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ola wrote:
好詳細的文
所以台灣一半以上都是至少有500萬資產的人
但父母沒有辦法留給他多少遺產 永遠月光的也有幾百萬
難怪有人質疑這裡有錢人很多
但是有時又看到很多說自己多清貧的文
不以比例來看 不管哪一方至少都是百萬起跳的族群啊
以前看過一句話 人不可能永遠一樣多錢(除非共產 大家一樣窮)
今天就算財富平均了 全台灣每人分500萬
有的人會投資 錢滾錢 變3千萬
有的人也投資 例如餐廳 但生意很差 賠光光
有的人直接花天酒地 花買300萬的賓士
很快就花完了 又變窮鬼
所以每個人想法 運氣 做法都不同
最後呢 還是會有的人很有錢
有的人花到沒錢 繼續抱怨這個社會不公平
因為「天賦和才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所得和財富累積是可以接受的貧富差距
但是要確保機會平等才能讓資本主義正常運作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因為「出生不平等」而導致的「絕對貧窮化」,
財產繼承制度是造成社會不平的等的根源
這點在法國哲學家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英語:Discourse on Inequality)》或「社會契約論」等就有提出過
因為「機會平等」而導致有能力的人賺比較多錢的「結果不平等」這點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因為「機會平等」而導致的結果不平等,不應該鞏固世襲繼承財產給子女給下一個世代
否則會造成「世襲資本主義」,這完全就跟你的能力無關,是一種「機會不平等」的貧富差距
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曾經世襲了800年的財富
所以你看巴菲特為什麼鼓勵繳稅,而且不喜歡投資房地產
有些富豪不喜歡繼承財產給子女,全捐給慈善基金會
這就是真正的資本家,但是只是少數而以
alan0080 wrote:
古人說物極必反,想必也適用在經濟發展上.
真是一篇好文,分析得很清楚.
只是,資產階級要怎麼確保每年有5%的資本利得,也是一門學問吧.
皮凱提可能是相信資本收益率會長期維持5%
馬克斯是認為資本收益長期來看是會下滑的
但這就代表「資本所有權被壟斷」
老一輩的人「生對時代」例如只要工作15~20年就可以有財富自由
因為當時投報率超過10%,工作20年存下一半的錢基本上,
你就可以光靠資本收益達到100%以上所得替代率,然後40歲退休
但是現在如果資本收益率走低,
你就要工作更多年才能財富自由,例如穩定的3%收益率,可能就要工作33年,
例如日本延長兔休年齡70歲還工作多辛苦阿
晚出生的人只靠工作不靠繼承是沒有機會財富自由的
因為以中位數工資3萬元來看,存下30%所得,一輩子大約就存500萬
而下一代只要直接繼承就超過工作一輩子的總所得,並且光靠資本收益就永遠不會花到本金





另外高老頭那個年代就是,古典金本位的時代
因沒有為通貨膨脹率,所以政府不能通過印鈔票來稀釋富人財富
但是現在不一樣,政府開動印鈔機讓通貨膨漲率上升的比名目利率更快就可以稀釋掉財富
實質利率=名目利率-通貨膨脹率
自古聖賢盡貧賤 wrote:
那請問大大有什麼方法打破現有的框架呢?
建立一套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是混合經濟制度
即「社會資本主義」,類似瑞典、挪威、芬蘭這樣
房地產超過1棟房子非自住,抽房產稅,遺產稅、房產轉移稅
把資金從虛擬經濟和金融業延伸品,逼到製造業領域來
股票給股息要抽稅,企業直接以資本支出投資和研發和在生產
這樣投資人把錢擺在公司裡,股價會成長,投資人就不會想要領股息
把企業儲蓄投資到資本支出可能讓「預期的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增加
那麼就不比把錢領出來給股東
還可以製造更多就業機會
例如台積電不配股息給股東,把錢拿去在投資之本支出的內部報酬率更大
還能製造更多就業
那麼以股價成長的方式回饋給投資人,未來預期自由現金流量成長
就不需要配這麼多股息
如果以上方法還是無效
----------------------
所得分配方面政府如果讓,通貨膨脹率>實質利率,也就是負利率也能稀釋掉有錢人的財富
會發現股價成長的不比通貨膨脹率更快
但這就是日本用的招式阿......
算是下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