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息後淨值會降,股價是市價,是一種行情,
沒道理硬把也拉下來等填息出現,
讓市場自已去把股價下修才合理。
而配股股東權益也不會變,更沒道理把股價拉下來。

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何謂資訊不對等
歐美是證券行自行在除權息當日提供
一個除權息後參考價,讓客戶決定掛買賣價,這不是比較合理嗎?
這公式並不難算,配息就股價減股利、配股就股價/(1+股票股利/10),
這有什麼資訊不對等??

官員說台灣也只是提供參考價。
都訂出平盤價加上限制漲跌幅10%,還敢大剌剌的說只是提供參考
股價100發3元配股的公司理論要連續三天漲停才能填滿,

大部份長期持有戶,根本不管除權息日是哪天
只有一堆短線散戶在拼填權填息,填權填息的力道哪夠填滿
就算真的夠,有一個10%天花板在那,不用兩天市場就無力了。

這些長期持有戶,長年下來蒸發多少資產
這樣才是指數失真吧…
如果還原台灣股市除權息,台指早就破15000了

結論:配完股票、股利後,市場自然會決定他合理的價值

有大大提出某極端的例子:股價1000, 除息990
這個模型很夢幻,解讀也很不合理,
股價超過300點的股票,我是沒看過pb值小於3的哪有那麼多股利可以發?

就算有這樣的情況(淨值=股價)好了,
真實情況是跌停一天就沒人會接手,它就套牢在那了,股價會一動也不動。
股東拿到的配息,拿回的配息等於清算價了,手上多了一堆有行無市的的股票,其實也沒差。就看這家淨值只剩下10元的公司怎麼表現囉。

所以別再說台灣沒有限制市場了!
最折衷的方式我能想到就是除權息日取消漲跌限制。不然就不要除權息。


東區員外郎 wrote:
股價100發3元配股的公司理論要連續三天漲停才能填滿,


怎麼算的?

幸運基地 wrote:
金管會主委已請證期...(恕刪)

以中長期投資的我來說 這政策舉雙手雙腳贊成
除權後參考價
股價/(1+股票股利/10)
100/(1+3/10)=76.923
漲停三天股價才能超過除權前股價

回家放大假 wrote:
怎麼算的?...(恕刪)
東區員外郎 wrote:
配息後淨值會降,股價是市價,是一種行情,
沒道理硬把也拉下來等填息出現,
讓市場自已去把股價下修才合理。...(恕刪)

您談的內容多數都是由買賣價差觀點來解釋除權息, 自然會有那樣的結論...

幾個問題吧:

東區員外郎 wrote:
配股股東權益也不會變,更沒道理把股價拉下來。

股東權益是會變的, 您都說了 "淨值會降", 如果淨值會降, 負債不變, 那什麼
變了才導致淨值下降呢?

東區員外郎 wrote:
都訂出平盤價加上限制漲跌幅10%,還敢大剌剌的說只是提供參考
股價100發3元配股的公司理論要連續三天漲停才能填滿,

100元*1000股, 跟 76.923元*1300 股, 總值都是 10 萬元, 沒不同吧? 那它漲回
100 元填權填滿是很重要的嗎? 這等於在要求 30% 的漲幅耶 (10萬變成13萬), 也就
是 300 股零股賣光整個是淨賺, 是要什麼樣的題材來支撐這樣大的漲幅才行? 這怎麼會
是 10% 漲幅限制害的? 應該先回答憑什麼要漲 30%?

東區員外郎 wrote:
只有一堆短線散戶在拼填權填息,填權填息的力道哪夠填滿
就算真的夠,有一個10%天花板在那,不用兩天市場就無力了。

夠不夠是賣壓跟買盤的力道決定, 如果全市場都幾乎沒人要賣, 每天只成交 10 張, 那
我想不用幾隻小貓, 花不了多少錢, 就可以拉個三五支漲停了, 但問題來了, 憑什麼要全
市場都不要倒貨, 讓股價衝上去? 10% 限制只是把 1 天可以衝上去的事弄成 3 天才完
成, 但前提是要有題材支撐上去吧?

東區員外郎 wrote:
這些長期持有戶,長年下來蒸發多少資產
這樣才是指數失真吧…
如果還原台灣股市除權息,台指早就破15000了

沒蒸發吧? 怎麼算的? 如果您談的是指數, 那請要區分價格指數跟報酬指數的差別.

東區員外郎 wrote:
有大大提出某極端的例子:股價1000, 除息990
這個模型很夢幻,解讀也很不合理,
股價超過300點的股票,我是沒看過pb值小於3的哪有那麼多股利可以發?

謝謝您看我的例子, 但小弟不知道不合理在哪兒呢? PB 不合理?

東區員外郎 wrote:
就算有這樣的情況(淨值=股價)好了,
真實情況是跌停一天就沒人會接手,它就套牢在那了,股價會一動也不動。

前面您不是提到 "讓市場自已去把股價下修才合理", 那如果市場的判決就是那樣子, 那
這豈是除息後不降價能解決的呢? 因為市場願買的價格比一支跌停還低呀? 怎麼可能金管
會喊一句話, 大家就乖乖照那價格買...

