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豐電(6184)怎麼了?怎麼一直跌?

ejan1969 wrote:
要長期存股,樓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估價邏輯,舉例來說,一檔都不成長但營運穩定,譬如中華食,用10倍本益比的價格買進,跟用30倍本益比買成長型好股統一超,10年後哪一個投資報酬率比較高?也許是買進中華食的報酬率比較高,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還需要去追逐成長股嗎?市場上沒有爛股票,只有爛價格而已,再爛的股票,只要折價夠多,就是好股票,反之,再好的股票,價格太高,就是爛股票。...(恕刪)


  真正的成長股反而容易進貨,原因就在於本益比高。

  我前天才追回一檔成長股,前天本益比32,今天33。

  就是因為本益比太高,一有風吹草動,散戶驚慌殺出,才有我補貨追回的機會。(我之前在本益比31.2時出掉,回到30的時候我太貪沒回補,等了兩個月只好追高,趁本益比從36拉回到32時補上車,不過為了分批低接,目前買回的持股數只有先前的一半,這只能怪我學藝不精又貪又懶,才會這樣,我這次是第二次追回了,不過我目前的獲利是比我從頭抱到尾多就是了)。

  本益比30真的高嗎?其實不然(當然前提是成長屬實且順利實現,不屬實或不實現當然就掛了),不過散戶多半不知道到底高不高,所以才有恐慌拉回給買的機會。我當初會先下車沒回補,就是不知道明年會不會成長,出光了就鬆懈懶得做功課,不然上個月下旬就會知道我錯了。然後有比前天好太多的機會補上車不用追高。

  我用個數字說明一下為什麼30本益比看似高,其實不然。大家或許都聽過股利折現評價模型中的股利成長的估價版本,那個很容易估出目前本益30~40都是合理股價。但是不瞭解道理而且進場通常較晚,波動又很大,沒有高出低進就常常在獲利不少和虧損不少之間擺盪,抱起來很抖,高出低進又容易一去不回追不回來,另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成長實現以及發生意外。發生意外這點我說過我也只能靠技術面保命,這是投資成長股的代價。底下說明成長股如果實現成長,本益比30到底高是不高?

假設A公司首年賺3.6,本益比30倍,次年賺4,第三年賺4.4,每年的EPS都是以配股後股本來算的,再下來太遠先假設沒人知道。今年賺3.6,配1元股票,明年也配1元。所以到了第三年,持股變1.21倍,再假設三年來股價不填不貼,本益比就降為20.x倍,已經快接近目前2412的水準,而公司很可能後年還在繼續成長,股價會到哪裏我也不知道。

  我上面那段舉的例子比我追回的這檔的市場預估數字還保守,而且市場是估接下來的年還是持續成長,所以本益比30大概不容易再更低了。

  本益比30什麼時候會太高?就是一代拳王像宏達電,暴發一兩年就死了,沒有接下來的高原期多年穩定收割期,等到18倍才進去的人連幾年穩定股息都領不到。這當然是風險,但相反的,要是矇到的是台塑、台積電、至少像精華光學,那也就賺到,高風險高利潤,天經地義。不過30倍進去的人,就機率來說,說不定比18倍進去的人還有機會賺錢,30倍進去的人,或許33倍他出場了,18倍進去的人,一進去就套牢最後停損,誰知道呢?
懶人國 wrote:
這種小型冷門內需股
我覺得很好啊
可以觀察到業績好壞
也可以自己消費增加業績


如果只是買個一張二張倒是無所謂

容易出貨而且停損也賠不多

如果是重點持股或者全部持股都是小冷內

小弟就不認同了
刪...刪...刪...刪...刪...刪...刪...
小弟有一支股票,上櫃的,很冷! 常常交易量是個位數,甚至是零~

2年中我陸陸續續買了310張,抱了3年,這個月突然大漲,日成交量是2000張以上,
==============
c很多人怕成交量0
對吧
但有一天會爆量大漲
日成交量是2000張以上,

