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三 wrote:
不就一堆銀行拿著有毒資產丶同時也賣一些優良資產產政府高價收購.
銀行拿到錢去放貸款收利息丶炒商品丶股票...等,同時維持低利率刺激經濟發展對抗通縮。
現在來看就政府的左手丟給銀行右手丶右手在丟給左手把資產炒高,然後發現民間根本沒這"需求"價格爆跌,現在發現根本沒毛用,我們還是陷在通縮環境啊,你沒發現大家又回到原點了?
就是因為沒用所以在延長看看,現在終於死心了,左手丟給右手不是在操弄數據嗎?..(恕刪)
好吧,我先承認,我的經濟學只有通識與自修的程度
我個人看的法是這樣
政府(央行)推出一些種子誘因(寬鬆政策),讓資本家願意去從事經濟活動,然後就會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而使社會富足安定
但是,事情卻不是依政府(央行)所想的那樣發展
於是,所有的商品被預期心理炒作(甚至,大部分只是金融上的操作)
而有些生產因為融資成本降低,與預期的需求而大幅上升,導致過剩
但是,真實的需求並沒有增加
於是就變成現在這樣
所以
我一直都認為,反映原物料的下跌,CPI 的下降 "很正常" 而且"合理"
BTW
我一直質疑,經濟學家與政府很在意兩件事
1.GDP 的"增長"(事實上,GDP 不可能無限成長,有時下降是必然的)
2.CPI 的上升
我認為這要看內容結構
如果勞務價值在 GDP 與 CPI 的上升所佔的比例極低
那麼這表示,政府用以刺激經濟的手段
並不能擴及廣大勞工與受薪階級
CPI 上升,而其內容卻無關於勞務價格的上升
這反映了一件事,民眾的生活越來越拮据(薪資不增而生活必要支出卻不斷上升,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至於經濟學是不是可以改善人類生活
我認為是可以的
經濟學之於社會人文世界,用於解釋人類經濟行為
就如同物理學之於物質世界,用於解釋物質的各種現象
研究物理學了結物質行為然後可以運用物質特性改善人類生活
當然,研究經濟學了解人類行為也可以,建立各種制度而促進人類幸福
(例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互補)
BTW,順便來討論一下貨幣怎樣多出來
排除刻意換鈔貶值
貨幣要多出來,來自兩種途徑,一為空間一為時間
空間就是,除了貿易賺進多錢
時間就是,去跟未來借(發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