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波克夏和亞馬遜股價那麼高??

INNOCE wrote:
投資一家公司能不能獲利
根本在於公司的內含價值能否持續增加
而不是發不發股利
將股利考慮在先根本是倒果為因的想法

一家公司配5元股利給你
結果公司營運持續衰退,股價下跌了10元...(恕刪)


兩者應該站在同一立場比較才有意義。
這例子裡的對照公司根本就不是同一level的,所以這樣比較失去了意義。

在理想的世界裡波克夏的做法當然是合邏輯的,然而現實社會裡巴菲特只有一個,而且巴菲特自己也早就說過以他的部位如此之大,如果想要維持原本的成長率已是越來越難(事實上波克夏也有年度報酬不好的記錄),終有一天當成長不再時波克夏也就一定要變了。

我個人挺懷疑一件事的,如果波克夏是在亞洲國家甚或再縮小一些變成是在華人世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這種理想世界的理論是否還能行得通?
1104就是一個例子,雖然經營績效不可和波克夏同日而語,但是在二十年前1104好歹也算是家叫得出名字的績優股,也有些獲利不錯的歲月,然而買過持有的人多少都有些心酸淚吧?
INNOCE wrote:
買波克夏你是由其他股(恕刪)


小弟我千不該萬不該

汙衊INNOCE大您心中的神

在這裡向您道歉

不過小弟希望未來波克夏能夠配息給股東

對波克夏有信心的股東自然會拿股息再投資波克夏

但如果實情真像Katong大所說

波克夏股東都是口袋很深的有錢人(股票變壁紙都沒差的級數)

那小弟在這棟樓的發言

您就當作是廢話吧
我真搞不懂,這有什麼好爭論的?不能中華電也買一些,波克夏也買一些嗎?難道規定就只能全押一檔?

通常同一檔基金會有配息的,也有不配息的,why?不就是各取所需嘛,想要慢慢收回投入本金的,就選配息的,願意相信經理人的操作的,不需靠配息過日子的,就選不配息的,就稅賦方面來看,不配息的是比較有利。

每個人的所得稅率是不同的,台灣之前實施兩稅合一,可扣抵稅額讓高所得稅率者的影響不那麼大,但是當營所稅從25%降到17.5%、可扣抵稅額減半、綜所稅最高稅率從40%提高到45%,種種措施下來,讓高配息對高所得的股東來講要多繳很多稅給政府,因此所得稅率低的,喜歡配息率高的公司,所得稅率高的,就不那麼喜歡配息率高的。

其實理財要有配置的觀念,而且當你的資產漸漸增多之後,"稅"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大家都知道長期複利的效果,那就更不可輕忽"稅"在複利累積中所扮演的角色,現金流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每分配一次就會有一次耗損,扣除緊急預備金後,現金流差不多剛好等於支出就好,所以買一些中華電來支應現金流,買一些波克夏來儲備長期戰力,這樣不是很理想?並沒有那個比較好的問題。

其實房屋跟土地也是類似的含意,房屋的持有成本比土地高,而且有折舊問題,但是房屋出租可以創造現金流,反之土地就不容易創造現金流,也就是持有的期間,你也不會有什麼現金回報,不過長期來講,就資產價值來看,持有土地是比較划算的。

劍神路亞 wrote:
小弟我千不該萬不該...(恕刪)


你對巴菲特和波克夏的了解只是道聽塗說的閒言片語罷了
我不需要多浪費時間解釋了
INNOCE wrote:
一家公司在CEO長期經營之下
股價在50年期間,由19美元漲到214800美元
目前P/E為17倍,P/B為1.48


證明了50年的淨值持續成長的功力,
仍然無法獲得留住現金持續投資的信任,
證明一切都是非常艱辛的.

如果波克夏是單一製造或是服務業,面臨單一產業的未來不確定,
或許無法有50年長期持續的優良經營機會,

但是別忘記,波克夏是投資公司或是控股公司,所以有機會超長期持續優異,
1.持有波克夏代表持有部分美國藍籌績優股的部分組合,當然這是波克夏認證與投資甚至於介入經營的,類似相對集中的ETF,

2.更重要的是,為何波克夏可以長期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留住投資組合所有現金以及保險事業浮存金,在適當的時候,非常大舉的投資世界級的公司,如果沒有留住這些現金再投資,這50年就根本無法產生高效的淨值績效,

這個被質疑的理由,剛好就是成功的因素,長期的超級投資成功必須一直不停的再投資,這本是狂人的行為,
當然一直不停的再投資就是雙面刃,一般人賺大錢就是保守了,收回現金,所以也永遠無法有50年的超驚人複利績效,
要是實力與被信任度超級強的投資超人才有機會達成,50年持續也只會是非常罕見的特殊例子.

