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扼殺創意的元凶?

john65537 wrote:
台灣相對較弱,
這麼多年連隻獨角獸也生不出,
成績比東南亞國家還差。

你資訊有點落後了吧
台灣有的是市值三百億台幣的新創公司: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71/unicorns-in-taiwan
至於你說比東南亞差,你是指哪一國?

其實這種新創公司根本不重要。
那些能活下來的,慢慢成長為國家棟樑的企業,
比這些才創立沒幾年,又沒多少盈利,靠著人傻錢多,
就準備在股市坑人的獨角獸,有意義多了。
john65537 wrote:
搞創意的條件是:市場...(恕刪)


有在美國待過就知道

創意要實現

要燒很多很多錢
還要花很多很多時間
然後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講那麼多
台灣就是短視近利

以Musk創立的Neuralink好了
我朋友在那當顧問
他說Musk預計十年不賺錢也要燒下去
他在Google X 工程師年薪40萬美元研發N年不一定成功
連Google都有點受不了

台灣的老闆今年投資明年賺錢
不然懶的投資

這種心態當然沒有創新~

台灣的大公司內部有設研究所專門研究未來技術嗎?

連台積電都沒有!

但Intel有
Intel有Fellow體係讓研究人員專心搞研發

Intel的研發能力比台積電還強
台積電強在工程能力

沒那個種燒大錢花時間燒
然後練功完成一統江湖

台灣老闆寧願賺快錢
積少成多⋯⋯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有在美國待過就知道創(恕刪)

真的!!!
美國人超有創意
我要是說要搞火箭,一定被當詐騙集團,不然就被關到精神病院!!!

科技奇俠Elon Musk 5大劃時代發明

發佈時間: 2018/04/04

被譽為現實版Iron Man的Elon Musk(馬斯克),去年5月獲《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科技人物榜首。大家關注的不單是他的財富,還有他在科技領域的創新意念。從PayPal到電動車,從可回收的火箭到Hyperloop,無一不是打破常規、衝破極限的科技創新發明。

SpaceX 打造循環再用火箭

雖然Tesla是現時馬斯克最廣為人知的公司。但其實另一企業、主打可回收火箭的SpaceX比Tesla更早創立。SpaceX創辦於2002年,最大的創意在於製造可循環使用的火箭,旨在降低太空運輸成本,最終希望將人類送往火星。SpaceX研發的獵鷹1號(Falcon 1)和獵鷹9號(Falcon 9)火箭均已經成功發射。截至目前,SpaceX已經最少向國際太空站運送6次物資;而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早前首飛成功,更將一架Tesla跑車送上太空。

Tesla 超級電動跑車

Tesla創立於2003年,但其實並非馬斯克創辦的公司。在Tesla創立一年之後,馬斯克投資630萬美元,並最終取得公司發展的決定權。在成功入股後,馬斯克正式將Tesla定位為電動的超級跑車,而產品是為熱愛駕駛的人而創造,並非為價格戰而來,而且不會因為生產困難而降低成本;除了跑車,Tesla去年更推出電動卡車,開拓貨運市場。

PayPal 創網絡滙款先河

早在1999年,馬斯克和朋友聯合創辦了名為X.com的公司,X.com初期專注金融和電子郵件支付服務,也開創了網絡滙款服務的先河。一年後,X.com與Confinity合併,並改命成為PayPal,成為世界其中一個網絡和移動支付巨頭,並在移動支付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最終eBay在2002年以15億美元收購PayPal,而馬斯克在交易中獲取1.65億美元。

SolarCity 一站式能源系統

2006年,馬斯克與堂兄弟聯合創立了太陽能系統公司SolarCity,目前這家公司已成為全美主要的太陽能系統供應商。SolarCity目前正開發電力儲存系統,讓用戶晚上使用白天通過太陽能板獲取的電能。而成立SolarCity後,加上Tesla,馬斯克一直致力打造一個「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的系統。

Hyperloop 時速1千公里列車

Hyperloop(超級高鐵)是馬斯克最新的創意產物。他於2013年提出Hyperloop概念,在類似鐵路軌道的固定真空管道中構建,並在管道中安置「膠囊」座艙,理論上可減少阻力,使列車的行駛速度達到每小時約1,450公里。如果成功,將會使洛杉磯與舊金山之間的行程縮短至35分鐘或更短,現時Hyperloop已展開始試驗,並製作出列車的模型。

編輯︰陳展宏

美術︰陳超雄
真的是這樣嗎?

