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錐阿土伯 wrote:就是要先找好標的等崩(恕刪) 你0050多少要買?作參考。今天亂按華南金(21.9)就買到了…KTV今年現金殖利率應該還蠻高的?有興趣嗎?話說口罩公司今年算賺錢嗎?PS.口罩我集了好幾個顏色(沒放3M黑色),集滿七種顏色可以召喚什麼嗎?
英英間LKK wrote:我也很認真的告訴您,買ETF指數基金的話,其策略就是要長期打算,不畏景氣循環慢慢買。跌越多買越多..(恕刪) 請教英大:1.不畏景氣循環慢慢買的話,購入成本約等於長期均線對吧~大崩盤或許要等很久,也或許如同很多人說的以後都不會來了,但找低於長期均線的點切入,應該不用幾年就必能見到,這時候再一次投入買入等待時間內預計投資的金額,是否算是改良版的策略呢?2.跌越多買越多,那些等著跌時才投入的閒置資金在還沒跌還沒進場的時候,都在哪停泊呢?
pigstand wrote:1.均線有可能越墊越(恕刪) 其實這點小弟也知道,但跟第二個問題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問題.若視ETF為投資項目越跌買越多,那閒置資金放於何處呢?定存嗎?第二,因為閒置資金的存在,整體投資報酬率必然下跌.第三,閒置資金若不存在,那就是ALL IN了,換言之股市下跌時,即使ETF仍要折損價格,該如何保護本金使其損傷最小呢?一直不停的用期貨並不切實際.
窮忙一族 wrote:請教英大:1.不畏景氣循環慢慢買的話,購入成本約等於長期均線對吧~大崩盤或許要等很久,也或許如同很多人說的以後都不會來了,但找低於長期均線的點切入,應該不用幾年就必能見到,這時候再一次投入買入等待時間內預計投資的金額,是否算是改良版的策略呢?2.跌越多買越多,那些等著跌時才投入的閒置資金在還沒跌還沒進場的時候,都在哪停泊呢? 1.=>慢慢買,就是要成本永遠是平均價。跌越多買越多則可降低平均價,景氣繁榮後能夠快速大於損益平衡點。未來事難料,唯有堅持紀律,做個固執的投資者其勝算才高。這方法不限指數投資人,即使主動選股也是如此(只要公司有配息情況下,遇到倒楣事,都是加碼時機)。2.=>閒置資金如何停泊?我是放定存。或買外幣例如日幣美元,美元利率高,日幣有避險功能。閒置資金的比例跟年齡或被動收入多寡有關,這依個人情況而定。我是放很多資金在定存以備萬一。ps:資金配置是大學問,關係以後睡覺是否安穩,以及避免斷頭砍在最低點的最後救命丸。因此犧牲殖利率換取安全,這叫風險控管,至於比率拿捏就要看每人的心理狀況。我不會做期貨,因為我不懂。不懂的事絕不涉獵。
英英間LKK wrote:1.=>慢慢買,就是...(恕刪) 先跟英大道個歉,小弟並非故意找碴,而是這問題在這幾年確確實實的困擾著小弟.小弟最後的做法是放棄ETF買特別股來保證本金不縮水,這也是小弟的閒置資金停泊處,同時也有近4%的投資報酬率,然後用10-20%的資金買股票,改善每年收到的配息.
窮忙一族 wrote:先跟英大道個歉,小弟(恕刪) 目前不升息的時候買特別股還好,等開始升息時特別股就會折價了。在景氣低迷時特別股也不是不會跌,若公司不賺錢目前金融股的特別股是不累積的~也就是不配息。也是有風險,而且特別股有流動性風險~成交量少,想賣賣不掉。ps:特別股雖無收回期限,但5~7年後是可重定利率,並隨時可招回。目前溢價部分就會蒸發,這是很大的風險。我手上也有特別股,都是按發行價認購,很少自市場買入。
英英間LKK wrote:目前不升息的時候買特(恕刪) 感謝英大的深度分析,由於小弟計算特別股價值是採用簡單粗暴的算法,比方說富邦金乙特小弟去年六月有加碼,計算方式是6萬+前年未配息1720+1-5月利息900=62620,當時價格最低為62.3,其他比較早的特別股幾乎都在上市幾天內就買進,溢價也非常少,所以對小弟而言溢價問題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