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憑一點薪水 卻要買房的下場

有機菜菜子 wrote:
正確來說,當時台北市高點應該是在78年底79年初,股市房市同步飆漲創高,78年有無殼蝸牛運動,訴求就是貧富不均,年輕人買不起房。最後股市房市是同步在79年反轉下跌,股市從12682崩跌到2485點,大台北房子約跌3、4成,松山區大安區那時新屋的高價約在4X萬。我是79年下半年買大安區華廈(沒幾年的中古屋),單價18~19萬,28坪,500出頭。...(恕刪)

你說對了,台灣經濟起飛是民國65,70年最明顯
有石化二次危機,薪水開始漲也這時間
75年同學在京華城附近買房子,這禮拜屋主說9萬,
下禮拜屋主說14萬,氣的她哇哇叫跟我訴苦.
台北市房價高點我認為是在李登輝說蓋一坪6萬
整個市場突然凍結,當年報紙每天一份都30多張
之前是2張,一大堆全工地廣告
工地秀全台槍槍滾.六合彩,牛肉場...
大家都發達 wrote:
我看到的數據跟你這個比較相近
房價在民國70~80年那一段也飆很兇~
如果民國80年台北市一百多萬就有正規的三房,以當時的薪資來看無殼蝸牛聯盟不用上街了...(恕刪)
薪資情況我至今還兜不攏
民國70年我在貿易公司薪水只5000,新人3000.
民國80年新人約20000-25000,
那十年薪水跟直昇機一般
民國60年台北市南京東路5段基隆路一大堆電子工廠
作業員是600.
民國60年到民國80年就是600.一直升到25000,
無殼蝸牛要買房屋,他薪水只3,5千元,一年才4萬到6萬5
買間150萬,200萬起碼20,30年不吃不喝
情況跟今天房價1000萬不是差不多
當年利息比現在高太多倍了
Alxe L wrote:
1 利率長期走跌 2 遺產稅降低至10% 3 全球大QE 4 銀行資金寬鬆 5 持有成本低
講白一點資金行情 還好選到川普阻止升息循環
不過房貸大泡沫早晚要爆炸 已經無法避免

這是很可悲的事
房貸泡沫後受傷最重的還是低收....
我幾年前看cnn有報導
oecd有大規模調查2008次貸風暴後
前10%收入花了3年多恢復收入水準
中產花了7年
低收 加入通膨後現在"還沒恢復"
數據也許我記錯有誤差
重點還是 多努力多念書多賺錢
趁歌舞昇平時代努力存糧
別天天想製造人為風暴
風暴過後窮人不會過得比較好
以後有空再去oecd查資料
十億先拿走五億 wrote:
錢會貶值 地會保值


這兩句話,我深深同意。

但是,買公寓或買大樓,不叫買地,因為地只佔總價很小的一部份,購買時,大多數的錢跑去買了會慢慢變成沒有價值的地上物。真正有價值超長期持有的是地,但不是地上物。如果只持有地,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單從地來獲利,而且就算要收租金,含地上物的物件才容易出租,不然就一塊地,除非有特殊用途的人,會想來租的人很少。

買房的人,很多人把買「房」和買「地」混在一起了,買房通常會買到地 (或一部份的地),買地可不一定會買到房。一百年後,一塊地有可能會漲到嚇死人,地上物則會變危樓,要拆還要花錢找人來拆。

另外,永遠不用擔心沒買個自己的地方就會沒地方住,永遠只怕沒錢而以,有錢卻完全沒屋可以買的狀況,這種狀況是永遠不會發生的,所以要擔心的是,老了沒錢,絕不是擔心老了沒房。

很多人把現在手頭有個一百萬,當成了七老八老了,手頭仍然只有這一百萬,而這一百萬的購買力卻被通膨吃光了。這的確會是大多數人的狀況,因為現況就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學會怎麼讓這一百萬的現金在若些年後變一千萬或更多,很多人都只覺得,這一百萬拿去做有的沒的「投資」或「投機」,三兩下就賠光了,所以還是買房最保險。而且,就算真的肯或敢把這一百萬拿去做些「投資」或「投機」的人,也的確絕大多數的人都賠光了,因為他們只是肯或敢而以,但並不是「懂」。也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買房的確是「最好」的方式了。

除非有剛性需求,不然買了老公寓,個人並不覺得是個好投資。如果是剛性需求,那其實買的東西是為了滿足需求,不該單純用投資的眼光看它。至於要付出多少代價來滿足這個需求,那就見仁見智。這就跟有人找老婆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人找老婆是為了享受被老佛爺支配的感覺,有人則只是想要有個伴,每個人狀況都不一樣。

