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enoidarthur wrote:能否分享一下此兩本書的心得及收獲我有買 但只翻一兩次個人是覺得可以省下這筆錢!... 讀書,心境不同意境就不同很多人喜歡經典隔幾年拿出來重讀因為經驗的厚殖每每對文意都會有更深一層的體認用心於不交易不是一本選股工具書是沒辦法幫你賺錢的不再版,我想也是因為這樣難得共鳴賣得不好但他更多透露的是一種哲學一種對待金融資產的不同觀點交易者vs持有者快錢vs慢錢澎湃激昂vs細水長流--沒有對錯,只是選擇不同
J1977 wrote:讀書,心境不同意境...(恕刪) 林昌茂先生寫的【我的職業是股東】算是價值型投資法,書的內容豐富,基本知識都有介紹,算是一本好書。另一本【用心於不交易】就沒上一本好了,想看去圖書館借應該借得到。
A.編號:包子015B.書名:經濟指標教你加減碼C.作者:喬治.達格尼諾(George Dagnino)D.出版日期:2011.11.26E.分類:總體經濟/投資/進階F.簡介: 這本書介紹了許多美國經濟指標,書中把指標分成幾個類別,探討每類指標代表的循環,也介紹美國經濟諮商局發布的綜合指數(領先、同時及落後指標),並討論利率、匯率、通膨、貨幣政策、景氣循環中的投資對策等等主題。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兼顧,算是不錯的總體經濟投資書籍。 雖然美國經濟指標和台灣有些不同,但我主要是看它對景氣或股市的關聯性論述,至於有關是不是就會發生,我覺得這是要自己研究的事,力道不強的關聯,本來就很容易被其他力道掩蓋,而回溯分析又常常要考慮這是事後修正的結果,所以使用上還是得小心。 這類型的書比較偏向以經濟指標來看目前在各種經濟循環的哪一個階段,再進而討論各個階段會比較有利的資產,以對應的操作來看,偏向以循環來配置資產,操作週期比較長。另一類的總經書籍,像是在第8樓的《選對外幣,10萬賺進1000萬》,比較偏向說明經濟指標與投資標的的對應關係,週期有短有長;而印象中《巨波投資法》雖然也用總經,但應該又屬另一類。書中部分內容: 投資人只要觀察1991~1995年的商業循環,即能看清商業循環與金融市場的關聯。我們會了解,經濟成長的小幅變動,如何導致資產價格大幅動盪。有趣的是,起源於1991年的商業循環,是由1990整年及1991年初的經濟蕭條所引發的----這顯示某一商業循環,受上一循環的部分特性牽動。貨幣供給額年增率的升高,是1991年新商業及金融循環的第一徵兆。當時美國正面臨一系列的房市危機與存放款危機。 落後指標綜合指數由數個指標的平均值組合而成,根據歷史經驗,這些指標的反轉點通常落在同時指標之後。此一指數可能較領先、同時指標綜合指數還重要,因為它反映了目前經濟體系中資源過剩的程度。
A.編號:包子016B.書名: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C.作者:劉順仁D.出版日期:2007.07.26(這是博客來的,我的是初版一刷23日)E.分類:財務報表/基本分析/入門F.簡介: 這本書分為三篇,前兩篇主要是介紹財務報表、會計科目、財務比率,其使用沃爾瑪、戴爾、惠普、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的財報和營業方式當範例,討論其營運利弊及呈現在財報上的數字,由於作者文筆流暢,書中也引用許多小故事,整體讀來算是輕鬆易懂,我覺得很適合初入門的人。第三篇是進階篇,這類型多以主題式呈現,像是討論「資產通常只會變壞,不會變好」、「ROE實例分析」、「避開地雷股的5大要訣」等等,這部分則有些難度。 這本書封面上寫獲得經濟部金書獎,我查了一下,原來經濟部每年度都會依類別(如經營管理、行銷等)評選書籍,可參考網站公布的歷年得獎書籍。書中部分內容: 若以單項會計科目來看,沃爾瑪流動資產中金額最大是存貨(2007年約為337億美元),流動負債中金額最大的是應付帳款(2007年約為281億美元)。這種現象反映零售業以賒帳方式進貨後銷售、賺取價差的商業模式,也顯示沃爾瑪若無法有效地銷售存貨、取得現金,龐大的流動負債將是個沉重的風險。其次,龐大的存貨數量也會造成可觀的存貨跌價風險。如何管理這些風險,便成為管理階層與投資人分析資產負債表的重點。 根據過去的經驗,營收及獲利快速成長的公司若發生財務危機,多半是因為應收款及存貨暴增。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無法維持成長中的營運紀律,往往為了衝高營收及帳面獲利,忽略了現金流量才是企業生存的真正基礎。舉例來說,力廣科技....獲利增加,伴隨著營運活動現金流量的衰退,正是企業體質「似強實弱」的徵兆,經理人及投資人必須十分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