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時候技術分析還有用嗎

bubu2007 wrote:
首先這位大師 敝人還真是孤漏 從未聽聞
網路搜尋找不到雙鴉躍空這線形正確解釋及圖示 所以沒法提供參照
撈? 配合主力? 亦或..............?
大師加持的 K 線被應用成這樣?
是當初就錯誤教學? 還是被錯誤解讀沿用?
2009 03/10~03/12 雙鴉躍空?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973953&m=f&r=2&p=1

股市大贏家~我用k線寫日記
你看看
大師用k線寫日記喔
有主流財經媒體執行長謝金河先生的背書
陳進郎絕對是大師啦
謎之音~但是書中沒寫到他怎麼用k線寫日記ne

買了就套,套了就等,等不到就賣,賣了就漲上去=="
41。餅乾貓 wrote:

股市大贏家~我用 k 線寫日記
你看看
大師用 k 線寫日記喔
有主流財經媒體執行長謝金河先生的背書
陳進郎絕對是大師啦
謎之音~但是書中沒寫到他怎麼用 k 線寫日記ne ...(恕刪)


...................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
在小弟心目中 areschen 也是大師級人物阿
陳大師是盤面操作者 每天面對盤勢的 但那本書主要只是講他每日的作息
(意思大約就是用功型 每天要在家k 很多資料)
然後 然後 就啥麼都沒講怎麼賺到錢的 是如何分析看圖心態煎熬的
不過看他每日用功的情況 以及可以受到肯定 絕對是勝者的一方 只是買書的人可能要失望
因為方法是啥 啥都沒講

有關其心態與方法 倒是可以從最近一期今XX雜誌所附的2010(賭機率 不賭博)
詳述這一陣子來他的大盤操作依據以及進出點參考+心態 (很多重要關鍵點位都有寫出來)
文筆雖沒有壽江這麼好 但可以看出來 絕對是贏家之一

簡單的說未來沒有一定 在啥麼樣的情況下作啥麼樣的事 機率..

4800那次小弟也是視為突破 但不確認
上 5100後回檔4900不破再往上5100 加到滿是小弟當時操作心態(之前已經快要加滿 多單獲利留倉單)
當時先視3955 為低點 直到5100才當作確認(其實也是不一定啦 先當作是) 然後就死抱活抱囉

areschen 大出書小弟絕對是會去買的啦









以指數化投資努力破除人性的貪婪、恐懼與希望 但求致富的必然性 不求快速致富
餅乾貓 wrote:
股市大贏家~我用k線...(恕刪)


謝金河口袋也是飽飽飽~ 早期狂叫人可以注意什麼?!

作手之一!!!

前面提的 陳進郎 陳信宏 我昨天都有在書店看過了

覺得 普普沒什麼 ! 只有提到一些小技巧~
俗話說的好-技術指標學的好.要飯要到老(學半桶水輸更多.學通澈已百年身)

目前全世界都告訴你漲多了盤整中.再漲空間有限.跌隨時可見.硬做有何樂趣?

所以要來日本洗溫泉了年後見.

祝大家發財.年年見你




多數的技術分析的用處的確不大(以嚴謹客觀的方式去做歷史資料的資料探勘後就可以發覺這項事實)

有用的是停損停利機制是否確實執行

許多時候的大賺/大賠僅僅是因為運氣的關係(或說是採用的方式有多頭/空頭偏頗的潛在因素)

小弟在這幾年來的操作勉強算是個贏家

原本以為自己組合的複雜技術指標非常有用

後來花了點時間

利用WRC與MCP方式去檢驗後才發現

原來這個複雜技術指標並不神奇

只是比一般的順勢指標好一點點(但還不到統計顯著性)

如果大家有能力可以量化自己採用的技術指標或操作策略來做歷史資料的探勘

而不是用主觀意識去判斷盤勢

或許也會發現這個事實

PS: 我個人是認為某些人的盤感(或說野性的直覺)的確異於常人

而這種能力是無法量化做分析的..
發文不附圖 此風不可長 沒圖沒真相 快貼圖上來
workcool wrote:
多數的技術分析的用處的確不大.....

想就教於閣下,閣下的多數的技術分析所謂何指?
閣下的回文中只看到:
1.原本以為自己組合的複雜技術指標非常有用,後來花了點時間,利用WRC與MCP方式去檢驗後才發現,原來這個複雜技術指標並不神奇........
2.如果大家有能力可以量化自己採用的技術指標或操作策略來做歷史資料的探勘,而不是用主觀意識去判斷盤勢,或許也會發現這個事實......


文字中,閣下似乎著重於技術指標,
但是技術指標只是技術分析的一種,技術分析不一定非用技術指標不可,
型態的觀察、缺口的觀察,配合盤中標的價格的強弱變化、K線量價變化等等,
在某些操作者眼中,可能只需要幾秒鐘或一分鐘之內,就可以做出進出決斷,
這些需要量化,或是可以量化否?這些需要用歷史資料來做探勘否?

又例如有市場帽客,見開高出量不過某價想搶幾毛錢的價差,這些需要用歷史資料來做探勘否?可以量化否?(見開高出量不過某價,也是種"技術分析"喔!)

請不要窄化技術分析,或只用技術指標來定義技術分析.

