量,大概都是300到1000人左右,所以那個量體是夠的。」

外來人口增加,新的商圈機能越來越完備,加上附近有大型科技公司,消費力相對較高,也讓不少連鎖品牌趁勢插旗,大搶商機。




鴻海Model T現身印尼G20峰會 傳鴻華電動大巴有望落腳泰國印尼投產
2022-11-15 地球黃金線 陳奕宏


匯集全球前20大工業強國的G20高峰會現正於印尼峇里島如火如荼舉行,雖然台灣並不屬於二十大工業國集團一員,但是在今年G20峰會的印尼Ngurah Rai國際機場卻出現熟悉的身影。由鴻海與裕隆合資之鴻華先進自主開發的電動巴士Model T以專屬紅色車身彩繪現身印尼峇里島,並且擔綱活動貴賓接駁任務。據了解,這批Model T全都是右駕版本,或許也透露Model T將前進東協市場,並且落腳泰國與印尼在地化生產。

這批現身G20活動現場的Model T與臺灣目前已經投入運行的Model T外觀上幾乎完全相同,但是換上客製化外觀。以這次G20峰會主題色紅色為底,象徵G20集團國家緊密連結,並且融合印尼的聖山,同時是印尼最高峰阿貢火山 (Gunung Agung) 的圖樣,把G20峰會的識別意象貼在Model T身上。而且,這批由鴻海捐贈的Model T還是符合當地交通法規的右駕版本,甚至部分車內後艙座椅還設計為環繞座艙,以便於接駁各國貴賓。

鴻海表示,參與G20盛會的Model T除了將作為Ngurah Rai國際機場專機機坪至入境大廳的專屬接駁之外,也將投入G20高峰會會場間貴賓接駁使用,上午6點至晚間8點之間運行。而且,這批Model T搭載容量達299.5kWh的磷酸鋰鐵電池,足以應付每日達230公里至250公里左右的行駛距離。

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受邀參與同時在印尼舉行的B20 (Bussiness 20) 峰會,會中亦表示「將透過鴻海營運本地化BOL模式(Build-Operate Localize),積極建立電動車出海口,與海外夥伴合作在地化打造電動車生態系統,推動整個全球的電動車布局!」不僅如此,鴻海與泰國泰國國家能源集團 (PTT) 子公司Arun Plus所合資的Horizon Plus電動車生產線已經在日前動土,鴻海也在日前宣示將與Indika合作在印尼投資電池、電動車及相關產業。鴻海更透過與Indika合資的PT Foxconn Indika Motor公司捐贈5輛Model T,也就是投入G20活動的Model T。

據悉,Model T之所以前進20峰會現場,就是要宣示鴻海進攻東協電動車市場的雄心壯志,並有意與泰國、印尼的合作夥伴共同將東協打造成下一個電動車的亮點市場,甚至是製造重鎮。而且,Modelt T的現身,或許也代表在東協市場已有潛在買家對於這款由鴻華先進開發的純電巴士感到興趣,未來更有機會在泰國、印尼的電動車產線中在地化生產。




DIGITIMES電子時報
電動車趨勢為什麼是新革命?【電動車新革命】EP.1 精華版


DIGITIMES電子時報
宣明智:電動車是最適合台灣人的產業【電動車新革命】EP.2 精華版


DIGITIMES電子時報
全家智慧零售車,給台灣車用業者上的一課【電動車新革命】EP.3 精華版


(2201)裕隆本公司受邀參加由富邦證券舉辦之線上法人說明會
1.召開法人說明會日期:111/11/16
2.召開法人說明會時間:13時30分
3.召開法人說明會地點:線上法說會
4.法人說明會擇要訊息:本公司受邀參加富邦證券舉辦之線上法說會
會中介紹本公司2022年第三季營運成果報告


來發短文閒聊抹黑皆會被設黑名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