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説穿了,歐盟是想要淡化國界,成為歐洲共同體,成了一個類蘇聯的一個經濟政治體。
英國是一個自傲的國家,又想要佔歐盟好處,又不想什麼都跟歐盟一塊走。所以好處佔盡不少。
然後很多因素,造就成英國老百姓想要脫歐,自傲及自我是主要因素,但更多的就是外來人口過多,排外意識出現了。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歐盟主要的幾個國家,德國、法國及英國,是擁有共同體最多好處的國家。相較來說付出也大。
這三國呢,所有歐洲人才,基本上都往這三國跑。柏林有最有名的創業及人才市場。法國也有,成為歐盟二號大頭。
英國也算一大頭,三號大頭。很多人才往這三國跑,所以歐盟火車頭,大家都知道這幾個國家。
可以換來的,歐盟本來就很多都自動化了,要的員工也少了,所以有些工作,就被本地人認為,外人搶走我們工作。
加上這幾年,由美國搞出的大洞,都由歐盟一個一個的去修補,尤其難民問題。英國也感受到老美弄的爛攤子了。
所以英國才會興起原先傲慢就存在的脫歐喊聲。多數老百姓看到的是每年付出的歐盟分擔資金及難民問題。
有視野的人,就會想到,英國加入歐盟拿到的好處比較實際,沒視野的人就會想到,加入歐盟壞事比較多。
兩種都是事實,何者才算公道呢?當然是好處拿盡的英國,脫歐的壞處遠勝於好處了。
但以事論事,歐盟本身本來就有些問題。例如幾個負債為大的國家,本身福利大於供給的窮國,吵著要錢用。
歐盟希望有條件給錢,逼對方把國內制度面改變成一個能達每年有錢而不再負債的情況,但是這些國家面對民粹不想改。
説白點就是~~~我就是擺爛,我就是不改,你就是要拿錢救我,我仍然是福利大於收入面,一種不負責的態度。
結果~一開始以經濟起來的歐盟,慢慢政治代表性也強了,國家的意識存在,就會成了對立了。開始出現了政治力了。
臺灣是民粹很LOW的國家,歐盟很多國家老百姓其實也是,但差別在於人家較有國際觀,雖然較為理性,還是避不開偏見。
也因此~英國長久存在的問題,就歸為歐盟造就成問題。慢慢吹成加入歐盟才會變差,我們不如脫歐吧。
所以早期是英國主動加入了幾次,好不容易加入了。最後又是自已主動退出。這才是問題重點。
其實英國的那些議員,我説不好聽點,大家都知道英國加入歐盟拿到的好處最多,只不過意識,必須投脫歐。
所以換來的不説歐盟問題,單單英國就會一個經濟大動盪,等於現在英國就回到臺灣的角色一樣。什麼經貿都重新去談了。
英國人口不過六七仟萬。因為金融及以前殖民地,成了重要的國家實力,但是脫歐後經濟動盪,應該至少十年難平。
你問英國人明白脫歐會經濟出問題嗎?多數人想的是問題就是歐盟造成的。卻沒想到經濟會有多大的危機。
所以公投説白點,就是一種像徵性的民粹意見,後來國會又力馬修正公投民意。
國會的人很多人其實知道脫歐對英國來説,損失最大。所以公投辦了,又不得不去做修正。
所以脫歐不脫歐,後面還有劇看,讓我們慢慢看下去。

North Face wrote:
結果公投完國會還是...(恕刪)
理性勝於感性的原因在於「理性」看得出現實,「感性」卻能袜掉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