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技術分析有用嗎?

happywork01 wrote:
個人認為,技術分析大...(恕刪)
瞭如指掌
有興趣看看這篇吧:
常聽到「相關不代表因果」...

我如果斬釘截鐵講:

"技術指標本質上跟預測未來完全無因果律, 不管怎麼回測驗證都一樣"

不知道會不會被打?

但別急著打我... 我再補一句:

"但有時技術指標之結果跟未來的股價漲跌卻有高度相關"

應該想打我的人就變少了, 但學統計的人大概還想再打我...
(因為第二句話是廢話)

所以我再補一句:

"信仰給人力量"

......
...算了, 我還是溜吧...
但我常聽到用技術分析的人的會有一種說法

就是當被質疑方法不準的時候,就會說沒有甚麼方法是百分之一百準的

但是勝率九十趴也是沒有百分之一百準、三十趴也是沒有百分之一百準

何不直接講勝率是幾趴就好,要用這種籠統的說法

相信如果一個方法勝率有七十趴以上,大家都會覺得勝率很高吧~

心燈 wrote:
但我常聽到用技術分...(恕刪)


我自己不太看這個
因為我總覺得市場決定一個趨勢叫我去買了
比不過
市場每天決定價格 好不容易決定出一個我覺得OK了 我再去買
還要可靠

這之間是有差別的 而且我自己從以前就覺得拿數學公式套在市場上是很奇怪的事情
人心又不可從模型量化 市場不過是個人性試驗場 這怎能用數學模型去套
心燈 wrote:何不直接講勝率是幾趴就好,要用這種籠統的說法相信
如果一個方法勝率有七十趴以上,大家都會覺得勝率很高吧~
  
因為一般人並不懂統計學,
那些滿口技術分析的投顧也沒多少真的了解,
也沒有多少人真正下去跑模擬,跑回測。

好的交易策略不見得勝率會很高,
因為走勢大多的時間是在盤整。
勝率40%~60% 算是正常,
但是要能小賠大賺
盈利因子 ( 總利潤/總虧損 ) 要高,
最大回撒也不能太大

例如下面幾個交易策略,你會選擇哪一個?







SpectreXSpec wrote:
我自己不太看這個
因為我總覺得市場決定一個趨勢叫我去買了
比不過
市場每天決定價格 好不容易決定出一個我覺得OK了 我再去買
還要可靠
這之間是有差別的 而且我自己從以前就覺得拿數學公式套在市場上是很奇怪的事情
人心又不可從模型量化 市場不過是個人性試驗場 這怎能用數學模型去套

個人覺得 您的觀念非常正確。

但是有沒想過,
如果每個人都想要低買,沒有人要追高,這股市會是甚麼樣子?
如果市場上沒有幸運的期待,麻將打起來像下棋一般,輸者恆輸,那這個股市又會是甚麼樣子?
如果這個市場只剩下"投資",沒了"投機"。那股市又會像甚麼樣子?

哈哈!沒說這樣不好,不過真的太沒趣了。(背後還可能一堆人失業)

心燈 wrote:
我從進股票市場也鑽...(恕刪)

有 內餡最好用
穩賺不賠

boshun wrote:
因為一般人並不懂統...(恕刪)


這裡談勝率當然是指風報比一樣的狀況下啊

風報比不一樣還有什麼好談的

如果光只談勝率,SP/SC 勝率不是超高

但知道的人都不會這樣比吧
happywork01 wrote:
個人覺得 您的觀念...(恕刪)


我願意相信
我現在仍然看到很多公司 營運未果 只不過前景看似不錯
市值就很高了 幾千億台幣的也是有
在美國跟中國還不少
或者營運很好 該行業也確實很棒 可是出現了未知未來是否營運真能夠跟上的價格
好比
一間公司的本益比在牛市中期 本益比15 16算高了
可是現在到25
假如這間公司一年現在賺5塊 牛市中期再怎麼樣也不過75 80塊
可現在出現125 130塊
這代表我現在買了125 130塊的該公司股票 即使這是好的資產 確實是好公司
但只要在未來景氣真發生地震 稍微強一點
要能夠確信這天的到來時 該公司要真能從5塊變成賺8塊
如果真有8塊還不夠 這只是代表沒有賠錢而已 要8塊開始繼續成長才會有賺錢
會有這擔憂的前提是非常簡單的
到底誰可以確定未來永遠都如此美好和諧平穩 這是超困難的賭注
很多好公司好資產好股票卻能令人套好幾年都是這樣來的 我們應避免這種慘劇發生

