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說:10個玩股票的,最後9個會輸錢,你認為呢?

slyue wrote:
每次看到這個就覺得有...(恕刪)


因為你選錯公司了,

公司前景變壞,營運不佳你還續抱,當然會賠錢。

應該是要你很懂,很有信心的公司,才能擺十幾年,

股票不是零合遊戲,但不是說你隨便挑,放著不管,一樣隨便賺。

很多人對零合的意思搞不清楚

不是有人輸錢 有人贏錢就叫零合

零合的意思是 餅是固定的 有人多拿 就一定有人少拿

利如期貨契約 一定要多空雙方都有 契約才能夠成立

所以最後價值的變動 就會有人賺有人賠 因為履約價已經講死了

當然賠錢的人不一定賠錢 例如空方可能手上有現貨部位 目的是為了避險

他也達到效果 不認為自己是輸錢


股市的餅是會越做越大的 經濟成長 產值增加 啦哩拉雜的

打開S&P500的圖 就會看到一條斜往上的曲線

然後會發現當年黑色星期一的崩盤 在今天看來只是一個小小的震盪(以當時的比率來看 還是很大沒錯)

那是因為今天整體市場的市值 早就是當年的不知道多少倍了

前幾年網路泡沫化後的大空頭 或許幾十年之後看來 也不過是一個小震盪而已


有好幾篇經典的學術論文都結論 長期投資股市的驚人報酬率

遠遠擊敗黃金 債券 等等其他商品

原因就是持有股票 就是分享經濟文明 企業成長

也沒有比企業更有效率創造價值的組織了

從來也沒有人因為台積電 台塑 鴻海 中鋼等年年都賺錢

而年年賠錢阿

這些公司的股票就算不上市交易 還是會一直幫股東產生價值

總值一直增加 餅越來越大

您還在堅持股市是零合嗎? 請先搞清楚定義

那為什麼要上市交易? 雖然有一些壞處 但有太多好處了 這可以大家來列舉XD 講不完



另外講到投機還是有不少專家

目前持續十年以上 每年獲利均為正值 年複合報酬率在10%以上 波動率小於5% VaR超低的基金

孤陋寡聞的我就知道有三檔以上

你還想呆呆的把所有的錢都放銀行嗎?

你知不知道銀行的賺錢的方式 除了賺你手續費

她去企業放款 自營單位等等 都是在做分享經濟文明這塊大餅阿

投資銀行更是箇中高手


不過根據比較利益的原則 你專注你的本業

慎選績效良好 誠信透明的好基金 讓人家賺一點手續費

你也可以分享到整個文明的經濟成長 同樣享有穩定的生活品質

不只是世界的員工 也是世界的股東

或者長期來看 只當台積電的股東 真的也不錯
綜合以上討論,是不是我選擇買績優股,然後一直放著,到頭來就有為數不小的獲利呢?
全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我是覺德樓主他老爸的話須修正一下

10個被股市玩的人,9成股市會贏
小豪 wrote:
因為你選錯公司了,公...(恕刪)

不知道該說什麼.....,
反正我是不玩了,
講這些也沒意義!
祝賺大錢!

~獨孤求勝~ wrote:
綜合以上討論,是不是...(恕刪)


理論上是,但實際上可能跟買基金一樣
你是否有那個定性一直買,買個20年(假設期間)
而且
1.你必需找得到一支可以連續成長20年的績優股
2.定期定額去買
3.忽略股價的起伏
4.可能還有一些其它因素

以十年前來說
不管股價的話,你每年買
中華電,中鋼,台塑...這些股票
到今天絕對是賺的
到現在由於許多不確性因素的增加
加深了投資股票的難度
如ncc的成立,油價的起伏,大陸宏觀調整等...
買台灣的股市,要注意不光是台灣的訊息
而是全世界的訊息

投資及投機也是在一線間
今天你抱持著投資的心態買了一檔股票
結果一個月內大漲了兩倍
老實說...不賣的是傻瓜
反向也是一樣
今天有檔股票想要投機炒短線,卻被套住了
不是停損就是當作投資了(當作投資的前提必需是公司有成長性,會賺錢)

最近股市的表現還不錯
所以我想大家應該都是賺錢的多吧!

我承認我是炒短線的
因為
1.我的獲利不用多,大於通膨跟銀行定存利率就可以了,半個月賺5000或許對某些人而言覺得不夠,但一個月就10000,一年就12萬了,拿來繳繳房租,帳單,我想也就夠了,停利是很重要的觀念
2.當這檔股票無法在短期內(一般最多為2個月)獲利的,我必需使我的錢更有效被利用,我寧可選擇停損,再去尋找另一個標的
小弟修過theory of interest還有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兩堂課之後
課本裡還有教授們都提過股票沒有穩賺不賠的
我老闆的朋友用black-scholes model算出來台灣每一個上市公司
用數十年來的資料來算
結果台塑是最under-priced
會算還不是穩賠小賺...
anniohasaiyo wrote:
小弟修過theory...(恕刪)


Jeremy J. Siegel,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作者用了一百多年的美國股市作分析

後續的研究發現其他國家市場也有類似的行為



我很好奇怎麼用BS model來對股票做定價 判斷是否under priced?

想請教一下

如果是用權證的價值 回推implied S

卻用歷史波動率來做參數 那股價一定會變便宜的阿

因為外面發的權證 VOL都調很高

而且 目前好像也沒聽說過這麼做(回推underlyin asset)有什麼意義?


