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佣金千萬等級的併購案 在我們Semi產業也是久久才一次,
拿景氣好的峰值收入 當作指標 本來就很可笑 (現在科技業內,誰還拿以前拿股票分紅來說嘴,會被自己行內人吐槽的)
更別提現在早就不再是20幾年前 各種vendor林立,景氣大好的時代
依照這十多年來的產業走向,廠商倒閉/合併的情況
她這單吃不到 要等下一攤 不知要在等上幾年
haitzu wrote:
三點思考,敝人不巧也待過投行
1. 投行的薪資結構,併購deal的佣金收入佔大部分,起薪雖然不錯,幾百萬的量級差不多了;你覺得現在台灣還有很多大併購可以做嗎?那估計是過去的峰值收入吧?
2. 從量級來看,年薪峰值千萬的人,從事內線交易賺2000萬不合理嗎?我覺得合理,你覺得月薪6萬的員工,有沒有可能為了6萬貪污動手腳?如果少了兩個量級,為了600元貪污,我就覺得不合理,除非法律風險很低
3. 這也是最重要的:你怎麼知道她沒有其他帳號也做內線交易呢?只能說沒被抓到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