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小弟實在感慨,台灣這美麗與純樸的小島,慢慢卻變質了,有人說未來會退化如封建社會
台灣資源不多,要如何永續呢?
每當久居國外回台灣,最懷念的還是夜市美食,操一口台語與老闆閒話.那種感覺是溫暖的
淳樸的台灣人,經歷許多,尤其是南部或東部更再意的是對生活上精神的滿足
兩年前我們還能看到大陸人說“台灣最美的是人”我真不希望它會成為過去式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
這些做實業的,這幾年都是賺賺賠賠,如果年紀又大了,當然就不會繼續投資下去,或許公司存在的理由是給這些
年輕員工繼續提供舞台
加上也沒有明顯的產業鼓舞或導引方向,市場資金寬鬆沒錯,卻導引入對未來經濟有負面的房地產
假設在大陸已經拼了幾十年,今天大陸資產賣一賣,或是說回台弄個空殼公司,反正轉口貿易.可以上市,
可以銀行借那全世界最低的利率,又因qe貨幣貶值壓力,當然買不動產,比較安心.
不然你看頂新,99%的銀行貸款?
但台灣可以嗎?.銀行利息低的跟沒有一樣嗎?當沒有建設好可強固的產業方向,你說這些資金要去哪呢?
小弟認為,當這些投機遊戲結速時,台幣必然要貶,可能會如2008年挑戰35元
同樣的,台灣有許多上市公司,我相信尤其轉口型的小公司只是空殻,那營業額也不要太相信,這一類地雷股也
不要踩到
但回歸話題,市場資金的寬鬆,好的股票在全球經濟有好轉的跡象下,我相信本益比轉到本夢比概念的,也會不少
台股的產業調整,應該也很清晰了,傳產股還會是主流,至於金融股,往往是市場的溫度計
台北有超過35%的人擁有2戶以上的房子,全台有超過66萬人擁有3戶以上的房子
跟股票一樣,當大家都在車上,誰來抬轎?
當趨勢明顯產生變化,買氣會急凍.供給會增加.還是跟股票一樣,“希望與恐懼”
房地產本是變現性差的產品,法院拍賣價也會是另一項壓抑房地產的因素
在低利與qe的前提下,房價會整理與震盪,但有可能會如溫水煮青蛙般慢慢的變化
但台股資金就不同,會慢慢增加.但因台灣經濟結構的變化,傳產類,產業競爭穩定的股票會比較受注目
有沒有注意這波傳產股,本益比似乎不能以20倍衡量,甚至會有所謂本夢比
小弟認為,未來房地產的投資,只有大陸有機會.或許報章媒體都說大陸房地產泡沫,
但都忘了大陸有13億人口與數百個城市,大陸的土地多是配給式的小產房,不能買賣.商品房才是城建的主力
1.以13億人口來說,城建基礎還是初步的,
2.加上不斷的政府公共建設的投入,如各地輕軌,公路等,
3.服務業成長與中小企業的不斷成長
4.最近開放一胎化的政策
5.高利差,與低貸款.現在大陸各地貸款約7%,而且許多地方限貸或約6成以上的自備,今融流動問題不易發生
6.大陸的收入是政策性增加,一年各地平均12~15%的增幅,
7.最重要的匯率與貨幣政策
當然,雖認為大陸房地產可以持續投資,如東莞,已經限外了,只能買一戶.
再來就是全國的營業稅政策,如台灣的奢侈稅,但大陸是五年,只是大陸部分是5.8%
所以,投資大陸的房地產,對台灣人而言,可能已經是過去式了,
但大陸今年4月1日開放台灣人投資a股,以大陸股市多年的整理,加上政策上的偏多,
小弟相信大陸股市有機會走出一片天,尤其經過這幾年的加薪,產業升級,與內需市場的成長
這幾天問了開戶的方式,雖然大陸股市很多內線與人為操控.但也不乏很多不錯有前景的股票
這是小弟住家窗外,這是寶成集團的鞋業城似乎開幕,很熱鬧.儘管珠三角外銷不力,
但人還是那麼多,馬路也是越來越多車,一點也看不出不景氣
小弟相信中國在未來5~8年還是高度持續成長,
畢竟這是一個人制的社會,
接班人的安排穩定,對大陸的經濟是絕對的影響
以小弟的觀察,台灣資金的流動說明一下
1990年應該傳產業外流第一波,飛彈時減緩,2000年換政權時第二波,
2008年金融海嘯,資金回台,但這些回台的資金,有高比例是早期的中小型的傳產業,回台也無心投資
2013年以後,小弟認為資金會朝有力的方向移動,但會屬小型資金的服務業往大陸發展,
對台灣的資金應該影響不大,資金的大幅流動,還是要看2016年的執政情形與大陸的內需經濟發展而定
其實,現今在大陸的企業,有很高比例是以內需為主,台灣的行銷人才,若能對大陸市場有更深的研究,是很有價值
的
回頭想台灣股市與房市的資金,就能大概瞭解,這波多頭會持續多久.不要被那產業空洞化給嚇得不敢投資
就如小弟一開始說的,做空可以賺,作多也可以賺,但會有很多人賺指數賠價差.其實,小弟也不例外
只是虧的時候小虧一點,賺的時候勇敢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