灰狼01 wrote:
小弟有一支股票,上...(恕刪)
刪...刪...刪...刪...刪...刪...刪...
刪...刪...刪...刪...刪...刪...刪...
就是和您同觀點啦
不怕成交量低也買
因為成交量低是低價
漲高成交量就出來了
灰狼01 wrote:
懶人大,小弟真看不...(恕刪)
灰狼01 wrote:
但,這其中有很大的問題,是這20%的成長率能有多久?
算術人人會算,但對於未來,誰有把握呢?...(恕刪)


  灰狼大說到重點,我上面也有寫一開始不確定明年的成長性,所以才跑短。看了法說資料才知道新廠動工完工時程及產能,(法人)上個月有看資料的都知道,只有我這個月才知道,只好追了。產能會不會順利開出,會不會突然遇到意外,我不知道,我相信法人現在也不知道,未來有問題,應該會有內線大咖先知道,一切只能看技術面了。不過我現在持股只有之前的一半,就算股價跌到剩2折才跑,頂多也是前面賺的都還它,不會虧到本就是了。反正一開始都是小資本投入,看看有沒有機會長成大樹。

PS: 我的另一個投資理念其實有點像散戶創投,用部分小錢投資一兩間高成長公司試看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之前Google人員寫的關於紅杉資本與Google的故事,會對創投模式更有體會。散戶其實在上櫃市場也可以當起克難型創投的,只是因為基礎前提不同,創投可以不停損(實際上他們也很難停損,投一間公司失敗就差不多等於丢水溝)完全靠分散,小散戶太困難,所以一定要搭配停損。。

pineman wrote:
假設A公司首年賺3.6,本益比30倍,次年賺4,第三年賺4.4,每年的EPS都是以配股後股本來算的,再下來太遠先假設沒人知道。今年賺3.6,配1元股票,明年也配1元。所以到了第三年,持股變1.21倍,再假設三年來股價不填不貼,本益比就降為20.x倍,已經快接近目前2412的水準,而公司很可能後年還在繼續成長,股價會到哪裏我也不知道。
p大舉的這個case以還原權值來算,第2年盈餘成長22.2%,第3年則是成長21%,這種成長也算是驚人了,不過還是可以來算算看,假如這個公司連續10年維持這種成長的話,那30倍本益比買入放10年,究竟獲利如何?

對照組A是我之前舉例過的,10年穩定零成長,用本益比10倍買入的股,B就是這個連續10年21%成長,用30倍本益比買入的股。為了計算簡便,兩家公司都從EPS 1元起始,每年的盈餘皆不配股配息,計入公司淨值,看累積10年的總盈餘。

A公司:
本益比10倍,代表獲利1元,股價10元,30元買入3股,之後到第10年,每年盈餘都是1元,所以累積盈餘是30元,算是回本了,此時擁有3股EPS 1元的股票。
B公司:
本益比30倍,代表獲利1元,股價30元,30元買入1股,之後到第10年,每年盈餘分別是:1.21 1.46 1.77 2.14 2.59 3.13 3.79 4.59 5.55元,所以累積盈餘是27.27元,還差一點回本,此時擁有1股EPS 5.55元的股票。

就10年的回本率來看,持有A公司是可以達成的,而持有B公司要到第11年才達成,不過越往後持有B公司的優勢就會越來越顯著。看起來持有B公司是長期投資比較好的選擇,不過持有A公司也不差,關鍵是現實世界的達成率,B公司這種連續10年21%年成長的公司究竟現不現實?長期投資10年並不算短,只要B公司這10年有幾年成長停滯,那10年下來報酬率可能就不及持有A公司了,更不用提持有B公司10年間要擔的風險了,一旦成長停滯,面臨的不只是EPS的下修,更多的是本益比的下修,這樣究竟是否值得?
ejan1969 wrote:
就10年的回本率來看,持有A公司是可以達成的,而持有B公司要到第11年才達成,不過越往後持有B公司的優勢就會越來越顯著。看起來持有B公司是長期投資比較好的選擇,不過持有A公司也不差,關鍵是現實世界的達成率,B公司這種連續10年21%年成長的公司究竟現不現實?長期投資10年並不算短,只要B公司這10年有幾年成長停滯,那10年下來報酬率可能就不及持有A公司了,更不用提持有B公司10年間要擔的風險了,一旦成長停滯,面臨的不只是EPS的下修,更多的是本益比的下修,這樣究竟是否值得?...(恕刪)


