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CE wrote:
投資一家公司能不能獲利
根本在於公司的內含價值能否持續增加
而不是發不發股利
將股利考慮在先根本是倒果為因的想法
一家公司配5元股利給你
結果公司營運持續衰退,股價下跌了10元...(恕刪)
兩者應該站在同一立場比較才有意義。
這例子裡的對照公司根本就不是同一level的,所以這樣比較失去了意義。
在理想的世界裡波克夏的做法當然是合邏輯的,然而現實社會裡巴菲特只有一個,而且巴菲特自己也早就說過以他的部位如此之大,如果想要維持原本的成長率已是越來越難(事實上波克夏也有年度報酬不好的記錄),終有一天當成長不再時波克夏也就一定要變了。
我個人挺懷疑一件事的,如果波克夏是在亞洲國家甚或再縮小一些變成是在華人世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這種理想世界的理論是否還能行得通?
1104就是一個例子,雖然經營績效不可和波克夏同日而語,但是在二十年前1104好歹也算是家叫得出名字的績優股,也有些獲利不錯的歲月,然而買過持有的人多少都有些心酸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