只要這種現象還會出現
我就不會擔心股票回不到正常的價格 這些現象是推高的動力 卻也是回穩的動力
竟有個現象同時導致了上漲跟下跌 集矛盾於一身 這也是股市獨有的地方 真有趣
當然我也認同正常的價格就該買了
畢竟
一間公司要是真繼續成長 在一個不那麼多人關注的情況下 由於我們不曉得下一次熊市何時出現
有可能短短一兩年又出現一次 也可能如這次一樣漫長 好幾十年
最慘的悲劇是我今天看該股票不錯 價格也挺好的 假如是150塊
可是我覺得熊市"好像"快來了 所以我等熊市的到來再買 可等到熊市真到來的時候
竟然跌不到150塊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而且好的資產確實承受得住打擊
我很確定在牛市中期的不錯價格 不用到好價格 即使真出現嚴重熊市 好的資產絕對不會賠到錢
還只會越來越好而已 舉例一個我親身遇到的狀況

有一間原本已經很好的原物料供應公司 比較偏向城市採礦 它平時表現就很棒了
但因為沒有經過大宗物品市場的熊市過 它的債務水平很不賴 有天熊市真出現了
它因為債務很不錯 沒因為債務讓它出洋相 不過當年仍是賠一點錢的
因為營運的成本不夠低 原物料的價格太低了導致虧損 從這天真發生了之後
它更加努力在精進降低製造成本上 最後由於大宗物品市場有不少是長期牛市
低估 很低估的商品價格我們大概都會知道 它可以精進到在很低估的商品價格出現時
仍沒到虧損的地步 可能離沒賺錢差一點點而已 但不會虧損

這間公司的股票從原本很不錯 變成非常好的股票 好在我們容易理解它
我們拿長期牛市的某大宗物品的較為低估價格自行計算毛利率 算出一個稅後淨利
拿這個自己算的EPS去套一個牛市中期比較正常的本益比 一旦出現這個價格就直接買了
只是遇到淨值偏高的股票 又另外一回事了 我不會希望這類股票淨值太高
淨值明明是個決定性沒那麼大的數據 我知道比淨值低太多會有利可圖 可是有太多股票
這類的只要跌到淨值附近就不會再繼續跌了 我也不知為何有一群買股票的要這樣想
可是他們要這樣想也只能順它們的意 但又似乎不是每一次都能卡在淨值附近
這另外一大回事了 買股票真有趣又困難

我覺得任何人都應該要想盡辦法找到更多這種自己較能掌握的股票
這種股票除了它本身勝率高外 且得建立在風險是自行認知 不建立在價格起伏上告訴我們的
還有個好處 一旦我們遇到看好的產業
但沒辦法那麼能掌握營運 可是該產業我們知道有利可圖 不了解卻很有利可圖
有利到仍值得一試 這種股票就值得被拿來保障留得青山在了
我們都曉得 試幾次沒結果 甚至一兩次失敗
可是在良好配置的前提下讓自己本金沒什麼虧損 一旦被我們真的買到好的股票
就是一個成功的投資案了 我覺得這種成功的投資案一生不用幾次就夠了
只不過就我自己而言 這種股票一旦出現好價格 可是手中的其他張牌仍沒有出現好價格
我還是會留個大概兩成三成的現金 如果是穩健一點的牌出現大概會留到一半
這必定得建立在風險的自行認知上 價格起伏大的但自己能掌握經營的股票也能是風險偏低的
這兩三成 五成倒也沒有一定 應該是取決於自己認知的保守報酬率上去決定的
每個人都不會一樣
但如果是價格起伏大 我卻能認為風險偏低 報酬率卻比較高 我仍會比較信任風險偏低
而不是由報酬率偏高去左右配置決定 我肯定會出七成
仍會這麼做也是因為沒什麼一定的 只是機率問題 壞的可能性仍存在
留著等其他張牌出現好價格再買其他張牌也好 這樣整體存活率會更高
報酬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同時出現兩張牌真是太好了 只出現一張還是留一點現金比較好
一來一旦有更好的牌仍有現金可以動用 二來又能增加存活率 這挺好的

我相信高風險不見得有高報酬 可偏低風險不見得報酬就真的少很多
因為風險絕不該以客觀的他人角度判斷
應是以自己的視角判斷且以對該公司的營運了解為主 別人怎麼看是他家的事情 從他人角度看
一定只有低風險就只有低報酬的狀況 可從自己的視角去看 很容易發生差異
我一直覺得價格起伏判斷風險高低是最荒謬的事情
要是這是荒謬 代表從價格起伏判斷現在的現實局勢也是荒謬
心燈 wrote:這裡談勝率當然是指風報比一樣的狀況下啊
風報比不一樣還有什麼好談的如果光只談勝率,
SP/SC 勝率不是超高但知道的人都不會這樣比吧
  
是的,
所以說要評論技術分析準不準,
要先看以什麼來論,

如果單以勝率,交易十次其中獲利的次數,
那它有可能是不準的,也因此被人說不準,
因為他們看的是勝率,不是報酬率。

事實上,每一筆交易的獲利和虧損是不同的。
就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它是準的,
因為它能達到小賠大賺,淨利是正值的目標。

此外,分析的標的是什麼?
個股 還是 指數? 用的是 現值 還是 還原權值?

除權前的價格和除權後的價格就不等價了,
如果用現值的話,
配息或增資、減的部份有考慮進去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