是不是零和 我想已經有不少例子 不用再贅述了!

股市市值增加有很多因素 公司的獲利 不斷有新的錢進來 以及通貨膨脹因素等等 在這些因素裡 我覺得 "新錢" 是造成股市市值不斷地上揚的主要原因 去看看六七十年代有多少人在做投資 再看看現在有多少人在做投資 尤其是電子交易盛行的現在 你就了解我的意思!

股市 "長期" 來說的表現是非常好的 不少研究報告都有這個結論 但是這個結論就只是個研究 當你要實用時 問題就來了 因為

第一: 所謂 "長期" 是多長? 如果你是所謂 buy and hold 並且不斷地投錢進去 如果等到你快要退休時 沒有遇到一個股市大崩盤 那你在股市的投資"應該"是不錯的!

第二: 這些所謂"長期投資"指的都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所以如果要 "長期" 獲利 那這些錢就不能動 問題在於對多數人來說 不會有這些錢 "閑"在那裡!

舉個例子把 我有一檔海外基金從我開始買到現在也快十年了 這期間我固定每個月放錢進去 這檔基金在達康泡沫化之前帳面上的獲利大約是 90% 我一股都沒有賣 達康泡沫化之後最低潮時期 這檔基金帳面上的獲利大約是 -15% (一來一往 獲利 -105%) 我也是一股都沒有賣 現在這檔基金帳面上獲利是 115% (這次我學乖了 賣了1/3 持股) 如果我在最低潮時出場了 那我的獲利是負值 如果我現在全部出清 那我的獲利是可觀的 這兩個假設的出場點從我開始買這檔基金算來都有不算少的時間 所以什麼叫做 "長期"?

投資要怎麼做? 你看十本書你大概會有十種答案! 為什麼會這樣 最主要的原因是 投資是一種預測未來的行為 股市會怎麼漲 利率會怎麼走 沒有人知道 所以每個人說的都有他的道理因為這些人都是根據過去的資料來解釋未來的事情! 有人就做過研究所謂專家的投資決定所產生的命中率跟猴子隨便射飛鏢的命中率來比其實好不到那裡去 這其實就是所謂 "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 最原始的理論!

我個人是比較信奉 Peter Lynch 所說的 "投資你所知道的" (Invest in what you know) 所謂你所知道的並不一定是你的專業範圍內知道的 他的意思其實是指 "多觀察 多了解 然後做你的投資決定"! 舉個例子吧 今天你買了一個 GPS 你覺得非常好用 你是停在這裡了 還是你會去了解為什麼這個 GPS 的評價這麼好 是因為這家公司的研發一直都不錯還是因為這個 GPS 上面用的原件特別好造成這個 GPS 的表現不錯 那一家公司在做這個特別的原件? 當你不斷地深入研究之後 你最後就自然會有你的結論 至於你的結論最後是會賺會賠那沒有人知道的你問 Peter Lynch 也沒有用! 那是你的錢 你至少要做做功課吧? 就像有研究報告指出 多數人喜歡在買東西東比西比斤斤計較揀便宜 但是在投資的時候卻是眼睛都不眨一下錢就拋進去了 這不是很可笑嗎?

投資有賺一定有賠 有那個專家跟你說一定賺 那是在唬人的! 一定的話 他自己去賺然後早退休去了 還跟你在那裡丟什麼筆? 投資最重要的是 "Cut your lose, let the Bull run" 也就是說 你的損失不要把你的獲利吃光 並且能夠把損失控制在越少越好 那你就賺了 如果你去看那些成功的的投資人他們信奉的也就只有這句話 這些人有賺也有賠 從來沒有一個人說他都不賠的!

臺灣股市能不能玩 每個人有他(她)的看法 如果你心臟夠強 如果你有閑錢 如果你玩的起那自己決定吧! 就我個人的感覺 臺灣股市 內線交易太多 (等到政府開始在查了 媒體又在搞什麼陰謀論等等) 短線炒作太多 (自己去看看媒體上 網路上 都是在談什麼? 什麼時候進場? 什麼時候出場? 丟筆?) 政府干涉太多 (還有進場護盤的 難怪外資都喜歡來臺灣用 四大基金提款機) 卷商對投資人的保護與教育太少 (有多少證卷商會跟投資者說明什麼叫做 分散風險 多少在股票 多少在債卷 多少在定存 多少投資本國公司 多少投資海外 等等! 有多少證卷商會針對投資者對投資了解的程度 限定投資者可不可以融資 可以融資多少 等等)
Area81 wrote:
是不是零和 我想已經...(恕刪)


新錢也是因為經濟活動產生的阿

進出場的時點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我記得那篇文章實証的結果 把時間區段拉到三十年來看

美國有歷史以來 最大虧損還是個負值(也就是最差是正報酬)


既然你也欣賞彼得林區的觀念 那應該很贊同把錢放到股市吧?@@

我記得彼得林區一值在書裡面宣揚把錢放到股市裡面去生產價值


常有人說 股市怎麼上去 就怎麼下來

但換個角度下 怎麼下去 就怎麼上來阿 不知不覺就又創新高 拉回 又創新高

一直這樣的過程


另外 內線交易什麼的 不是台灣特產喔

凡有金融市場 一定都會有的 老美還更誇張



對短線投機客來講 其實美國還更適合完

融資券限制更少 沒有漲跌幅限制

超適合玩當沖


我覺得 大家都在討論極端的例子

但調配好風險承受度 資金流量管理好

不投資 靠薪水要賺到什麼時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