3.大家也別忘記了,巴菲特自己就是波克夏的大股東.
此外我也不是故意幫他說話,或是十分認同,畢竟這是個理想上超級的特例,
50多年前巴菲特的投資基金,就曾經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標地,或是暫時想退出投資,
巴菲特選擇解散基金,將全部的現金退還投資人,或許未來有一天,波克夏不想也無力再投資時,
會開始發股利或是退還現金吧.

即使很相信巴菲特團隊,也只需投入部分資產,如果對於不發股利很質疑,就模仿巴菲特買入的大型藍籌組合,
就會有股利了,但是在這樣自行模仿巴菲特式的投資有股利的情況下,99%個人的投資報酬會比投入波克夏差,
就是因為現金再投入的判斷以及投資功力差異的緣故.(當然電話線也差很多是一定的)

我在10年前曾與一位工作上的友人談到,我很建議他將部分現金去買張忠謀與徐重仁經營的公司,
當然不要買在市場很激情的時候即可,畢竟當時我告訴他,我觀察這樣的專業經理人真的很少也很優質,
至少一部分的資產投入是可以相信的,不過大部分的人相信的是自己,但是自己卻又不高明,
提升自己的高明到可以看出什麼是非常高明的人與事,是一件萬分重要的人生思考.
通常配息率高的都是成熟型的企業,在淨值方面並不會顯著的成長,投資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報酬率只能拿股息繼續投資擴大自身的財產。
而波克夏一再的投資使淨值不斷的成長股東們的財產也隨股價而擴大,因此對於巴菲特他從來不看股價成長多少他反而看重淨值成長了多少。波克夏股價漲贏了S&P500指數,淨值成長率卻輸了,他就認為他對不起股東,因為你不如去投資S&P500指數,因為他相信小狗最後一定會回到主人身邊的。
兩個方式沒有對錯經營方式不一樣而已

波克夏股東會有投票,大部分的股東選擇不配息繼續保留盈餘轉投資,還是壓倒性的投票數證明了巴菲特的經營方式確實讓股東都很滿意
Hi,

好久沒有上來發言,看到這篇討論提供點個人意見,不認同的請跳過囉~~

其實INNOCE大大的觀念蠻正確的,當然不是說其他站在發放股利派的人是錯的,
而是重點在於"所投資的公司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是否能夠維持獲利的成長,且運用資金的效率不低於發放股息"。

不可諱言,投資股票本來就是把資金交給自己研究過、且信任的公司或經理人運用,以求取適當的報酬;
這當中存在著一定風險,畢竟未來不可知,
巴菲特因為過去所累積的戰績而被許多人所稱道,
而"信任及神之名"也由此而起,當然,有心人可以去查看看波克夏的股價雖然很驚人,
但是他的EPS也是很驚人喔~~ 也就是其本益比應該還算是正常人可以想像,
波克夏並不算是本夢比型的公司~~ 也就是其股價說高並不高喔~~
(很沒注意了,之前的記憶如此,如果現在進入夢境,就算小的說錯囉~~)

公司營運的成果,無論是以內在價值成長、或是股息發放的方式存在,
只要它依然在成長的軌道上、而投資人的投資時點適當,相信是可以得到滿意的報酬的。
(另外,想要超越神的績效,當然就得自己好好用心的加倍研究波克夏以外的標的囉~~)

"只要投資人不是閉著眼睛在投資,而是時時關心自己的選擇,並在適當的時機作出適當的決策",
那麼就算是波克夏或是這個投資世界,無法永遠有神的守護,
(是的,就邏輯上永遠不可能有這麼理想的公司,但是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會讓它瞬間殞落~~)
相信投資人也都可以很自在地,在這個投資的世界中悠游囉~~

共勉之~~


chmiao wrote:
兩者應該站在同一立...(恕刪)
這一篇要mark起來!~ 有許多觀念能讓投資股票小薪水族省思

6161 wrote:
證明了50年的淨值...(恕刪)

請問6161前輩,目前市場上除了您提的兩位領導者。
還有其它值得讓您這樣讚賞的企業家嗎?
還請不吝賜教

Katong wrote:
蘋果電腦自1987年至今2015年,年年配息(除了1996年沒配息).
自2012年起,每季配息一次,一年四次.
http://investor.apple.com/dividends.cfm

你可以看清楚自己貼的網頁嗎?
蘋果電腦在1995年10月到2012年7月中間,
合計16年又9個月的時間,沒有配過息,
中間兩次都是分割股票而已。


當年庫克上台宣佈開始配息,
可是轟動市場的大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