東區員外郎 wrote:
最折衷的方式我能想到就是除權息日取消漲跌限制。
似乎是如此...

-----
其實除息後不減股價也沒什麼關係, 就如您所說, 資訊很透明, 會算的人就會算, 但減除股價不應
是被解釋成 "長期" 阻礙漲跌的理由, 若減除股價是下跌主因的話, 台股近十年來都流行發現金(除
息), 那按理台股指數十年下來應該跌得亂七八糟了才是, 但事實是去年還衝過萬點, 顯見 "市場資
金要不要追價買股"才是關鍵, 應當把重點放在這邊來看. 若資金肯追, 爛股一樣衝上天.
最近看到其實台股一年配一次股息對於填權息的路程就突然一大段~跟美股的差異

例如:股價100元,今年配10元,90元到明年的今天要回到100感覺很困難~

如果每季配2.5或是每月配0.83元,那每個月的97~100這之間填息的跳動其實很無感的

有時候一天的漲跌就沒啥感覺有除息了
贊成配息不預先扣除,因為股權沒有變動
配息為何要除息?上市公司收了現金是否股票名目價要往上調?
黑心總裁 wrote:
例如:股價100元,今年配10元,90元到明年的今天要回到100感覺很困難~
如果每季配2.5或是每月配0.83元,那每個月的97~100這之間填息的跳動其實很無感的
有時候一天的漲跌就沒啥感覺有除息了...(恕刪)


價值評估全憑個人的主張, 有很多種的股票價值評估方法, 以您提的例子來說, 一檔股票
在除息前夕是 100 元市價, 息值是 10 元 (肯定拿得到), 那麼剩下 90 元代表的是什
麼呢?

比較可以確定的是持股者有參與清算分配的權力, 所以一般就很簡單地把淨值也當成股價的
一部分, 假定此例中, 除息後淨值是 30 元, 那麼 90 元再扣去 30 元的淨值, 還有 60
元的溢價, 這又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就是指 "夢", 或者說是市場對該股未來的期望. 這一
塊的解釋很複雜, 評估模式也很多, 也無定論, 但反正是因人而異.

較需要辯證的是, 股價含不含淨值? 如果含淨值, 那除息造成淨值減少, 股價 "理應" 要
反應. (其實也不必辯證, 那是含的, 一家公司初登成立, 一股就是 10 元, 業主權益
就是所出資的這 10 元, 至於別人要不要以溢於 10 元的較高價格買, 那是別人的主觀評
價來決定)

除完息 90 元, 要在明年再漲成 100 元, 假定公司營運穩定, 一樣來年能再發 10 元息,
但來年除息前股價有可能只有 85, 這原因也可能是市場對此公司的 "夢" 看壞了, 或者
當下整個市場的比價效應, 或者肯出高溢者的人都跑去玩別國股市, 造成買盤不繼, 股價
便會下修...

弄清這些, 其實對除息扣股價就較不會難理解, 至於做買賣價差的人, 先不講稅費的問題,
除息日以收盤價買進, 除息後以開盤參考價賣出, 跟平常日子以收盤價進, 以次日平盤價
出都一樣, 都是沒賺沒賠 (連息值一起算), 其實是很公平.
每次看到這就很失望,配息不除息台積電140除息完140元多出來的4.5誰賠了嗎?剝六層皮都不會痛了

現在股市沒量只剩外資在玩,股價除息越除越少,別說越低買越多那都是你的錢阿你根本沒賺到.....

有賺到都是金融危機外資拉下又把你拱上去的。


如果要詳細一點請點傳送門看影片

傳送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Ar9KW94SI
ayz847

我嚴重懷疑,你在對牛彈琴。

你覺得在這個討論版塊有幾個人知道,到目前為止,興櫃含公開發行、未公開發行,這三種股票交易除權息都是沒有參考價的?

但是證券商、經紀商的報價幾乎都在除權息隔天都「自行」算好除權息後的價格。

(當然,如果這區塊的投資人,不會去注意除權息基準日、也不明白的,那就怨不得自己買貴了)
--

上市/櫃股票有除權息參考價是為了「保護投資人」,不管是會計帳、台股指數、台股加權報酬指數都能「接近」正確且平衡。

※以前員工分紅沒有費用化之前,公司分紅給員工的錢,都藏在每一年除權息的息值內扣掉了,每年股東被摸魚不少錢,也沒看過多少股民知道這件事情?
--

台股的重傷在於:1.之前的證所稅。 2.健保稅2%(這樣說應該不過分,但這金額算合理) 3.可扣抵稅額減半(這損傷非常、非常大。)
--

如果有人知道「個股期貨」剛推出時第一年遇到除權息時,做個股期貨的「價格調整基準的方式」(可能調整價格,也可能不調),是如此畸形且愚蠢,第二年才修正,每逢遇到除權息,個股期貨「一定」會做權利金及單位的調整。

不要對政府的金融政策有過高的期望或想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