慣用左腦的人,不應稱善用右腦的人是"野性的直覺"
反之亦同,

或許他人看到你,不曾或是不想注意的地方,
你看不到、想不到的事,不代表他人也看不到想不到.
好戰.亡/忘戰.危
L.2bcj wrote:
想就教於閣下,閣下的多數的技術分析所謂何指?
閣下的回文中只看到:
1.原本以為自己組合的複雜技術指標非常有用,後來花了點時間,利用WRC與MCP方式去檢驗後才發現,原來這個複雜技術指標並不神奇........
2.如果大家有能力可以量化自己採用的技術指標或操作策略來做歷史資料的探勘,而不是用主觀意識去判斷盤勢,或許也會發現這個事實......


文字中,閣下似乎著重於技術指標,
但是技術指標只是技術分析的一種,技術分析不一定非用技術指標不可,
型態的觀察、缺口的觀察,配合盤中標的價格的強弱變化、K線量價變化等等,
在某些操作者眼中,可能只需要幾秒鐘或一分鐘之內,就可以做出進出決斷,
這些需要量化,或是可以量化否?這些需要用歷史資料來做探勘否?

又例如有市場帽客,見開高出量不過某價想搶幾毛錢的價差,這些需要用歷史資料來做探勘否?可以量化否?(見開高出量不過某價,也是種"技術分析"喔!)

請不要窄化技術分析,或只用技術指標來定義技術分析.

慣用左腦的人,不應稱善用右腦的人是"野性的直覺"
反之亦同,

或許他人看到你,不曾或是不想注意的地方,
你看不到、想不到的事,不代表他人也看不到想不到.


你的問題很多...有部分也很有趣

可以好好的討論

不過我這兩天在忙公司合併案的資料整理

所以只能先選出可以明確回答之處

1. 我指的技術分析...並不單單指技術指標

而是包含方法、型態、訊號、指標與交易策略

在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中包含對於以上這些技術分析都做過非常多的研究

甚至包括你說的「市場帽客」行為...當然也是可以量化(否則就會被歸類為非科學性的主觀意識判斷..也就是我所謂的直覺判斷)

我記得還有研究生做過期貨即時交易盤的技術分析研究(你提到的「見開高出量不過某價」的法則好像在該篇論文中就有提出過,這是屬於可量化的技術法則)

而絕大多數的研究報告都證實了

在考慮了資料偏頗的情況後,技術分析大多無效(或效果很小)

舉個例子來說

頭肩型態一直被當成是圖形派分析者的重要排列

但是在C.L.Osler與P.H.K. Chang於1998年的研究中發現幾乎沒什麼價值(特別是在股票市場,這裡採用美國的金融市場歷史資料)

隨後的A.W.Lo, H.Manaysky與J,Jiang在2000年的研究也指出類似的結論

**********************************************************

2. 如果以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最佳的方式就是做計量分析

再將結果利用Bootrap,WRC,MCP等方式做驗證

去除掉資料偏頗的可能性後

再看看是否有出現顯著性統計

許多看似有效的技術交易法則

實際上是資料探勘偏頗(Data Snooping Bias)所造成的結果

實際上並不具備統計顯著性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資料(可以看看這些學者是如何嚴謹的定義與驗證)

**********************************************************

3. 我想你比較有意見的應該只是我說的「野性的直覺」這句吧...

我所謂的「野性的直覺」,其實就是經驗累積後得到的「盤感」

這沒什麼褒貶的含意在裡頭,在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曾靠著這種直覺賺到傲人的財富(包括我尊敬的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在他的自傳中多次提到類似經歷)

但是這種「盤感」如果沒辦法量化(或說定義),就無法做客觀嚴謹的統計檢定

在科學上也就沒有太多研究的價值

技術分析也就不可能成為一門學問與知識,最後會流於如同占星術、算命等非科學的領域



至於你最終說的這段話

或許他人看到你,不曾或是不想注意的地方,你看不到、想不到的事,不代表他人也看不到想不到.

我舉雙手贊成

這也是我一直抽時間回學校找教授討論改進交易系統的主因之一...
發文不附圖 此風不可長 沒圖沒真相 快貼圖上來
opium2000 wrote:
巴菲特的理論有其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玩。
他的侷限性就是你得先挑對產業,挑對公司,挑對公司的管理階層,還有超大的投資部位才能玩。


其實, 跟opium2000大大講的完全不一樣

巴菲特曾經挑錯了紡織產業,挑錯了波克夏公司,挑錯了紡織公司的管理階層,
還有...他從100美元投資部位開始玩。

巴菲特的理論的確有其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玩。而是要有[足夠的才智]才能玩
opium2000大大就不適合巴菲特這一套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83%E4%BC%A6%C2%B7%E5%B7%B4%E8%8F%B2%E7%89%B9

1956年,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 Ltd.)成立,這是巴菲特第一個投資合夥事業。巴菲特出資100美元,擔任一般合夥人(general partner),而其他七位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則提供105,000美元的資本,他們都是巴菲特的親友。

華倫·巴菲特最後解散了合夥事業,全心投入波克夏的經營。由於紡織產業的一蹶不振,使現任波克夏副總裁的查理·芒格,視此收購為一大敗筆




L.2bcj wrote:

孤鴻大顯然是億元級的[實戶],這樣的流動資金水位,
就算不能在01理財版中〔制霸〕,也會很接近了........


這位大大
你太看得起小弟了
小弟距離一億還很遠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