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解答你最關心的議題,
綠能第三季毛利-1%,產能全滿,商品報價則完全反應在營收上
(至11月營收漲幅以逾6%,商品報價取特高效矽晶圓報價作為參考0.84->0.892約6.2%)
(成本跌價致毛利增加部分暫不討論,可能有合約報價的問題)。
在產能滿載下,保守估計成本不變(也只會低不會高),
而營收增加的部分,你稍微保守計算一下這樣的毛利夠不夠cover掉營業費用?
再來第四季並沒有像第三季因為台幣貶值兩塊而認列額外的美金負債損失,
所以有沒有損益兩平,你稍微估算一下就知道了。
cockroach1136 wrote:
你要不要先貼出來....(恕刪)
cockroach1136 wrote:
昨天又研究了半天 ...(恕刪)
你可以觀察到,除了綠能,國碩,中美晶,合晶,達能,都在這波太陽能族群,率先起漲,
其中國碩,綠能,達能漲幅均較電池廠(除了昱晶以外)為高,
原因是在於矽晶圓廠除了報價拉高,成本也降低,電池廠則為成本及報價同時增加(當然電池廠的新聞都是比較多的)。
另外,綠能12月營收頂多隨商品報價提升而已,不會大幅度成長,營業費用是2億不到,
而第三季不計算美元"淨"負債40億對台幣跌價2元損失2.6億,第三季實虧約2.6億,
所以12月營收必須達13億才"有機會但不難"超越損益平衡點(37.8+2.6=40.4億)
而目前股本其實是4.2億股(第三季?有私募),
思考未來每季營收約達44.6億(40.4+4.2)才可貢獻eps一塊
或每月達14.7億,我認為要賺錢不難,但明年每季要賺1塊不是不可能,但是"有困難"的,
但到2017年或許就又有不一樣時空條件出現可以參考了,
2017年太陽能合約原料全都換完新約確立。
(過去太陽能隨著油價飆漲那是在飆夢)
如今,補上我的思維,未來,只要油價不要大幅飆漲,對太陽能產業其實是有幫助的,
從產業經濟學來說,太陽能與油價的關係從能源的替代性,已逐漸轉換成市場的競爭性,
也就是說,曾經人類因為油價高漲而尋找替代性能源(但不具競爭性質),
如今卻因為替代性能源市佔率及競爭性提升,逐步壓縮原本碳能源的市場。
cockroach1136 wrote:
其實我不大會看財務...(恕刪)
cockroach1136 wrote:
昨天又研究了半天 ...(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