所以,自己覺得爽就好了,不太需要管別人要怎麼做,因為,說到底,實在不干自己的事。
myballsonfire wrote:
但是,買公寓或買大樓,不叫買地,因為地只佔總價很小的一部份,購買時,大多數的錢跑去買了會慢慢變成沒有價值的地上物。真正有價值超長期持有的是地,但不是地上物。如果只持有地,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單從地來獲利,而且就算要收租金,含地上物的物件才容易出租,不然就一塊地,除非有特殊用途的人,會想來租的人很少。

買房的人,很多人把買「房」和買「地」混在一起了,買房通常會買到地 (或一部份的地),買地可不一定會買到房。一百年後,一塊地有可能會漲到嚇死人,地上物則會變危樓,要拆還要花錢找人來拆。

另外,永遠不用擔心沒買個自己的地方就會沒地方住,永遠只怕沒錢而以,有錢卻完全沒屋可以買的狀況,這種狀況是以永遠不會發生的,所以要擔心的是,老了沒錢,絕不是擔心老了沒房。

很多人把現在手頭有個一百萬,當成了七老八老了,手頭仍然只有這一百萬,而這一百萬的購買力卻被通膨吃光了。這的確會是大多數人的狀況,因為現況就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學會怎麼讓這一百萬的現金在若些年後變一千萬或更多,很多人都只覺得,這一百萬拿去做有的沒的「投資」或「投機」,三兩下就賠光了,所以還是房最保險。而且,就算真的肯或敢把這一百萬拿去做些「投資」或「投機」的人,也的確絕大多數的人都賠光了,因為他們只是肯或敢而以,但並不是「懂」。也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買房的確是「最好」的方式了。

除非有剛性需求,不然買了老公寓,個人並不覺得是個好投資。如果是剛性需求,那其實買的東西是為了滿足需求,不該單純用投資的眼光看它。至於要付出多少代價來滿足這個需求,那就見仁見智。這就跟有人找老婆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人找老婆是為了享受被老佛爺支配的感覺,有人則只是想要有個伴,每個人狀況都不一樣。

所以,自己覺得爽就好了,不太需要管別人要怎麼做,因為,說到底,實在不干自己的事。.(恕刪)


精譬 !

觀念非常正確

五分奉上

福澤百姓

功德無量
認同版主的兩點看法.
每月薪資80%拿去還貸款,確實不是好的決定.(其實,可用流動資金只要超過50%拿去還房貸都不是好的決定)
少子化高齡化是未來房價的殺手,再加上房子逐年折舊,房屋價值只會越來越低.
但是,政府的貨幣政策,以及稅務政策都是促使土地價格上漲的推手,公告地價逐年攀升,貨幣發行持續膨脹,都在促使土地價格上漲(因因而帶動房價),除非把多餘流動可用資金投資於每年有回報的金融理財商品,否則,若是把可用資金消費掉,也會讓自己兩手空空,而人總會老,薪資類收入不可能一輩子,老年時就需要靠固定收益配息或退休金支付生活費.
都幾千年的歷史了,大家都沒在看嗎?
戰爭時不值錢,等人燒搶掠奪,
全盛時管他有沒有人越靠近都市的房子越貴,
這時的鬼話最多了
薪水80%繳房貸,真實的一位年青朋友和家人租屋多年,收入些許穩定後,強烈的自住剛性需求下,以預算700萬開始看房,看著看著,需求項不自覺增加1.要市區 2.要機能 3.要學區 4.要新建案 5.雖然沒車,硬是加了要車位,..(6)加裝潢(配合車位加購,想想都遼下去了,這麼辛苦不如住的舒適一點),在這麼多的剛性需求下,短短看房一周簽下1200萬(3房),室內25坪,薪水80%繳房貸..為期30年, 2年過去了笑容不多,幾乎沒有休閒,初衷的剛性需求只有自住...身為朋友能說什麼? 剛性需求強烈,看房時拉都拉不住
結果2007年以前
捏著LP買下當初也是拼命喊貴的台北市房子
(反正房價每一年大家都喊貴,因為當時便宜的區域都是荒地/工地根本沒人看)

現在........地點選對的話,大概已經翻了2~3倍...大概要做三個輩子才賺得到的本..



不知道2029年回顧2019年房價,是否還有同樣感受...
Macquarie150 wrote:
精譬 !觀念非常正確...(恕刪)


感謝指正,已修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