試想,如果太極殿自始至終只雇用大學學歷的畢業生
完全不雇用碩博士生,還會有今天這番成績?

未免也太貶低碩博士的價值了!

jack老大 wrote:
一堆頂尖碩博士去台積電做一般大學學生就能做的事

這結果就是其他行業很難看到頂尖人才
MBUSA wrote:
試想,如果台積電自始至終只雇用大學學歷的畢業生
完全不雇用碩博士生,還會有今天這番成績?

是啊

台積電


蔡力行


也沒有為了節省成本,而雇用大學生!!!!!!!!!!!!!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有在美國待過就知道

創意要實現

要燒很多很多錢
還要花很多很多時間
然後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講那麼多
台灣就是短視近利

以Musk創立的Neuralink好了
我朋友在那當顧問
他說Musk預計十年不賺錢也要燒下去
他在Google X 工程師年薪40萬美元研發N年不一定成功
連Google都有點受不了

台灣的老闆今年投資明年賺錢
不然懶的投資

這種心態當然沒有創新~

台灣的大公司內部有設研究所專門研究未來技術嗎?

連台積電都沒有!

但Intel有
Intel有Fellow體係讓研究人員專心搞研發

Intel的研發能力比台積電還強
台積電強在工程能力

沒那個種燒大錢花時間燒
然後練功完成一統江湖

台灣老闆寧願賺快錢
積少成多⋯⋯


幾十年前,貝爾實驗室(AT&T),Xerox,IBM,HP等都有一票研發人員,因為他們是終端產品或可獨立運作產品的企業,要能夠持續推出新產品賣給客戶賺錢獲利,所以不斷要投入研發.
數十年前,台灣的企業都只是在地企業,進口替代為主要目標,真要行銷全球,除了要了解各地各區住民的風俗習慣,也要知道宗教信仰與語言文化差異,台灣根本沒這種財力打廣告,也沒這樣的人才可以推廣行銷,但,台灣可以代工,至少工學院畢業的不少,懂機械/電子/電機領域的製程,只要把良率提升,把成本下降,能準時合格交貨,就是最大的成就,一般強調研發或創意的都是終端性產品的企業,台灣大多企業根本不屬這類,都偏在代工或製造的領域,只要把製程工藝發揮到淋離極致,讓品質良率達到最高,利潤就出現,但,時移勢轉,隨著科技進展,當然在改善或創新製程方面的需要,逐一浮現,所以開始需要投入研發與創意了,只是這些研發與創意都是在產線生產製造組裝的流程工藝上,與新產品的研發行銷完全不同層面,一個(跨國公司)是面對消費端,另個(台灣企業)是供應鍊端,兩邊著重的創意領域天差地別.
MBUSA wrote:
未免也太貶低碩博士的價值了!


台積電很注重洋學歷的
檯面上的人物
幾乎都是在美國的大廠當到高層挖來的

台積電不能只看現場員工
要看高層...

高層哪一個學經歷不漂亮...

就算是純種台大,大學碩士都台大
在台積電也很一般般...

如果是MTK
就沒有那麼重學歷
交大電子碩士就行了
不過當年的交大電子是第三志願
我高中同學爬到大M處長
也只是碩士而已
不過很早就進大M...
健人就是腳勤
guest2000 wrote:
幾十年前,貝爾實驗室(恕刪)


在美國
工程師談的是
未來需要甚麼

在台灣
工程師談的是
美國做出了甚麼
我們趕快模仿與趕上

研發要燒大錢的...

我台美都待過
台灣工程師素質不會比美國差
只是舞台不一樣而已...
健人就是腳勤
DandelionJack wrote:
何況大家現在也聰明了,知道對於創新與發明要申請專利保護,
所以台灣要發揮自己的創意,並且把創意商品化,進入全球市場的難度一直有。

現在RCEP一國申請專利RCEP諸國通用
台灣現在進不了RCEP真的會死很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