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yi wrote:
然後我就選了中鋼+台汽電
這2個買了之後,就變調,定存一點都不定存的定存股....
雖然以目前標價都虧不到7%
但也實實在在的住進套房啊... @@
這不就是定存股的定義嗎?
就像你把100萬放銀行定存,5年後你解約領回,你除了每年領的利息外,你會期望領回110萬嗎?假如這樣的話,那定存就不是定存了!

既然存了定存,就不會期望本金會增加,而定存股跟定存的差別就是,後者本金是百分之百不變的,而前者是會漲跌的。會漲跌代表風險,風險就需要風險貼水來cover,而利差就是那個補貼。買進定存股,幾年後賣掉,股價變動在+/─10%內都算合理,表示你選股功力不錯,選到了名實相符的定存股,因為要知道,每年除完息股價是會下跌的,股價能夠填息回來,那表示公司獲利是穩定的。

那要怎麼樣減少這個+/─10%呢?
靠單一個股是不可能的,因為有市場就會有波動,靠的就是組合,組合也不是亂組,要研究產業,兩個無關的產業,或是互斥的產業都有互補(股價)的可能,但是碰到系統性事件時,這個就無效了,所以這是為什麼要股債搭配,國內海外搭配,動產不動產搭配,尋求一個平衡的配置。

不過,還是那句話,要搞平衡配置,等你資產多一個零之後再來考慮,人的時間有限,理財要學的東西很多,光一個定存股你就要涉獵很多知識了,你還有空去搞債券?搞房地產?搞通定存股你就不愁吃穿了,等到資產太多時,你自然而然產生資產配置的需求。

配置是因應需求而產生的,不是為了配置而配置,你去問問郭台銘他的資產99%都是鴻海股票會不會太多?要不要分散一些到債券、房地產?問問你自己,你資產配置的需求產生了嗎?目的是什麼?期望是什麼?

每一種資產都有其特性,你要先徹底瞭解之後,才能因應需求做適當的配置,要配置通常是為了平衡風險,不是為了獲利,就像你假如因為股票獲利不好,然後要配置債券,那就是本末倒置了,通常是獲利好,或是太好,為了鎖住獲利,因而做平衡配置,很多人不懂的急流勇退,常常最後一盤整個輸回去。很多中小企業主為何喜歡購置房地產就是這個道理,一方面守成,一方面房地產是個資金調度的好工具。
vonyi wrote:
你好,我當然知道理專...(恕刪)

股市是來到高點,問題是債市也是高點.
現在的情況是低通膨,低成長,低利率的年代,熱錢也是來到最高點,錢無處可去,造成投資人謹慎地在股市債市之間游走。債市的風險雖然小一點,但獲利空間也是比較小。以現在三大經濟体美國日本歐洲,利率都在零以下,其實債市泡沫不比股市小。如果下次股市修正原因來自於升息,那恐怕債市的衝擊並不會小於股市。
美國10年債利率目前是2.6, 往後一年可能在2.4-2.8之間,如果一年後是2.8, 那不少券種,可能會獲利接近0, 如果是2.4, 那也許還有5%上下的獲利空間。有些基金經理人技術高人一等,也許獲利會大一點。現在的債市性質,其實接近股市,獲利主要來自資本利得,而非利息收入。雖然波動小一點,但實質上已接近股市.
如果沒有資本利得的收入,以目前的利率水準來看,年獲利要大於3%, 恐怕是有難度(義大利,西班牙10年債目前小於3%)扣掉管理費等支出,留給投資人的,恐小於2%
目前選債券基金,區域應選利率較高的區域,操作績效突出,還有重點要挑管理費比較低的。符合這三個要點的債券基金,恐怕不多,要會慎選

股市方面,美股平均本益比18-20. 相較於低於3%的10年債,還算正常。往後有沒有空間,巨量的游資會說話,如果錢不留在股市,那只能往債市逃,股債市來回波動,會是常態。會不會崩盤,大隻的黑天鵝來,還是崩。
股市雖然風險比較大,但往上的想像空間,會比債市好不少。選股市基金也是三原則,管理費要低,績效要好,區域最好大一點,符合這三點的基金,也是很少,要慎選


回到版主問題之前,先說我對投資的看法。積極的投資,應該是未來改變現在,未來你想如何過活,需要那一方面的專業,就應該改變現在的作法 ,一步步有耐心地建立未來的能力 。所以投資的重點不在急著賺錢,而是財務能力要同時兼顧。所以才會建議不要太在乎配置,以專業學習為主要考量。

看版主的文章,顯然與積極投資相距甚遠,應該是偏向穩健保守型,比較希望投資是能獲得穩定的回報為主。依版主的特性,比較建議應該要放棄個股投資,加上目前股債市皆在高檔,建議現金加保險提高到5 成。其餘5 成,債券基金3 成,股基或etf 7成。或債券加平衡基金4-5成,其餘股票基金,etf
。台股部分,既然不是很積極,乾脆放棄,把精力放在工作,有餘力研究基金就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