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an1969 wrote:
要長期存股,樓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估價邏輯,舉例來說,一檔都不成長但營運穩定,譬如中華食,用10倍本益比的價格買進,跟用30倍本益比買成長型好股統一超,10年後哪一個投資報酬率比較高?也許是買進中華食的報酬率比較高,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還需要去追逐成長股嗎?市場上沒有爛股票,只有爛價格而已,再爛的股票,只要折價夠多,就是好股票,反之,再好的股票,價格太高,就是爛股票。...(恕刪)
真正的成長股反而容易進貨,原因就在於本益比高。
我前天才追回一檔成長股,前天本益比32,今天33。
就是因為本益比太高,一有風吹草動,散戶驚慌殺出,才有我補貨追回的機會。(我之前在本益比31.2時出掉,回到30的時候我太貪沒回補,等了兩個月只好追高,趁本益比從36拉回到32時補上車,不過為了分批低接,目前買回的持股數只有先前的一半,這只能怪我學藝不精又貪又懶,才會這樣,我這次是第二次追回了,不過我目前的獲利是比我從頭抱到尾多就是了)。
本益比30真的高嗎?其實不然(當然前提是成長屬實且順利實現,不屬實或不實現當然就掛了),不過散戶多半不知道到底高不高,所以才有恐慌拉回給買的機會。我當初會先下車沒回補,就是不知道明年會不會成長,出光了就鬆懈懶得做功課,不然上個月下旬就會知道我錯了。然後有比前天好太多的機會補上車不用追高。
我用個數字說明一下為什麼30本益比看似高,其實不然。大家或許都聽過股利折現評價模型中的股利成長的估價版本,那個很容易估出目前本益30~40都是合理股價。但是不瞭解道理而且進場通常較晚,波動又很大,沒有高出低進就常常在獲利不少和虧損不少之間擺盪,抱起來很抖,高出低進又容易一去不回追不回來,另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成長實現以及發生意外。發生意外這點我說過我也只能靠技術面保命,這是投資成長股的代價。底下說明成長股如果實現成長,本益比30到底高是不高?
假設A公司首年賺3.6,本益比30倍,次年賺4,第三年賺4.4,每年的EPS都是以配股後股本來算的,再下來太遠先假設沒人知道。今年賺3.6,配1元股票,明年也配1元。所以到了第三年,持股變1.21倍,再假設三年來股價不填不貼,本益比就降為20.x倍,已經快接近目前2412的水準,而公司很可能後年還在繼續成長,股價會到哪裏我也不知道。
我上面那段舉的例子比我追回的這檔的市場預估數字還保守,而且市場是估接下來的年還是持續成長,所以本益比30大概不容易再更低了。
本益比30什麼時候會太高?就是一代拳王像宏達電,暴發一兩年就死了,沒有接下來的高原期多年穩定收割期,等到18倍才進去的人連幾年穩定股息都領不到。這當然是風險,但相反的,要是矇到的是台塑、台積電、至少像精華光學,那也就賺到,高風險高利潤,天經地義。不過30倍進去的人,就機率來說,說不定比18倍進去的人還有機會賺錢,30倍進去的人,或許33倍他出場了,18倍進去的人,一進去就套牢最後停損,誰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