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dy0912 wrote:迷大,是的,我們都很...(恕刪) 等等等等等....越想越不對勁小弟前兩天不是才發了一篇,因擔心匯損影響,對開發金過年前的走勢不看好嗎?且Chaway大還補充了,二月份因工作天數較短,營收獲利上也可能不理想,結果小弟還加碼買進是怎麼回事?這跟外面那些大肆看壞比特幣卻偷偷買進的分析師有啥兩樣?!為表言行一致,下週起小弟的開發金持股會只出不進,農曆年後再逐步補回,當然,中長期對開發金的成長期待仍是不變,而開發金到農曆年前若超出小弟預期,大漲特漲,就恭喜版上的各位大大了...
迷迭咖啡 wrote:你們功力都沒傳授...(恕刪) 迷大,有些時候是得靠賭運氣的,並不是好事,小弟也常常賭錯邊,幸好都有設定停損,才不致於大輸,而2018年初開始會這麼順利,可能也是每次回台都有做點好事得來的福報吧,也因此需要收斂一下,勢不可用盡,不能凡事靠運氣..
開發金去年獲利116.41億元,大增97%,創下近11年新高及史上次高,每股稅後盈餘(EPS)0.8元,搭上國際會計準則9號公報(IFRS 9)今年上路,淨值可望加增50億元,股價10.9元創2015年7月8日來新高。
小弟是工科出身,對於IFRS 9有一些資訊看不懂,不曉得有沒有相關人士可以幫忙解釋一下?感激不盡1. 公允價值的定義?以股票來說,是指淨值還是股價?2. 認列至損益表跟認列至其他綜合損益有何差別?打錯字修正一下,另外自我解釋,公允價值,以股票來說,應是指淨值,不然如果以股價來看,就應該是以某段時間的均價來看,比如前一個月的收盤均價,但這部分沒有明確定義,由持有公司自行定價有失公平,且可能影響財報結算時間,故小弟會以淨值認定認列至損益表,應該是賣掉後可以直接列入獲利,認列至其他損益則只能歸類到資產淨值,但賣掉後應該還是可以列入獲利,所以這點一直搞不懂差別在哪會想搞清楚這個,在於這則新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2929981記得目前列在備供出售裡來說,國泰人壽更多,達300多億,若重估價值國泰的淨值增加應該要更多,但文章只提到兆豐金與開發金,其他則未提及,若以前身為投資銀行來看,王道銀前身也是工銀啊,那怎就完全沒提到先前小弟提過,很多資訊來自於新聞及公告,故看到一些影響現況的新聞都會去深究其真實性,以免被媒體帶風向,煩請更了解IFRS 9的大大們協助解惑,謝謝
Teddy0912 wrote:小弟是工科出身,對於...(恕刪) 嗯,看來好像沒什麼大大想幫忙解惑,那小弟就腦補了話說,原開發工銀作為投資銀行的時候,資本額206億,自有投資的部份約有500億,而募集資金約300億去年減資了約193億上繳開發金,以作為收購中壽之用,照說,目前資本額應該只剩13億左右,但新聞提到,預計2020年前還會再減資約270億上繳,哪那麼多錢啊,當然是需要處分部份投資,募集的資金不能動,又不是自己的錢,所以得賣掉自有投資的部份,但新聞又提到,預計減資後剩340億到350億之間,約佔金控淨值2成以內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2696018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342568我們就以340億來算2成,也就是開發金控的淨值約應該要有1700億,開發金控股本1497.63億,淨值11.21元,約為1679億,與預估值相當接近,故這新聞是可信的再算回中華開發資本,股本206億,自有投資500億,共706億(可以這樣算嗎?)減資了193億,三年內再減資270億,還有340億,也就是806億(是這樣算嗎?)光處分利益大概就可以多100億,這部分應會列入損益表裡,而IFRS 9實施後,這100億雖尚未處分,但由於列入淨值,所以應該會增加100億左右,也就是淨值約增加0.06,咦,這樣很多嗎?啊⋯⋯不管啦,反正應該會比新聞估計的再多50億,難怪外資買這麼爽,啊⋯⋯明天會漲啦以上純屬自己腦補,估算也應該有很多錯誤,請勿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