  我大概知道ejan1969大的想法,難怪比較喜歡投資A而非B。但是你舉的例子有個問題,就是股價。

  你前面說大家都是為了賺錢, 引文中也提到(股價可能因)本益比下修,所以就算不考慮不配股票及股息的保留盈餘課稅問題,也得考慮在這種全不配股息的情形下股票如何評價。A公司的評價一般來自於股息定值,股價為息值除以殖利率,一旦不配息,還能保持這個估價嗎?2412永不配息,股價是會年年漲5元(假設EPS都5比較容易說明計算),還是不到5元?還是持平?還是下跌(也不是不可能,目前的20倍是來自每年收5元的期待)?

  假設用股價持平的論好了,A公司10年後還是本益比10,股價10元,那B公司呢?假設它第11年就不成長,但也不衰退,就比照A公司評價,本益比大幅修到10,股價(依e大的EPS算得的EPS 5.5再乘以10倍本益比)應該是55,A、B在第10年都出脫,A的每股實現獲利是0(因為領不到息,股價也沒變),B公司則是每股實現獲利55-30=25。顯然B公司比較好。如果第11年還是成長,就算不到2x%,本益比評價顯然也會高些,不只10倍,賣出獲利會更多一點。

  如果不到10年就賣出,B公司本益比還沒降到10(因為離第11年更遠,大家更看不清且不知道第11年後停止成長,給的本益比遠比10高不少,那獲利就更高了。

  ejan1969大說到現實世界,既然B公司可能停止成長甚至衰退,現實世界大家給A公司10倍PE評價,代表它不到10年提早衰退的可能也不小,你看2412就是大家都預期長久如此,現在PE快20倍了。所以持有10年誰會先衰退還不一定,B公司的慣性可能是國小到青春期,一長高長大就長十年沒問題,A公司可能是中年,隨時過勞死暴斃機率可不小,這棟樓的主角股原po才買幾年而以,目前公司獲利不就開始衰退了?我也說既然A,B都沒保證活幾年,所以都該用技術面保命(當然像ejan1969大一樣用基本面賣出本樓主角股也可以,但我必須說幸好這股還撑到ejan1969大看到不好的財報出爐,像中碳小股東就沒那麼好運),如果買B的人會停損保命,買A的人不會,買B不一定比較危險死比較慘。

  真正回到現實世界,我的B股目前持股只有先前一半,套用花農那楝大家愛算的持股降成本,我前面說過成本只有目前股價2折,這是高成長股很容易達到的現象,就是賣出部分持股,剩下的就零成本。10倍PE的A股,在前幾年幾乎做不到賣一半就接近零成本。而B即使賣出一半了,剩下的仍有可能因為持續高成長的本質,未來長成大樹的機會遠比A大,還是有可能像買樂透一樣小錢大收割。

  紅杉資本的模式值得大家去看一下,它們這些風險創投投的每一家新創公司虧損甚至吃歸零膏機率高達8到9成又難以停損,為什麼存活到現在還沒死?靠到就是那百分之一的長成大樹的少數大成功的公司,一間數百倍的回報,把其他99間不成材的公司賠的給賺回來。

  我也只用部分資金(以目前看是一成)去投高成長股,風險真有那麼大嗎,不然,但握有的彩券事前中獎機會顯然是高一點,從克難散戶風險創投的角度來看,理論上是還蠻划算的,目前實際上也還OK。以上當然只是個人經驗,連我自己都不一定能再複製,因為能找到這家一開始算是運氣,能抱到現在以及勇敢追回兩次,靠研究基本面資訊以及技術面操作,之前對財務面和技術面的粗淺學習幫上了大忙,僅供參考。

PS: 紅杉資本和Google的故事,最早發表在google黑板報,後來出書了,還是有電子版可看,請搜尋 「浪潮之巔」的第十三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