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6911 wrote:
宏達電現在做多做空...(恕刪)
好不容易拿到300多億現金, 如果用來買庫藏股, 那真該打屁股了. 他應該不至於做這麼傻的事情. 至於新款手機的銷售成長, 要看U12與Google有沒有更好的成績.
美國Bestbuy把華為手機下架了, 非常可能是要空出銷售能量給高通晶片的手機. 應該是擔心中國對高通晶片貿易反報復. 這幾天傳出許多中國新款手機紛紛要配合政府談判的政策, 暫時放棄使用高通晶片, 一方面給美國壓力, 二方面預防北京政府對高通出手而受影響
在這情況下, 高通必須盡可能緊緊抓牢Samsung, HTC, Google, SONY, Nokia, Sharp的訂單, 甚至協助這些廠商在美歐擴大市場, 因此我覺得如果中國針對高通高階晶片有抵制動作的話, HTC不只會得利, 甚至有可能被推上舞台的主角.
自從高通S845/S855確定未來從三星轉到台積電生產之後, 中國對高通晶片的態度就越來越強硬. 似乎是針對台灣而來的. 見不得全世界最高階手機晶片都是台灣製造, 包括蘋果,高通,聯發科. 不論推哪一支手機都被台灣賺到錢. 不過這是高通的事情, 對 HTC而言, 是好事.
宏達電股價在2016年5月13日下跌至55.3元的近期低點後,該公司隨後就在5月16日晚間宣布啟動4萬張庫藏股,只不過,在5月20日買回6,800張之後,第二天便在外資大買主導下展開軋空行情,至於為數更大的借券部位,感受到的壓力也更重。如此一來,短短時間股價就迅速反彈,5月25日股價即正式超越70元的庫藏股買回區間上限,股價更在6月29日站上112元的相對高點。
事實上,這不是宏達電第一次宣布庫藏股後,就因為股價迅速上漲超過買回區間上限而使庫藏股達成率低下,去年(2015年)8月底宏達電股價探底至40.35元後,宏達電隨即宣布實施5萬張庫藏股,但宏達電首度進場買回後,外資便強勢軋空單與借券,股價漲到近90元才罷手,也讓宏達電去年庫藏股實際買回張數僅4,110張,換算成庫藏股達成率才8%出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716000200-260206
vspebrian wrote:
好不容易拿到300...(恕刪)
kenjitan wrote:
謝謝鳥大分享專業分...(恕刪)
K大你好。
我看了你說的部份,我想您應該是直接看年報,年報是比較去年底和前年底,所以會看到專利權的部分少了30%,但其實如果將單獨去比較Q3財報和年報,這只是等比例的減損而已。而且年報計算時間是去年底,那時還沒完成出售,應該是不能扣掉專利權的部分。因為我現在是在度假模式,所以沒辦法完全po出圖來,你可以再看一下年報確認一下。
不過因為要找資料,我又再重看了一次財報,發現了一個玄機。
再回到之前說的,第四季較第三季的營業成本,莫名其妙多了65億,除了庫存跌價損失30億外,另外有不明的35億。那這35的營業成本去哪裡?我想這終究是個謎,但我覺得最有可能的原因還是先把一些爛帳處理掉,甚至是把第四季故意做爛,以有助於往後的財報更漂亮,我有找到一個證據如下
這是第四季的財報中的負債準備

再看一下第三季的負債準備

從這當中會發現,去年底的負債準備,拉到跟前年底的負債準備是差不多的,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一樣。但是如果跟第三季來比,負債準備多了5億,其實這應該是要算在營業成本內。這些都是產品保證和合約準備,當營業額一直在下降中,產品越賣越少,沒有賣出那麼多產品,理論上不用備這麼多的負債準備,我們還可以再拿前年底的財報來看

很明顯,營收下降,負債準備也會下降。
所以17Q4不合理的財報,很像是在灌水,或者先提很多的負債準備,到下一季的時候,這些成本都可以節省下來,甚至下一季也不用認列產品跌價損失。
一般來講他一季的產品跌價損失大概就是5億,負債準備又多備5億,一來一往,18Q1營業成本就減至少10億,EPS就差了一塊多。
所以可以理解為何財報差,但股價不跌反漲,因為大家在等待18Q1的財報利多。
根據現金流量表分析,第4季合理的虧損應該是在五塊錢左右,又之前認不夠的產品跌價損失一次認列,這大概也差了2到3元,所以表示第四季的財報EPS到-11元,當中有3元左右是多報的,這可能就會慢慢回沖到往後的18Q1和18Q2的財報中,所以這幾個月來可能比較難預期財報有什麼驚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