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因時制宜
我的資產有八九成是房地產,
但最近幾年陸續移到股票,以海外為主。
只因覺得房價不合理。
台灣在打房。
在美國,買房地產的沒有一個比買股票的巴菲特有錢。
另外有個故事,叫作「24美元買下曼哈頓」,在西方世界流傳很廣。1626年,荷屬美洲新尼德蘭省總督Peter Minuit花了大約24美元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島。而到2000年1月1日,曼哈頓島的價值已經達到了約2.5萬億美元。以24美元買下曼哈頓,Peter Minuit無疑佔了一個天大的便宜。但是,如果轉換一下思路,Peter Minuit也許並沒有佔到便宜。如果當時的印第安人拿著這24美元去投資,按照11%(美國近70年股市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的投資收益計算,到2000年,這24美元將變成238萬億美元,遠遠高於曼哈頓島的價值2.5萬億。如此看來,Peter Minuit簡直是吃了一個大虧!
地區,稅制,基期,民族性都會影響報酬率。
自己100~102年幫小孩買共44萬 後續都只有"股息"再投入
今年除權息前總值62萬 配(股)息約4.4萬以原本金算 10%
但持股有些沒配 如果當初是集中金融股 那今年應該是15~20%以上。
所以今年配息後準備調整持股買金融股跟全科
有 沒有 能不能不工作單靠股息生活....
等自己領股息才知道(我現金帳戶不超過20萬)
全家股息50萬 另外自己基金月配息1萬/月=>今年目標拉到2萬
預估3年後可以靠股息基金配生活
老婆說:做夢。
其實能達到(還有一筆力晶資金被封印住

股息3萬沒感覺..30萬..還不錯..50萬夠家用..股息的錢才是真的收入。
當你只專注那幾檔虧多少多少
其實我只看..今年有多少股息可以再投入

今年虧 明年虧又如何 改變不了比定存好 7~10%的股息

